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么看校长老师的时间账单

    薛红伟 绘

编者按
    新春伊始,《中国教育报》发起的“校长和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调查活动,2月27日晒出了教师版的“时间账单”。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老师中有84%的人认为,学校承担的跟教育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太多了,让校长、老师疲于应对。是什么吞噬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本期我们约请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教师的时间问题,以飨读者。

教育也要核算“时间成本”

    教师的“时间账单”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几乎就从没有核算过,慢慢地就成了一笔糊涂账。这种饱负荷和零成本的“时间”概念,让每个职能部门都可以轻易地侵占教师的时间。

    ■邱磊

    “时间都去哪儿了”,一个略带调侃又颇具深意的流行语,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共鸣。解读《中国教育报》这份教师日常工作的“账单”,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师们盲目的、低效的忙碌。因此,在厘清教师时间分配的同时,也大致可以看到当下社会的教育生态,窥见我国教育的时代缩影。

    在经济领域的成本核算中,“时间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其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机会和可能。但在教育这个“无限责任公司”中,时间却成了天然的附属物,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是完全“同频”和“对接”的。只要学生不离校,校长也好,班主任、任课老师也罢,都不能有完全意义上的“下班”,“24小时待机”、“随叫随到”、“加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正是这种意识的缺失,教师的“时间账单”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几乎就从没有核算过,慢慢地就成了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在没有可测量和精确的地方,是没有管理的。”这种饱负荷和零成本的“时间”概念,让每个职能部门都可以轻易地侵占教师的时间,并大肆布置各种“千奇百怪”的任务。于是,我们自然可以看到,在教师的“工作时间”中,做材料、列计划、应付检查、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等占了较大的比重,而真正用于备课和课堂研究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这种“无所事事的忙碌”,让教师游离于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之外,业绩或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关于教师时间分配的调查结果看似荒诞,却自有其道理:一方面是教育懒政现象尚存,管理、评价、考核体制陈旧,不科学的实施手段依然“涛声依旧”。比如,有些地区大班额现象很严重,导致学校管理效率低下;过繁过重的各项考核、验收、检查等,都让教师疲于应付。加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渐提高,而教育的现代化综合治理并未跟上等因素,所有的“债”,都只好拿教师额外的乃至休息时间去偿还。

    另一方面是依法治教落实不足。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清晰而详细的界定,两者之间也难以达到对等和公平的平衡。普通教师更没有维权的意识和行动,多年如一日地做老黄牛,不分白天、黑夜、周末、节假日地上班,心里还感恩戴德。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去问“教师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多少是有点让人心酸的。

    与工作时间的满打满算相比,教师的“生活时间”等自我支配的部分却恰好相反。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尤其是中学,依然有浓重的应试倾向,学生和老师常常难以从题海中脱离。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很难有多少休闲的机会。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已经推演到了按“秒”计的管理,师生的身心牢牢被框住,利益紧紧被“分”锁住。有的学校实行“月考”制度,出题、监场、阅卷、分析和上报成绩,让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做阅读、休闲、旅游等事情。这种愈演愈烈的倾向,让有的学校在节假日不惜违规补课,老师也不得不与学生陪绑在一起,彼此都是应试链条上的螺丝钉。

    透过《中国教育报》的这份“时间账单”,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读书人”之一的教师,他们除了“三本书”(教材、教辅、作业本)外,读书其实并不算太多,部分教师甚至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生态中,一个阅读面极窄的老师,一个精神生命尚有待健全的“熟练工”,除了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外,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下一代来?

    一言以蔽之,在这份账单中,教师的整个职业生命都在其中。他们看似形式多样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只是一种“丰富的单调”,并无太多成长和建设的意义。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机构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依法治教,均衡发展,完善评价,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如果我们的老师们能多一些权利意识,少一些冬烘思维,多一些育人大爱,少一些功利算计,那么教师的职业生命结构将朝着更加理性和健康的方向改善,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使命也能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和谐而美好地孕化出生命的奇迹。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社会越浮躁 教育者越要心静

    尽管现实社会充满功利和浮躁,但教师也需求诸于己,自己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否守住了教育底线,这些问题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极为重要。

    ■熊丙奇

    很大程度上,《中国教育报》所做的“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问卷调查,客观反映了当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很多老师忙忙碌碌,很难有自己的支配时间。有的花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不由自主地被各种活动牵着鼻子走。有的为评职称绞尽脑汁突击写论文、写书,“不堪重负”。还有的老师把很多时间用到去社会培训机构兼职,却让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荒芜。如果要问为何会呈现如此状态,首先是外部因素,社会的功利化、教育的超载、学校的超负荷,让教师负担重,感觉累。

    但换个角度分析,尽管现实的社会充满功利和浮躁,但教师也需求诸于己,自己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否守住了教育底线,这些问题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极为重要。几年前,一名乡村教师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她参加一名老校长从教30周年庆祝活动。老校长对她说,只要她努力,今后也会取得甚至超越这样的成就。可是,她却一下子看到30年之后的自己,觉得很绝望。她不喜欢这一成不变的工作,想追求“每日鲜”的生活,于是选择辞职到城市去“漂”。这篇文章据说引起很多网友共鸣。每个人当然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可是精彩生活难道就是每天都有新变化吗?教师工作看上去是一成不变,但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每天的课堂都会有新的收获,自己比上一堂课讲得精彩,某个学生有新的进步,等等。

    教师这门职业是需要全心经营的,需要遵守教育规律和教育常识,特别需要耐得住时间的寂寞。其实,这种寂寞是对外人而言的,对于乐在其中的人来说,他并不觉得这是寂寞,会在他人看来一成不变的工作中找到新意和乐趣。成为教育家,需要这种长期的坚守精神。很难想象,一名总是觉得“精彩”在别处的人,会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中有所作为。很难想象,只会感慨外部挤压和社会浮躁的教师,会真正在教书育人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感。

    必须注意的是,随着教育投入增加,教师待遇逐渐提高,我国教师的生存状态已有很大改变。在推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按教育水平和教育贡献评价教师,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有职业素养和职业理想,尤其是职业理想。近年来,教师中有职业倦怠感的比例颇高,感觉累、负担重,这有制度与环境的原因,但教师个体的迷失,随波逐流,也不可否认。

    为此,每位教师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这也是当前教师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方面问题。据笔者的调查,不但我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很多教师也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不懂得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没有继续学习提高能力适应岗位需求的主动性,一旦受到挫折就失去自信。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教师委员会,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职业规划服务。我国学校相比一些注重人力资源的500强企业来说,还相差很多。我国的学校在建设教师队伍时,也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做到以“教师为本”。

    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则需要结合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如果确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就应该选择坚守,不能“人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以“对付”的心态对待教师职业,这会影响教师形象,也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从“局长”那儿要回老师的时间

    ■廖言

    最近,《中国教育报》开展了一次老师“时间去哪儿了”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们的时间多被与教学无关的事务“瓜分”。显然,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事物并不是老师们自动“加压”的结果,没有谁愿意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到底这些无关的事物都来自哪里。

    比如应付各种评比、检查,参加各种无谓的活动,“适应”一些并不科学的职称评定、考核等。简单一梳理,你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时间其实攥在“行政官员”的手里。

    在当前教育简政放权还没有达到理想程度的情况下,基层教育部门的权力仍然集中。无论是局长还是校长,他们在教育上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忙碌什么。在教育的现实中,有的校长喜欢应试,有的喜欢宣传,有的看重学生发展,各有不同,有时候校长的个人爱好甚至会影响到教学,比如校长爱写诗,那他就可能会举办各种文学活动,校内的或校外的。

    这些局长和校长们主导的各种活动,并不一定是坏事,更多时候可能是教育的常态。但问题是,对他们举办的这些活动,向来没有第三方评价体系来评价活动对推动教育教学本身的效率和价值,没有事后的监管与评价。这就意味着,教师可能会被动地处在很多无效、不科学的活动、评比、检查中。如果效果不好的教育活动过多积累,就会造成教师教学时间的“丢失”和本身的疲惫。但局长和校长们本身又是教师教学成绩的裁判员,教师不得不“疲于奔命”应付了事。

    在我们看来,局长和校长们理所当然的种种权力,肯定有一些值得怀疑。我们要问问,这些侵占教师时间的种种活动,是否真正尊重了教育规律。目前,诸多检查评比、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的相关制度办法、要求,从本质上和相关单位的初衷来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但体现的结果却是“添乱不帮忙”,影响了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和教育质量,并没有体现出通过管理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

    因此,校长要把权力的“拳头”松开点,校长要给教师时间。提高各种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别为了虚名玩花样,“绑架”了教师。同样,找回老师时间,局长要给校长空间,要尊重学校的法律地位。在现实中,各地对学校法律地位的尊重不够,简单以机关上下级关系看待和处理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情况大量存在。由于缺少对学校法律主体资格的尊重,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台对各单位的相关管理考评制度时(比如各种检查评比),将学校一并纳入并进行无差别要求,通过层层传导压力,教师的时间被大量占用。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管理措施手段属于从其他领域简单套用过来,没有结合教育规律的特殊性进行改造;有的是从其他地区进行简单套用,无法融入本地区的实际。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没有尊重教育规律,缺少对教育规律的研究,使得出台的管理办法措施“有法不可依”。

    在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的大趋势下,减少行政管理者对教育的无效甚至是负面干涉尤为重要,大到国家出台教育法律法规,小到教学单位出台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办法措施,都要从教育规律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给教师松绑打下有法可依的基础。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声音

    对于找回失去的时间,让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让教育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职业生涯有所收获,那些教育名家们都有什么高见?听听朱永新、于漪、窦桂梅、李镇西等怎么说吧!

    朱永新:效率提高了 负担就轻了

    职业倦怠是各行各业均可能发生的一种状况,但我在百度里输入“职业倦怠”,首页“相关搜索”共有9条,其中6条是指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个结果应该说是触目惊心的。它充分说明,教师的幸福正在被偷走。

    教师的职业倦怠,一般无外乎有几种原因:一是工作压力大;二是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三是社会期望与教师实际素养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四是成就感过低。而一般的解决方案,从外部而言,多是要求给教师减压并提高教师待遇;从内部而言,往往是期望教师能够通过情绪管理等策略自我减压。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一定产生职业倦怠。最根本的原因,与其说是由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没有充分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当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时候,职业与教师个体生命之间必然产生断裂并构成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正是职业倦怠的根源。

    其实,比减轻负担更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减少无用功。要提高效率,只有提高专业化水平一条路可走。与其“减负”,不如“增效”,效率提高了,负担自然就减下来了。

    当然,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教师的自主创造和专业追求有足够的空间、受到足够尊重。

    于漪:让工作有趣 累也是幸福

    我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年轻的时候是很穷的,但是却感到很幸福。如果每一节课,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又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课上得得心应手,学生喜欢,那么我就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感,感到很幸福。

    其实,若想感受做教师的幸福,要把了解学生当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若想上好课,你是要动很多脑筋的,不仅对文本解读要到位,而且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心需求、兴趣爱好都进行了解。如果把事情都看得很累,那自己就不舒服了。其实,带着一种兴趣,一种探究的心态,去跟孩子交流沟通,你会觉得很有趣。

    窦桂梅:捧起好书 心情舒畅

    曾国藩说,有的人天生气质高贵,有的人需要后天的读书来改善。甚至可以说,书是最高档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那些历经时间沉淀却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像,让我们内心的气象漫卷云舒。此刻,你的脸上不洋溢着从容、淡定的自我满足才怪呢。

    有的老师苦于没有时间读书,其实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教学,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这样,你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

    不仅如此,还要读无字的书,要悉心结交那些爱读书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经常在生活中,在书信里、电话中和朋友交流读书、工作的体会。交流完毕,每每心情舒畅,仿佛从空气清新的田野刚刚休整归来。百忧劳心的日子里,能有这样的朋友们一起经营人生的时光,实在是一种幸运。

    李镇西:拥有好心态 便拥有幸福

    幸福,源于心态;不幸福,也源于心态。

    我曾给年轻的老师们评论过网上流传的一些段子,比如“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我说,这些段子初一看觉得很解气很痛快,“终于有人为我们鸣不平了”。但实际上这些段子大多似是而非,夸大其词,不但不能减轻自己的郁闷,反而会增加自己的痛苦。

    放眼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我经常对老师们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

    我不是主张面对不公平要逆来顺受,不,如果可能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权益。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种种不公也不可能在一个早晨彻底消失。那怎么办呢?还是得调节心态,从容应对。何况,很多时候缠绕我们的不过是一些琐碎的烦恼,完全可以一拂了之。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了好心态,便拥有了幸福。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席延飞:我们需不需要有个副业?
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扎心啦
怎么看校长老师的“时间账单”
一线教师慨叹:没有灵魂的教育,再多的退出机制也是废纸一张
师说 | 如何从“被听课”的紧张中走出来
美女校长胡红梅抄袭,为何公众不依不饶,“痛打落水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