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 屋

 作者简介:

黄玉星,男。祁阳进宝塘人。04年祁阳七中毕业。现在广州工作。文字爱好者。




老屋,其实并不老,就像很多人年龄比我小的会称呼上一声老黄,但今天不说我自己,说说家中的老屋。

故事要从我的父亲说起,父亲一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家中排行老七,四个儿子中是老幺。半个世纪前的农村,这样的家庭极为普遍。按照历史的说法,那个年代也属于中国人口大跃进的时代,每个家庭都要生上好几个,医疗不发达的时代,也怕孩子夭折,先要从数量上予以保障。听奶奶回忆说六零年闹饥荒日子苦不堪言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家常便饭。六三年三月初奶奶生下她第七个孩子也就是我的父亲,高龄产妇外加严重的缺乏营养导致奶水不足;在那样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填饱肚子都是一件困难事,想要给孕妇额外增加营养简直是天方夜谭。奶粉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恰巧那年村中也有一位刚生儿子的女人,然后我的父亲喝了她一段时间的母乳。听奶奶回忆过不少艰辛的往事,当年只有十岁的我,并不太能体会奶奶当时是怎样一种感觉,这是属于她们那个年代特有的人生体验,而今想来,难以置信。

中国农村千年的思想中最为根深蒂固的观念一定是: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还有一个未曾改变的是,父母张罗儿子娶媳妇爷爷奶奶的大儿子我的大伯父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去了一家国企,留在那儿娶妻生子。大伯父没让爷爷奶奶太多操心,剩下的三个儿子轮流着分家娶媳妇,先后老大、老三结婚,最后到了我的父亲三兄弟从爷爷奶奶那各分得三件屋子,父亲分的那套房是村子里祠堂左侧后门处。听母亲说,当时嫁过来后到了晚上觉得有点恐怖,老房子跟祠堂隔了一条小巷子,正门打开就对着祠堂的左侧后门。当年的村子人丁兴旺,全部聚集在祠堂周围密密麻麻的住着。按照习俗村子里各家的老人去世后,丧事都会在祠堂办个几天几夜,而停尸的棺材板就恰好放在左侧门不远处,那会儿母亲被吓得门都不敢开。空旷的祠堂处,如果没有蜡烛照明,经过之时是会感觉到阴森恐怖,尤其是秋冬的夜晚,冷风从脖子后面凉飕飕的吹来,愈发恐怖

这段老宅居住恐怖的历史在我年幼无知的脑海之中毫无痕迹,大概在我五岁那年,母亲感觉房子年久失修有点不太安全,同时也为复杂的妯娌关系所困决定搬离老宅,托人问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在老屋大概一公里开外处,找人借了一套只有两间小屋的房子。在这套只有两间小屋的房子里,生活了大概有两年光景,屋子的主人把房子卖给了别人,恰好在同一栋楼的相隔6个单元也有一处空着的房屋,父母亲也找了屋主借住。在第二次找人借住后,父母决定自己盖房。

二十多年前的农村,盖房都是自力更生,父亲跟母亲在自家的一块油茶树地砍了几颗油茶树后,用锄头慢慢的挖出一片空地,找木匠订制了一套制作砖胚的工具,那年我跟妹妹都已经上小学,父亲、母亲大早起来挖土和泥,母亲用手把砖泥滚成一个球状,父亲拿起砖泥打进砖胚模具,再将模具里定型的黄泥方方正正的倒在一块长方形小木板上,在叠了有4-5块这样的砖胚后,在修好的空地处小心翼翼将其竖着堆积。利用太阳照射并将其风干,堆好的砖泥上方用油毡布盖好,两边分别修一条小水渠,以防在雨天被水淹没砖泥。那年我跟比我小两岁的妹妹已经上小学,放学后书包直接扔到红砖棚,然后帮着母亲把砖胚两三块蚂蚁搬家送到砖胚堆积处。这样周而复始制作砖泥的日子,大概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尔后便是烧红砖的日子,那会村子里盖房家家户户都是互相帮忙,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天光景,烧红砖的砖窑就搭建好了父亲、母亲在点火烧砖的那个晚上守候整整一个晚上不曾合眼,一旦灭火,红砖烧的时间不够,过去一年的努力就打了水漂。庆幸的是几开砖窑,发现红砖非常的漂亮,红彤彤的像玫瑰金一样,硬度也非常的高。

红砖烧好了后,父亲、母亲跟人换了一块地,距离砖窑大概500米左右的距离,这块地靠近油茶山,地势颇高。但周围较空旷,视野也非常棒,父亲、母亲每天一锄头一锄头的往地面上挖,然后再用小推车把挖出的泥土倒入地势较低之处,用泥土将路面加高。父亲、母亲从第一个夏天一直挖到第二年的秋天,终于将小山坡铲掉。这个浩大的工程放在今天用挖土机大概几天的功夫,但在二十年前的乡下,除了双手,没有第二种选择。 接着就是寻找建房用的各种材料,能不花钱的尽量自己去想办法找,在大概2公里开外有条河,父亲带着全家人去到河边的沙地上,去除杂草后,再用粪筐(可装泥土、沙子的半月牙状)装满,倒进推车中,每天来回几次,从小沙包最后堆积成一个小山。

为了方便看护好建房用的各种材料及做好建房的准备工作,父亲在建房处旁边的一块农田,用买来的木皮搭建起一座木屋,到今天为止我也忘不了在这个木屋居住的光景,遇到暴雨之时,地面泛滥成灾。入冬后天气骤冷,木屋内是基本不保温,那一年的大雪纷飞,足足下了几天几夜地面的积雪都有几厘米厚,蹲在火炉边后备都是凉飕飕的。与此同时,木屋旁边开始兴建起来,父亲、母亲两边家的亲戚也是过来帮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90年代农村建房都是肩扛背挑,红砖、石灰泥沙粉全部是用扁担挑上去的。还有村里的人也都会过来一起帮工,这个都是约定俗成的,自己家中没太多农活,一般都会答应。礼尚往来,今天你帮我盖房,明天我帮你去盖房,互帮互助。那年冬天来临之前,房子终于完工,在封顶的那天,十几卷几米长的鞭炮同时被点燃,方圆3公里都能听到这喜庆的鞭炮声。

房子盖好后,正常都要半年过后才能进去入住,楼顶是用钢筋扎好灌入水泥盖的,防水的效果好。但一定要半年后才能撤掉用来固定楼顶的木柱,但父亲、母亲担心再次遇到像去年那样的大雪天,在大概两三个月后决定搬进还满是木头柱子的新房。正式入住的那天晚上,住在老屋的爷爷、奶奶也赶过来庆祝,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晚上,家中的小黑白电视机播放的是电视剧《八仙过海》,第一次听说八仙过海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这三个神仙。那天晚上,我不知道父亲、母亲是怎样的心情,除了高兴还会百感交集吧。97年是农历牛年,牛年的春节,我们一家人在还没有撤掉木柱子的新房中度过,那年我记得两件大事:一、邓小平于2月19日(农历新年正月十三)逝世二、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大陆怀抱。

尔后的几年,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带着我跟妹妹,每年春天我都会在房子周边栽上一些果树或者樟树,夏日炎炎之际,郁郁葱葱的果树挡住了烈日的照射,还能带来一丝威风,知了在树上用生命在叫喊,大概是想告诉人们,热啊热啊热啊。此时我会搬一把椅子到树底下,打开老式砖头收音机,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然后拿着一本不知从哪里淘来的《故事会》、《知音》等杂志,有时也会去邻居家借一份名为《文萃》的报纸看。家中的电视机显像管只能发出声音而无法显示画面,在很多个夜晚,我都是抱着收音机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入睡,夜晚谈话节目有个情感类谈话栏目叫《星星夜谈》,主持人叫青音。

04年,妹妹初中毕业外出打工,母亲也离开家乡去到县城打工,2005年父亲也选择了放弃种地去到县城打工,06年春季全家人在县城过年,08年妹妹结婚家办酒在家过年后匆匆回城,距今已有8年光景不曾在老家过年。早期是父母工作限制,不方便回家,尔后则因为常年不在家,回家不方便。1997-2004年七年光景里,这栋凝聚了父母前半生的心血的房子,见证了我部分童年及全部青少年的时光。这其中有很多快乐的回忆,也有一些痛苦的记忆。父母亲真正的白手起家,母亲有时回想当年建房之处,家中只有几百块钱的积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也是爱莫能助。而父亲则是拉不下面子,基本上都是母亲一人在外风里来、雨里去筹钱盖房。家中能借到钱的亲戚,母亲都跑遍了母亲也不知受尽多少冷嘲热讽。每年回家相聚之时,母亲偶有回忆这段历史,唏嘘不已。

当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房子被当做商品疯狂炒作抬价时,房子已经失去它原本的功能---居住,盖楼的只是把它当做赚钱的工具,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更是家常便饭。时代更迭,当你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之时,也就决定了老屋的命运此刻的老屋,也只能默默在家乡处任凭风吹雨打

老屋,你来或者是不来,它在家乡不言不语,静静地等待主人们的归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还记得曾经住过的老屋吗?……
【来稿选粹】张贺霞|上学
“老德州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丨石贤圣:从土平房到别墅楼
老屋
大难总是降临于大喜之上,本人亲身体会,大难过后必有大福
忆父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