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名医论脉诊(1)
 
浮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轻取有,重按无,飘飘然,肉上游。主病歌浮为阳,表证候,秋常见,久病愁;表风热,有力浮,若血虚,无力浮。分部主病歌左寸浮,是伤风,或风痰,聚在胸;左关浮,腹膨膨,胁胀满,并恶心;左尺浮,膀胱风,尿色赤,痛不通;右寸浮,肺受寒,胸中满,咳而喘;右关浮,脾虚甚,中焦满,食难进;右尺浮,下焦风,二便闭,或浊淋。
  (二)各论 脉象浮脉浮于皮表,轻取即得,重按时则不足。如《脉经》中曰:“举之有余,按之不足。”《难经·第十八难》中曰:“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濒湖脉学》中曰:“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脉理求真》中曰:“其有所云浮者,下指即显浮象,举之汛汛而流利,按之稍减而不空。”
  相类脉 (1)芤脉:浮而大,中间空虚,两边实。《濒湖脉学》中曰:“浮大中空乃是芤”。《脉理求真》中曰:“芤则如指着葱,浮取得上面之葱皮,却显弦大,中取减小空中,按之又着下面之葱皮而有根据。” (
  2)洪脉:浮而大且来时有力,去时则无力。如《濒湖脉学》中曰:“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四诊抉微》中曰:“浮而盛大为洪”。《脉理求真》中曰:“洪则既大且数,累累珠联,如循琅玕。来则极盛,去则稍衰”。
  (3)虚脉:浮而无力,中间空虚,缓慢且大。如《濒湖脉学》中曰:“虚来迟大豁然空”。《四诊抉微》中曰:“浮而软大为虚”。《诊宗三昧》中曰:“虚则豁然浮大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鸡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
  (4)濡脉:濡即软也。浮而无力且细小。如《濒湖脉学》中曰:“浮而柔细方为濡”。《四诊抉微》中曰:“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诊宗三昧》中曰:“濡则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
  (5)散脉:浮而无力,脉形散漫,至数不拘,似风吹杨花飞舞,飘浮不定。《濒湖脉学》中曰:“散似杨花无定踪”。《四诊抉微》中曰:“浮而无根内散”。《脉理求真》中曰:“散则举之散漫,按之无有,或如吹毛,或如散叶,或如悬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来去不明,根蒂无有。”
  (6)革脉:浮而弦硬,如按鼓皮,沉取即无,外坚中空。《濒湖脉学》中曰:“革脉形如按鼓皮”。《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四诊抉微》中曰:“浮而弦芤为革”。《脉理求真》中曰:“革则弦大而数,浮取强直,而按则中空。”
  主证浮脉多主表证,如外感、发热、恶寒等。有力则为表实,无力则为表虚。血虚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亦可出现浮脉。 (1)表证:头痛、发热、恶寒等表证多见浮脉。如《濒湖脉学》中日:“浮脉为阳表病居”,又曰:“浮而有力多风热”。《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寸口脉浮而盛者,日病在外。”《伤寒论》中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若表邪未清,热不得泄,小便不利而渴,脉亦见浮。如《金匮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2)虚证:血虚、里虚亦可以出现浮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无力而浮是血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又曰:“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所以,慢性消耗性疾病,体温外散耗热,自汗盗汗等多出现浮脉。《濒湖脉学》中曰:“久病逢之却可惊”。《三指禅》中曰:“里虚而浮精气脱”。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风眩鼻塞雍,虚迟气少心烦忡,关中腹胀促胸满,怒气伤肝尺溺红,肺浮风痰体倦劳,涕清自汗嗽叨叨,关脾虚满何能食,尺有风邪容下焦。”《濒湖脉学》中亦曰:“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脉学阐微》浮脉分部主病表:左寸浮:伤风发热,头痛目眩。左关浮:脘满胁胀,恶心,烦闷,厌食。左尺浮:膀胱风热,便赤涩淋痛,下肢肿痛等。右寸浮:感冒风邪,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右关浮:腹胀脘满,不能食,灼心胃痛等。右尺浮:淋浊便血,关节肿痛,风热客于下焦。
  (4)正常脉:四季平脉应秋季之正常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秋胃微毛曰平”。《濒湖脉学》中曰:“三秋得令知无恙”。
  (5)兼脉主病:《四诊抉微》中曰:“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滑风痰,又主宿食,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浮涩伤血,浮濡阴虚,浮短气病,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浮数不热,疮疽之证。” 治疗法则表证的治疗法则应当是发汗解表,禁止攻下之法。但是,伤寒发汗之后,如果出现了自汗出、心烦、小便数、脚挛急等症状,就不适宜再用发汗解表法了。因为汗后伤津,不可以一损再损,更伤其津液,否则,就会出现全身厥冷的逆证。如《伤寒论》中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又曰:“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因为浮脉不单主表证,它还可以出现于血虚、里虚等一些津液不足等证候。所以,对于出现浮脉的虚证,切不可以随便使用攻下之剂。脉解表证所以能够出现浮脉,即是体内自然功能集于体表抵抗外邪之现象。如《诊宗三昧》中曰:“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应指浮满。”《伤寒论》中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若脉象浮紧、发热、恶寒、体痛、呃逆的伤寒证,即是体内自然功能集于体表抵抗外邪而引起的皮肤、血管收缩的激战状态。因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具有营养全身各部器官的作用,“卫”具有保卫身体功能以抵抗外邪侵入的功能。所以,伤寒证所见到的浮紧脉,即是病邪在卫分,故脉气鼓动于外而出现浮脉。由于寒邪侵入卫分,引起脉管收缩的自卫现象而出现浮紧之脉。由此可见,脉象浮紧即为风寒袭表所致,此为顺证;若慢性虚证而脉见浮大,属体温外散,便为逆证。如《诊宗三昧》中曰:“病久而脉反浮者,此中气亏乏,不能内守。”虚证血脱,脉气不能内守而浮散于外,故脉见浮大而无力为宜。


  二、沉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脉来沉,筋下行,举不足,按须深。主病歌沉主里,水蓄停,平人脉,冬季应;虚与气,无力沉,沉有力,积寒并。分部主病歌左寸沉,心内寒,胸背痛,头晕眩;左关沉,寒在肝,少腹痛,胁肋满;左尺沉,寒侵肾,腰冷痛,尿浊频;右寸沉,肺经寒,胸满痛,吐清痰;右关沉,胃家寒,食积滞,并吞酸;右尺沉,腰膝痛,小便涩,泄痢并。
  (二)各论 脉象重按始得,轻举则无。如《脉经》中曰:“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四诊抉微》中曰:“沉行筋骨,重手乃得。”《濒湖脉学》中曰:“重手按至筋骨乃得,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其底。”《诊宗三昧》中曰:“沉则,轻取不应,重按乃得。”
  相类脉 (1)伏脉:伏脉较沉脉更为沉下,须重手按至筋骨旁乃得。如《难经·第十八难》中曰:“伏者,脉行筋下也”。《濒湖脉学》中曰:“伏则推筋着骨寻”。《脉理求真》中曰:“伏则匿于筋下,轻取不得,重按涩难,委曲求之,或三部皆伏,一部独伏,附着于骨而始得。”
  (2)弱脉:沉细无力,浮取则无。《濒湖脉学》中曰:“沉细如绵真弱脉”又曰:“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脉理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小弱分明。” (
  3)牢脉:沉而长大,脉象弦硬。如《濒湖脉学》中曰:“弦长实大是牢形”。《脉理求真》中曰:“牢则弦大而长,按之强直搏指,状如弦缕。”
  主证沉脉多主里证,如浮肿、气滞等;若沉而无力多属虚证,沉而有力则属内寒。
  (1)里证:浮肿、气滞等痰多可出现沉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沉潜水蓄阴经病”。《四诊抉微》中曰:“沉脉主里”,《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曰:“沉则为水”,又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张介宾曰:“沉虽属里,然必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沉而实者为滞,为气。”
  (2)虚证、寒证:沉而无力为虚,有力为寒。如《濒湖脉学》中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张介宾曰:“沉虽属寒,然必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沉无力,内虚惊怖,恶人声,精神恍惚,夜不寐,有力里实,烦躁梦遗,口渴谵语。右寸沉,无力里虚,气短虚喘,吐清痰,有力里实,老痰咳吐不出,气雍。左关沉,无力里虚,惊恐,有力里邪实,多怒,肥气,筋急。右关无力里虚,胃寒恶食,恶心呕吐,有力里邪盛,宿食陈积。左尺沉,无力里虚,足寒腰冷腰重,有力里实,肾气盛,疝痛,左睾丸偏大,腰痛。右尺沉,无力里虚,腰重如带数千钱,腰痹不能转摇,有力里实,疝痛腰痛,或痢积。”《濒湖脉学》中曰:“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脉学阐微》“沉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沉:胸部寒痰、气雍,胸满痛,心悸气短,头眩。左关沉:肝郁胁满痛,脘满腹胀,食少,心烦,喜怒。左尺沉:肾寒腰痛,小便频浊,少腹胀满。右寸沉:肺寒停饮,胸满痛,咳喘气短,不足以息。右关沉:胃中积滞,脘满腹胀,食不消,嗳酸胃痛。右尺沉:腰痹疝痛,少腹胀,小便不畅等。
  (4)正常脉:四季平脉应冬季之正常脉。如《难经·第十五难》中曰:“冬脉微石曰平”又曰:“冬脉石,反者为病。”《濒湖脉学》中曰:“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5)兼脉主病:《四诊抉微》中曰:“沉脉主里,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沉伏霍乱,沉细少气,沉弦癖痛。” 治疗法则沉脉属于阴脉,其病主里、主寒。凡下利及发汗太过而出现沉脉时,皆属于虚寒证,治宜温补之法。如《伤寒论》中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又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若沉兼数脉的里热证,就必须以清泄里热为主。沉脉不单属寒、属痛,若沉脉兼芤,沉脉兼弱,沉脉兼涩,沉脉兼结,主亡血伤精,皆不得乱投温散之剂。亦有表证发热而脉见沉者。如《伤寒论》中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此系太阳表证,发汗太过,伤及营气,或营不足之人复感外邪所致。故症见发热、恶风寒、汗出之表证,兼身疼痛,脉沉迟,营气不足,经脉失养之里虚证,故治宜调和营卫,兼补汗后之虚象。脉解沉脉多见于里证,缘由阳气衰弱,无力统摄营气于表,其病在下,在里,属寒。是由于体内自然功能集于里,以排除里滞,故脉气沉伏。或因寒证,阳气不足,致使脉搏鼓动无力,须重按始得,即为沉脉。若积热内聚,阳气郁伏,体内自然功能须极力排除之,以达到体内阴阳平衡之目的,所以,心脏的收缩能力增强,血流加速,故脉见沉数而有力;如果体内自然功能减退(即正气不足),则会出现心脏衰弱,邪实正虚之象,故脉见沉而无力。如《诊宗三昧》中曰:“沉为脏腑筋骨之应,盖缘阳气式微,不能统运营气于表,脉显阴象而沉者。”由此可见,阳气虚弱是形成沉脉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迟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一呼吸,至来三,来往慢,作迟看。主病歌迟脉象,病属寒,运动员,不一般;有力迟,为冷痛,无力迟,定虚寒。分部主病歌左寸迟,是心寒,胸痹痛,癥瘕见;左关迟,寒在肝,肋下痛,手足挛;左尺迟,肾虚寒,妇人逢,月水断;右寸迟,寒入肺,冷痰哮,流清涕;右关迟,中焦冷,食不化,喜热饮;右尺迟,腰膝寒,少腹胀,五更泄。
  (二)各论 脉象一呼一吸时,脉跳动三次,或每一分钟脉跳50~60次,均属迟脉。如《濒湖脉学》中曰:“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中曰:“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理求真》中曰:“迟则呼吸定息不及四至,举按皆迟。”
  相类脉 (1)缓脉:一息四至,脉象和缓。如《濒湖脉学》中曰:“小快于迟作缓持”,《脉理求真》中曰:“缓则来去和缓,不疾不徐。”
  (2)涩脉:迟而细小,脉象不流利。如《濒湖脉学》中曰:“迟细而难知是涩”。《脉理求真》中曰:“涩则往来艰涩,动不流利,如雨沾沙,及刀刮竹。凡虚细微迟,皆属涩类。不似迟脉之指下迟缓。”
  (3)结脉:迟而缓时一止。如《濒湖脉学》中曰:“结脉缓而时一止”。《脉理求真》中曰:“结为指下迟缓中有歇止,少顷复来。”
  主证 (1)迟脉多主寒证:多见于胃阳不足,胸阳不振之候。若阳气不足或气血虚者,则迟而无力;内有冷积疼痛或寒邪久伏者,则迟而有力。如《濒湖脉学》中曰:“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又曰:“阳不盛阴气血寒”,张介宾曰:“迟脉……为寒,为虚”。《脉诀汇辨》中曰:“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四诊抉微》中曰:“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诊宗三昧》中曰:“迟为阳气不显,营气自和之象,故昔人皆以隶为虚寒。”又曰:“迟为阳气失职,胸中大气不能敷布之候。”《脉理求真》中曰:“迟为虚寒不振,阳气不舒,故见迟滞。”此外,迟脉虽主寒证,但不拘于寒证。如张介宾曰:“迟虽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见迟不可以概言寒。”
  (2)健壮的体育运动员亦常见迟脉,但不属病态。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曰:“久经锻练的运动员脉搏多迟缓有力,不属病脉。”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迟寒惨少精神,关肢冷筋拘肝胁疼,左尺肾虚兼便浊,女人月信亦无音。右肺迟气短涕清痰,冷积伤脾在右关,少腹寒疼腰脚重,溲便不禁尺中寒,”《濒湖脉学》中曰:“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脉学阐微》“迟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迟:胸中寒痹,满痛,精神不振。左关迟:肢体拘急,脘满,胁胀痛,心烦闷。左尺迟:肾虚便泄,腰酸痛,女子不月。右寸迟:肺中寒冷,胸闷痛,痰滞,气短咳逆。右关迟:脾寒胃冷,食不化,积滞不行。右尺迟:腹部胀痛,腰酸重,泄泻。
  (4)兼脉主病:迟脉主寒,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弦迟胃寒,实迟里滞,虚迟虚寒,迟涩血病,迟滑气病,迟缓湿寒。治疗法则虽然迟脉多主寒证,但有时亦主实证、热证,在此种情况下,必须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做出正确的诊断,然后方可对症下药。如《脉理求真》中曰:“然亦有热邪内结,寒气外郁,而见气口脉迟者;又有阳明腑症悉具,而见脉迟有力者;又有太阳脉浮,因误下结胸,而见脉迟者;又有余热未清,而脉多迟滞。总在知脉起止,及察症候以分虚实,讵可一见脉迟,便认为寒,而不究其滑涩虚实之异哉。”《伤寒论》中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骤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此乃邪聚热结,腹满便秘,而见到的迟滞之脉象,随其证而选用大、小承气汤以攻其里滞。此外,亦有高热脑病烦躁,神昏谵语时出现迟脉者,临证必须参合全身症状,详细诊察之。方可正确遣方选药进行合理治疗。脉解迟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所致,当迷走神经兴奋时,则交感神经抑制,若交感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便会使心脏之张缩力徐缓,因而就会出现脉搏的迟缓现象。一切寒证所以能够出现迟脉,皆是血流缓慢的表现,因为寒邪在体内,心脏功能减弱,则血流速度亦会相应减慢。或由于寒证致使体温降低,因此体内自然功能(指正气)运行迟缓,或由于寒邪结聚,气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阻碍血液的流通,均可出现迟脉。但是,在某种情况下,由于邪热结聚,如伤寒阳明病的里实证,亦可以见到迟脉。如《伤寒论》中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可攻里也。”此外,温热病热入营分时,亦会出现迟脉,这是由于热邪人犯脑底,刺激迷走神经而引起的兴奋所致。如颅内肿瘤、流行性脑膜炎等症,由于脑压过高而刺激迷走神经时,同样亦会出现迟脉。临床中发现患有黄疸的病人,亦会出现迟脉,这是由于胆汁酸盐刺激迷走神经而引起的兴奋状态所致。如《伤寒论》中曰:“阳明病,脉迟……此欲作谷疸……。”此由于中焦阳虚,寒湿内生,食难用饱,以致水谷不化,而发生谷疸,“谷疸”属黄疸病之一,因其病与饮食有关故得名。此外,如果试用手指去压迫颈部动脉窦,刺激迷走神经,亦可出现迟脉。此属生理现象。
四、数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一息间,六至凭,往来速,数脉形。主病歌数为阳,炎热证,儿童见,身无病;久病逢,阴衰盛,肺病人,秋勿应。分部主病歌左寸数,君火亢,咽喉痛,口舌疮;左关数,肝积热,头目痛,邪火灼;左尺数,相火旺,遗浊淋,尿色黄;右寸数,肺家热,鼻生疮,或咯血;右关数,热在胃,呕逆并,食无味;右尺数,下焦热,尿淋浊,大便血。
  (二)各论 脉象一息六至,脉来快速,相当于每分钟跳90~100次,即为数脉。如《脉经》中曰:“去来促急。”《濒湖脉学》中曰:“一息六至,脉流薄疾。”《脉理求真》中曰:“数则呼吸定息每见五至六至,应指甚速。”
  相类脉 (1)滑脉:滑脉如珠,往来流利,唯至数不增加。如《濒湖脉学》中曰:“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唯看至数间。”《脉理求真》中曰:“滑则往来流利,举之浮紧,按之滑石。”
  (2)紧脉:数而力劲,如按绳索。如《濒湖脉学》中曰:“紧脉……数如切绳”。《脉理求真》中曰:“紧则往来劲急,状如转索,虽实不坚”。
  (3)动脉:形似疾脉,一息七八至,但只在关部最为明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如张介宾曰:“阴阳相搏,名曰动”,又曰:“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厥厥动摇者。”《脉理求真》中曰:“动则厥厥动摇,滑数如珠,见于关上……,不似滑脉之诸部皆见滑数流利也。”《四诊抉微》中曰:“动无头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4)促脉:数且时一止,无定数。如《濒湖脉学》中曰:“数而时止名为促”。《诊宗三昧》中曰:“促则往来数疾,中忽一止。复来有力,不似结脉之迟缓中有止歇也。”
  (5)疾脉:一息脉来七八至,脉形躁急。如《四诊抉微》中曰:“疾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数之脉,数之甚者也。”
  主证主热证。有力为实热,如各种急性炎症;无力为虚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低热,如肺结核,贫血等。
  (1)实热:一切急性炎症均可出现数脉,如急性扁桃体炎、肺炎、肺脓肿等疾患。外感性疾病,如伤寒、温病等亦可以出现数脉。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数则烦心”。《濒湖脉学》中曰:“数脉为阳热可知”。《伤寒论》中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又曰:“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虚火:多见于阴虚火旺者,如肺结核,或贫血的病人有时亦可以出现浮数而无力的脉象,如张介宾曰:“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四诊抉微》中曰:“数为阴衰水弱,火旺炎逆之象也,如瘦人脉数,及久病脉数者,皆阴虚火烁血少也。”
  (3)如果是痨病患者在秋季见到数脉,则是不详之兆,预后多不良。如《濒湖脉学》中曰:“肺病深秋却畏之”。 (4)如果是儿童以及妇女月经期,体力劳动或运动以后,进餐,酒后,或情绪激动时,亦可以出现数脉,皆属正常现象。如《濒湖脉学》中曰:“惟有儿童作吉看”。
  (5)数脉分新旧肥瘦主病:如《诊宗三昧》中曰:“凡乍病脉数,而按之缓者,为邪退。久病脉数,为阴虚之象。瘦人多火,其阴本虚,若形充色泽之人脉数,皆痰食郁滞,经络不畅而蕴热,其可责之于阴乎?若无故脉数,必生痈疽。”
  (6)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数咽干口舌疮,关中目赤泪汪汪,耳呜口苦皆肝热,左尺阴虚溺赤黄。右寸吐红咳嗽肺痈疡,关部吞酸胃火伤,右尺数来大便涩,肠风热病见红殃。”《濒湖脉学》中曰:“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脉学阐微》“数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数:上热头痛,咽痛,喉肿,口舌生疮。左关数:肝热目赤,烦满,胁痛。左尺数:腹胀、尿赤、淋痛、便燥。右寸数:咳嗽吐血、喘逆、肺脓疡等。右关数:胃热吐酸、灼心、呕恶、腹痛、不思食。右尺数:便血、淋浊、遗精、腰痛。
  (7)兼脉主病: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数实肺痈、数虚肺瘘、数而兼大、内热火亢、数大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为阳虚外浮之象,数而细小,阴虚劳热,若数小无力,按之兼涩,为中寒之象。如《四诊抉微》中曰:“数为阳盛、气血燔灼、数实为热、数虚为燥、浮数有力、寒伤经络、浮数无力、伤风痰嗽、沉数有力、实火内烁、沉数无力、虚劳为恶、病退数存、未足为乐、数退症危、真元已脱、数按不鼓、虚寒相搏、乍疏乍数、魂归岱狱。细数而虚、虚劳阴弱、兼沉骨蒸、兼浮喘作、加之嗽汗、喉疼俱恶,数候多凶,匀健犹可。” 治疗法则因为一切热性病都可能会出现发热,脉数的体征,所以,必须遵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结合临床症状,选用不同的有效方剂,如胃中实热、宿食停滞可选用清胃热,消食滞之剂;伤寒发热可选用辛温解表剂;温病发热时,可选用辛凉解表剂;如果是虚火而出现数脉时,则治宜滋阴降火之法。此外,还须审其病之新久,脉之有力无力,鼓指不鼓指,仔细定夺,若一概乱投寒凉之剂,伤及胃气,是欠妥当的。如《脉理求真》中曰:“是以人见数脉,多作热治,讵知脉有真假,数有虚实,仍须察其兼症兼脉,及脉有力无力,以为分耳……如系细小强滑细数绵软,纵有身热,须宜温治……” 脉解数脉的形成是由于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心脏的活动增强,血流加速,脉搏增快而产生。一般热性病所以能够出现数脉,可能是由于大脑皮质的条件反射作用,这是心脏活动与大脑皮质的相关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此外,因为一切炎性病变能够促使新陈代谢的亢进,或由于人体自然功能(指人体正气)集于体内,以排除里滞和毒性物质,致使脉搏跳动加速,即为数脉。
  五、滑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滑如珠,替替然,甚流利,应指还。主病歌滑为阳,实多见,或伤食,或停痰,下蓄血,尺部看,女脉调,孕中缘。分部主病歌左寸滑,心热甚,或惊悸,痰火壅;左关滑,肝火盛,头眩晕,目睛痛;左尺滑,赤浊淋,下蓄血,茎中痛;右寸滑,肺家热,皮毛焦,痰呕咳;右关滑,脾热盛,不消化,宿食停;右尺滑,相火炎,肠鸣痢,不得安。
  (二)各论 脉象滑脉往来流利,像一粒很圆滑的珠子在不停地滑动,从容不迫地在指下涌现,然后又很快地就不见了,但要与数脉相鉴别。如《濒湖脉学》中曰:“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脉经》中曰:“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浮中有力。”《诊家枢要》中曰:“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千金方》中曰:“按之如珠子之动,名曰滑。”《脉理求真》中曰:“滑则往来流利,举之浮紧,按之滑石。” 相类脉数脉:一呼吸脉跳五六至,应指虽速,但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如《濒湖脉学》中曰:“数脉息间常六至”,又曰:“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脉理求真》中曰:“数则呼吸定息每见五至六至,应指甚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 主证滑脉多主痰食和蓄血症。 (1)实热,痰食和蓄血症:多见于高血压,动脉血管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不良,亦见于喘咳和慢性支气管炎,妇女盆腔炎等疾患。如《四诊抉微》中曰:“浮滑风疾,沉滑食疾,滑数痰火。”《濒湖脉学》中曰:“上为吐逆下蓄血,”又曰:“痰生百病食生灾。”《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曰:“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脉义简摩》中曰:“夫滑者,阳气之盛也,其为病本多主热而有余。”《脉理求真》中曰:“滑为痰逆食滞,呕吐上逆,痞满壅肿满闷之象。然亦以有力无力分辨,如系滑大兼数,其脉当作有余;若止轻浮和缓不甚有力,当不仅作有余治也。”《脉经》曰:“脉来滑者,为病食也。”故知饮食停滞多见滑脉。
  (2)虚证:如元气衰竭时亦可以出现滑脉。如《频湖脉学》中曰:“滑脉为阳元气衰。”《景岳全书》中曰:“凡病虚损者,多有弦滑之脉,此阴虚然也。”《脉理求真》中曰:“久病而弦滑,则为阴虚。”《诊宗三昧》中曰:“若滑而急弦,擘擘如弹石,谓之肾绝。”
  (3)妇女妊娠时亦可以出现滑脉。如《濒湖脉学》中曰:“女脉调时定有胎。”《脉理求真》中曰:“妇人经断而见滑数,则为有孕;临产而见滑疾,则为离经。”《脉义简摩》中曰:“男得此无病,女得此有胎,乃真滑脉也。”
  (4)一般的健康人亦常见滑脉,但必须是滑而和缓之象,是荣血充实之兆也。如《脉理求真》中曰:“至于平人脉滑而和,则为无病。”
  (5)虫证:关上紧而滑者,为腹中有蛔虫,尺中沉而滑者为肛门生有蛲虫。此为古义,仅供参考。
  (6)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滑者,心经痰热,滑在左关,头目为患,左尺得滑,茎中尿赤,右寸滑者,痰饮呕逆,滑在右关,宿食不化,右尺得滑,溺血经郁。”《濒湖脉学》中曰:“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癞淋看尺部。” 《脉学阐微》“滑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滑:心经痰火,心烦热,头眩,心悸气短,失眠,多变。左关滑:头痛目眩,胁胀痛,心烦,喜怒,食少,脘闷等。左尺滑:腰痛,小便赤涩,淋痛,小便尿频,尿急。右寸滑:胸满痛,咳嗽痰多,喘逆气短。右关滑:脘满腹胀,宿食不化,呕吐,腹痛,消化迟钝。右尺滑:淋痛尿血,小便赤涩,下肢肿痛等。
  (7)兼脉主病:《四诊抉微》中曰:“浮滑风疾,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伤寒论》中曰:“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又曰:“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治疗法则若出现滑脉者,多为阳盛实热。痰食停滞之候。治疗原则不外乎清热、豁痰、消食等法。如《伤寒论》中曰:“阳明病、谚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又曰:“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但亦有虚弱之人,脉象反见滑者,此种脉象并无鼓动之力,稍按即无,多为元气外泄之危候,不能误认为真滑脉,临证时必须细心审辨。如《脉理求真》中曰:“或以气虚不能统摄阴火,脉见滑利者有之。或以痰湿内积,而见滑脉者有之。” 脉解滑脉为阳,是经血沸腾,气血充实,血管充盈的现象,因而脉见流利圆滑之象,皆是实热、痰食、蓄血等实证所为之。如《景岳全书》中曰:“滑乃气实血壅之候。”《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滑者,阴气有余也。”周学海曰:“滑涩者,以诊形之枯润也,血有余则脉滑,血不足则脉涩,然血由气行,故亦可征气之盛衰。”张志聪曰:“邪入于阴,则经血沸腾,故脉滑。” 但是,亦有人认为滑脉不主虚证,如张璐曰:“脉滑无无力之象,盖血由气生,若果气虚,则鼓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耶。滑脉之病,无虚寒之理。”滑脉的脉象是往来流利,进退无阻,并非无力迟缓之象,因为脉搏的快慢大小滑涩等,都是依靠气的推动作用,若气虚,则推动血液的力量就会减弱,怎么能够说虚证会出现滑脉呢?滑脉所以会如此往来流利,都是依赖于心脏的功能,相反,如果心脏衰弱,绝对不会出现滑脉。由此可知,滑脉的主证为实证和热证。凡宿食、痰积、蓄血等证,皆由于体内的废物不能迅速地排出体外而结聚不化所致。因为蓄积在体内的废物能够产生毒素,对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十分有害,这些毒素如果随着血液的循环,尚能加重心脏的负担,从而使心脏内接受来自静脉的浑浊血液相对增多,同时,通过动脉血管输自全身各部的新鲜血液亦会增加。所以,脉搏会出现速来速去,不予停留,流利滑动,如盘走珠的滑脉。至于妊娠时所以亦会出现滑脉,其原因是由于一个心脏同时负担体内两个机体(指母体和胎儿)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加速等缘故。心脏接受母体与胎儿所排出的废物要比正常时增多,所供给母体与胎儿的营养物质亦相应会增多,心脏急速而又大量地接受来自静脉血管的“旧”血液,又急速大量地由动脉血管输出大量新鲜血液,心脏代偿功能增强。因此,就会出现往来流利,如珠之应指,但至数并不增加的滑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我的脉学笔记6:后世脉诊(一)
中医_脉诊
教你学诊脉2
中医参考:中医28种脉象的特征与鉴别(附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与你谈脉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