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谈中华姓氏


在我国,绝大部分人的姓只有一个字,如王、李、张、刘、陈等,我们称其为单姓。当然也有人的姓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字,如上官、东方、主父、诸葛、欧阳等,这种姓我们就称之为复姓。今天我们所要讲得就是复姓。

位于河南新郑的黄帝塑像,黄帝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他的一支后裔后以轩辕为氏,由此诞生了“中华第一姓”轩辕。轩辕便是复姓之一。
复姓,作为姓氏的一种,其诞生历程并不特殊,它与单姓同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形成发展的结果。就来源来看,复姓有以下几种:
以国为姓:代表姓氏有钟离、淳于等。在周朝时期,伯益的后人在今安徽省凤阳市一带建立了钟离国,后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为了纪念故国,其国人遂以国名为姓,钟离由此得姓。而淳于国乃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同样在亡国后以淳于为姓。
以邑为姓:代表姓氏有令狐等。相传在西周时期,一位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周王在论公行赏时,将他封到了令狐邑,后来其后裔以邑为姓,得姓令狐。此外,段干、梁丘、上官、羊舌这些复姓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居住地为姓:代表姓氏有闾丘、东郭等。齐国有一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南门、西门、南宫也属于这种情况。
除了以上几种得姓方式外,复姓还有些从由官名、爵系、山水之名、职业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便是从职官名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则是由爵系而来。而澹台则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南游长江,居于澹台山(今山东省嘉祥县)后以山名为姓而来。
应该来说,复姓在我国的姓氏舞台中一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古代,复姓是极其常见的姓氏,东方朔、上官婉儿、西门庆、诸葛亮我们可谓耳熟能详。纵观整个历史长河,复姓的名人更是不可胜数。在宋代人编制的《百家姓》五百零三个姓氏中,复姓就有六十一个。而在明朝甘为霖所著的《厦门音新辞典》近两千余个姓氏中,复姓也占据了三百一十七席。
然而自明代以后,在复姓单音化的趋势下,大部分复姓简化成了单姓,如“欧阳”简化为“欧”、“申屠”简化为“申”、“公孙”简化为“孙”、“马服”简化为“马”等等。正是在简化思想的主导下,我国的姓氏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直至今日,我国现存的复姓仅有81个。就今天而言,复姓人口只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极少部分,在按人口多少而定的新百家姓中,复姓更是没有一个入围。
伴随着中国计划生育这项政策的推行与继续,中国原本就很少的复姓人口将会越来越少,而这极有可能就是中国复姓文化的灭顶之灾。如果现在不加以保护与扶持,流传数千年的复姓文化恐怕将极有可能走向终点。
附录:
1、我国现存的81个复姓
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

百家姓常识之十三 趣味姓氏: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
中国的姓氏数以万计,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姓氏,常常让人捧腹不止。比如,某次开会,某局长姓傅,主持人在介绍时说:“下面有请傅(负)正局长讲话……”下面的人忍不住窃笑。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朱(猪)司令、苟(狗)排长、牛班长等。
更让人更觉得好玩的是,据调查,“油米酱醋茶”、“一二三四五”居然也都是姓氏,让人不得不叹服中国姓氏文化的奇妙和博大精深。
这么有趣的姓氏,是怎么产生的呢?难道是有人喜欢另类,喜欢与众不同?当我们把这些姓氏分门别类,探究其背后的故事,或许能恍然大悟。
数字姓氏:一二三四五……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其著作《古今谭概》里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某县令的夫人姓“伍”,平日里骄横跋扈。有一次会见丈夫下属官员的妻子时,她指着其中一个问道:“你贵姓”,下属官员的妻子回答:“免贵姓陆”。县令夫人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心想,你丈夫官职比我丈夫的低,我才姓伍,你居然敢姓陆!于是,她就又指着旁边一位女子问,你姓什么?这位女子回答:“我姓戚”。这下,县令夫人受不了了,她跑到丈夫那里,劈头大骂:“我才姓伍,你下属官员的妻子却姓‘陆’姓‘戚’,说不定还有姓八姓九的呢……”

这位县令夫人虽然无理取闹,但她还真是说对了,在我国,不仅有人姓“一二三四五”,也有人姓“六七八九十”,甚至百、万、亿、兆这些计量单位都是姓。这就是我国姓氏中很有趣的数字姓氏。
作为数字姓氏的“一二三四五……”,探究起源,很多实际上却并不是和数字有关。比如“一”,以前少数民族有姓“一那篓”的,后来在简化姓氏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一”姓。“八”也是古羌族土方部捌氏部族以氏族部落名称为氏而来。这些姓氏之所以有趣,那是因为把这些相关联的姓氏组合在一起看,如果单看某个姓氏,其趣味就会降低很多。
除了有姓“一二三四五……”的,更有意思的是,居然还有人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据记载,刘邦在夺取政权以后,对前朝的遗老遗少进行迁徙,迁徙过程中,为了方便官府就把这些人编上编号,从第一一直编到第八,共八个家族。这八个家族人口不一,有些渐渐就灭绝了,有些却延续下来了,其中最兴旺的是“第五”家族,《百家姓》中的最后8个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终”。据调查,在台湾和北京都还有姓“第五”的。“第八”也还能找到,其他的却未必能找到了。
日常生活用品:柴米油盐酱……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些字也能入姓吗?在一次媒体调查中,居然把这七个姓全找出来了。有些人数还不少,像柴姓,全国有八十多万,据说是春秋时期,齐国贵族中有一个叫高柴的人,他的子孙以他的名为姓,形成柴姓。
姓“米”的人也有三十多万,散布在全国各地,据说是隋唐时,西域有一米国,后其居民移入中原,后代便以米为姓。其它的姓人口就很少了,像油姓、盐姓都是只有百千来人。

这些姓本来已经十分有趣,姓这个姓氏的人,起的名字更奇特,配合在一起,让人哭笑不得。在姓“酱”的人当中,湖北省有两个人同名都叫“酱豆腐”。而醋姓,在南京河海大学有人名叫“醋院科”的,在南京理工大学还有个人名叫“醋波涛”。
方位姓氏:东南西北……
方位姓氏也十分有趣,不仅有姓东南西北的,也有姓上下左右的,这些姓氏中,还不乏名人,比如左丘明、左宗棠在我国历史上都是鼎鼎有名的。
追踪方位姓氏的起源,还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常常是自复姓演变而来,比如东门、东宫、南宫、西门、北郭等复姓,后来逐渐简化成东南西北。
上下左右这四姓中“左右”还是比较常见的姓,“上下”二姓就较为少见了,但也是存在的。“上”除了由上官这些复姓演化而来,它还有自己单独的起源,据说黄帝时代,有一个人叫上之登,由此可见,虽然人数不多,但“上”姓的源起还是很悠久的。“下”姓是从“下门”这个复姓简化而来,有些可能是来自“夏”姓,也有可能来自其它姓氏的误读。总之,一个姓氏常常会有好几种起源。
珍贵姓氏:金钱富贵……

平常我们结交朋友,初次见面时,常常会客气地问:“您贵姓?”,对方就会回答:“免贵姓某某”。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礼节,但有时这样的客气大可不必,因为有些姓氏本来就很贵气,比如“金”、“钱”、“银”、“富”、“贵”等。
动物姓氏:猪马牛熊……
还有些姓氏是以动物名为姓的,或者听起来像动物,比如:朱(猪)、牛、苟(苟)、杨(羊)、吕(律)、马、熊、鲍、侯、袁(猿)、鹿。
我们平常在称呼别人时,熟人之间,常常喜欢加个“老”或“小”,这样就会形成“老牛”、“小熊”这样的称谓,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除了以上这些,有趣的姓氏还有许多。比如五官为姓:耳鼻牙……;时间为姓:春夏秋冬阴阳日月秒分时旬季年岁……;干支为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五常为姓:仁义礼智信;行业为姓:工农兵学商艺师陶房医税劳……;颜色为姓:赤橙黄绿青蓝紫红黑白……;气候为姓:风云雷电雨雪……;中国各民族名称入姓:苗蒙回土怒壮……
还有一些姓氏,本身可能并不是很有趣,但一经组合,就其妙无穷了。比如姓傅的做了局长,就叫‘负’正局长,作了科级干部,变成了“妇科”;要么来个姓费的部长,就可以简称为“肺部”了。

还有一些夫妻间的姓氏,组合在一起,也是妙趣横生。比如姓牛的和姓马的结婚,就打破了风牛马不相及的老话。姓吴的跟姓赖的结婚,就变成了“无赖联婚”。更糟糕的还在后头,如果史廖两家联婚,前去祝贺的朋友入席前恐怕要不安分地联想起臭气熏天的东西。
有些姓氏凑在一起,实在好玩,试举几例:
骂人型: 王巴联姻;虚实型: 甄贾联姻;屠宰型: 沙朱联姻;贵族型: 王孙联姻
动物型: 牛马联姻;阴森型: 阎王联姻;倒卖型: 黄牛联姻;欢洽型: 鱼水联姻
迷惑型: 魏何联姻;实惠型: 魏钱联姻;急迫型: 马尚联姻;武侠型: 江胡联姻形形色色的百家姓,衍生出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故事,探究它们背后的故事,更是韵味无穷。几千年华夏文明,姓氏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仔细探索和研究。
百家姓常识之十四 改姓:从“胡李不婚”谈中国的改姓文化

在中国民间,至今流传着所谓“胡李不婚”之说。这种初听上去颇为荒诞不经的禁令,实际上却确有其事。
原来,在唐朝末年,皇室衰微,军阀割据不休。权臣朱温手握重兵、独揽朝政,弑主篡位之心路人皆知。当时身处皇位之上的唐昭宗自然战战兢兢,成天担惊受怕。为避灭门之祸,保留家族一丝血脉,他偷偷将出生不久的太子李昌翼托付给了自己的亲信胡三公。事出紧急,胡三公连夜就将太子送回老家,并将其改姓为胡,作为亲子养育。昌翼自小便在胡三公的鞭策下勤奋读书,凭借其出众的才华,很快他便笑傲科举场,高中明经科进士。然而高中的喜悦却很快被自己离奇的身世所稀释,绝望伤心之下,他隐居于考川,后人称明经先生,其后裔也因此被称为“明经胡氏”。为避免兄妹之间的姻亲,铭记改姓源流,昌翼便从此立下胡李不婚的祖训。
“胡李不婚”之说不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悲情的故事,还提出了一个与姓氏密切相关的话题——“改姓”。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任何姓氏均源于自己的祖宗,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变动。然而诸多外力的影响,却使得改姓现象极其频繁。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姓氏在不断的创造、集中,中国的姓氏文化也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源于赐姓、避讳、避难、少数民族汉化、入赘、收养、字体简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改姓几乎贯穿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始终。
赐姓,乃是改姓现象的重要原因。人有三六五等,姓分高低贵贱,一个人的姓氏往往代表了他的身份与地位。享有一个高贵的姓氏,对古人来讲无疑是一种荣耀。因此早在上古时期,统治者便利用赐姓之制,来笼络人心,维护和加强统治的需要。

虞舜统领四方之时,大禹便因治水有功被“赐姓曰妣”。到了夏朝,刘累因养龙有方,被夏王孔甲赐姓为御龙氏。进入封建时代之后,皇帝赐姓现象愈加频繁。今天李姓人口如此之多,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唐王朝的“疯狂”赐姓。
一般而言,赐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无论在哪一朝代,国姓必然是最为尊贵的姓氏。只有那些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抑或是对国家举足轻重的人物,才有可能被皇帝赐以国姓。大唐开国元勋徐世勣、杜伏成、安抱玉等因卓越战功被赐姓为国姓“李”;明末时期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也因“屡建奇勋”而被赐姓“朱”,后被称为“国姓爷”。当然,对于那些够不上赐国姓的功臣,统治者也可以赐以他姓以示恩宠。如汉武帝时期,便曾赐来降的匈奴休屠王后裔为金,后来这一支的金日蝉还一度坐上了顾命大臣的位置。而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原本姓马,但因为在“靖难之役”中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带)一战立下大功,被明成祖赐姓为郑。与恩宠相反,统治者为了以示惩戒,往往会赐以“虺、蟒、蝮”意为毒蛇、虫这一类的恶姓。隋炀帝时期,权臣杨玄感起兵作乱,气急之下的隋炀帝便赐杨玄感族人为枭姓。而武则天为发泄私愤,也曾将高宗的原配王皇后和宠妃萧良娣分别改姓为蟒和枭。垂拱年间,博州刺史李贞、豫州刺史李冲等起兵讨伐武则天,后被镇压。武则天便将这些李姓诸王及其后裔通通赐为虺(意为毒蛇)姓。
除了赐姓之外,避讳也是改姓的重要原因之一。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所谓避讳,就是避帝王、圣贤、长辈乃至长官的名讳(同音字也要避免)。为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等改头换面的现象。汉武帝名刘彻,结果姓“彻”的人都要改成姓“通”;汉宣帝名刘询,当时姓“荀”的都要改称姓“孙”。于是在西汉时期,那位早已躺在棺材里的儒学大师荀子被冠以孙卿的名号。而清朝的时候,因避讳孔子(孔子名丘),当时的雍正皇帝便下令将“丘”改为“邱”。
当然,在中国避祸改姓的例子也是相当之多。政治斗争的失败、战争年代的动荡岁月,为了保全自己及族人,不少人选择了改姓这条路。北宋时候著名宰相吕蒙正因被奸臣陷害,为了躲避追杀,他将几个儿子改为高、卢、江等姓氏逃往台湾,这才逃过一劫。五代时期,时居莆田的候补官员翁乾度为避战乱,遂隐居乡野,后又将自己的六个儿子分姓洪、翁、江、方、龚、汪。北宋初年,他的六个儿子均高中进士,后被誉为“六桂联芳”。
上述原因之外,少数民族汉化、入赘、收养、字体简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改姓进程。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几乎所有的鲜卑姓氏均被改为汉姓。如皇族的拓跋姓便被改为元姓,独孤姓被改为刘姓。而“赘、收养改姓”在历史上也为数不少。唐玄宗时期最为得宠的宦官高力士,原本姓冯,后来被个姓高的宦官收养之后,才改姓为高。新中国成立之后,字体简化的浪潮,亦使得诸如萧、傅、阎这样的姓氏被窜改为肖、付、闫。
在今天,封建制度的烟消云散,依托于封建等级制度的赐姓、避讳现象彻底终结。而出于民族多样性的需要,少数民族的姓氏汉化现象也越来越少。因此,改姓逐步走向沉寂乃是不可阻挡的大势。

改姓,原因纷繁复杂,但它们都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国姓氏文化的繁荣。但不可忽略的是,正是在改姓的客观作用下,中国的姓氏日益集中。大姓越来越集中,小姓则渐渐走向消亡。 百家姓常识之十五 著姓、国姓、大姓:姓氏的马太效应2009-04-23 10:57
中国人见面寒暄时,常说:“你贵姓啊?”对方往往会说:“免贵姓×”。旧时,国人还会说:“贱姓×”。这是一种礼貌的问答方式,“贵”表尊称,“贱”表谦称。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姓氏还真是有贵与贱、高与下之分的。
姓氏的贵贱之分在上古时代就已存在。在前面几讲中,我们知道三代(夏商周)之时,“姓”与“氏”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明婚姻,“氏”别贵贱。这里的“氏”就是贵族所特有的,平民顶多有个“姓”。“氏”也就成了贵族的一种标志,比如大家熟悉的屈原,“屈”只是他的“氏”,他的“姓”是芈(音米)。随着社会的发展,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统称为“姓氏”,“氏”别贵贱的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但是,姓氏的贵贱、高下之分,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愈演愈烈。
门阀制度下的姓氏即是如此。所谓门阀,也就是门第阀阅,是指那些世代显贵、影响大的姓族家门,因显赫无比并世代传承,被称为“高门”、“著姓”。它源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此时“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这“四姓”指的就是以王、谢、袁、萧为代表的“侨姓”,以朱、张、顾、陆为代表的“吴姓”,以王、崔、卢、李、郑为代表的“郡姓”以及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代表的“虏姓”。这“四姓”出身的子弟就算是一个酒囊饭袋,白痴低能儿,仍可以高居要职。而与之相对的“寒门”、“庶姓”子弟即便是满腹才华,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出任低级官吏,还不能升迁,沉沦一生。
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穷困潦倒的卢生头枕道士吕翁的瓷枕,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在这场“黄粱梦”中,卢生迎娶的便是“著姓”清河崔氏女子。图为邯郸市黄梁梦吕仙祠中的卢生雕像。
当然,上面提到的“王、谢、袁、萧”等姓是指特定的郡望姓氏。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之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也就是说,“氏”别贵贱的功能只是被“地望”(郡望)所取代。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后改汉姓称为元宏)就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详定姓族制度,确立门阀序列,其中,范阳(今河北涿州)卢氏、太原(今山西太原)王氏、荥阳(今河南荥阳)郑氏、清河(今河北清河)崔氏以及陇西(今甘肃临洮)李氏最为尊贵,被称为“五姓”。到了唐朝,这五姓加上博陵(今河北安平)崔氏、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合称“五姓七家”。这五姓世代显赫,比如,两支崔氏在唐代出任宰相的多达27人,五品以上的官员有400余人,时人称之为“宰相之姓”。在民间也流传有“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却愁”的说法。事实上,“五姓”之间互通婚姻,并以与其他姓氏联姻为耻,包括皇室。唐宪宗为爱女歧阳公主选驸马时,曾打算从这些高门中挑选,可当他话刚出口,这些著姓的大臣们都以“疾辞”,摆明不屑与皇室联姻。宰相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愿许配给当朝太子,对此唐文宗也毫无办法,只能感叹:“我家二百年天子,还比不上崔、卢吗?”可见此时“五姓”的显赫与高贵。

唐文宗因“五姓”拒婚而感叹不已,但他家两百年的天子没白当,李姓也是尊崇无比的,因为这是“国姓”。“国姓”,顾名思义,就是王朝皇室的姓氏了,夏朝的姒姓、商朝的子姓、周朝的姬姓、汉朝的刘姓、宋朝的赵姓等都是。既然是国姓,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了。在唐朝,李姓不仅被唐太宗钦定为天下第一等姓,并因“李”与“鲤”同音,天下人还被禁止吃鲤鱼了。
另外,为收揽人心,历代帝王还把“国姓”赐给异姓大臣,这可是一项殊荣。比如,汉朝赐有功之臣刘姓,并规定凡是刘姓人家免除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待遇。唐朝更是赐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汉族的徐、邴、安、杜、胡、弘、郭等姓,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舍利等姓都被赐为李姓,
这种“赐姓”对于中国姓氏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由此带来人口学上的“马太效应”,国姓逐渐变成大姓。唐代,由于赐姓李姓得到大发展,大诗人李白曾自豪道:“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到了宋代,李姓已有56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7.2%,为宋朝的第二大姓。除了李姓外,赵姓作为国姓在宋代就排名第三,仅次于王姓、李姓。
这里王姓虽然不是国姓,却排在第一位。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著姓”了。身处“高门”“著姓”之列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成为带动王姓人口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姓的发展与此相同。
据记载,宋代人口排名前四位的是:王、李、赵、刘四姓。2006年的数据显示,前四位是李、王、张、刘。赵姓虽排第九位但是仍在前列,而王、李、刘仅仅排序发生些变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千余年前人口姓氏的格局就已经形成,而因国姓、贵姓得到发展的姓氏成为大姓。
此后,随着庶族地主的兴起以及科举制度的盛行,士族阶层逐渐消失。而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国姓、贵姓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今,在涉及到人名先后排序时,开始采用“按姓氏笔划为序”或 “按拼音为序”的方法,中国姓氏排序也无大的变化。在最新公布的2007版《百家姓》中,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其中王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李姓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其余8个姓氏的人口也都在2000万以上。这些姓氏之所以能拥有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因为它们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 “国姓”或者“著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家姓文化
一德:“姓”与“氏”是一个意思吗?两者有什么区别、异同?
古人到底有多少个姓
请问您贵姓?
中国当今现存稀有姓氏大全 几乎绝迹
百家姓小知识:姓氏也分贵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