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唐代文学繁荣的盛况、繁荣的原因以及唐代士人生活风习和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把握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

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唐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唐人在六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的文学。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中外文化的交融未尝稍衰,造成一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唐人入仕有更多途径。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的繁荣,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多有漫游的经历,漫游的处所,一是名山大川,一是通都大邑,此外还有边塞,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唐文学的表现领域。入幕是唐代士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唐人生活中另一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就是读书山林的风气。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使唐文学从生活面到情调意境,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漫游、读书山林、入幕与贬谪生活,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在思想领域,是儒、释、道融合并存。在政权运作和人才选拔与使用方面,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士人在政治态度上,持儒家入世的进取的精神。而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方面,则时时杂入释、道,这些方面都极大地影响了唐文学的发展。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即从佛教中来。唐代诗僧很多,与佛教有关的诗也很多。俗讲与变文,也是在佛教影响下出现的新文体。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道教对于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更大,这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

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六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以及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唐诗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诗人、诗歌流派及创作特点。唐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作业思考题:

1.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2.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有何影响?

3.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参考资料:

1.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2.傅璇琮:《唐诗论学丛稿》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隋代及初唐诗坛的创作概貌、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 掌握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的创作倾向、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南北文学的合流。上官体。“四杰”的诗歌特点及贡献。五律的定型。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创作倾向及对唐诗的贡献。唐诗风骨与兴象。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代文学

隋代结束了270余年的南北分裂,使国家重新走向统一。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虞世基等,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互相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 初唐诗坛

初唐贞观诗风,呈现出宫廷化的倾向。“绮错婉媚”的上官体,亦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王绩是初唐诗人中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诗歌创作,是以冷眼旁观世事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其代表作为《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写得相当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表现出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

在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初唐四杰”。四杰生平的共同特点:

(1)才高、早慧、博学;(2)仕途坎坷、政治失意、命运凄惨。诗歌创作的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便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荡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等。四杰所写的五言律诗,尤其是王、杨的五律,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四杰的送别诗,于伤别之外,尚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它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诗人中,杜审言在五律方面的成就超过了杨炯,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五律的定型,是由沈、宋最后完成的。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李(峤)、沈、宋等人又成功地把五律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当时,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如写思妇的七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作品讲授:《感遇》三十八首之二、之二十九 《登幽州台歌》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诗用乐府旧题,但已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刘希夷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亦创造了类似的诗境,此诗触景生情,以落花起兴,在深微的叹息声中,有一种朦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由对自然的周而复始与青春年华的转瞬即逝的领悟,诗人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着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作业思考题:

1.何为“上官体”?其得、失何在?

2.“初唐四杰”对诗歌的发展有何贡献?

3.试述陈子昂诗歌的个性风采。

4.试述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意义。

5.张若虚、刘希夷对唐诗的贡献如何?

参考资料:

葛晓音:《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赵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

罗宗强等:《隋唐五代文学史》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盛唐的诗人群体,掌握其各自的特点及在诗歌意境创造、风格形成方面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禅宗思想。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唐开元、天宝年间,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随着寒俊文士的步入仕途,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型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王维的生平与思想。他早年向往功名,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诗歌亦声调高朗,气魄宏大,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气势和情思,如《从军行》、《少年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等。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其诗往往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色彩相衬相生。他以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渺。

与王维齐名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人是孟浩然。孟浩然的生平思想。孟浩然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境界宏阔,气势壮大。有些诗又有单纯明净之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其诗中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和王维相比,其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孟浩然写景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果说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的话,那么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给人以洗削凡尽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了出来。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当时,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其中以常建的创作成就最高,其写归隐生活的山水田园作品,多孤高幽僻的隐逸风调,其灵慧秀雅和空明寂静,与王维诗十分相近,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风气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唐代士人中,有的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而更多的是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在表现自然山水的宁静之美方面,王维诗的心态更具典型意义,他的《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佛禅思想对王、孟等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无生”观念。禅宗是佛教的一派,以静坐默念为主要的修行方式,南朝宋时传入我国,至唐宋而极盛。

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极境。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与王、孟等山水诗人同时出现于盛唐诗坛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较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非常自信和自负,颇有横绝一世、骏发踔厉的狂傲之气。尽管他们入仕后的境遇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仍不失雄杰之气。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这群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之士。王翰为人狂傲而放纵,入仕后生活放荡。其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盛唐士人中具有典型性;与赤裸裸地追求功名相关,怀有及时富贵行乐思想,反映出当时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其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如《凉州词》。

王昌龄是个慕侠尚义(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概。但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一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如《出塞二首》之一。王昌龄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缜密,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有著名的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王昌龄晚年的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清刚苍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刚健之美在。

盛唐豪侠型诗人创造的清刚劲健之美,基于北方士人的阳刚气质,但又带有南国的清虚情韵,是南北诗风交融的产物,这在崔颢、李颀、祖咏等同类诗人的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边塞诗在盛唐时蔚为壮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高适的生平。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颇多不遇的悲慨。他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曾两次北上蓟门,写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他的边塞诗,是据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种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但战争的艰苦往往超出想象,故慷慨激昂中亦时见悲凉。

高适作诗以质实的古体见长,律诗好的不多,但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别董大》。

岑参的生平。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他热衷于进取功名,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追求功名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岑参第一次出塞就写了不少边塞诗,再次出塞,给他提供了成为边塞诗大师的又一次机会。这个时期,他写了许多杰出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白雪歌》等。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辛劳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同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这些作品,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岑参是边塞诗人中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70余首。

与高适、岑参诗风相近的诗人有王之涣、陶翰等。

作业思考题:

1.何谓禅宗?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有何影响?

2.试述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

3.高适、岑参的诗歌风格有何异同?

参考资料:

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2.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3.赵昌平:《开元十五年前后——论盛唐诗的形成与分期》

第三章 李白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掌握其不同体裁的创作特点、飘逸不群的艺术个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李白的思想与人格。古体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李白歌行的价值。李白绝句的特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青少年时期(701—725)。李白过着一种读书习剑、学道漫游的生活。

(二)漫游与隐居(725—742)。李白南北漫游,足迹几半中国。诗名远播。

(三)长安三年(742—744)。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

(四)第二次漫游(744—755)。以东鲁、梁园为中心漫游。

(五)晚年时期(755—762)。此间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后病死。

李白思想驳杂,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又接受了神仙道教的信仰,同时也受到纵横家与任侠风气的影响,这些都统一在“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中。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李白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大力创作拟古乐府诗,其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是用古题写己怀,由于偏重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李白还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如《蜀道难》、《将进酒》等。

李白的这一类诗,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摹拟的个性特色,如《行路难》。

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而下,而且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乐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部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除大气磅礴、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外,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这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绝句里。

李白是唐代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并至极境者。他的五绝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含丰富,如《独坐敬亭山》。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无论写景言情都有一种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等。

这些作品,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飘逸,且融入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他的创作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李白诗中既有雄奇壮伟的意象,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因而,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他以其天才的创作,征服了同时代人,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李白倍受杜甫的推崇,多次赋诗称誉。宋以后,杜甫地位极高,然论诗者,皆并称李、杜。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其次是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作业思考题:

1.“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2.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3.试述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参考资料:

1.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

2.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3.詹锳:《李白诗论丛》

第四章 杜甫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时代对杜甫诗歌的影响和杜甫自身磨炼、成长的过程,掌握杜诗的成就及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认识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杜甫的创作道路。杜诗的诗史性质。杜甫律诗的成就。杜诗的艺术风格。杜甫集大成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玄宗后期,沉迷声色,很少过问朝政,朝柄先后落入权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手中。政权内部,呈分崩之势,整个社会危机四伏,呈现出衰败迹象。安史之乱爆发后,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最先感受到衰败景象到来的是元结《箧中集》中所收的作者,他们一变盛唐诗歌的理想色彩,而转向写人生悲苦,具有明显的写实倾向。

杜甫的人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2.长安十年(746—755)。

3.四年离乱(756—759)。

4.漂泊西南时期(760—767)。

5.晚年时期(768—770)。

杜甫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在诗歌中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和灾难,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这首先在于这些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其次,他的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叙述手法,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同时还融入了强烈的抒情,从而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杜甫是律诗大家,律诗在其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这些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其次,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组诗如《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第三,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且又浑融流转,无迹可求,如《登高》。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诗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顿挫是他的激情受到理性抑制的结果。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萧散自然,便是其风格的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了杜诗的这种特色,如《水槛遣心二首》。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更有代表性,这组诗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从容和优雅,让人神往。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屈原相似的深沉忧思,这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在诗歌领域,杜诗集先秦、六朝乃至盛唐诗歌之大成。杜诗众体兼备,积累了多方面的创作经验,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为历代诗人所崇仰,对后代诗人的人格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业思考题:

1.杜甫诗歌对叙事技巧有哪些发展?试述之。

2.简述杜甫律诗的成就。

3.杜诗的集大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资料:

1.陈贻焮:《杜甫评传》

2.罗宗强:《杜甫研究论文集》、《杜甫研究学刊》中的有关论文

第五章 大历诗风

此章内容,主要由学生阅读教材,一般掌握即可。

阅读指导:

一、士人心态的转变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的黯然现实摧毁了大历士人的希望。痛定思痛,他们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作业思考题:

1.大历诗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大历诗歌的情感基调并说明其成因。

3.大历诗人在意象使用上有何特点?

参考资料:

1.蒋寅:《大历诗人研究》

2.蒋寅:《大历诗风》

3.储仲君:《大历十才子的创作活动探索》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韩孟诗派的形成及其诗歌主张,熟识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风貌,掌握韩孟诗派在诗歌意象与技巧上的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中唐后期诗歌的新变。韩孟诗派的文学主张、创作倾向以及在诗歌意象与技巧上的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风貌。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先是韩愈、孟郊交游,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这对诗派群体风格的形成至为重要,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同则鸣”说,韩愈的这一主张,抓住了诗歌的抒情特征,强调作者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其次是“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最后,韩孟诗派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在《调张籍》诗中韩愈提出了这一审美理想,强调诗歌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并且以之来评价他人诗作。孟郊、卢仝、李贺等在美学追求与创作实践中回应了韩愈的主张,强化了以怪奇为主的风格特点。

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第二节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大都写得平实顺畅。他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如《石鼓歌》等。韩愈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倡导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韩愈的个性经历与政治遭遇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他好用一些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构成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意象,他以世俗、丑陋之事之景入诗,写落齿、写鼾睡、写恐怖、写血腥,形成了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的特点。在诗歌表现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有《陆浑山火》等。这些诗的创造性,超乎常情,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孟郊的诗风也有明显的怪奇倾向,但其才力不及韩愈雄大,而沦落不遇的生活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视野,遂使他的怪奇诗风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而表现出不同于韩诗的另一种风貌。孟郊的诗歌有一些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但数量更多的是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孟郊写得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作,它们大都表现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以“寒”字为中心,极力突出诗人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苏轼所谓“郊寒岛瘦”之“郊寒”,可以说是对孟诗特点的最好概括。在这类诗作中,组诗《秋怀十五首》堪称代表。大概受韩愈影响,孟郊也创作了一些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作。但古朴平易的小诗《游子吟》对后世的影响更大,被人传诵不已。

韩、孟之后,元和诗坛又出现了天才诗人李贺,李贺成名甚早,少年时代即“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作为宗室后裔,他自视甚高,但因其家族早已没落,家境颇为贫寒,他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与屈辱感。他自幼体质羸弱,却每每以“壮士”自称,写出一些意气昂扬的诗作。他有理想,有抱负,但这理想、抱负很快便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使他的精神处于极度抑郁、苦闷之中。他早熟、敏感,但这却令他比常人加倍地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带着对生命和死亡的病态的关切,李贺开始对人生、命运、生死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进行思考。他写鬼怪,写死亡,写游仙,写梦幻,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苦闷。在短短27年的生涯中,李贺将其卓荦的才华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上,骑驴觅诗,苦吟成性,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把作诗视为生命之所系。这一方面导致他对社会不可能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则使他的诗作融入了极为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表现重点也转向对主体心灵的全力开掘和虚幻意象的巧妙营造,由此形成了与韩、孟颇有差异的凄艳诡激的诗风。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李贺诗中的怪奇特征,还主要得力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和韩、孟相比,李贺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因而具有更突出的诗人气质,其诗也成为真正的诗人之诗。其缺陷是: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李贺之外,韩孟诗派较重要的成员还有卢仝、马异、刘叉、皇甫湜等人。

韩孟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写出了不少“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的佳作。韩愈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一方面以文入诗,另一方面在诗中表述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形成以议论入诗的特点。韩愈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刘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的诗作,这些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等。刘禹锡受民间俚歌俗调的浸染,还创作了不少富有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的优秀诗作,清新质朴,真率自然,如《竹枝词》。

与刘诗相比,柳诗又别具风貌。简言之,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柳诗的这些特点,首先缘于他独特的心性气质。他激切孤直的心性使他对自己的政治遭遇始终难以忘怀,从而形成了忧乐交替、以忧为主的心态,受其影响,他大量的纪游诗作都染上了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柳诗的特色还缘于诗人自觉的美学追求。在创作实践中,柳宗元偏爱具有凄冷意味和峭厉之感的意象。在色彩选用上,也偏重于青、碧、翠等冷色调,这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冷峭的风格特征。当然,柳诗还有淡泊纡徐的一面,前人多将柳诗与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联系在一起。

作业思考题:

1.简述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及其意义。

2.试述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影响。

3.试述李贺诗歌的风格特征。

4.试比较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风格。

参考资料:

1.孟二冬:《韩孟诗派的创新意识及其与中唐文化趋向的关联》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唐代中期重实尚俗的诗歌思潮,掌握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元白诗派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白居易的诗歌主张。讽谕诗的得与失。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白居易的感伤诗和闲适诗。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老杜导源于前,于是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人纷纷起而效仿,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王、元、白等人还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诗歌。

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张籍乐府诗取材非常广泛,但写得最集中、最深切的,还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其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却善于以俗人俗事见出社会之缩影。其诗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他的近体,也多追求一种平易而意蕴深厚的风格。

王建的乐府诗多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如《田家行》。张、王虽都以写实见长,但王诗往往更含蓄、更隐曲一些。其所作边塞诗大都声调低沉,已很不同于盛唐边塞诗的昂扬振作了。其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其中不乏构思巧妙、清新可诵的篇章。

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他的“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相比之下,元稹的《乐府古题》要好一些,这些作品,都是“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的讽谕之作,其中《织妇词》、《田家词》较具代表性。在这些古题乐府中,元稹改进了新题乐府的不足,每首只述一意,使得题旨集中明确,多用三五七言相间杂的句式,参差错落,稍多风致。但就总体水平看,语言仍嫌滞涩,有些全出以议论,枯燥乏味。

元稹的代表作是叙事长诗《连昌宫词》,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全诗以叙述为主,杂以议论,表现了明显的劝戒规讽之意。作为一位典型的才子型作家,元稹不仅性敏才高,而且风流多情,除创作了《莺莺传》传奇和《会真诗三十韵》之外,又写下了大量艳情诗,内容多是对自身经历的追忆。元稹又写有不少悼亡诗,抒发对亡妻的哀思和怀念,如《遣悲怀三首》。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生平可以44岁贬官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思想积极,仕途顺利,创作旺盛。后期仕途困顿,政治热情逐步减退。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体现在《策林》、《新乐府序》、《与元九书》中,其内容主要有二:

一是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认为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二是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教化功能,提倡为君为民而作。

白居易诗论的意义及局限。

白居易讽谕诗的代表作是《秦中吟》与《新乐府》。其特点是主题的专一明确;形式灵活,富于民歌情调;善于描绘人物,感情浓烈。《秦中吟》的名篇如《重赋》、《伤宅》、《买花》、《歌舞》、《轻肥》等。《新乐府》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其中写得好且有价值的,仍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新乐府的缺撼。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带有故事性、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诗作打破了讽谕诗所坚持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贬所,此诗由《长恨歌》的历史题材转到了现实题材,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沉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在表现手法上,此诗除了用写景以烘托人物感情外,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示其性格心理。

这二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这就使作品在意境的深远、声情的浏亮、色彩的鲜明、内容的丰富上都远过前人,以至于诗成不久即被人广为传诵。

中唐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之风,早在贞元年间即已初露端倪。文人唱和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一代文宗权德舆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到了元和年间,又出现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创始者。中唐诗人的交往、唱和真正形成高潮,是在元和之后的长庆至开成年间,这时期,由于党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少当年曾积极参与政治的文人纷纷退出政坛,东都洛阳便成了他们的闲散之地,而白居易乃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此间编成的酬唱集,有刘、白的《刘白唱和集》,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的《汝洛集》,刘禹锡与令狐楚的《彭阳唱和集》,与李德裕的《吴蜀集》等等。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诗人的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佛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白居易的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白居易的闲适诗还有不少说理议论的篇章,所说之理又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俗,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作业思考题:

1.简述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2.试述白居易讽谕诗的主要特点。

3.浅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4.说说白居易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参考资料:

1.《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

2.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0—1992

3.林继中:《由雅入俗:中晚唐文坛大势》

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唐代散文发展的一般情况及文体文风改革的背景,掌握中唐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及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唐代古文运动发生的背景。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韩、柳的古文创作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晚唐小品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唐代散文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唐代文体、文风的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大唐帝国一蹶不振,面临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唐初重章句之学,而疏于义理之探讨。安史之乱后,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从章句之学回到义理的探讨上来,促成了儒学的复兴和致用。韩、柳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他以孔孟之道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韩愈弘扬儒家道统的基本着眼点,不是想在理论上有大的建树,也不是想当孟子之后儒学的第一传人,而是在于“适于时,救其弊”,解救现实危难。柳宗元也是重新阐发儒家义理的重要理论家,他更重视的,是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其治学特点是通经以致用,进而改革现实。永贞革新,旨在打击宦官集团。这场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致力于王朝中兴的内在精神,却直接影响到元和一朝的政治方向。这些改革,既有力地促使唐王朝走向中兴,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而这一切,又无不与广大士人志在改变现实的强烈要求紧相关联。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换言之,是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

韩、柳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的主要目的,除了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与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柳宗元最初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更具实效性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去,待到被贬之后,才不得已而主张以文来明其“道”。出于相同的政治目的,韩柳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的路途。他们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华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正因为有韩愈、柳宗元这样杰出的领袖人物,由儒学复兴和政治改革所触发,以复古为新变的文体、文风改革高潮便到来了。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文体、文风的改革高潮一方面固然缘于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的触发,另一方面也与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密切相关。骈文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大盛于六朝,此后一直延续不衰。作为一种美文学,骈文十分重视对偶、声律、用典和辞采,重视美感。但发展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骈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不过,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进入盛唐后,骈体文风有了更大的改变。张说等在骈文写作中崇雅黜浮,运散入骈,展示出雍容雄浑的气势;李白将诗的笔法情调注入文中,破板滞为流动,变用典为白描。骈文发展到中唐陆贽,已达变化的极致。他的奏议较彻底地去除了此前骈文的丽辞浮藻,不用典,不征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体文气。他的奏议在使骈文平易化、应用化的过程中,具有突出的贡献。

在韩、柳以前,元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权德舆等人,以复古宗经相号召,以古文创作为旨归,从文体的角度倡导改革。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柳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概括来讲,韩、柳的古文理论有如下内容:

一是“文以明道”。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二是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注意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其三,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其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进而又提出“不平则鸣”的著名观点。

韩、柳的古文理论之所以重道亦重文,甚至有时重文超过重道,实在是受了自唐代以来逐渐复归了的杂文学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是杂文学观念在特定时期的集中表现。所谓杂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我们所说的纯文学,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混美文与非美文为一的,我们称为杂文学观念。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唐初三、四十年的文风。从陈子昂开始的文章由骈而散的发展趋势。韩、柳的出现使得散体文的创作气象一变,生面别开。

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其二,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其艺术特征是气势逼人,笔力雄健,且自我形象溢于言语之外。

韩愈的杂文更为自由随便一些,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送穷文》、《杂说》等。

韩愈不少序文言简意赅,形式多样,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处士序》、《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等。

韩愈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的碑志虽有“谀墓”之嫌,但在写法上却不拘格套,或正或反,或美或讽,或叙或议,尤重细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答问》、《愚溪对》等均属此类作品。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憎王孙文》等。

柳宗元的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三戒》、《罴说》、《蝜蝂传》。

柳宗元的哲学论文如《贞符》、《封建论》、《天说》等,表现了作者对哲学、政治、社会、人生等各类问题的冷静思考。

柳宗元的传记文与抒情文也颇有佳者,如《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等。

《祭吕衡州温文》是柳氏抒情文中最动人的一篇。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代表作为《永州八记》,其中所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而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其艺术贡献是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在精心刻划后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而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表现了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韩愈谢世后,古文领域已没有力能抗鼎的领袖人物了,剩下的一些韩门弟子如李翱、皇甫湜、孙樵等人,则片面地发展了韩愈提倡的创新主张,追求奇异怪癖,使得散体文创作的道路越走越窄,逐渐丧失了内在的生命力,古文渐趋衰落的趋势难以逆转。而晚唐小品却异军突起,大放光彩。这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晚唐小品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篇幅短小精悍,“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

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

三是情感炽烈,生气贯注。

晚唐小品的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皮日休在《读司马法》、《原谤》等小品中所表现的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叛逆情绪,在明代以前的文人中似乎还找不出第二位。

晚唐文人,更多地走上了消极颓废一途,寄情声色之乐,追求形式之美,于是骈文卷土重来,取代了古文,整个文坛再度为骈体文风所笼罩。

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他们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的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文章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词采繁缛,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就中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李商隐早期致力于古文写作,后因投入骈文大家令狐楚门下,遂通习四六之文,并以此著称。其所作骈文除有骈四俪六、重形式美的特点外,还呈现出既宛转流畅,又典丽清峻的风神。相比之下,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其《祭小侄女寄寄文》成就尤为突出。

李商隐不少章、表、书、启类作品,一味用典,文意晦涩,过于重视词采,缺乏动人的情感力量。这种文风,在北宋初期曾风靡一时,形成所谓“西昆体”,直到欧阳修等诗文革新主将出来后,柔靡的文风才为之一变。

作业思考题:

1.试述散文文体文风改革兴于中唐、成于韩柳的原因。

2.韩愈对古文创作的贡献是什么?

3.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有哪些特征?

4.柳宗元对寓言文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5.简述晚唐古文衰落的原因及晚唐小品的基本特点。

参考资料:

1.陈幼石:《韩柳欧苏古文论》

2.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4.尚永亮:《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唐传奇和俗讲变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掌握唐传奇

的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唐传奇的发展历程。唐传奇的艺术特征。变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它的发展与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大体同步,中唐达于极盛,至晚唐而稍衰。俗讲和变文,不仅扩大了文学的传播与影响,而且在文学渐渐由雅而俗的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第一节 唐传奇

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时期:

(一)初、盛唐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也不够成熟。现存的几篇主要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文成的《游仙窟》,此篇是唐传奇中字数最多的一篇,也是此期传奇作品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

(二)中唐时代是传奇小说发展的兴盛期,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元稹、白居易、白行简、陈鸿、李绅等人以诗人兼传奇家的身份,将歌行与传奇配合起来,用不同体裁不同方式来描写同一事件,从而既提高了传奇的地位,也扩大了传奇的影响。传奇在中唐的兴盛,一方面固然是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同时,还与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紧相关联。

中唐传奇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其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任氏传》、《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也都是以爱情为主的传奇名篇,其中《霍小玉传》更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

中唐传奇还有一些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的佳作,其中《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最具代表性。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高力士传》等。

(三)晚唐时代是唐传奇由盛转衰的时期。此期作品数量仍然不少,并出现了不少传奇专集,如《甘泽谣》、《三水小牍》、《传奇》、《集异记》、《续玄怪录》等,作品大都篇幅短小,内容单薄,思想和艺术都失去了前一个时期的光彩。晚唐传奇的特色是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于中突出豪侠人格的坚韧刚毅和卓荦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由此展现出一种高蹈不羁奔腾流走的生命情调。传为杜光庭所做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是斐然可观的。(1)与六朝小说相比,唐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能,由此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考察唐人传奇的写作动因,或是友朋相遇,“昼宴夜话,各征其异说”,或是“会于传舍,宵话征异,各尽见闻”,最后由长于叙事者整理成篇,录而传之,这是唐人小说产生的基本模式。(2)虚构性。(3)婉曲的情节和奇异新颖的艺术构思。(4)人物描写。(5)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多变的句式。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佛家讲经,因听讲者不同,有僧讲和俗讲之别。俗讲乃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俗讲与我国固有的说唱传统有关,但它更主要的来源,是六朝以来佛家的一种讲道化俗手段:“转读”与“唱导”。转读是随佛经传入,改梵为汉适应汉语声韵特点而产生的一种读经方法。唱导是宣唱法理,开导众心。转读与唱导,以及偈颂歌赞的梵呗,融讲说、咏唱为一体,有说有唱,遂形成唐代的俗讲。

俗讲由佛家讲经衍出,讲者尽为僧徒,即所谓俗讲僧,俗讲的底本,就是讲经文。讲经文都是韵散相间,说唱兼行,说为浅近文言或口语,唱为七言,间用三三句式六言或五言。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佛教的一些教义,但有些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内容新奇别致,情节张弛起伏,语言通俗生动,引人入胜。

唐五代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技艺尚有“转变”。转变就是说唱变文。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现存的变文,除个别篇目外,其共同特点是:(1)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2)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习用的过阶语作提示,有人说这是演唱前指示图画的套语。(3)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文图相配。现存敦煌变文,以题材分,大体有四类:

一是宗教性变文,如《八相变》、《降魔变文》、《破魔变文》等,通过佛经故事的说唱,宣传佛家的基本教义。

二是讲史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等。它们大多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主,撷取轶事趣闻,吸收民间传说,加以渲染。

三是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如《舜子至孝变文》等。

四是取材于当地当时重大事件与人物,如《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

变文的艺术特征:(1)融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2)丰富的想象;(3)完整而又波澜起伏的情节;(4)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业思考题:

1.谈谈对鲁迅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的理解。

2.唐传奇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特点?

3.唐传奇有哪些艺术创新?

4.俗讲与变文有何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

1.王梦鸽:《唐人小说概述》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集》

第十章 晚唐诗歌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晚唐诗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同的创作倾向以及社会衰败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杜牧的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乱世士人的避世心态。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晚唐的爱情诗与艳丽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身机会很少。面对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很大变化。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这种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中多有体现,而体现得既早又突出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晚唐怀古诗的情调与往时不同,初盛唐在怀古中常常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晚唐诗人则是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

杜牧诗歌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又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其现存的500余首诗歌中,有不少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如《感怀诗一首》、《郡斋独酌》、《河湟》、《早雁》等。

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杜牧七律、七绝最为擅长。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名篇如《赤壁》、《山行》、《泊秦淮》、《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在写法上,有的描绘景物,鲜明如画;有的表达深曲,情思蕴藉;有的发议论而伴以情韵。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李深婉而杜俊爽。

许浑、刘沧的怀古咏史诗。

第二节 苦吟诗人

在晚唐社会与文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

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诗歌内容都比较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贾岛所写,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有贫穷窘困生活的哀叹,有对于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以及与僧人、隐士的交往,大多不出个人生活范围。姚合诗的题材与贾岛接近,而对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得更多。在风格上,贾岛因有过禅房生活体验,又曾受韩、孟的影响,诗中冷僻的成份多一些,而姚合仕途较为顺利,诗风相对显得清稳闲适。

贾、姚等人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当时,许多在社会上被冷落的文人,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作诗上,对自己的贫穷、窘困和闲散,多方面地加以审视、发掘、体验,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抒写他们的无奈。于是,通过对情与景深刻的挖掘与琢磨,做到工整中见清新奇僻,就成了一种新的风尚,有别于韩、孟的奇险和元、白的流易。

苦吟诗人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他们的诗思往往不是自然涌现,而是一开始就着意为之。他们撇开以情感充沛、气势贯注为特点的歌行之类体裁,把力量倾注在近体,尤其是五律上。由于苦吟,晚唐人确实创造了不少佳句。

贾、姚一派诗人的缺点是诗境狭窄,有句无篇。生活阅历有限,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琢伤元气,减损诗美,露出小家习气。贾、姚等人很容易成为后代士人追摹的对象,不仅五代时仍有不少诗人效法贾、姚,南宋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亦以宗法晚唐成为一时风尚。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晚唐时期,闺阁情怀在文士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称“温李”的温庭筠与李商隐,以爱情题材的诗歌和艳丽诗风,在诗苑中开辟出新的境界。晚于他们的韩偓、吴融、唐彦谦等,则是其诗风的继承者。

晚唐士人寄情闺阁,既是由于在科举和仕途上缺少出路,转而从男女性爱方面寻找补偿和慰藉,亦由于晚唐时代礼教松弛,享乐淫逸之风盛行,狎妓冶游,成为时尚。士人们神驰于绮楼锦槛,红烛芳筵,陶醉于仙姿妙舞,软语轻歌。诗歌不仅多写妇女、爱情、闺楼绣户,而且以男女之情为中心,跟其它题材内容相融合,如不少咏物诗所咏的花、柳、蜂、蝶,实为女子的化身。一些叙事诗,均借表现女主人公的命运遭遇,引起读者关注,进而在叙述中,融入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内容。某些情况比较复杂的题材,此时也更倾向于表现情爱。这些,都表现了晚唐诗歌在题材内容上的取向。

由于题材本身具有绮艳性质,加之奢靡之风对于美学趣味的影响,晚唐情爱诗,在色彩、辞藻等方面,具有艳丽的特征。尤其是温庭筠的许多诗,艳丽中还带有较浓厚的世俗乃至市井色彩,鲜明地表现出晚唐的时尚。

温庭筠作风浪漫,是士人中典型的浪子。他的乐府诗,华美艳丽,多写闺阁、宴游题材,如《春愁曲》。温诗不只限于写情爱,他的近体诗情爱题材所占比重较小,往往格韵清拔,不同于他乐府诗的艳丽,其中不乏抒情寄愤、感慨深切之作,如《经五丈原》、《苏武墓》等。他的诗还有些以山水、行旅为题材,写得清丽工细,如《商山早行》。

韩偓以写绮艳的香奁诗著名,但实际上他的感时述怀之作,在唐末诗坛上颇具光彩。其《故都》、《感事三十四韵》等,写唐末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堪称反映一代兴亡的诗史。他有《香奁集》,收诗百篇,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类淫狎轻靡,跟齐梁宫体一脉相承。一类与时事有关,多少带一些寄托,但为数较少。一类写男女之情而能保持一定品位的。他还善于借助环境,以含蓄之笔写闺阁情绪,如《已凉》。

吴融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有些接近韩偓,如《情》诗,思路颇细,兼有情致。

唐彦谦的诗歌创作,既师法温庭筠,又追摹李商隐。

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咸通后期,唐王朝进入动乱阶段。文人在仕途上不仅较前更难有所作为,且常有性命之虞。环境险恶,一些人把功名看得淡了。平安闲放,终老烟霞,成为生活上的追求目标。精神上则尽量做到不受外界干扰,一切淡然处之,努力保持内心的闲适、恬静。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人的诗歌,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

陆龟蒙自称有“致君术”、“活国方”,但还是选择了退隐的道路,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他以散淡自处,努力放神于自然,无拘束地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他的诗,大部分是闲散隐逸之作。皮日休很有用世之心,在诗歌理论方面,曾有过类似白居易的讽谕美刺之说,其《正乐府十篇》,针对现实,有美有刺,名篇如《橡媪叹》。皮日休结识陆龟蒙后,诗歌创作发生了变化。两人诗酒唱和,题咏风物,写了六百多首诗,编为《松陵唱和集》,在唐末诗坛,别成江湖隐逸一派。

皮、陆二人抒写的是中唐以后文人那种较为近俗的闲情逸兴,带有潇洒游戏的成分。与前代诗人相比,缺乏陶渊明那种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也缺少王维的禅悟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与晚唐诗人相比,皮、陆和贾、姚的追随者相对接近一些,但前者诗中体现的是“物外一以散”的情怀,诗境闲适;后者带有穷愁失意的情绪,多写荒僻幽冷之境,实有区别。

皮、陆唱和,在淡于世事的同时,特别关注个人生活,多摄取日常和身边的器具、景物、人事为诗料,如酒、茶、渔钓、赏花、玩石等,内容不免既繁杂而又单调,甚至给人空虚无聊之感。倒是一些似乎不大经意的小诗,写得较有情味。

司空图屡经动乱艰危,其避世思想的产生,跟战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为了在退隐中获得心境的平静,他还进一步泯灭心中的是非和不平。蒿目时艰,苟全一身,其避世情怀内含浓重的悲凉,诗境一般比较凄冷,如《重阳阻雨》。司空图是晚唐诗论家,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他所追求的韵致,往往是淡冷清雅的。他的淡泊诗境总是带有一丝孤冷,绝无皮、陆那种潇洒。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唐末诗人,置身昏暗动乱时代,对社会灾难、民生疾苦,均有所关注。聂夷中的《咏田家》、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等篇,反映民瘼与世乱,尤其深刻沉痛。但这方面的内容仍未能居于主要地位。著名诗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郑谷、韦庄、罗隐等,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劫难,才对时代的丧乱有较多的反映。

郑谷早年遭逢丧乱,入仕后又多次奔走流寓,其诗多写其奔亡流徙,涉及时局。就是其送别怀友诗也多涉及乱离,如《久不得张乔消息》,牵挂友人和感念时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浅切,很能代表郑谷的诗风。同时因乱离怀友,诗中又有一种悲凉的气韵。

韦庄的长诗《秦妇吟》,虽对黄巢农民起义军有所诋毁,但有些叙述描写,还是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其抒情诗,伤时之作亦占很大比重,对时代丧乱和社会问题的表现,较郑谷具体,如《汴堤行》。由于有这种身世和抑郁怀抱,韦诗能在通俗平易中见感慨深沉。

与郑、韦对时局侧重于伤感不同,罗隐在晚唐社会中一再碰壁,怀才不遇,不免偏于激愤,其诗多通俗快露、讽谕时世之作,从讽慨中反映了社会的昏暗与动乱,如《黄河》,借讽黄河,以见时世混浊,太平无望。因为多讽刺而少温厚,罗诗略嫌粗疏。

唐末的伤时讽世之作成就不算突出,其诗对现实的反映是不够的,诗人们怀着避世心理,追求淡漠情怀与淡漠境界,固然是要避开现实,不愿看到苦难。就连郑、韦、罗等的伤时讽世,一般也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出发,把现实社会的动乱作为背景表现,而非正面直接地反映惨淡的社会人生。诗人们在动乱中惶惶不安,四处漂泊,自顾不暇,难以再有那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难以再有那种博大之气和饱满的热情,诗境一般比较浅狭,而且笼罩着末世的凄凉黯淡情绪,表现出痛苦绝望的心理。

作业思考题:

1.晚唐诗坛有哪些不同的创作倾向?

2.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有什么特征?

3.试析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参考资料:

1.胡可先:《杜牧研究丛稿》

2.袁行霈:《在沉沦中演进》

3.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思想,掌握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性及对心灵世界的开拓,理解其凄艳浑融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李商隐的气质与思想。李诗的内容。李诗的朦胧多义及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李商隐与前代诗人的比较。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李商隐受恩于牛党要员令狐父子,又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党人的成见,加以李商隐个性孤介,他一直沉沦下僚,辗转于各处幕府。加之妻子又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长安,更加重了精神痛苦。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多感”,“有情”,及其所带有的悲剧色彩,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李商隐思想中儒佛道的成分兼而有之,他有匡国用世之心,也有过出世念头。他重视自身的价值与创造。在《上崔华州书》中,他反对机械复古,为文不必援经据典,不必忌讳,应挥笔独创,不甘居古人之下。从这种颇具锋芒的议论中,可见其思想的自主与自信。

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占其现存诗歌的六分之一,如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诗作体势磅礴,既有唐王朝衰落历史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甘露事变发生后,李商隐于次年写了《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诗,抨击宦官篡权乱政,滥杀无辜,表现了对王朝命运的忧虑。李商隐反对藩镇破坏国家统一,将反对藩镇割据和批判朝政结合起来,在思想深度上超出以前的同类作品。李商隐的咏史诗历来受到推重,而内容则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讽慨,如《隋宫》。对唐后期许多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希企长生,李商隐一再予以冷嘲热讽,如《贾生》、《瑶池》。《马嵬》诗讽刺玄宗的失政。政治诗以外,李诗多半属于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其中一部分诗篇表现了他的用世精神,如《安定城楼》。他在诗中抒写得更多的是人生感慨,这类诗伤感中带有时代黯淡没落的投影。李之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如《流萤》、《蝉》等。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它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李之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的爱情诗,情挚意真,深厚缠绵,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李商隐还写了那些无权过问自己婚事的怀春女子,写了那种显然难得结合,却已目成心许的爱情,写了那种终生难忘而又无法排遣、不易言说的恋情。这些都或多或少有悖于封建礼教对女性和爱情的态度。

李商隐以他的诗,表现了美好的理想、情操,表现了人性中纯正、高尚的一面;同时也曲折地显现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环境气氛与士人的精神风貌。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李商隐的诗,或典重沉郁,或雄健高古,有的笔势顿挫,有的类似人物写生,有的具有古诗排奡之笔势,有的豪放健举中见感慨深沉,各具面貌,极见功力。但从诗史的演进角度看,他以近体律绝写成的抒情诗,特别是无题诗以及风格接近无题的《锦瑟》、《春雨》等篇,其艺术成就和创新意义,尤其值得重视。

李商隐之前,元白、韩孟两大诗派兴盛于中唐。到了晚唐,韩、白那一类诗歌的情感内容与士人的心态已逐渐隔膜,韩诗的怪奇而壮大,白诗的平易少含蓄的笔法,已不适用于表达纤细情感的需要。中唐后期,李贺的瑰丽诡谲,开启了晚唐重心灵,重自我的趋向。之后,诗歌创作中出现三种值得注意的走向:一是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二是追求细美幽约;三是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三者有其内在联系,情爱和丰富细致的心灵活动常常是相伴随的,而表现爱情的心灵世界又需要写得细美幽约。李商隐正是受这一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体验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了重大开拓,同时创造了“绮密瑰妍”的诗美。

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就连其它一些诗,也常常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窈渺,如《春雨》。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揭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如《锦瑟》。

李商隐诗的朦胧,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他的无题一类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义性。一篇《锦瑟》,聚讼纷纭。多种笺解,似皆有可通。这种可供多方面体味和演绎的现象,表现出李诗多义性的特点。李诗的多义,难解,不可确解,它往往是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多重意旨之间可以是比较接近的,也可能是差距很远的歧解。

李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其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大都难以指实,这类意象,被李商隐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它们的产生,主要不是取自外部世界,而是源于内心,内涵远较一般意象复杂多变。

李诗大量用典,他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这些典故不是用以表达某种具体明确的意义,而是借以传递情绪感受。李商隐常常把典事生发演化成与原故事相悖的势态,由正到反,正反对照,把人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大大扩展了,如《嫦娥》。还有些典故,虽不是反用,但诗人作了别有会心的生发,如《梦泽》。

李诗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诗人心理负荷沉重,精神内转,内心体验则极其纤细敏感,当其心灵受到外界某些触动时,会有形形色色的心象若隐若显地浮现。发而为诗,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限制,这种意象转换跳跃所造成的省略和间隔,便有待读者通过艺术联想加以连贯和补充,如《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

李诗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并且他的心境又非常复杂。李之无题诗所表现的是萦绕于心间的一种莫名的愁绪,其来龙去脉自己都未必完全明白,诗也就加不上合适的题目而以“无题”名之,其中多数篇章只能看作是以爱情体验为中心的整个心境的体现,如《无题四首》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李商隐有些诗,虽有一时一事的触动,但着力处仍然在于写心境,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其内涵远远超出了具体情事,如《登乐游原》。

既然所表现的往往不限于具体情事,而是复杂的感情世界与多种人生体验,因而关于李商隐诗的种种歧解,便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合。沟通众说中某些合理成分,从诗境的多面性、多层次性着眼,或许更能接近原作。

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由于时代的衰颓和晚唐绮靡繁艳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其时像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结合的诗美已不能重现。于是,对含蓄蕴藉的幽约细美的向往,被李商隐发展为对朦胧境界的追求,而盛唐的壮丽,则转而为凄艳。李诗艳而不靡,在他那里,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与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成为哀感凄艳。他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来写他的心境与感受。

李诗不重意象的外部联系,同时又用了许多美丽的辞藻与事典,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这是由于:

一、李商隐拥有自己的意象群,所用的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

二、李诗技法纯熟。声调的和谐,虚字的斡旋控驭,事典的巧妙组织,近体在形式上的整齐规范,都增加了诗脉的圆融畅适。

三、情感的统一。那种孤独、飘零、惘然、无奈、寥落、伤感的情绪,浓郁而又深厚,弥漫在许多诗中,使诗的各部分得以融合、贯通,浑然一体。

李商隐所开创的风格和境界,代表晚唐,而又高于晚唐,做到了能够与前代第一流大诗人相沟通和呼应。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取径和成就:

一、李商隐与齐、梁诗歌。

李诗中爱情和绮艳题材比重很大,同时讲究词藻声律、对仗用典,这与齐梁诗无疑有渊源关系。但齐梁诗重在描写闺阁楼榭与女子的容貌体态服饰,重声色而乏性情。李之爱情诗,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其深情绵邈把这一题材的诗境推向高峰。他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无法排遣,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有的诗还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着追求相沟通。这种品位和境界,远出齐、梁诗之上。

二、李商隐与阮籍。

论诗之朦胧而不易索解,李、阮有相似之处。但在写法上,李主情,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阮主理,以哲学观照方式入诗,借带哲理性幻设的、虚化的事写景抒情,隐约地暗示诗旨。阮诗略形取神,诗旨的恍惚与缺少形象化的实写相联系。李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不像阮诗那样虚化玄奥。

三、李商隐与李贺。

李贺写诗开始走向幽奥隐微的途径,对李商隐有直接先导作用。但李贺僻性高才,一任主观,加以异于常人的思维和感知方式,不免显得奇诡。李商隐虽有一部分古诗模仿李贺,但更主要的是把幽奥隐微的情感,用律体的形式写出,精心结撰,才思绵密,既有沉郁之致,又精美妥贴。李贺个性极强,在失落中追求心理上的补偿,有很强的感官欲求,所写的物象,往往具有特别的硬度和锋芒,又多用颜色字,瑰丽炫目。李商隐则是虽美艳而又较少给人色彩刺激。可见一追求颜色刺激,一比较淡雅。李商隐脱离了李贺的词诡调激,归于温润纯熟。

四、李商隐与杜甫。

李诗之浑融境界,可以和杜诗之浑成境界相呼应。李商隐崇杜学杜,其通于杜甫,不仅得力于多方面学习,更在于其诗“秾丽之中,时带沉郁”,在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发而为诗,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由于内在充实,通体完整,两人诗歌都达到了“浑”的境地。不同的是,杜较李外向,诗思经常盘旋在社会江山朝市之间,诗境与社会与自然直接沟通。李转向内心,内在浩浩茫茫,无涯无际,扑朔迷离,也有一种浑沦之状。再加上李商隐的诗美,偏于幽美细腻,七律律法较杜甫更为规范细密,而诗境归于跟无形无质的心理意绪更易相合的浑融,成为唐诗中达于浑化层次的一种新境界。

李诗给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

一、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四、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作业思考题:

1.试说明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成因。

2.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李商隐的许多诗作为什么标作《无题》?

4.如何理解李商隐在唐代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参考资料:

1.吴调公:《李商隐研究》

2.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3.王蒙、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词与音乐的关系及词的起源,领会花间词风与南唐词风,掌握温庭筠与李煜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起源。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温、李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但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词的兴起,以及某些具体格律和修辞特征的形成,还与酒令著辞有关。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中唐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

词起源于民间。敦煌词创作的早期性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敦煌词在体制上尚未粗备型体,处在草创阶段。词中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所谓“咏调名”,亦属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敦煌词造意遣词保存了民间词的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如《菩萨蛮》。敦煌词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心向抒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艳情化的趋势。

词在民间兴起后,盛、中唐的一些诗人,亦开始对这一新形式的尝试,如张志和《渔父》五首,韦应物、戴叔伦的《调笑令》,白居易、刘禹锡的《忆江南》等。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他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西蜀词人所写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侧艳之词,自然是缛采轻艳,绮靡温馥。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气味。

温庭筠是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他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成为花间派的鼻祖。温词或境界阔大,或清新疏朗,甚至通俗明快,如《梦江南》。但温词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出闺阁,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浓艳细腻,绵密隐约,如《菩萨蛮》。这类作品的艺术特征,首先不表现于抒情性,而是表现于给人的感官刺激。它用诉诸感官的密集而艳丽的词藻,描写女性及其居处环境,像一幅幅精致的仕女图,具有类似工艺品的装饰性特征。由于诉诸感官直觉,温词内在的意蕴情思,主要靠暗示,显得深隐含蓄。

韦庄与温庭筠齐名。其词有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如《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清丽秀艳,温柔缠绵,即是较为典型的花间作风。但韦词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等人。温词隐约,韦词则直抒胸臆;温词意象迭出,意蕴深厚,韦词则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如《女冠子》“四月十七”。韦词的抒情,同时又具有深婉低回之致,如《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

《花间集》中其它作家,在题材上有的有所扩大,如欧阳炯、李珣《南乡子》对南疆的描写,优美新鲜。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南唐词的兴起比西蜀稍晚,主要词人是冯延巳、李璟、李煜。南唐君臣同样沉溺声色,但文化修养较高,艺术趣味也相应雅一些,所以从花间到南唐,词风有明显的转变。

冯延巳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人之冠,其词虽仍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但不再侧重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也不局限于具体的情节,而是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造成多方面的启示与联想,如《谒金门》。有些词只是表达一种心境,如《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宋代晏殊、欧阳修等词家。

中主李璟存词四首,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比冯延巳更深,如《浣溪沙》。

李煜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无论前期后期,又有其一贯的特点,那就是“真”。李煜性格较为纯真,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的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也不加掩饰,如《玉楼春》。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显得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

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越其他南唐词人,如《虞美人》、《浪淘沙》等。

南唐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境界较为开阔而又有深厚缠绵的情致,正是南唐词的优长。

作业思考题:

1.词是怎样产生的?其与音乐的关系如何?

2.谈谈温庭筠词的艺术特征。

3.试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一词。

4.李煜前后期的词风有何不同?为什么?

5.试述李煜词的艺术特征。

参考资料:

1.丘琼荪:《燕乐探微》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3.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

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四)
唐代诗歌流派与诗歌体式统计表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云飞扬-搜狐博客
周啸天论唐诗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唐诗的发展过程与特征
诗词读书笔記(34-4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