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
【方法指导】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
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
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右图所示)
分述如下:
1.分类法 :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
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
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唐太宗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评价孙中山”(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观点
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例】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试结合18世纪法国的具体史实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
①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政权保障利益;
②拿破仑个人才能,发动政变夺权;
③因此拿破仑上台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需要。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试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关史实,评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作用。
思路提示:
①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③长征途中提出改变去湘西,转向贵州进发的主张,遵义会议上努力纠正“左”倾错误,挽救了革命;
④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⑤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总之,千秋功罪,后人评说。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但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人物学习上取得良好成绩。
(1)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进行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可以考虑以下一般要素: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什么等。(2)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的标准。 (3)注意历史人物的阶级实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发展要求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
【知识结构】
一、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统一条件:
(1)春秋战国,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民族、地区联系加强。(社会基础)
客观条件  (2)人民苦于长期战乱,渴望统一。(人民需要)
(3)秦国变法彻底,实力最强。(秦的实力)
主观条件:(4)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广泛吸引各国人才,制定正确的统一战略。(个人适应潮流)
2、统一策略:先弱后强,扫除两翼,最后灭齐。特点:各个击破
3、过程:前230年,灭韩…离间计灭赵…水淹灭魏…强攻灭楚…灭燕…前221年,灭齐,完成统一大业。
4、评价: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基本疆域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文化发展;
③促进交通发展。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灵渠)
2、秦朝疆域:
以陕西咸阳(西安)为都城,最东、最北的一郡是辽东郡,最西的一郡是陇西郡,最南的一郡是象郡。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2、长期征战(征越、伐匈、戍边)大兴土木(筑长城、建阿房宫、修秦始皇陵),兵役、徭役、赋税繁重。
3、实行暴政,严刑酷法,穷奢极欲。
四、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功:1、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
过:1、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2、迷信法家,制定了严酷的刑法;3、长期征战,大兴土木,兵役、徭役、赋税繁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是一个惟我独尊、穷奢极欲、专制暴虐的暴君,他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课后练习: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C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2、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 D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3、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 A )
A、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B、他首创并建立了专制王义中央集权制度
C、他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原的安宁    D、他焚书坑儒,维护了思想统一
4、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D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5、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史实;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2)“百代皆行秦政法”,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的主要贡献。(3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度。(3分)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
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外阅读
“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
【知识结构】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
1、概况:
⑴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⑵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
⑴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策  略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东突厥
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西突厥
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  蕃
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步辇图)
评  价
①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民族团结,政权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关系方面(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政   策
中外交往概况
影   响
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表现2.)
①来访人员频繁
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
③玄奘取经
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吸收)
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
(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
日本:大化改新)
四、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楷模,并对以后历朝治国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课后练习: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A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D)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D)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C )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6、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B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7、《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D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8、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  A )
A.朝鲜、日本     B. 印度   C.东南亚    D. 西亚、中亚
9、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B)
A.天竺     B. 日本    C. 新罗    D. 波斯
10、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 )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唐大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大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1)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与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怎样的局面?(8分)
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8分)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5)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8分)
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1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1分)列举其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4分)
思想:“存百姓”思想
史实: ①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②法律上:慎用刑法;《唐律》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展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课外阅读
“少年皇帝”一目
【知识结构】
问  题
措   施
影  响
1、皇权受威胁
智擒鳌拜,稳定朝廷秩序,表现出机智与果敢。
1、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2、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3、是一位对多民族国家有着突出贡献的封建帝王。
2、地方割据
1、平定三藩之乱、2、统一台湾、3、平叛准噶尔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
3、民族矛盾
1、学习汉族: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A、多伦会盟
B、特封四大活佛
C、设立木兰围场、避暑山庄
4、民族矛盾
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国家主权。
【具体细节】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为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威胁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康熙下令撤藩,亲自指挥,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
2、东南:统一台湾。
任用施琅为将,迫使郑克塽投降,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
3、西北:平定漠西蒙古准葛尔部葛尔丹的叛乱。
康熙帝以“除恶务尽”的气魄,深入大漠,三次御驾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4、崇尚儒家文化,缓和满汉矛盾。
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5、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特别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清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保护了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目的。
6、东北: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亲自东巡提出了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
军事上: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外交上: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评价:两国平等协商而签订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两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年的稳定。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称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课后练习:
少年康熙继位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但康熙却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据此回答1~5题。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
① 建立新王朝政权 ② 对边疆地区未有效控制③ 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④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平定“三藩”表述无误的是(      )
A.“三藩”是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B.平定“三藩”极大地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C.平定“三藩”进行得一帆风顺
D.平定“三藩”标志着清王朝全国统一的完全实现
3、1683年康熙帝命令清军进入台湾,对这件事最确切的的评价是(      )
A.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扑灭反清武装            D.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4、台湾收复后,隶属于(      )
A.江苏省          B. 福建省          C. 浙江省          D. 广东省
5、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陆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熙面临沙俄的侵略,毅然行使和维护国家的主权。据此回答6~10题。
6、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7、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8、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主权
9、康熙帝的行为属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典型表现(      )
A.亲自东巡,了解敌情           B.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对方谈判
C.签约时使用“中国”这一国号   D.极力维护满州的统治
10、康熙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康熙良好的个人素质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清顺治皇帝第三子,八岁登基,十岁丧母,在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在位60余年,施展雄才大略,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康乾盛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请据此回答:
(1)康熙在位前期,清军入关,天下初定,满洲贵族统治下的清王朝面临着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8分)
①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②汉族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国家统一,③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破坏国家统一;④外国侵略势力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康熙在位的60年,中国的疆域版图达到了1300万平方千米,生活着50多个民族,康熙是如何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营造盛世王朝的?(10分)
①平定“三番之乱”,②收复台湾,③打击沙俄侵略势力,收复雅克萨,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④推崇孔子,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团结。
12、概括三位封建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3分)康熙帝在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何新特点?
秦始皇: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唐太宗: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康熙帝: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新特点: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从康熙帝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重要的历史启示?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
13、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郑经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食,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康熙帝《翰海》
(1)据材料一,说明“新皇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1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政策和措施。(3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康熙时面临哪些矛盾?对此,他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5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统·—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们地位。(3分)
总结:
1、秦始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康熙帝:5大功绩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版图由此奠定
秦始皇侧重点在于建立统一
唐太宗侧重点在于治世
康熙帝侧重点在于巩固统一
三位帝王正好处于封建社会的建立、鼎盛、晚期三大代表时期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1、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
2、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
发展要求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知识结构】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学习礼乐(15岁)——原因:(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2、讲学收徒(30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传承仁和礼。
3、从政生涯(51岁)——官:鲁—中督宰——司寇。
4、周游列国(54岁)——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教(68岁)——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
二、开创儒家思想
『思考』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背景:春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目的: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礼是政治概念
⑴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等级规范制度。
⑵关于礼的做法:“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⑶评价:①积极——稳定社会次序,巩固统治,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②局限——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⑴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⑵关于仁的做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⑶评价:①对于统治阶级——“以德为政”(唐太宗、汉文帝、汉景帝),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秩序。
3、中庸(调整礼和仁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⑴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⑵中庸与仁礼的关系:(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⑶评价: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参见23页学思之窗的孔子的话』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1)对中国: ①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建;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 ①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②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3、总  评: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探究问题1]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1、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3、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4、大作家: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5、影响深远: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探究问题2]请你收集一下孔子言论:
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探究问题3]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课后练习
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
C、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5、以下哪种观点属于孔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      B.“守静”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
6、判断下列说法哪一句不是孔子的言论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中外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材料,研究对象为孔子,你获取的知识主要有哪些类型?(2分)举例之?(2分)
个人传记、相关专著、历史遗迹、历史文物
《论语》、孔庙等
8、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深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3分)简要阐述它们的相互关系?(4分)
(2)简要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主要思想主张。(8分)
1)核心内容:仁、礼、中庸(3分)关系:仁与礼要结合起来,仁要有礼的约束,礼要体现仁的精神;用中庸之道才能将仁与礼和谐统一起来。(4分)
(2) 教育对象: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提出“有教无类”。教育目标:培养举止合礼,言行合乎忠信的“成人”;培养独    善其身并兼济天下的“君子”。教育内容:六经,政事,治国本领。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8分)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感受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知识结构】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经历:
1、家庭出身——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小城斯塔吉拉的马其顿御医家庭。
『问题』: 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那里?⑵他与柏拉图的关系?⑶他为什么要去阿卡德米学园?
『练习』:御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使其有机会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    B.为其一生中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C.使其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D.为其将来的从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前367年,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探索真知的精神
『材料』: ⑴“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海德格尔(德)
⑵“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⑶“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思考』: 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尊师而不盲从,探索真知的精神。
这句话给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这种关于师生关系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仍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学生来说,既要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又要敢于独立思考,突破老师观念的局限,勇于创新。这一点尤其值得同学们学习。
3、前347年,离开雅典,从事科学研究(博学家)
『思考』: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他在哲学、生物学、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①哲学领域: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形而上学》;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②生物学领域:对动植物进行分类、解剖研究。③物理学领域: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④逻辑学领域:至今学术界的权威——三段论。⑤伦理学领域:中庸之道。
4、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
5、前335年,重返雅典,创立吕克昂学园
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在吕克昂学园里,老师和学生经常漫步于花园亭台,一边散步,一边交流,师生相得,其乐融融,令人羡慕。喜欢一边讲学一边散步,非常随便,有一种潇洒飘逸、逍遥自在之感,因此被人称为“逍遥学派”。
6、前323年,再次离开雅典
7、前322年,逝世
二、亚氏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思考』:我们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确实是博大精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呢?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他在逻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伟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马克思:“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 恩格斯:“古代最博学的人” ;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马克思:“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古代最博学的人”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课后练习:
1、在阿卡德米学院里,亚里士多德经常跟他的老师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述都像是同柏拉图对话,但师徒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例如,柏拉图认为,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个物体都由形式和物质组成。柏拉图认为,研究物质世界只能获得不确定的“意见”,而不能获得知识;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世界值得研究,尽管认识中有错误,但也有真理成分,科学的任务就是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知识。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讨论一个什么哲学问题?各持怎样的观点? (2)你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态度?
2、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1分)
(2)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4分)
总结
孔子:东方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等)
亚里斯多德:西方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古希腊文化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客观世界真实存在、吕克昂学园、逻辑学三段论)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1、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美国总统等。
2、感受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的崇高品质,民主与法制精神。
发展要求
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知识结构】
一、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背景    2、18C,英国确立北美霸权,进行殖民压迫
3、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战争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1、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1774年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
2、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
3、1775年,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对保证战争最后胜利起重大作用;
过程    4、1776年,解放波士顿,取得北美人民的首次重大胜利;7.4《独立宣言》
5、1776年,保卫纽约失利,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士气;
6、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战争转折点,赢得法、西、荷对英宣战。
7、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国向美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
8、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其为自由、民主、独立国家
1、反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建立北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民族革命)
评价     2、促进北美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
3、体现华盛顿杰出的军事才干和爱国精神
二、主持制定宪法(★细化分析)
1、原因:独立后的美国,一片混乱:
A、1781《邦联条例》——独立初期,邦联制国家
① 邦联国家,由13州构成  ② 松散联盟,各自独立,政府无权干涉各州内政
③ 邦联未设总统           ④ 邦联没有真正有效的行政权威,各州各自为政,全国一片混乱
B、1786年,马萨诸塞谢司起义
C、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强大政府——对内:镇压下层反抗                ——保障资产阶级统治
对外:维护国家权益,发展海外贸易
2、过程:1787年    费城    制宪会议    华盛顿当选为会议主席
3、结果:制定新宪法——1787年《联邦宪法》
4、主要内容:
① 联邦国家,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行使大权,各州在遵守联邦法前提下有一定自主权(军队除外)
② 国家元首为总统,握有大权,称为总统制共和制
③ 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总统;立法—国会;司法—联邦法院(“三权”相对独立,互相牵制)
5、影响:
①联邦制实行,避免邦联制的松散,加强了中央权力,形成了真正统一团结国家。同时地方有一定自治权,可以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②共和制、分权制,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自由,确立美国资阶民主政治制度;
③宪法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形成;对外——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
④但有局限性:歧视黑人奴隶与妇女等
6、评价:华盛顿为制定宪法,建设民主作出重要贡献
三、担任美国总统
1、就职:1789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就职仪式在纽约举行
2、第一任期:
   (1)时间:1789——1793年
(2)形势:联邦政府羽翼尚未丰满,国库债务累累,海陆军名不副实
                 ① 网罗人才,组成内阁,使各集团意见在政府中都有所反映;
(3)措施     ② 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③ 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④ 创立总统否决制;
(4)作用: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
3、第二任期:
   (1)时间:1793——1797年
(2)政绩:   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
展开西进运动        ——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
                     1796年,公开发表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教诲;
(3)引退:   1797年,辞官回家,不当终身总统
创立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范例
4、离逝:1799年12月14日,在受了一场风寒后病逝
四、评价
1、具有高尚品格: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2、功:①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身为大陆军总司令,开国元勋,建立了丰功伟绩。
②战争后,反对君主立宪,拒绝做国王,辞去总司令职务,回乡务农。
③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④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⑤两任总统届满后,坚决拒绝连任,     不当终身总统,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超两届树立范例。
过: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3、总评: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
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课堂练习:
1.华盛顿率领大陆军进行的首次军事行动是
A.来克星顿枪声  B.围攻波士顿  C.奇袭特伦顿  D.保卫纽约
2.美国独立战争的正义事业,赢得了法国、荷兰的军事援助是在
A.来克星顿枪声后  B.《独立宣言》发表后  C.萨拉托加大捷后  D.费城和华盛顿陷落后  3.在华盛顿的首届总统任期内,他创立了
A.君主立宪制度  B.护国主制度  C.三权分立制度  D.总统否决权制度
4.1797年华盛顿激流勇退,开创了总统连任不超过几届的制度
A.两届       B.三届       C.四届       D.五届
5.华盛顿躲总统告别辞中的外交政策被视为美国什么外交政策的先导
A.大棒政策   B.金元外交   C.单边主义   D.孤立主义
6、下列关于北美独立战争战场形势发展的各项表述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大陆军在战争初期曾一度受挫                 B.大陆军在萨拉托加战役后扭转战局
C.波士顿倾茶事件使北美人民对胜利充满希望     D.美国在战争后期得到了法国的帮助
7、《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段话最能说明独立战争是
A.民族独立战争      B.资产阶级革命      C.反殖民主义斗争     D.小国的反抗战争
8、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二届大陆会议  ②通过《独立宣言》 ③华盛顿任总统  ④制定宪法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9、华盛顿1796年“临别赠言”(节选)
如果人民的意见认为,宪法上的权限分配或限制,在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我们应当照宪法所规定的办法予以修改。但我们不可用僭权(意谓采用篡权等不正当手段)的方式予以更改,因为,这种方法田然可能把某一事件办好,但自由政府也往往由于这种方式而遭到毁灭。所以使用这种方式,虽然或可能得到局部的或一时的好处,但此例一开,一定永远抵不过它的破坏力。
(3)请举一例说明《联邦宪法》中的“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之处。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华盛顿对这种“不合理”之处的态度华盛顿采取这种态度主要是出于怎样的考虑(6分)
(4)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是历史研究与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请从道德评价角度对华盛顿的“三进三退’扼要地表明看法。(3分)
第3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平定王党暴乱、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和发动对外战争等。
发展要求
认识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一、军事征程:
(一)从军显露:
1、拥护雅各宾派,围攻土伦,暂露头角,由炮兵上尉晋升为准将、炮兵旅长;
2、1795年,平息巴黎保王党人叛乱;——从此,拿破仑走上军事发展道路
(二)前期作战:
1、1796年,北意战争,击败反法同盟军;
结果:拿破仑军队以少胜多,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
影响: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共和国统治;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2、1798年,远征埃及;
原因:切断英国与殖民地印的交通线
3、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俄、英、奥)1805年
1805年,发动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拿破仑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
4、粉碎第五次反法同盟(英、奥)1810年
割地赔款,公主嫁给拿破仑——拿破仑控制了除英、俄外的几乎整个欧洲,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宝座。
评价拿破仑前期战争:
1)作战目的:捍卫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目的也是对法国的意义)
2)作战性质:正义战争
3)作战意义: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思考』为什么英、俄、普、奥结成反法同盟与法国作战原因目的分析?
原因:法国大革命不仅打破法国封建统治,也震动欧洲封建统治,
直接目的:干涉法国革命,帮助波旁王朝复辟;
根本目的:英——维护欧洲霸权;    俄、普、奥——维护封建统治
(三)后期作战:(1810—1815)
1、1812年,60万大军进攻俄国;
原因: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结果: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蕴藏覆灭的危机
败因: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后方供应不足;气候寒冷
影响:战争失败,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创,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2、1813年,莱比锡大会战(即与英、俄、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
原因:英俄挫败法霸权
其他欧洲国家摆脱帝国统治,是“民族之战”
过程:莱比锡大会战,法军惨败
影响:拿破仑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帝国开始瓦解(1804—1814)
波旁封建王朝复辟(说明:欧洲封建势力依然强于资本主义势力)
3、1815年,滑铁卢战役(即与英、俄、普、奥第七次反法同盟交战)
原因:1815年,拿破仑重返巴黎,推翻波旁王朝,再登皇位
过程:滑铁卢战役,法军惨败
评价拿破仑后期作战:
1)作战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发展霸权利益
2)作战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作战结果:被反法同盟击败
(对外侵略战争,带去灾难,招致反抗,致使帝国覆灭)
『思考』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
内因——法国连年战争,消耗了国力,国内人民厌战。
外因——法国奴役其它欧洲国家的人民,引起广泛的反抗。
根本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大于资本主义。
二、拿破仑统治:
(一)上台执政——“雾月政变”(1799年)——建立起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材料』: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来扮演”
『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恩格斯的这段话,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是偶然现象吗?(时势造英雄)
1)法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督政府无力解决;
2)资产阶级希望更强有力的政权来保障他们的既得利益,巩固革命成果。
3)拿破仑手握重兵且具有政治手腕。
(二)建立帝国(1804年)
1、原因: ①战争中获胜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商人拥护拿破仑集权。②拿破仑个人野心膨胀。
2、过程: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国第一帝国。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
(三)改造法国
1、目的:通过改革,稳定政权,强大国家
2、政策:
基本原则
保护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
措施
①政治上
精简编制,政府改革成军事体制;剥夺人民民主权利
②经济上
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财政;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军事上
继承大革命传统,以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军事征战
④宗教上
承认天主教为国教
⑤法律上
编纂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法律规范
⑥对外上
大陆封锁
影响
帝国的建立,是拿破仑以军事起家,又以军事来巩固统治的必然产物,也是革命曲折的反映。它虽然违背了人民要求的大革命时代建立起来的共和政体,但暂时符合社会上层,尤其是大资产阶级要求稳定和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捍卫和巩固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细分析』
1、法律方面:颁布民法典即《拿破仑发典》
内容: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否定封建特权,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
影响:1、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以法律条文形式被确定下来,打击封建势力,保护资本主义势力。
2成为资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广泛传播。
2、对外方面:大陆封锁
原因:为了孤立和击败英国,争夺欧洲霸权,拿破仑军事上胜利,使自我意识极度膨胀,作出狂妄决策。
过程:1806年——“大陆封锁令”
内容: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比较“闭关锁国政策”异同)
影响:既打败英国,也葬送法国(埋下失败的隐患)
三、评价拿破仑:
1、功:
对内: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例:《民法典》。
对外:前期作战 ——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2、过:
对内: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
对外: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
总体:法国资产阶级阶段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课堂练习:1、法军总司令杜戈米埃将军曾在报告中写道:“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来描绘波拿巴的伟大功绩,……这位非常优秀的军官的才能是无法描述完全的,请你们奖励并提升这位年轻人,如果不嘉奖他,他靠自己也会飞黄腾达的。”这位年轻人指的是谁?他在什么事件中展现了他的才能?
A、拿破仑   土伦战役  B、拿破仑 平定保王党叛乱
C、路易·波拿巴    土伦战役     D、路易·波拿巴  平定保王党叛乱
2、拿破仑对法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
A.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发动对俄国的战争
3、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封建势力与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拿破仑遭到了失败。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拿破仑的个人力量有限       B、在俄国的惨败使其元气大损
C、资本主义尚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主义的力量 D、拿破仑遭到了法国人民的反对
4、拿破仑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 以下对拿破仑的评价正确的是
A、重建君主制度导致大革命成果付之东流   B、对于近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C、发动侵略战争阻碍各国人民反封建斗争   D、宣扬“民族主义”造成欧洲国家的分裂
5、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其客观条件是: ①反法同盟和法国的反革命势力仍然威胁着法国 ②法国大资产阶级需要拿破仑来维护统治 ③拿破仑有夺取政权的野心 ④法国金融资本家和军火商以金钱支持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并轻易地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    )
A.督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失去人民支持
B.拿破仑握有强大的军队,并得到人民拥护
C.法国内外交困,需要强力政权稳定秩序
D.拿破仑在法国威望极高,对外战争屡战屡胜
7、材料一  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名为《拿破仑法典》,这是狭义的《拿破仑法典》。广义地说,它还包括拿破仑统治时期通过的其他法典:《民事诉讼法典》(1806年)、《商业法典》(1807年)、《刑事诉讼法典》(1808年)和《刑法典》(1810年)。
材料二  有谁能预测到这位1800年的明智之士会变成1812年和1813年的疯子呢?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对于军人、统治者和政治活动家都是极有教益的,也包含着对于公民们的教训。它教导他们决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不管他是谁!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
材料三  为了向拿破仑表达敬意,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英雄交响曲》。但当他得知拿破仑很快就要加冕称帝时,愤怒地将写有呈献给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题词的封面撕下。正式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法国历史学家阿道夫·梯也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帝国的性质。
(2)结合所学,概括拿破仑帝国崩溃的原因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及了解,请谈谈你对“拿破仑既是一名政治家,又是一名军事家”的理解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他说:“我认为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如我没有利夸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1796年,64岁的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期结束时激流勇退,辞官回家,不当终生总统。
材料二:(图1)1804年罗马教皇为拿破仑加冕;
(图2)时间之神为拿破仑及其法典加冕。
1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于当“国王”或“皇帝”采取了怎样的做法(2分)
2美国独立后华盛顿为美国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4分)
3材料二(图2)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概述法典历史地位?(4分)
4综上所述,华盛顿与拿破仑对本国历史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
(3)主题:法典将与时间同在,传诸万世。(法典的精神是永恒的)地位:用法律条文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
(4)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或都体现了资本发主义展的需要)。(2分)
8、阅读材料:
拿破仑在逝世前说了一段话:“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献给法兰西;火种已经上升…到原来的地方,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我无物遗留给我的儿子,我只有把我的威名留给他。
1、拿破仑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
2、他“被钉在悬崖绝壁上”的原因是什么?
欧洲封建势力的强大、对欧洲人民的奴役、本人的权力欲望。
——华盛顿——
美国“国父”,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精神: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坚持民主)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制度,总统否决制及连任不超两届总统)
——拿破仑——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领导法国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捍卫了革命成果,稳定了社会秩序 )
通过征服战争将民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 )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发展要求
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
第1阶段
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894—1905)
大事记
1、1894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重点)
第2阶段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6—1912.3)
大事记
1、坚持武装斗争:发动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冈起义)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不是孙领导)
3、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南京(重点)
4、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重点)
5、辞去临时大总统:关注民生问题
第3阶段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1913—1922)
大事记
1913-1922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
如:1、二次革命1913;2、护国运动1915;3、两次护法运动1917—1922等
认识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4阶段
促成国共合作(1923—1925)
大事记
1、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提出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重点)
2、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3、带病北上(谋求国家和平统一)
4、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认识
①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重点问题】
1、同盟会成立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纲领、意义、性质)
答:⑴时间:1905年;    ⑵地点:东京;     ⑶纲领:民族、民权和民生的“三民主义”
⑷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⑸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2、三民主义的理解与评价
三民主义的内涵剖析
指导思想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评价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推翻满族贵族(清朝)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前提
进步性:①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局限性:①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
②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原  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发展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的基本要素
时间:          、总统:          、首都:          、国旗:          、纪元: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为什么?A、政府组成人员看            B、颁布的法令看          )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内容:A、权利: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_____(主权在民)。
B、政体:____、______、_____三权分立。
C、责任内阁制度。
⑵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功绩
⑴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间接的反帝)
⑵最主要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⑶是中国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发生重大改变,促进社会的进步(最深远的意义)
【思考】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可以说胜利也可以说失败。我们课本主要讲革命胜利了。失败主要讲社会性质没变,革命任务没完成。)
6、关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⑴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有哪些历史背景(晚年思想变化的原因)?
答:①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因素)
③接受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
④孙中山救国救民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情怀
⑵对比分析,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的内涵?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三大政策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①不反帝→反帝
联俄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
扶助
农工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①节制资本
②扶助农工
扶助
农工
⑶影响: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7、孙中山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实证明:领导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其革命的一生)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史实证明:抱病北上)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史实证明:晚年思想转变)
④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史实证明:捍卫共和)
评价认识: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1、使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进入“觉醒”阶段的主要因素
A、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的疯狂侵略   B、亚洲各国资本主义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C、亚洲革命风暴之后的必然结果     D、民族、民主思想在亚洲各国的传播
2、就“亚洲的觉醒”这一含义而言,哪一斗争不属于这一范畴
A、中国的辛亥革命     B、土耳其的革命  C、印度国大党提出自治   D、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3、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二  1893年以后到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试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4分)
(2)孙中山和甘地是“孤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2分)?依据两段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为了维护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6分)
(4)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三位“国父”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任意举出两种即可)(4分)作为青年学生,三位“国父”的人生经历对你的成长有哪些重要启迪?(4分)
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制订资产阶级宪法;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第2节   圣雄甘地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1、简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
2、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课外阅读
“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一目
一、成长历程:(即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历程)(课外阅读)
1、早年熏陶——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世代务商的印度教家庭
2、英国求学——丰富的法律知识,基督教影响——宗教观的形成(不要与恶人作对)
3、南非工作——领导南非印侨斗争(反种族歧视)——人生观的滋生;
——阅读托尔斯泰等名著——形成社会政治观
4、回国斗争——成为印度国大党领袖,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直接原因?
内容?
结果?
第一次
1920-1922
《罗拉特法案》;
“文明不服从”运动;
阿姆利则惨案。
甘地首次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具体不合作内容?见书66页下面)
1922年,停止运动(为什么停止?)
第二次
1930
1929经济危机,英国加大压榨,颁布食盐专营法。
“食盐进军”
高潮阶段
相互妥协(怎么妥协?)
第三次
二战期间
英国殖民势力的衰落,印度人民强烈反抗。
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要求。
1947年,“蒙巴顿法案”,印巴分治,印度独立
B、政策的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独立。
C、评价:
1、积极性: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印度取得了自治。
2、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三、甘地晚年人生
1、晚年主张印度统一;致力于调解印度各个教派的矛盾,主张各派合作。
2、1948年被印度教的狂热分子刺杀。
四、评价甘地
1、地位:政治领袖、精神领袖。被尊为“圣雄”、“国父”
2、功绩:(1)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
(2)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印度人民的自信心。
(3)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直至为印度的团结献出生命,伟大的人格受到世人的尊敬。
3、局限:(1)政治:采用非暴力手段,限制人民革命运动
(2)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3)对外: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练习一:材料一  当英国尊贵的先生们不剥夺美洲的自由就不满足的时候,看来有必要采取某种措施,避开这一打击,并维持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自由……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但是拿起武器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手段。    ——华盛顿
材料二  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  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他招贤纳士,既不求助于权势,也不乞灵于钱财的诱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诲号召他们:“愿意追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食欲,清理厕所。”他建议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非暴力不仅用来反对暴政,也被用来反对宗教,民族间的武装冲突。——《圣雄甘地》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和甘地共同目的(2分
(2)华盛顿和甘地的斗争方式有何不同?  (2分)扼要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思想根源。(2分)
(3)据材料二指出甘地的思想所产生的积极作用。(2分)其思想对处理当今的国际关系有何借鉴意义?  (2分)
原因:华盛顿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
甘地深受印度宗教思想影响
材料二 15岁时,甘地偷了哥哥的一小块金子,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悔过信给父亲。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父亲竞原谅了他,甘地感到得哭了。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爱的力量远远胜过责打。甘地在英国留学和南非工作期间,他阅读了许多书籍。《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给甘地以深刻的印象。甘地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等人著作中,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极为认同,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4)依据材料二,指出甘地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
练习二: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危急关头,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建立大陆军,次日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参加独立战争的国际志愿人员约7000人),同时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了法、西、荷等国的援助。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客观原因。(3分 )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增强;各殖民地的团结合作;外国的援助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国情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矛盾复杂、宗教矛盾不断、宗教的忍耐、顺从思想盛行,民族抗争意识薄弱,因此,任何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运动都是进步的。甘地的策略正是基于对英印双方优劣条件的分析,避免了暴力手段“以已之短,攻彼之长”的弊端,高度发扬了印度人民的传统美德。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甘地在印度放弃武装斗争,实行非暴力的客观原因 (3分)
材料三  毛泽东说:“孙先生总是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当多少追随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 “他始终坚持了三民主义,并且发展了三民主义”。
(3)用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3分)
(4)以上三个国家争取独立民主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你对此有何认识?(2分)
练习三:材料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据材料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对其作简要评价。(6分)
评价:这一主张对号召、组织群众参加反英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抵制西方经济侵略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全盘抵制西方文明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取的。(4分)
练习四:甘地说:“我最关心的乃是手段和它的不断应用。我知道,只要我们重视手段,则目的肯定能达到。” 回答下列问题:
(1)甘地所说的“目的”和“手段”分别是什么?(3分)
(2)结合史实分析评价甘地的“手段”对实现其“目的”所起的作用。(4分)
(3)爱因斯坦在评价甘地时说:“我们下代的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甘地的一生体现了哪些崇高品质?(2分)
练习五:关于甘地反殖民统治斗争方式的不同看法,并不影响人们对于他的历史贡献的肯定,特别是对于他的品德情操所怀有的崇高敬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我所知,我们的斗争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并不是因为印度正在为自己的解放而战,而是因为我们为争取解放而采取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不曾为历史上有过记录的任何民族所采用。——甘地《论非暴力》
(1)材料一中“独一无二”的方式是什么?(1分) 甘地是如何实践的上述方式。(2分)
材料二  甘地接见世界基督教领袖时提到:“从非暴力主义者的立场来看,我必须说,以一个拥有四亿人的中国,……还是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样手段来抵抗日本侵略,我以为这是不适当的。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甘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样的最新毁灭手段。”作为个人来说,任何个人立场和平主义信念,都是必须得到尊重。……非暴力是否可行,不是单方条件能够决定的。……对本军国政府、希特勒的纳粹政府是无效的,更不要说以非暴力反侵略了。作为一个政治手段,号召者不能因为“非暴力”就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在预见对方可能使用暴力,可能导致大量民众众血牺牲的时候,领导者是应该有所顾忌的。——林达《重读<甘地自传>》
材料三  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于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永远牢记他。——泰戈尔
(2)依据材料二,针对中国抗日的方式,林达的观点是什么?(1分)用史实加以说明此观点正确。(1分)
(3)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选择反侵略斗争方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印度人民“永远牢记他”的主要原因。(4分)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1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指导意见】                     第2课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基本要求
知道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共同革命活动,知道恩格斯领导创建第二国际等。了解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
感受恩格斯甘当“第二提琴手”的崇高品格及理论创新精神。
说    明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说    明
“流亡中的贫困生活”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1、『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考茨基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恩格斯在世时,他的精神生活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戚相关的,马克思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还深受着他俩的影响。而现在,他俩都离开我们了。”
请回答:
⑴为什么说“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答: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帮助各国工人政党,并推动成立了第二国际。同时在理论研究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9世纪末恩格斯如何有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答:发展:
①19世纪末国际工人斗争形式的多样化,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并成立第二国际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在理论上全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并对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中的新现象作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⑶从恩格斯身上我们感悟到什么?
答:感悟:帮助劳动人民的远大理想;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公而忘私的人格魅力;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2、关于第二国际(1889)和第一国际(1864)的异同?
相同点:
⑴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⑵都建立在工人运动由低潮走向高潮阶段
⑶恩格斯都参与组织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不同点:
⑴第二国际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上建立,第一国际是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的;(基础)
⑵第二国际活动范围扩大到欧美,与工人的实际斗争结合在一起,第一国际主要是欧洲少数国家,只是一个宣传鼓动的工人组织;(范围)
⑶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通过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团体的上级组织,直接领导团体开展工人运动。(组织)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德意志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1818—1883)
恩格斯(1820—1893)
个体定位
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青年时期
中学时期
树立理想:“为人类工作”
树立理想:“帮助劳动人民”
大学时期
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组成的博士俱乐部
参加黑格尔派活动
1841—1844年
合作前期
主编《德法年鉴》关注工人运动,指出犹太人的政治解放问题;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深入研究英国社会,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确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1844—1850年
合作时期
理论合作:
1、《神圣家族》马、恩合作的第一部作品,这是一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著作。
2、《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其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马、恩还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史观。(马的两个发现: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
3、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实践合作:
1、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2、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同盟”;
3、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1850—1883年
分离时期
1、领导第一国际(1864),为第一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他是协会的领袖和灵魂。
2、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1871)写了《法兰西内战》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
3、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①内容: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②意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科学基础之上。
1、支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①经济上资助,感情上支持
②理论上帮助:积累了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的第一手资料。
2、认识第二提琴手:这是恩格斯博大胸怀和谦虚的说法,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伟大,他们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83—1895年
恩晚年期
1、领导工人运动:
①思想指导:通信或面谈以启迪和帮助;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决定本国革命的方针和策略。
②指导和推动第二国际成立:
时间:1889年7月;地点:巴黎;影响:推动了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①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
②对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③帮助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
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恩格斯在世时,他的精神生活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戚相关的,马克思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还深受着他俩的影响。而现在,他俩都离开我们了。 ——考茨基
为什么说“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帮助各国工人政党,并推动成立了第二国际。
理论研究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 》第二卷和第三卷整理出版
10、《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之所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因为它
A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写的
B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C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指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11、《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思格斯为无产阶级哪一组织起草的纲领
A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B正义者同盟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国际工人协会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流亡生活中,其移居的地点先后顺序是
A.巴黎—布鲁塞尔—巴黎—伦敦
B.巴黎—曼彻斯特—布鲁塞尔—伦敦
C.布鲁塞尔—巴黎—伦敦—巴黎
D.曼彻斯特—布鲁塞尔—巴黎—伦敦
材料一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任务是世界市场的建立至少大体是如此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生产的确立。世界既然是圆的,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移植实施,中国和日本开发以后,这个行程像是已经完成。对于我们,目前的重大问题是这样:在欧洲大陆,革命是迫在眉睫了,一开头将采取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但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既然是在更广大的地区继续向上发展,这种革命是不是无可避免地将在一小地区被粉碎呢?  ——1858年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
(1)材料一中,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在欧洲大陆“迫在眉睫”的根据是什么?(1分)
(2)材料一中马克思对“目前的重大问题”的分析中,肯定了哪几种进步的运动?(3分)
材料二 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此点。自1848年以来,经济革命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而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和最近在俄罗斯,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又把德国变成一个第一流的真正工业国。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以,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
(3)材料二中,恩格斯所说的“错误的想法”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想法”在当时是“错误”的?说明了什么?(4分)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材料中所提及的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重大发现分别是什么?这两个重大发现分别是在哪两部著作中予以系统论述的?(6分)
(2)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2分)
(3)我们今天应该向马克思学习些什么?(2分)
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体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壮举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创新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说    明
“年轻的反叛者”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知识结构】
一、创建布尔什维克党(1903年)
『思考』列宁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怎样准备?俄国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在哪年建立的?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1、背景:组织准备:他将圣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思想准备: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把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章,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真正建立,也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
二、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
『思考』列宁是如何从理论上、实践上来指导十月革命的?
1、理论指导
⑴一战爆发,撰写文章
A、内容:指出战争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胜等(一国胜利论)。
B、意义: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⑵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
A、背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B、内容: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C、意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俄国实际问题;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建设提供依据。
⑶七月流血事件后,发表《国家与革命》——指导武装起义
2、实践指导: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详见必修一P127)
三、巩固新生政权(1918—1920)(详见必修二P112)
『思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⑴困境:
内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白卫军的反革命叛乱
外部:战争还没有结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⑵措施:
A、外交:与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B、政治: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首都设在莫斯科。
C、经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见下表格)。
D、军事:组建红军,反对国内外发动势力的进攻。
⑶影响: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政权巩固。
表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新经济政策(1921)
背景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
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
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寻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余粮收集制农民极大不满,水兵叛乱)。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企业收归国有;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代替企业收归国有
商业
实行贸易国有化;
自由贸易,开放市场取代贸易国有化;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按劳分配代替实物配给制
特点
三年内战时期的非常举措
根据国情,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影响
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巩固政权
经济恢复,政权巩固,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详见必修二P112)
1、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见上面表格)
2、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⑴现代化:共产主义 = 苏维埃政权 + 全国电气化(1920)
⑵民族关系:1922年苏联成立,承认各民族自决权,还撰写文章阐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
⑶政权政党:实现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
以上是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尝试与产物。(1924年,列宁病逝。)
五、列宁的贡献:
1、一个政党: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2、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3、一个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4、一大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总结:伟大的一生——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
列宁
实践活动
理论探索
建党时期
1、创建…….协会
2、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
3、制定党纲,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4、列宁主义的诞生
十月革命
1、敦促发动武装起义,直接领导十月革命
1、一国胜利论;2、《四月提纲》;3、《国家与革命》
巩固政权
1、外交:退出一战
2、政治: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3、军事:反对国内外发动势力的进攻
4、经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建设探索
1、实行新经济政策
1、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行新经济政策)
2、现代化;3、民族问题的探索政权;4、政党建设的探索
下列关于《四月提纲》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    B、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D、制定了武装起义的周密计划
《四月提纲》的最后一句话可能是
A.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而奋斗   B.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C.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万岁     D.全苏俄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      B.资产阶级积极领导革命
C.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D.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下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中,符合当时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全部企业没收归国有
C.贸易国有化政策    D.实行实物配给制
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二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知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度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C.苏俄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D.苏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第4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发展要求
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知识结构】
一、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1920—1949年)
『探究一』从20年代开始,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民主革命,曾出现过几次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1、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中国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1920—1927年)
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927—1934年)
3、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导致红军被迫长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陷入危急关头。(1934—1936年)
4、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1937—1945年)
5、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1945—1949年)
1、关键时刻一:袁世凯之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中国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1920—1927年)
思想上: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共产主义者(1920)。
行动上:⑴成为中国共产党(1921)的创始人之一,并走上革命的道路。
⑵从事农民问题的研究,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2、关键时刻二: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927—1934年)
l⑴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提出“政权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l⑵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⑶文家市决策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问题探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指导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革命思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问题1:毛泽东把军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而敌人主要集中在城市。
问题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问题3: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什么特点?
答: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3、关键时刻三: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导致红军被迫长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陷入了绝境的危急关头;(1934—1936年)
⑴参加遵义会议,并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
⑵带领红军四渡赤水、穿越大草地,最终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4、关键时刻四: 日本侵华时期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1937—1945年)
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⑵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领导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
⑶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论。
⑷1942年的整风运动,为革命胜利的奠定思想基础。
5、关键时刻五: n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1945—1949年)
⑴1945年8月赴重庆进行谈判,并签订双十协定。
⑵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49—1976年)
1、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1956)
⑴巩固政权:继续追歼反动势力,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
⑵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合理条整工商业,引导人民进行工农业发展(1949—1952)
⑶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1953—1956)
A、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B、三大改造(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56—1976年)
正确                                              “左”倾的错误
1956年,《论十大关系》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         196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
『问题探究』对他,你应该如何评价呢?思考:毛泽东是怎样建立新中国?又怎样建设新中国?
功:1、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2、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3、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参加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4、领导中国人民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过: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犯了“左”的错误。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挫折。特别是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给党、国家和社会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堂练习:1、新文化运动后期,曾经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不包括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胡适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三民主义 D邓小平理论
3、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九大 D、中共十大
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
A、和平赎买              B.国家资本主义
C.利用、限制、改造      D.团结——批评——团结
5、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其中影响最大的举措是
A、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决定放弃长沙的计划              D、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奠定了党指挥枪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      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十五大报告(1997年)对20世纪中国历史作了一个概括: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民国初年某一法律文献
材料二  赏读毛泽东的二首诗词:
诗一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九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进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诗二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三  赏读《春天的故事》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法律文献的名称,结合文献的思想精神与辛亥革命的成果,评述孙中山对中国民主化进程所作的贡献。(4分)
(2)简要分析材料二毛泽东诗词写作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毛泽东这一时期开辟了一条怎样的中国革命新道路?(6分)
(3)材料三歌词中“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反映的是哪两件大事?简要分析对中国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6分)
(4)在以上三个伟人的学习过程中,你觉得我们应学习与弘扬他们的哪些优良品质与精神?(2分)
第5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简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
发展要求
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
说    明
“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知识结构】
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课外阅读:看看』
阶  段
民主革命主要活动
留学生涯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到苏联学习,27年从苏联回国。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受“左倾”打击。
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担任129师政委,指挥并参加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
指挥部队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建国初期
解放西南,主政西南,参加和平解放西藏。
探索时期
中共八大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文革时期
两次被打倒
改革开放新时期
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问题』邓小平哪三起三落?有何感想?
1、一落: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左倾路线,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撤职、下放。
2、二落:66年,被批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
3、三落:76年,搞全面整顿为毛泽东所不容,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感想: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临危不惧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有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有毫不妥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
『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有何意义?
⑴背景:
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倾错误思想。“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为了解放人们思想,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亟待拨乱反正,因此在思想领域中掀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⑵意义
①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
②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人们思想获得大解放;
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2、平反冤假错案
3、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
通过了由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三、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问题』1: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⑴开始产生: 1)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2)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⑵发  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                                                            。
⑶进一步:1987年,中共十三大:                                                            。
⑷成熟和形成:1992年,南巡谈话:                                                          。
⑸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                                                。
⑹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
邓小平理论认识:
⑴解决问题:抓住什么是社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⑵历史地位: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⑶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⑷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系: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问题』2: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具体见必修二46—47页)
⑴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⑵开放:①主张:全面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等。
②发展对外关系:加强中日关系;恢复中苏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措施: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海南省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开放区;以及开放沿边、沿江、内陆中心城市等决定。从而形成点、线、面开放格局。
『问题』3:南方谈话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谈话有哪些主要内容?有何意义?
⑴背景:国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内:1989年政治风波。
⑵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
②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③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
⑶意义:①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②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方向;③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问题』“一国两制”构想含义是什么?提出目的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1、含义:
2、目的:
3、意义:①成功收回香港、澳门,雪洗百年耻辱。
②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③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问题』为什么“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①有利于双方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共同发展。
②既体现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原则性,又充分了尊重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灵活性。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新时期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1、他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2、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3、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材料二: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4分)
材料三: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材料四: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3)材料三中说毛泽东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造的民主革命道路指什么? (2分)材料四中所说的“继承和发展”分别指什么?(2分)
(4)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上述中外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任意举出两种即可)(2分)
材料一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什么?(2分)
(2)阅读材料二,图一中的人物是如何去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图二中的人物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何突出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影响。(3分)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图一中的人物和邓小平对马、恩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1分)
(4)请指出上述人物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致性。(2分)
参考答案:
(1)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发展生产力(经济)。(2分)
(2)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2分)
毛泽东: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分)
(3)“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使用市场经济体制)(2分)影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1分)(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1分)
(4)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分)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创建地质力学、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认识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知识结构】
一、李四光生平简介(了解生平,感受李四光的品质和精神)
1889年            出生于湖北黄冈
1904年(15岁)   破格选送日本留学,学习造船专业,建设中国强大海军,使中国不受侮辱。
1905年(16岁)   加入同盟会,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            毕业回国,通过考试被赐“工科进士”
1913年            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后改学地质,开发自己的矿藏。
1920年            回国,北大地质系执教
30、40年代        多次赴欧美讲学、考察等交流,并再次赴英深造
1950年            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
1971年            卒于北京,享年82岁
『问题』1:李四光留学日本,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后留学英国,又为什么选择地质专业?
『问题』2:李四光分别于1910、1920和1950年三次学成回国,原因何在?
二、李四光的科研成就
『问题』3:李四光在哪些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李四光主要科学成就
科学领域
科学成就
地质力学
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
古生物学
创立蜓科化石鉴定10条标准
冰川学
确定第四纪冰川存在
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过程:
①地质力学萌芽:1926,《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②地质力学正式提出:1945,《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
③地质力学截入史册:1948,《新华夏海的起源》(伦敦作学术报告)
④地质力学系统总结:1962,《地质力学概论》(代表作、里程碑)
三、李四光科研对现代建设的贡献
『问题』4:他又是如何将这些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应用于现代化建设的?
1、地质力学的运用:
(1)勘探石油资源:
①成果: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
②意义:a/推翻西方国家的中国“贫油”论;b/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2)寻找铀矿资源:发展核能事业。
(3)预测地震:有利于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
2、冰川学的运用: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四、评价李四光
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1、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身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身上你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不搞好地质构造工作,地震预报和其他工作就不好进行。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象……总之,这是地球表层一部分地区所发生的现象。有的地区在活动,有的地区则安静。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地质现象……但传统的习惯都是按物理的现象来处理,所以一般用物理的手段来了解地震。──据李四光《论地震》(1)与传统的了解地震的手段相比,李四光提出用什么手段了解地震?(1分)
(2)概括李四光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6分)
(3)指出李四光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2分)
(1)研究地质构造或用地质学的手段(1分)
(2)对石油勘探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对寻找铀矿资源提供理论指
导,为我国核能事业作出贡献;对地震的生成和预测的研究,加强了对各种地质灾
害的预测和预防(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分)
第4课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1642—1727年)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了解牛顿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建立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发明反射望远镜等。感受牛顿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勤奋的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牛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    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知识结构】
一、成长篇
『问题1』:牛顿在童年时候和中学时候养成怎样的良好习惯呢?大学时候老师是谁,对他的科学成就有什么作用?
1)童年时期:善于观察、发明创造。(风车、日晷仪、木质四轮车)。
2)中学时期:科研与实验(风力测量)。
3)大学时期:就读剑桥大学,师从巴罗教授(前人基础)。
二、科学贡献篇
『问题2』:在科学领域,牛顿取得那些科学成就呢?
科学领域
科学成就
物理学
经典力学理论,《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
天文学
发明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
用途:考察行星运动;分析潮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意义:对天体观察进入新阶段;
光  学
A、制作折射望远镜,证明日光由七色光组成,说明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奠定光谱学的基础。B、发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论文提出了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
与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数  学
1、二项式定理  2、微积分计算
三、人生价值篇
探究4:为什么牛顿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主观
客观
虚怀若谷的谦虚态度;
勤奋好学求知态度;
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正确科学研究方法;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
西欧思想解放运动提供思想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 (社会环境)
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牛顿提供很好的条件;…..
【知识延伸】
探究6:试比较分析相同时期近代科技在中国和欧洲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经济基础不同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狭隘性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政治政策不同
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并推行重商主义。
思想条件不同
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是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
欧洲向资产阶级代议制过渡
课堂练习:
1、牛顿提出的物体机械运动定律不包括
A、万有引力定律    B、惯性定律    C、加速度定律    D、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产生原因有①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基础理论提出了迫切要求②伽俐略等人的研究已有坚实的基础③牛顿个人的伟大天才和所做出的巨大努力④同时代众多著名科学家协同一致的通力合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飞跃的是
A、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B、进化论的出现   C、牛顿力学的建立   D、日心说的提出
4、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作者是
A、牛顿 B、达尔文 C、莱布尼茨    D、哥白尼
5、下列关于牛顿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牛顿被誉为“近代科学开创者”
B、牛顿的三大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
C、牛顿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和技术的理论基础
D、牛顿的热学和力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6、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A、 牛顿的力学体系 B、微积分的发明
C、伽俐略开创了近代试验科学     D、开普勒发现了三大定律
7、为牛顿后来在数学领域做出贡献奠定坚实基础是
A、发现了代数二项式定理  B、发明了微积分
C、发现了三大定律  D、发现了万有引力
8、17世纪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学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理论的是
A、微积分 B、代数二项式定理 C、牛顿力学体系 D、发现了万有引力
9、第一次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正确的最成功的范例是
A、海王星的发现 B、冥王星的发现 C、木星的发现 D、火星的发现
10、牛顿最辉煌的成就是
A、经典力学体系         B、万有引力         C、微积分        D、三大定律
右图所示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图中人物正在苹果树下思考的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后来,这位人物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写成了科学巨著
A.《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     B.《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
C.《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D.《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被称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这主要是因为
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现象
③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④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5课  20世纪(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提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等。感受爱因斯坦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勇于科学创新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    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知识结构】
一、科学伟人的成长历程:
1、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很少讲话,善于思考,爱问问题。
2、中学时代的爱因斯坦:被赶出学校
3、大学的爱因斯坦: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迷上物理学
二、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
成就
基本原理
意义
狭义相对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1905年,
1、相对性
2、光速不变原理
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对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广义相对论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1、广义相对性
2、等效原理
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广义相对论的指引下,天体和宇宙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前所未有地蓬勃开展起来。
光量子假说1905年,
解释了光电效应,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差别?
牛顿经典力学
研究的是宏观下物体低速运动的状态;
牛顿的时空观是静止的、绝对的,时间、空间、物体、物体运动四者是没有关系的
所以相对论对经典力学是修正和互补.
爱因斯坦相对论
研究的是微观世界下物体高速运动的状态
爱因斯坦时间、空间、物体、物体运动四者是统一的,在运动中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三、关注和平
(1)一战爆发时,在一份仅有4人参加的反战宣言书上签字
(2)二战中,因为担心德国纳粹政府抢先造出原子弹,为维护世界和平,1939年,爱因斯坦应美国一些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的请求,写信给美国罗斯福总统,建议集合科学界的力量,发展原子弹。这就是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的起源。
(3)二战后,致力于防止核战争
爱因斯坦曾致信罗斯福,建议美国务必抢在法西斯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以便尽快战胜法西斯。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但也伤害了不少无辜平民。爱因斯坦为此非常懊悔,痛心地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这表明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
A.伟大的进步作家     B. 卓越的军事战略家
C.良知的政治领袖     D. 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
25、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说明了
①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②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③科学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
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材料二:“我们被放在这有如戏院的世界上,每个事件的起源和缘由却完全隐瞒不让我们知道,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发生。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                ——英国哲学家休谟
材料三:图①牛顿在进行光学实验图②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给爱因斯坦的诺贝尔获奖证书
材料四: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曾经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最有光辉的巨星之一”,“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入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要领的结构中。”
(1)据材料一,爱因斯坦和牛顿紧随马克思之后排在第二、三名,他们分别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8分)
(2)材料二是对材料一中哪位科学家诞生之前的社会描述?为什么?(4分)
(3)材料三中,在光学领域牛顿、爱因斯坦分别取得了什么成就?(6分)
(4)据材料四,在爱因斯坦物理学理论出现后,牛顿是否失去了光辉?说说你的理由。(7分)
牛顿:经典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人类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材料一
日食期间光线弯曲情况的记录
日期: 1919年5月29日
结果及误差(角秒)Sobral1.980.16  Principe1.610.40
在1919年11月6日召开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和皇家学会联合举行的大会上,天文学家罗伊尔宣布:“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偏折”。
——摘编自钮卫星《从光线弯曲的验证历史看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问题》
材料二  在一片“牛顿被推翻了”的叫喊声中,爱因斯坦说:“可是人们不要以为,牛顿的伟大工作能被这一理论或者任何别的理论代替。他伟大而明晰的观念,作为自然哲学领域里整个近代概念结构的基础,将永远保持它独特的意义”。
——摘自《巨人百传丛书——爱因斯坦》
(1)材料一中罗伊尔的结论是通过哪些方法得出的?(4分)他的结论证实了什么?(3分)
(2)为什么人们认为“牛顿的伟大工作”会被相对论代替?(6分)材料二中爱因斯坦的回答展现了他怎样的人格魅力?(2分)
(2)理由: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2分)相对论突破了经典力学,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属性。(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并不认为自己是释放原子弹之父。我是以一种很间接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实上,我没有预见到原子能会在我这个时代释放出来。我只是在理论上认为它是可能的。通过链式反应的偶然发现,它成为了现实,而这不是我能预料到的。它是哈恩在柏林发现的,但他曲解了自己的发现。正确的解释是丽塞·梅特勒提供的,他从德国逃出来,将消息告诉了尼尔斯·玻尔。”“由于我不能预知原子能在今后的益处,我只好说目前它是个威胁。但也许这样也好。它可迫使人类在国际事务中采用秩序,倘若没有这种恐惧的压力,这种秩序不会出现——爱因斯坦
(1)材料一中爱因斯坦承认自己是原子弹之父吗?为什么?如何认识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关系?
材料二、爱因斯坦等人建议造原子弹是出于止战救世之社会责任心,战后反对核军备竞赛也是出于保卫和平的社会责任心。这里的问题出在科学成果一旦付诸应用,就不再是科学家所能控制的了。爱因斯坦一心想抢在希特勒之前造出原子弹,使世界免于浩劫,未曾料到战后核军备竞赛竟将世界推向毁灭的边缘。
(2)材料二中爱因斯坦建议造原子弹和汗后反对核军备竞赛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汇编及练习解析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宁夏吴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