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汇总(七)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

发布:佚名 更新:2010-1-8 14:32: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hong 人气:1160发表评论(0)】【文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习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同“遍”,普遍
(2)彼竭我盈 盈: 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①又何间焉 间:参与
③神弗福也 福:保佑 ④牺牲玉帛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对百姓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竭尽了。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B 】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1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2既克,公问其故。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 刿: 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阅读《子鱼论战》,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鼓不成列。(进攻) B,三军以利用。(凭借)
C,爱其二毛,则如服焉。(爱护) D,寡人虽亡国之余。(虽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鼓声宏大以鼓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2,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3, 君未知战。 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君王不懂得作战啊。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在赞助我们。
3,文章中的宋襄公以为哪些人不属于攻击的范围?
受伤的敌人 年纪老的人 没排成阵列的敌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第一段的意思。
叙述泓水战争经过及宋公惨败的结局。
5,“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没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坐失良机。 批评 详写子鱼的反驳 宋公:不重伤,不禽二毛。驳:且今……服 不以阴隘,不鼓不成列。驳: 敌之人……三军以……
6、课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 蔡桓公能听取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如果齐桓公不听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2)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只有善听,才能事成(3)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9,选出下面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 C )
A,忠之属也。 B,夫战,勇气也。 C,何有于二毛? D,夫大国,难测也。
10,长勺之战与泓水之战的形势和结果有什么异同?

11,子鱼和宋襄公在作战策略上的分歧是什么?子鱼是怎样批驳宋襄公的观点的?他对宋襄公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怎样看出来的?

12:分析: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13, 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A,楚人伐宋以救郑。 金鼓以声气也。
B,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 敌之人,隘而不列。
C,既济而未成列。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D,及楚人战于泓。 何有于二毛。
14,下列句子都反映了子鱼军事思想的一组是( A )
A,声盛致志,鼓 可也。 B,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C,既陈而后击之。 D,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E,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a,ABE b,BD c,CDE d,ACD
15,同样选择了后发制人的战术,长勺之战与宋楚泓水之战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怎样的启发?
1. 学习生活中,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就会让我们的学习、事业错过发展的机会,有时会让人抱憾终生。故而我们无论办什么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

阅读下面《曹》与《子》两个文段,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击鼓(击鼓进军)) (2)宋人既成列(已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齐人三鼓。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既济而未成列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放松直至抄完。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获得了学识。
(3)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也就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3.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寓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分)
吃 穿
4、作者在文中没有泛泛讲道理,而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的实际,向马生叙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从中我们体会作者以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据此,请以“读书”、“学习”为中间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表达一下你读完此文后的收获。
上联:发奋读书勤为径; 下联: 努力学习苦作舟。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只要想学习,时间总会有的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照应。
不是,他这是 自谦之辞
7,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求教;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当代中学生已无宋濂读书时的苦,条件优越多了,但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毅力方面,也可算是当代中学生学习当中遇到的苦,当代中学生也应有宋濂的刻苦精神。
8,《送东阳马生序》从得书困难、叩问困难、从师艰难、生活困顿等四个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9,请你从积累的诗文和名言中,写出两句有关“勤学”的句子。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教师面前是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嗜学,从书中找寻乐趣,值得提倡。 尊师是必要的,然“不敢出一言以复”却大可不必,学生需要提问、质疑,否则,怎能有创新呢?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 跑(赶快))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待)
③媵人持汤沃灌( 浸泡)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气味 香气)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 】 (2分)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24、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刻苦学习 ② 博览群书 ③ 虚心求教
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
答: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余幼时即嗜学 “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
(2)录毕,走送之 跑
(3)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18.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B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 烨然若神人 B. 腰白玉之环
判若两人 腰缠万贯
C. 右备容臭 D. 主人日再食
臭气相投 再接再厉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译: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9.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成语: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D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 叩:请教)(2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2分)
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或王命急宣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8.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我住在客金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等分点:“逆旅”1分;“日”或“再”1分;语意连冠1分)
9.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
答:围绕勤学苦学,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言之有理即可。符合文意,观点明确1分,联系实际且表述清~—2—ffo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长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偏爱
(3)朝服衣冠 服:穿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能够在公共场合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3、“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就像集市一样。现在用来形容人很多很热闹。
4、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邹:以家事喻国事 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心劝谏
5、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忠言,用心是好的,但却难以达到目的,听者未必接受。我们不妨采用合理的方法,合适的语言,使听者乐意接受,来个“忠言顺耳”
6.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邹忌由自己的妻、妾、客讨好逢迎自己想到王手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也会讨好逢迎大王,由此他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
7.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政治清明,局面稳定 ,国家繁荣
8.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劝说要注意方法,语言要委婉,使人乐意接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① 臣之妻私臣( 偏爱)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③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受什么可说的了。
1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3 分》
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5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身高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3)王之蔽甚矣 受蒙蔽而不明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9.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4分)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窥:察看  蔽:受蒙蔽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
10.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
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⒓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穿戴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⒔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⒕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⒖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切身经历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齐王纳谏 及其结果。
⒗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1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阅读《李将军列传》,完成练习
一,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1),乃自以精兵走之。走:追击
(2),今乃得一当单兵。当:对抗
(3),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谢:辞别
(4),大将军使长使持糒醪遗广。遗:送给
二,比较并写出下列各组词语的意思。
(1),数:广数自请行。( 多次 ) 以为李广老,数奇。( 命运的定数 )
(2),得: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俘获 ) 今乃得一当单于。( 得到 )
(3),将: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 率领 ) 诸将多中首虏率。( 将领 )
(4),没:中石没簇。( 陷入 ) 是时广军几没。( 覆没 )
(5),见:其射,见敌急。( 看见 )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见过 )
(6),辞:固自辞于大将军。( 不接受 ) 口不能道辞。( 言辞 )
三,翻译以下各句。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面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人家也不会信从。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子、李子都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踩出一条小路。
3,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那或许是他的忠实的心肠已经被士大夫信赖的缘故吧。
4,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广必生致之”!
匈奴首领单于一向听说李广有才干,命令属下:“得到李广一定要想办法活着送来。”
5,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他带兵宽缓而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并乐意为他效力。
6,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李广的部下都很恐慌,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冲进敌军。
7,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李广一边策马奔驰,一边拿匈奴士兵的弓箭射杀追赶的骑兵,因此能够逃脱。
8,文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李广为人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吃喝与士兵一样。
五,结合全文回答:
1,你认为李广的悲剧是谁造成的,为什么?

2,课文主要记叙了李广的哪几件事?试作简要概括。
定襄之战 胜而无功, 北平一战,殊死搏斗,迷路失机,愤然自刎
3,课文第6节,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李将军的大智大勇的?

4,细读课文,你觉得李广有哪些特点,你最欣赏的是他的什么性格特点,为什么?
忠贞爱国,处危不惊,廉洁爱兵,骁勇善射
5,作者对李广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的?
是认同和赞扬的,最后一段中的议论:传曰:“……”
6,匈奴的君王对李广为什么要“必生致之”?用自己的话回答。

7,文中写李广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后三次战斗,这三次战斗的写作,有详有略,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咏月诗两首》
1, 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 这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了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秘。
B, 本诗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表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苦短的慨叹。
C, 构思精巧,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D, 此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2::“可怜楼上月徘徊”与“可怜春半不还家”中的两处“可怜”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
前一个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后一个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3. 你认为全诗的基调是( D )
A,伤感 B,悲哀 C,悲壮 D,哀而不伤
4,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好在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好在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景象壮观,气势宏伟。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这几句话写出面对江水月色,作者所产生的的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和对宇宙奥秘的思索,抒发了把自然和人生对照而产生的感慨。

6,“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中的“卷”“拂”这两个动作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7,《古朗月行》中,诗人以“白玉盘”“瑶台镜”比喻 月亮 ,生动了表现了月亮的 形状 和月亮的 皎洁 ,“呼” “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的情态

8,有人说《古朗月行》是一首讽喻诗,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可以从“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殘”这句看出来 ,诗人以蟾蜍食月影射现实,讽喻了当时昏暗的政治。
9,《古朗月行》中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反映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2009年中考语文复习应考策略


一、重在把握中考复习的计划性
总的原则是:紧扣考纲,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统筹兼顾,具体可行。具体要把握好三点:一要紧紧围绕考纲,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制定复习计划;二要统筹复习时间,复习时间的调配要合理,不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三要科学安排复习周期,可按文言文阅读、现代文 代文阅读、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写作、综合运用五个专题进行。
二、重在把握复习重点、难点
(一)文言文———课内外并举
文言散文的阅读以整篇或相对独立的语段为主。重点要把握:文意的整体把握,通假字的本字及读音与意义,关键的文言实词意义、实词活用现象,古今词义辨析,重点文句翻译,文章观点探讨。具体要过好以下几关:
(1)过好背诵默写关。文言文注重积累,讲究基本功,要特别重视背诵默写,尤其是那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和重点句、中心句、表现力强的词语(包括成语)等。
(2)过好文言实词关。阅读文言文要准确掌握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掌握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并在复习时将其归类。
(3)过好重点语句关。抓意义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中心句;抓结构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抓翻译方面有代表性的难点句。
(4)过好课外迁移关。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比较浅显,程度基本与课内相当。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可找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短文读一读,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二)阅读———放眼课外、立足迁移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将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并逐步体现出理解探究、迁移拓展的考查特色,以体现新课改方向。
1.把握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一是重课外。考查阅读能力往往以文章(整体文)阅读的方式为主,用作阅读材料的语段和文章以选自课外的为主,相当一部分地区已经完全实现课外选材。二是重人文。考查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选择阅读材料注重其熏陶感染功能,突出思想文化价值(人文性)。三是重个性化体验。考查阅读能力以文章(整体文)阅读方式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形象,评价作品的感情倾向,表达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和体验,重视考查学生的初步阅读鉴赏能力和知识迁移拓展、理解探究和运用能力。四是重题型多样化。阅读考查的题型在力求多样化的同时,明显表现出主观题、表达题为主的倾向,一般有整体感悟、特定语言环境关键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感情倾向和形象、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看法等,体现了开放性特点。
2.把握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掌握语言载体工具,提高获取与传递信息的能力,这是未来信息化社会对语言敏感力越来越高的要求。日常要注重文本信息分辨与整合能力的训练,可采用:
(1)注意锁定信息搜索范围。 根据问点,应迅速确定与问题相关的语段范围。有时还应把文章题目、注释、出处等也纳入信息搜索范围,千万不可疏忽。
(2)注意筛选关键语句。大多问题都可从文本中找到关键词句所提示的信息点来回答,甚至可从文本中找出原句作答。
(3)树立整体意识和要点意识。先浏览文本并能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在解答各小题时,要联系全篇大意来考虑或对照。概述表达时要点必须全面完整,一个不能少。
(三)基础知识———重在积累,重在运用
1.重视语言积累。
(1)重视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 (2)重视词语、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对名句的积累学习,要理解其意思,并准确得体地符合语境的运用。要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
(3)注意诗配画的新形式。
2.重视语言运用。语法和修辞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不列入考试范围,但从运用的角度考查也是可以的。
要重视:(1)病句的修改;(2)比喻句的仿写;(3)排比句的填写;(4)对偶句的改写或对句;(5)根据情境进行对话;(6)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广告语;(7)评点生活现象;(8)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四)写作———不断创新、张扬个性
所谓作文创新,就是一篇好作文不仅语言优美、选材新颖、主题深刻,还要注重形式的创新。所谓张扬个性,就是多角度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情感真挚,力求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力求思想、创意、文采并重,做到“真、美、新”。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
泗洪县天岗湖中学 宋养能
一、基本知识:
1、表达方式:⑴记叙:使人有所信;⑵说明:使人有所知;⑶议论:使人有所悟;⑷描写:使人有所见;⑸抒情:使人有所感。
2、常见修辞手法:
⑴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地展示事物特征。
①明喻:甲像乙。②暗喻:甲是乙。③借喻:乙占甲位。
⑵比拟: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
⑶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
⑷夸张:凸显事物特征;营造喜剧氛围;讽刺丑恶现象。
⑸对比:突出一方,使形象更鲜明。
⑹排比:丰富内容;增强语言气势。(注:排比内容的安排有一定顺序)
⑺对偶:句势工整,使语言整饰,增强语言音乐感和韵律美。
⑻借代:化抽象为形象,形象生动。
⑼摹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事物特征。
⑽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⑾反问:增强语言气势。
3、常见句式:
⑴主动句:①一般主动句:强调动作。②“把”字句:强调动作承受对象。
⑵被动句①一般被动句:强调状态。②“被”字句:强调动作发出者。
⑶否定句:语气弱;肯定句:语气强;双重否定句:语气最强。
⑷疑问句:语气弱;陈述句:语气强;反问句:语气特强。祈使句:语气最强,不容商量。
⑸短句:语言明快,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长句:内容丰富、逻辑严密。
⑹总启句:概括下文;总结句:总结上文;过渡句:承上启下。
4、词语:
⑴精彩动词:形象生动或准确表现动作发出对象;创造意境;渲染气氛。
⑵副词:准确限定副词所属类型。
⑶数量词:准确限定数量。
⑷叠词:时间名词重叠表示“每一”;动词重叠表示频率;名词重叠表示细小或喜爱的感情色彩。
5、短语:
⑴限制语:准确限定内容。
⑵修饰语:形象展示特征。
6、字形字音:除特殊字外,采用形声字类推。
7、解词:⑴同义互释⑵追根求源⑶现象描述⑷引申联想。
8、文章结构类型【(总)分(总)结构, 承接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递进结构】
二、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⑴顺叙⑵倒叙⑶插叙⑷补叙⑸平叙(分叙)
2、叙事的顺叙:⑴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方位变换、方向变化)⑶逻辑顺序(因果顺序、递进顺序、总分顺序、事理顺序、过程顺序)
3、记叙的人称:
⑴第一人称:以“我”口吻叙事。增强文章真实感。
⑵第二人称:以“你”口吻叙事。利于抒发作者或人物感情。
⑶第三人称:以“他”口吻叙事。使文章材料充实,内容丰富。
4、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的线索:以“人”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为线索;以“地”为线索;以“景”为线索;以“情”为线索。
6、记叙文段落划分的依据:⑴时间;⑵空间或地点;⑶事情的内在联系;⑷人物活动;⑸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变化;⑹表达方式变化;⑺文章结构类型【(总)分(总)结构, 承接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递进结构】
7、记叙文段意的概括:⑴一件事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⑵多件事分别概括事件内容;⑶写景段概括景物描写的对象、特征和内容;⑷ 抒情段概括抒发的人物情感;⑸议论段揭示议论的作用。
8、记叙文材料的分析:
⑴事情:①找出记叙要素;②概括事情内容;③概括事情揭示的事理、或反映的特定社会的生活状况;④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包括肖像、服饰、神态)、语言(分析个性化和表达的情感)、行动(包括行为、动作)、心理、细节;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性质(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风格(白描、细描)】,明确人物描写的目的是表现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身份、地位、阅历特征,表现人物性格、思想、心理、精神状态、思想品质;⑤把握详写、略写;⑥明确叙事的方式:描绘生活片段、截取生活场景、叙述完整事件、勾勒生活画面。
⑵景物描写:①景物描写的对象或内容;②景物的特征;③写景的层次(顺序)⑷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幻觉)⑸观察的者立足点⑹观察的角度(远观、近览、细察、斜睨、总览、纵览、鸟瞰)⑺观察的方式(步行、乘车、航空、航行)⑻景物描写的状态(动态、静态);⑨影响观察效果的因素(距离、光线、障碍物)
⑶议论:揭示事件的意义;评价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主题、深化文章内容。
⑷抒情: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某种感情。
⑸神话传说:增强文章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⑹引文:表现景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观点的权威信。
9、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⑴整体使用的表现手法:
①设置悬念:故意设置谜团,悬而未决,到后文揭开谜底。作用: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②对比:前后内容反差强烈。作用:批判反面,凸显正面;深刻揭示人物丑陋面;深刻反映丑恶社会现实。
③衬托:【正衬】通过正面表现正面。作用:使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
【反衬】通过反面表现正面或通过正面表现反面。作用前后形成对比,反衬人物某种思想、性格、品质、道德修养。
④烘托:通过先描写群体非主要客体来突出表现后面的描写主体。作用:写景烘云托月;写人点面结合。突出表现主体。
⑤铺垫:前文先作某些暗示,后文突出表现。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⑥伏笔:前文信手拈来含而不露,为后文情节展开作准备。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
⑦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先贬后褒或先褒后贬。作用:前后对比深刻揭示人物性格、思想、精神风貌。
⑧以小见大:小事情反映大主题。
⑨象征:通过描绘象征体,曲折表现作者思想。作用:含蓄表现主题。
⑵局部采用的表现手法:
① 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用:突出人物形象。
② 反客为主:不写主体,只写客体。作用:突出表现主体。
③ 白描:简笔勾勒事物轮廓。作用:使形象鲜明突出。
④ 特写:雕塑性抓住局部细致刻画。作用:突出形象。
⑤ 剪影:远距离描绘静态景象。作用:形象鲜明。
⑥ 对话: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思想。
⑦ 独白:作用:交代人物经历;展示人物心理。
⑧ 联想(相似、相关、相对):作用:相互映衬地表现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或人物心境;表达作者理想、愿望。
⑨ 想象:作用:表现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或人物心境;表达作者理想、愿望。
10、记叙文的主题分析:
⑴抓住事件,分析意义;⑵抓住议论,分析作者思想;⑶抓住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
11、记叙文主题展示方式:⑴融情于景;⑵寓情于事;⑶托物言志⑷寓情于理;⑸卒章显志;⑹直抒胸臆。
12、记叙文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抓住前文相关情节,紧密联系议论抒情性语句分析。
三、说明文阅读
1、说明对象及内容。
2、说明顺序:⑴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⑶逻辑顺序;⑷过程顺序。
3、说明方法:
⑴举例子: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⑵作比较:包括对比(相同之中求不同)和类比(不同之中求相同),突出事物特征。
⑶列数字:准确说明事物特征。
⑷下定义:概括表现事物本质特征或突出事物主要特征。
⑸作诠释:突出事物特征。
⑹摹状貌:形象生动地展现事物特征。
⑺列图表:清晰明了地展现事理或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⑻打比方: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⑼引用:引出对象;突出事物特征;增强文章可信;增强观点的权威信。
4、说明文材料的分析:
⑴事情:①概括事情内容;②明确写事目的:引出对象;交代事物形成原因;突出事物特征;暗示事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物:①明确说明对象及内容;⑵把握说明顺序;⑶明辨说明方法;⑷辨清说明结构【(总)分(总)、因果、并列、承接、递进】⑤把握说明方式(平实说明、生动说明)
⑶神话、传说:引出对象;交代事物形成原因;突出事物特征;暗示事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⑷引文:作用:引出对象;突出事物特征;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材料的权威信。
5、说明文段落划分的依据:⑴按时间划分;⑵按空间划分;⑶按事物本身结构划分;⑷按说明内容之间的联系划分;⑸按表达方式转换划分;⑹按文章结构形式划分。
6、说明文段意的概括:说明对象+特征;说明内容叠加。
四、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的类型:立论文、驳论文。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4、论点提出的方式:在开头提;在中间提;在最后总结。
5、明确中心论点、分论点、观点。
6、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论点与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证是论点与论据逻辑联系的纽带。
7、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8、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引证(引用论证)、例证(举例论证)、喻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层进论证。
9、立论的过程:先摆事实,后讲道理;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边摆事实,边讲道理。
10、驳论的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11、立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2、驳论文的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
13、议论文材料的分析:
⑴事实论据:①概括事实内容;②明确写事实的目的(引出论题;证明论点或观点)
⑵道理论据:①明确阐明的道理或观点;②把握论证的层次和角度。
③论证过程:把握论证的方法。
④引文:引出论题或论点;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观点的权威信。
14、议论文段落划分的依据:议论文的结构(立论文的结构、驳论文的结构);文章的结构。
15、议论文段意的概括:
⑴立论文:按结构①概括提出的论点;②指出分析的角度;③概括结论内容。
⑵驳论文:按驳论方式⑴驳什么论点;②驳什么论据;③驳怎样的论证过程。
五、小说阅读
1、按记叙文阅读。
2、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尾声)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性格+表现。
六、戏剧阅读
1、按记叙文阅读。
2、戏剧分段依据:人物上下场
3、把握戏剧矛盾冲突双方。
4、分析戏剧人物形象:性格+表现。
5、把握戏剧常识。
七、诗歌阅读
1、诗歌的节奏划分:不隔断意群原则;节奏对等原则。
2、诗歌的常见结构:起承转合。
3、律诗的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诗句理解:①抓住修辞理解诗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特征,创造意境;②抓住议论句,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观点、思想、愿望;③抓住描写句,理解精彩词语的表现力;④抓住抒情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结合作者经历)。
八、其他文体阅读
1、把握文体特殊结构。
2、分别归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中。
祝同学们从语文学习中得到快乐,语文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中考语文 一种易被忽略的语病



  用文字表达对错误现象、反面事物、不良倾向采取诸如严禁、打击、制止等否定性措施时,句子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表示否定态度的词语;二是应否定对象的名称;三是采取的措施名称。但在语言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丢掉了表否定态度的词语。这样,我们的措施也就变成了对反面事物的肯定。比如:


  《河间设立乱收费提示牌》(《河北日报》2003413日二版)

  《关于以不正当价格行为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光明日报》1994729日《呼唤公平》)

  
《国际拐卖妇女大会10日在维也纳开幕》(《秦皇岛晚报》1996611日)

  《专家开出非典膳食处方》(《秦皇岛晚报》2003514日三版)

  《友情提示:毛衣扎在裤腰里》(《秦皇岛晚报》2000228日图片说明)

  以上诸例中的乱收费以不正当价格行为牟取暴利拐卖妇女非典毛衣扎在裤腰里本是应该否定的对象,设立提示牌是让人们不要乱收费,制定暂行规定是为了反对以不正当价格行为牟取暴利,召开国际会议是研究如何杜绝拐卖妇女,开出膳食处方是为了让人们增强抵抗力远离非典,友情提示是为了让人们不要把毛衣扎在裤腰里。既然如此,在表述对应否定对象采取措施这个意思时,表示否定态度的词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丢掉的。所以,应在例乱收费前和例关于后各加上严禁二字;在例拐卖前加上打击制止二字;在例5开出后加上预防二字;在例毛衣后加不要二字。

  表否定态度的词语虽不可少,但也不能多,如果出现两处,就成了否定之否定。比如某市人民政府发的一个条例的标题:《关于严禁赌博的处罚条例》,此例中的赌博是应该否定的对象,严禁处罚都是表示否定态度的词,因为用了两个否定,结果处罚的就不是赌博,而是严禁赌博了。
 
中考语文 判断修改病句的方法
 
一、判断病句的方法
  (一)紧缩法。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例如:
  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紧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例如:
  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
  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
  紧缩法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在主干里。
  ②紧缩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如果砍掉了修饰成分以外的词语,就会破坏原句的结构。
  (二)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四)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例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第一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第二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 删(多余的)
  换(用词不妥当) 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复习——句子练习
小学语文总复习-句子练习(缩句、病句、反问句、修辞)
小学四年级上册句子专项练习含答案
[收集]病句的类型之一
高考专题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
高中语文积累与运用专辑一(23——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