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戏说红楼梦里的俚语俗语

       《红楼梦》第27回,探春提出再给宝玉做一双鞋,宝玉向探春转述了赵姨娘的不满:“正经兄弟,鞋搭拉袜搭拉的没人看见,且作这些东西!”

       “鞋搭拉袜搭拉”,就是北方农村方言。这个方言表现旧时的一种居家生活的琐碎和温馨:尚且要用双手做鞋。古时,想必袜子这种东西也是手工的,因为那时难有“织”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在农村,也不用人工做鞋了,这个词语似乎消失了很久。

        《红楼梦》里的俚语还有很多,比如“孤拐儿”“兀的”“腌臜”“魔乱”等,极具京津冀鲁以及东北等北方农村的风格和特点,使得整部书有了别样的韵味。

        “多早晚”是经常出现在人物语言中的词,联系上下文,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什么时候”“等有空”;“家去”也为北方农村常用,很有趣味。虽普通话已是“回家”,但农村里往往就用了“家去”,这很容易勾起北方人的乡愁。

       第51回,宝玉与麝月、晴雯说笑,麝月说宝玉:“'跑解马’似的,打扮得伶伶俐俐的出去了不成?”这倒是个新鲜词,不知可否理解为“走马灯”?

       “成日家”,在全书中有21处,这个好理解,就是“整天”“经常”。“成日家说嘴”,一下子就有了两个俚语,“说嘴”也是当今陌生词语,亦即“说闲话”。凤姐大闹宁府那次,骂贾蓉“成日家调三窝四”,又带出两个,贾蓉和贾珍的好色用一个“调三窝四”更显简练直白,比说“偷鸡摸狗”来得更“狠”。贾母口中“凤丫头成日家说嘴,霸王似的一个人,昨儿唬得可怜”,“说嘴”又有了“伶牙俐齿”的意味。

        “何苦来”全书竟有34处,这是北方常用的一个口语,语气中增加一种“解释”“说明”的感叹语气,强调一种感情色彩。

        林如海病重,贾琏带黛玉回扬州,用的是“一应土仪盘缠”。第55回凤姐儿一句话里带出四个俚语,“你这小蹄子,要掂多少过子才罢?看我病得这样,还来怄我!过来坐下,横竖没人来,咱们一处吃饭是正经。”

       “小蹄子”是全书用得最多的俚语,用作骂或调笑女孩,自有一种说不出的轻俏曼丽;“掂多少过子”,不常用,结合上下文,是否“掂量”“思虑”之义?“横竖”应是“反正”的意思;“正经”则是“应该”“正好”“正事”。

       “巴巴的”,全文中足有13处,紧张,关注,平时多用作“眼巴巴的”;“仔细”在书中的用意与今天有了很大差异:“仔细你的皮”“仔细关了城”“仔细你娘知道了”“仔细老爷今儿在家”“仔细站脏了我这地”……看语境,都与“小心”“注意”“当心”同义。而这个词在今天虽也有这些方面的含义,却减弱了许多,多为“细心”“小心”。如果书里多用作动词,我们今天则多为名词或形容词。

       第70回,大观园的诗社散了一年,众人说“也没有一个人作兴”,程乙本在此处则用作复数“作兴作兴”,应为操持、启动之意;第71回也有“贾母近来不大作兴邢夫人”,则是“找寻”“搭话”?

        第43回,贾琏偷鲍二家的,告到贾母那里,贾母责怪平儿,尤氏等为平儿鸣冤,“平儿没有不是,……都拿着平儿煞性子”,“煞性子”显然有“出气”之义,贾母立即话风转向,“我说那孩子倒不像那狐媚魇道的”,“狐媚魇道”应有风骚之义;贾琏说凤姐平儿“你两个不卯,又拿我来作人。”“卯”取“卯榫”本意,此处就是“不和睦”了。

        第20回,可巧凤姐正在上房算完输赢帐,听得后面一片嚷动,便知是“李嬷嬷老病发了,排揎宝玉的人”——排揎,是否“找茬”?

       佳蕙和小红说笑,小红说,“她等着你,你还坐着闲打牙儿?”——说闲话,不着急的意思。

       “刘姥姥听了心下敁敠”,“凤姐冷眼敁敠岫烟心性为人”——敁敠,其义与北方方言雷同,即为掂量、揣摸、斟酌、估算。

       “挫磨”“撕罗”,都应该是当时的口语;“唠闲嗑”,即为说闲话、聊天,“数落”“嚼舌”等等,现在日常用语中也经常使用。还有后面的“忽喇巴儿的”“打旋磨”都是形象的语言,一个是拟声词,一个是比喻词。

        惜春要出家那回,问二姑子:打谅天下就你们一个地藏庵吗?“打谅”即为“难道”“怎么”。

       “隔子”即窗户,“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隔子都推开了”。

       “长天老日”,即长长的一整天,“贾母道:'你也去,连你母亲也去,长天老日的,在家也是睡觉。’”

       通共:即“整个”的意思。书中原话:贾母听了,气的浑身发颤,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来计算。

       挺尸:睡觉,却是生气骂人的话。“贾母嚎道:'下流的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

        “这个女子真灵醒”,即“真机灵”。

         “抹骨牌”“灌丧”“一径往前走”“打得生疼”等等,这些俚语今天有的地方仍在沿用。而有的俚语则在漫长的风俗流变中语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或全部地改为他义,干脆成为另一个新词。有的,索性就不再应用。无论哪种情形,《红楼梦》中的这些俚语,即使今天读来也极为畅通,毫无生涩、梗阻之义,对于说惯普通话的城里人来说,简直就像一堂生动的俚语普及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九十五回
《红楼梦》里的人物(27):贾环
《红楼梦》里贾宝玉烫伤后用的败毒散是什么?
红楼梦17
《红楼梦》专题练习
13红楼梦之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