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律失常中医诊治

心悸是中醫病証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室性、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等,临床处理此类病症较为棘手,西医除介入手术之外,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本身有致心律失常等副作用,逐渐淡出临床应用,在非手术疗法中,中医中药一如既往地显示着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中见证了郦老师治疗本病症的卓越效果,现将其证治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

心悸病名在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下悸”、“心中悸”、“惊悸”及“心动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的症状特点;兼证可见有胸闷不适、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当心率加快时会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除了因器质性改变而出现心悸,患者的精神因素与本病相关。最早《内经》也已认识到由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可致心中悸等,将心悸可分为怔忡和惊悸,惊悸多以情绪有关,大可自行缓解;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无精神等因素也可发生。

中医心悸病机分为虚实二端。虚证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致心神失养为主;实证以痰饮、瘀血、火热等扰动心神为主。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火扰心,心神不安。

二、分证论治:

根据心悸所表现的临床症状,虚证分别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袪痰、化饮、清火、行瘀。可分为以下七种不同证型进行施治。

1.心气不足证

可见气短,心悸,体倦乏力,自汗,面色苍白,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此证多见于久病体虚及劳动者,因劳则耗气。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代表方药:养心汤加减,可加太子参、党参、刺五加等。

2.心血不足证

可见心悸气短,动则为甚,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失眠健忘乏力,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药:以归脾汤,可酌加阿胶、合欢皮、夜交藤等。

3.阴虚火旺证

心悸易惊,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伴耳呜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如阴虚复有瘀热,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展开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眠在中医的辩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教材
心悸辨证治疗
总论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4
【引用】心脏的辨证治疗
性早熟中医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