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和明月的传奇故事

在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的月坛公园里,完好地保存着钟楼、天门、神库等古代建筑,是北京著名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月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原名“夕月坛”,是北京五坛之一,也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祇的地方。

近些年,每到中秋来临之际,在月坛公园仿古的“月坛祭台”上,便会举行中秋皇家祭月礼仪展示表演,并以月坛钟楼鸣钟的方式来表示祝福,再现了古代皇家祭祀盛典。

祭祀规模则完全参照清朝记载的祭月典礼进行,身着龙袍的“皇帝”特意到月坛昔日皇家祭祀更衣的“具服殿”更衣,然后来到“拜月台”前,赞礼官、后护大臣、乐舞生、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再现了百年前皇帝祭月的盛大仪式,场面极为壮观。

作为祭月时最重要的一种祭品,就非月饼莫属了。“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月夜,小小的月饼不光出现在祭台上,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象征着美好团圆,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从古到今,月饼经历过无数个中秋月圆之夜,向人们讲述着中秋和明月的传奇故事。

今天你祭拜太阴星君了么?

涨姿势:把月人格化的尊称不只“月神”,还是夜明之神,亦可便称为太阴星君~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月节、秋夕节或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赏月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过,中秋最初只是“祭月”的节令。“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不过,作为节日的中秋节则起源于古代对“月神”的祭祀活动。

祭月源于远古先民对月的崇拜,他们把抬头就能看到的的月人格化,并尊之为“月神”。历朝历代,都称月神为“夜明之神”。当道教在中国兴起以后,道家便称月神为太阴星君。

由于嫦娥奔月等众多神话故事的广泛传播,民间也多认为月神就是嫦娥,并称她为月姑、月姐。因此,八月十五也就有设案祭拜“月神娘娘”的习俗,而在道观里,这一天则要焚香祈祀拜太阴星君。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中国古代在每年庄稼收割的八月,人们都要举行祭月的仪式,以祈祷丰收。《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而“夕月”即指当时的周天子秋天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

据史书记载,秦汉之前,天子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至唐代以来,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逐渐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并把“祭月”与“赏月”融为一体。

唐代人还将中秋节称为端正月,如韩愈有诗“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唐玄宗晚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以后,祭月已不是天子的专有活动,祭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寻常百姓家。

到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设立了中秋节。《宋史》记载有“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食玩月羹”和“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等,已经描绘出中秋节赏月的情景。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对此记述颇详:“八月十五是中秋,王孙公子、富豪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延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上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从此可以看出,宋人在中秋夜赏月玩月的场面是何等的热烈,并且一直玩到天亮。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据《元氏掖庭记》记载:“元武宗乙酉年(1309)中秋节与嫔妃大宴禁苑龙池”,盛况空前。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灯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在中秋节的众多风俗中,吃月饼无疑是个最为重要的活动,然而,月饼虽然出现的很早,但真正与中秋联系起来,那已经是元代的事了。

“糕点鼻祖”引领月饼别名大集合

涨姿势:亲们一直纠结于月饼种类五仁还是豆沙,就out了,炫点高端的。如果五仁后面加上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太师饼,会更亲切一点~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一代代沿传下来,便形成了如今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相传,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一种纪念闻太师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商代晚期,纣王无道,周武王便起兵伐纣,而能征善战的太师闻仲为了保住商汤的基业,便率军平叛,一路上所带的军粮便是边薄心厚的面饼,于是,“太师饼”声名鹊起,而这种饼便是月饼的“始祖”,闻太师也被奉为“糕点鼻祖”。

汉代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芝麻、胡桃等食物,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因而被称为“胡饼”。

到了唐代,诞生了许多有关月饼的传说。据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李渊时期,大将军李靖于八月十五得胜归来,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献上的胡饼后,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便把饼分给群臣一起享用,而这也是首次将饼与中秋的月亮联系起来。

另据《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但那时还没有“月饼”这个正式称谓。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饼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就让杨贵妃改一个文雅的名字,杨贵妃仰望着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也许,人们对月饼寄寓了太多美好的希望,这才留下了不少的传说。不过,“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已经到了宋朝。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首次出现了“月饼”,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宋时的月饼,还不仅仅只是在中秋节吃。

宋代大词人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也提到“月饼”的名称。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现在已经不好考证了,但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就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到了元代,中秋和月饼紧密联系起来了,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蒙元统治中国,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便纷纷起兵抗元。各路起义军风起云涌,朱元璋联合各路义军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于是,神机妙算的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攻占了许多城池。身为吴王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便命徐达北征,攻打元大都,最终将元顺帝从北京赶至漠北。消息传来,已经是大明皇帝的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月饼”的制作也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并成为馈赠的佳品。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逐渐流传,明代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并且已成为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明代《宛署杂记》一书中也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更大的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朝杨光辅有诗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已颇为相近了。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表述无遗。

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记载:“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师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知道,月饼当时已经是民间相互馈赠的社交礼物,其分量颇大,大者如圆盘,必须众人分而食之,和现代月饼越做越精小截然不同。

除了“兔儿爷”中秋还有什么特色?

涨姿势:中秋节的习俗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

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中秋节更为隆重和热闹,皇帝在月坛祭月,民间赏月玩月,赠送月饼。在北京,中秋节也叫兔儿爷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又因秋月是瓜果丰收之际,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

和全国各地一样,吃月饼、庆团圆也是北京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北京旧时有王府贵族祭月,文人墨客赏月,平民百姓家拜月、阖家赏月、妇女走月亮的习俗。

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北京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喜欢在中秋夜前往当时风景极佳的西直门外的长河、东便门外的二闸等地,登临岸边的酒楼茶肆或者去什刹海、陶然亭、天宁寺等名胜庙宇的亭阁殿堂临窗赏月。赏月的同时,又品茗饮酒、吟诗谈词,往往至夜方归,这其中透漏着旧时北京文人的一种闲情雅趣。

在北京,除了月饼,“兔儿爷”也是北京中秋节的一大特色。兔儿爷是北京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节的儿童玩具。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

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不仅没有破坏汉族祭月的传统,反而继承了这个古已有之的风俗。祭月活动更是郑重其事,搞得红红火火,就连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的路上也没忘记拜月祭兔。

《宫女谈往录》中写道:“晚饭后按照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到清末时期,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

民国时期,虽然又改朝换代了,但祭拜并玩赏兔儿爷的风俗仍在延续。在北京作家如老舍、霍达的笔下,就有着不少有关兔儿爷的描述,尤其在霍达的小说中着墨更多,如韩子奇还给汇远斋的蒲老板制作过玉质兔儿爷。

传说月宫中有永远也砍不断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的风俗。中秋节的习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这是团圆节的大忌。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

在中秋节的晚上许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把自己种植的石榴、盆葡萄、夹竹桃、西番莲、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放在供桌两侧,再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供桌后,又把刻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大月饼插在木架上,当作神位,放在供桌中间。

供品有各种月饼和鲜果,如苹果、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节藕和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等。一般家庭供月时,由家中的女长辈或女主人主祭,先向神位也就是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员按辈分,再行三叩首礼。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各地不同。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现代月饼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制作更加考究,样式更加精美,口味更加繁多。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人们围坐一起,或是赏月尝饼,或是谈天说地,在月色的映照下,别有一番情趣。而象征着团圆的月饼,则寄托着古往今来的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更是祝福着家人生活美满,幸福甜蜜。

PS. (各位亲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文来自微信平台:北京杂志官方(beijingzazhiguanfa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溯源
中秋的起源:来自古代对月的崇拜
中秋节民俗怎样祈福运
中秋起源
【文史知识】漫话中秋节
中秋那些事儿(5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