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七讲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

各论概述

下面介绍第六章的第四节,也是总论的最后一节,就是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里面,教材上介绍了四个问题:第一就是给药途径;二,应用形式;三,汤剂的煎煮方法;四,服药方法。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供大家参考的,不作为考核的要求。因为这两个问题对于中医专业的同学来讲,今后《方剂学》当中还要介绍,因为任何一个方它都要制成一定的剂型,通过一定的渠道让它进入人体,所以给药途径和应用的形式与《方剂学》的关系相对于《中药学》来说它更密切一些。对于中药专业的同学来讲,《中药制剂学》要详细地从理论、实践都要系统的学习,因为《中药制剂学》严格说来,它既是一个医科,又是一个工科,是医工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在这里面对于制剂的很多问题都有详细地介绍,用不着医生在临床上来考虑这样的一些问题,那么之所以要在《中药学》当中又有这样两个部分,就是我们在前期在先于方剂学习中药的时候,要涉及到这方面的一些知识,所以我们还是把它简单地给大家说一下。

  第一个,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主要就是研究药物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人体?因为除了极少数的药物是局部在人的体表可以发生作用以外,比如说有的皮肤有寄生虫,在皮肤要杀灭寄生虫的这种杀虫药,可能不需要进入人体,除了这样少数的情况以外,一般的药物都必须进人体以后,经过人体的作用才能够产生相应的医疗效应,所以给药的途径主要就是来研究药物怎样进入人体的途径的这样一部分的内容。从传统的药物来讲,中药最多的是口服,所以口服就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给药的途径,经过消化系统这样子吸收,服用了以后吸收,这样进入人体。除了口服以外,在中药当中很多也局部应用,比如说体外,皮肤用药,通过皮肤的吸收,有的药物也能够很好的进入体内,尤其是一些芳香的药物,或者皮肤在破损的情况下,更多的药物都能够顺利的通过皮肤进入人体,这个也是中药很常用的一个给药途径。除了皮肤以外,比如说一些孔窍的粘膜,中药传统也有这样的给药途径,比如说通过鼻腔、通过眼(一些眼药、滴鼻的药),另外通过阴道、直肠,通过肛门由直肠来吸收,这样的给药途径在传统里面都有,张仲景的时候就有了,比如说蜜煎导,就是通过肛门由直肠来给药治疗肠燥的便秘,阴中坐药就是通过阴道给药,很多的眼药通过眼来吸收,另外滴耳的、滴鼻的,另外还有吸入,一些芳香的气体性的一些药物通过鼻腔的吸入,另外舌下含化,等等,这些给药的途径都有,而且历史也比较悠久。就是和现代的给药途径来讲,就是没有注射,肌肉、皮下,或者穴位,或者静脉这样的通过注射的方式给药,这个当代是一个发展,也就是说受西药的给药途径的影响,中药现在也有很多的注射剂。

  应用形式,主要就是讲的对剂型的选择。任何一种药物,任何一种给药途径,那么都必须把它制成一定的剂型,然后才能够使用于患者,才能够真正谈到药物的应用。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了,剂型的选择有的是药材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适合于某些剂型,不适合某些剂型,另外病证的一些特征也对剂型有特殊的需要,比如说一些急性病,注射剂发挥作用就非常快,它适合于急证的一些治疗,所以(有)这个两个方面。我们在学《中药学》的时候,可能只是学到有一些药物的时候,要求大家要掌握这个药它是不能作汤剂的,因为它的有效的成分不能溶于水,传统一般只作为散剂,常常在考试当中也是一个考核点。象这样的一些内容,在我们要学的药物里面尽管不多,但是它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为了便于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将)给药途径和应用的形式作简单介绍。这两个问题它有紧密的联系,有的剂型它只能通过某一个渠道,比如说注射剂,它只能通过注射的途径来给药,但有的剂型并不是,所以它又有区别,比如说汤剂,它可以通过口服,汤剂煎好以后也可以局部,比如说薰洗,可以浸泡,可以外涂等等,它就有多种的这种途径可以使用汤剂,所以它这两者之间又是有区别的。这是关于前面两个问题。

  下面相对的重要的是后面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教学大纲里面都是要求熟悉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汤剂的煎煮方法,因为现在我们的临床医生在门诊的时候,或者在医院住院部开药的时候,处方可能不完全是作汤剂,但是开的如果是中成药,中成药已经有药厂生产,只需要按照品种的说明书,患者自己就会用,所以没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医生向患者或者他的家属交待,但是汤剂就不然,因为我们现在中医在门诊上,大量的处方还是使用汤剂的,在汤剂的时候这个汤怎么煎?用多少水?这样等等的一系列问题可能是每一个新就诊的患者都常常要问医生的,医生必须有这方面的一些常识,要给病人交待清楚,因为煎煮是否得当,往往也会影响到临床的疗效,所以为了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些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医师在临床上不可缺少的知识点。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在这一节里面相对的比较重要的就谈汤剂的煎煮方法,至于其他剂型那完全是工厂在生产了,与临床医生无关,可以完全不知道。

  汤剂的煎煮方法里面就要注意这样一些环节,可能有九个方面的一些环节。第一个就是煎药的器具,可能有的患者问,医生我这个药用什么锅来煎?传统就是用那种砂罐,专门煎药的,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卖的,应该是比较好的,因为陶罐类的这种砂锅,它传热比较缓慢,它可以使煎药的时候使那个温度,不会一会火力大了,温度高,一会火力小了,温度骤然的降低,煎出来的药质量比较好,而且它更重要的是它没有这种化学活动性,它不能够和药里面的化学成分反应,所以不会影响药物的质量,所以我们现在来说,最好就是用这种专门做的煎药的砂锅,或者又叫砂罐。如果没有的话,其他的陶瓷类的,它的活动性也是很不明显的,它近似于砂锅的这种使用,这两样都没有,有些搪瓷制品,它也是不活动的性质,也可以使用。一般要避免那种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金属,比如说铁,尤其是铝锅,有时候它跟有些药物要发生一些(反应),产生一些有毒的成分,所以一般不主张用铝锅,就是铁锅,比如说和(药)里面鞣质,或者很多化学成分也会起反应,所以活动性比较明显的金属,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实在没有的情况,那种不锈钢相对来说它也是在金属里面活动性是很不明显的,也是勉强可以使用。但最好是用砂锅,或者其他的瓷器类的,陶瓷类的器皿,这样子好一些。

  第二个关于煎药用的水。在古代的本草文献里面,对药用的水非常考究,比如说《本草纲目》里面介绍的水,就有很多种,大概十多种。现在来说可能有的不可能,当然比如说在高原地区需要用雪水在冬天可能也会有,这是很特殊的情况,但是目前用的水,一般都在城市里面,自来水公司供应什么水你就使用什么水,原则上就是比较清洁卫生可以食用的。如果有的时候水质不好的话,可以用矿泉水,现在购买也比较方便,都可以作为煎药用的水。所以这一点和古人比较起来就简单多了。

  第三个问题,加水多少?这个是临床上患者问得很多的一个问题,我煎药的时候一般用多少水?从理论上来讲,加水应该加多少呢?一个是这个药材是干的,第一,这个药材干的,首先它就要吸水,让它充分的发胀,药渣吸水有一定的量,在煎熬的过程当中,它要蒸发掉一部分的水,然后患者服用汤剂,要吃进去一部分,这三部分的总和,那就是需要加的,从理论上来讲,就是药渣,干的药渣它吸收的水分,煎煮的过程当中需要蒸发掉的,加上患者能够吃进去的,太少了不够服用,太多了吃不了,所以就要比较适中。所以有的还用一个公式来计算,但这样一般比较繁琐,患者也不容易掌握,所以一般这种加多少量?你可以这样告诉患者,一般那种砂锅都是圆筒状,那种圆柱形的,在加水的时候,就是教患者用一个筷子或者竹片把那个药渣压住,把它压住,不让它浮起来,然后加。第一次加水超过药渣的表面一般2公分左右,如果说药里面的矿物药比较多,可能你就可以2公分以下,1公分到2公分,这样子就足够了;如果这个药全是植物的,花叶类,吸水性很强的,那可能可以超过2公分,这样子可能煎出来就一般比较适度。另外还要掌握一个煎煮的时间,如果以刚才说的这样一个指标,这个药要求煎煮的时间比较短,我们今后要学的比如说解表的药、化湿的药、香的,一般它煎煮时间,比如说在1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它蒸发的水分比较少,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降低一点,如果说你这个处方的药都需要煎煮的时间比较长,很多都是矿物药,其实也可以把这个量适当的放宽一点,多增加一点,这个是指的头煎。第二煎、第三煎的时候,原则上就是让水刚刚淹没药渣,这样子煎出来过后,一般就比较适量。为什么刚才讲要压住药渣?因为药里面有很多质地比较轻的,它加水的时候,它浮在水面上,尤其没有吸水的时候,这样子水涨船高,可能有的老是加水,老是加水,整个容器里面水都注满了,药渣还浮在水面上,还以为水不够,其实水就已经超量了,所以在第一次加水的时候就注意要把药渣用一个竹片或者筷子把它压住,不让它浮上来,这样子是便于观察水淹没药渣的高度,当然以后二煎、三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一般都要向新就诊的患者很详细的把加水的情况说明一下。

  第四个问题,就是煎前浸泡,就是一般在煎煮之前,我们不能把药装在药锅里面,把水放进去以后,马上放在火上面,这样子煎药的效果不好,药汤的质量不高,因为汤剂它是要让药材里面的有效成分通过水的这种对流循环,然后从药材的内部溶出来,溶解在煎的汤液里面去,药材是干的,首先它要吸水,让它充分膨胀,在充分膨胀了以后,这样子煎煮的时候,它药材里面的水分和外面的水分才能够及时地对流交换,有效成分就很容易出来。尤其是很多药材,它因为含淀粉比较多,如果你马上就去高温的一煎,面上的糊化了,里面的水进去不了,里面的成分当然也出来不了。所以有一个浸泡的过程,浸泡一般适合于用温水,温温的水,一般至少要浸半小时,或者多一点,夏天浸的时间短一点,冬天浸的时间长一点。因为夏天浸的时间长了,有的时候可能它会出现一些变质的,尤其是温水。所以一般就是在半小时左右,根据气候再来增加或者减少。

  第五就是煎药的火候,就是火力的大小怎么掌握?一般的药,先就是大火,就是所谓的武火,后用小火,有的就叫文火。先尽快的把煎药的水烧开,就让药罐里面沸腾,一旦沸腾了,就把火力减小,让它维持到最小的这个程度,它维持药锅里面在沸腾那么一个状态,所以火候就是这样。先用大火,然后改用很小的文火。

  第六个就是要榨渣取汁。现在我们在实践当中,一般的人都不注意这样子,药煎好了以后,把里面的水能够倒出来多少就倒多少,然后把它吃掉。其实在药渣里面还有很多水分,这个水分里面其实溶解了很多药物的有效成分,这一点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的序例当中,就已经指出了,煎药煎好了以后,把药渣倒到一个新的丝绸,他说的绢,然后两端把它拧紧,或者用一个木片夹住,实际上就是用力把它挤压,让它的水分(从)药渣里面流出来,他说这样子两剂药从药渣里面挤压出来的可以当一剂新的药,现在也是有人做过研究,一般在药渣里面,水分挤出来以后,它含的有效成分大致相当于一剂药的接近三分之一的样子,和陶弘景所说的两剂药的药渣挤出来可以当一剂新的药,也相差不远,其实他是一个经验之谈。当然我们现在在工厂里面,大量的提取药渣都是要经过压榨,把里面的液体尽量的压干,就是尽量地把有效成分提出来。但是我们在自己的家庭里面,可能一般就没有注意这一点,如果能够有条件的,尽量的这样,可以节省费用、可以节省药材,也可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第七,煎煮的次数。就是一剂药煎几次?最普通的就是一剂药煎三次,煎好了以后,把它混匀,然后分开来分次服用。当然这个就要看饮片的情况,象在香港、在东南亚地区或者台湾这些地区,他们那个饮片切得非常的薄,有的接近于好象比较厚的纸一样,象那样药材的饮片非常薄的,可能煎两次有的就够了,第三次里面就没有什么味了,也就没有什么有效成分了,当然这个饮片比较厚的情况下,一般煎三次是比较合理的。

  第八个,入煎的方法,主要是讲的有三种比较特殊的入煎的方法。第一个是先煎,就是在同一剂药里面,由于药物的性质不一样,或者它的质地的轻重、它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情况不一样。有的药物不需要长时间的煎煮,可能比如说20分钟、半小时就足够了;但是有的矿物药或者动物的骨骼、甲壳这一些,可能煎一二小时都应该;另外有的药物随着煎煮的时间延长,它本身是有毒性的,那毒性可以降低,象这样的药物,我们一般就可以先把它放在药锅里面加上水先煎。一般药先煎的一个是有效成分不容易溶出的,一般指的是矿物药,可以煎煮的矿物药,或者一些海产药的贝壳类的贝壳,动物的甲壳、骨骼这一类;当然有的植物药很不容易溶出的,也可以适当的先煎;另外一个就是刚才讲的,煎煮有利于减轻毒性的,保证用药安全,比如说附子、乌头在煎煮的过程当中,它毒性越来越小,这个就可能尽量地煎到它毒性不明显的时候,再把其他的药放进去,这种一般医生开处方的时候就要注明,在这个药下面写明先煎二字,药房配方的时候,就把这个药单独包上,他就会告诉患者,这是需要先煎的。

  第二个后下,就是相反。在同一剂药当中,多数的药可能都需要煎煮比较长的时间,可能其中有一味药,可能它是芳香的,主要含挥发性的这种成分,不能够煎煮比较长的时间,就其他的药煎得差不多了,再把这个药放进去,煎煮很短的时间。比如说今后大家学方剂逍遥散,逍遥散里面的药一般煎煮的时间都是中等,可能半小时到1个小时这样的时间,药比较多,但里面有一味薄荷,薄荷一般煎5到10分钟,这样子就够了,所以可以(在)其他的药煎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把薄荷放进去,这个也是医生要注明后下的。有的人认为后下的,就是你第二次,第三次它一起煎,不是就失掉了意义,所以现在也有人把后下的药分次的后下,医生在掌握量的时候,他就要考虑可能就比单独一次的放进去的就要适当增加一点。

  另外一个是包煎。就是把这个药物单独的用一个干净的纱布,如果没有纱布,比如说就是新的干净的一些丝稠这一类的,也可以洗干净以后,把这味药包上,和其他药混在一起,然后再放在砂锅里面加水来煎。一般需要包煎的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个药很轻,老是浮在水面上,水沸腾以后,它一般就要产生一些泡沫,然后这个药就冲出了砂锅,就逸失了,就不能够充分地利用,所以有的质地很轻的,我们今后学的,比如说旋覆花这一类,可能就是属于这个,海金砂,因为它质地很轻,不便于煎煮,包了以后,把它放在药渣的下面,把它压住,不让它浮在水面上,就是为了便于煎煮。另外有些药材它是很细小的植物的种子,或者细小的颗粒状,在煎好以后,它就悬浮在药汤里面不容易分离出来,患者服用的时候,觉得口腔里面很多渣子,就影响他的服用,这一类的药避免它悬浮在药汤里面,取煎液的时候,让煎液比较澄清,没有杂质,这样的药,比如说葶苈子、车前子,这样一些细小的植物的种子,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第三种情况,就是一些药物含有一些毛状物,这种毛状物在煎煮的过程当中,可能脱落在药汤里面,服用的时候毛状物可能会对咽喉造成一些刺激,引起咽喉发痒,或者咳嗽,这样的药有的也主张把它包起,就避免它的毛状物脱落,脱落了以后,它也是包在纱布里面的,比如今后要学的辛夷,或者枇杷叶这一类的毛比较多的,可以用这种方法,那是这种包煎。大家重点就是了解这三种,这特殊的入煎的方法,它是哪一类的药适合于哪一种的这种特殊的入煎方法,我们前面讲的。

  第九个特殊处理。特殊处理也有三种情况:一个是另煎,某一味药不和其他的药放在一起煎,单独地煎,煎好以后,把药汤混在一起再服用。一般来讲,另煎的药,都是一些很贵重的,在处方里面用量也比较小,又很贵重,因为这些药如果和其他的药一起煎,它的成分可能被其他的一些药渣吸进去了,或者吸附在其他的药渣上面,这样对药就是造成了浪费,本身这类的药就量比较小,再被其他药吸附掉一部分有效成分,可能治疗的剂量就不够了,比如说象人参这一类,可能往往就是另煎,煎好了以后,来混在一起来服用。第二个烊化,烊化就是主要是用于胶类的药,比如说阿胶、鹿角胶、或者龟胶这一类的胶类药。烊化其实就是让它溶化的意思。如果处方里面有胶类的药,比如说一个补血的处方里面如果有阿胶,你会告诉患者,先把阿胶放在一个碗里面,加少量的一点水,把这个碗再放到锅里面,去加热的蒸一下,让这个胶溶化,溶化了把它搅拌均匀,然后这个药你需要服用几次,比如说你这一剂需用三次,你就把这个胶取三分之一的溶化了的,再和这个药汤趁热的时候把它混匀,然后同时把它服用进去。这样的方法就叫做烊化,或者叫烊化服,主要是指的胶类的药。因为胶类的药如果作为汤剂,它煎煮的时候往往它就附在锅的底部,很容易焦,而且就是容易使煎药的锅破裂,对药材本身也失掉了原来的作用。第三个是冲服。冲服一般是指的本身就是液体状的一些药物,就是先把它倒到口腔里面,再用其他的药汤把它送下去,这个叫冲服。当然在有的情况下,比如说有的药是一些固体的,把它溶解到水里面了,不用煎煮,比如说芒硝这一类,也叫冲服,有的叫溶化服。在有的情况下,把有些散剂,就是很细的粉沫,先倒到口腔里面,用其他的药汤把它送下去,也可以叫做冲服。所以冲服可能是液体,也可能它是粉沫状的,或者说可以在水当中溶解的,所以它所指比较宽一些,这些大家都是作为名词术语,有一定的了解就够了。

  下面服药的方法。就是这个药煎好了以后,患者怎么服用?怎么服用呢?涉及到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和服药的冷热这三个方面,三个问题。服药的时间,一般来讲这个药都是避免和进食同时,在饭前、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这样子隔开,一般的药物都可以这样子,要求并不那么很严格。只是有一部分的药,比如说我们书上说的驱虫的药,或者说泻下的药,一般要求早晨起来在清晨空腹的时候,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因为清晨胃肠道的食物都基本上经过了消化了,胃肠道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这一类的药物,它容易吸收发挥作用,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驱虫药或者泻下药都会产生腹泻,从服药到腹泻中间有个过程,一般可能都要八个小时左右,甚至还要多一点,如果说你在晚上服用,夜间那可能就是要腹泻,就影响睡眠,早上起来,一般在下午,他可能就达到了驱虫或者泻下的这样子一个目的,就避免了患者在夜间反复的解便而导致对睡眠的影响,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药物要求在清晨服用。在清晨其他的药物也可以服用,这样子便于吸收,更好的发挥作用。饭后,一些药物容易对胃或者胃肠有刺激,这样的药物一般在饭后,这样子可能减轻对胃的刺激或者胃肠的刺激。比如说有的恶心性的祛痰药,或者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的一些能够刺激胃的药,比方我们今后要学的容易引起呕吐的乳香、没药这一类的药,都可以在饭后服用。

  另外,书上谈到了一些特殊的药,比如说帮助消化的药,消食药,可能在进食以后一个钟头,这样子可能好一些,有利于帮助消化。另外就是安神的药,一般在睡前,如果是早上起来就服安神药如果作用比较强的,那就影响白天的工作。当然中药不是很典型,如果是西药(更明显),但是也是要注意。其余的自己看一下,缓下的药,涩精止遗的药,或者截疟的药,一些药有的不常用,有的也不是要求那么严格,可以供参考。所以服药的时间,大家适当地关注。

  另外,服药的多少。因为我们前面讲剂量,一付药就是一剂药,一般是分三次,在一天内把它服完。如果病情比较急重,一天也可以吃两剂、三剂,都是可以的。有的病情非常缓慢,慢性病,当然也不一定一天就要吃完一剂,也可以三天服用两剂,甚至于两天服用一剂。这个在临床上也可以这样子来安排,这个(是)服药的多少。

  服药的冷热,一般的药都是在温热状态服用,一般的汤剂这样子患者容易接受一些,但是有很少的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发散风寒的药,一般都会有发汗的作用,这个时候就让它稍微热一点,那么就热服,而且有的热服还不够,可能服用了马上叫患者躺在床上,盖比较厚的被子,实际上促进他发汗,有利于通过汗来排出邪气,所以一般发散风寒的药,常常要热服。另外就是中医所谓的从治法,就是顺从病情的假象,这样的给药方法,叫做从治法。一般的治疗的方法是与疾病的表现是相反的,就是昨天说的“寒冷温凉逆之”,如果病情表现出来是热性的病证,一般这个药可以稍稍的凉一点;如果是表现出是寒性的病证,服的汤液稍稍的温热一点。但有的患者他病情很重,他出现了一些假象,本身是一个虚寒证,但是他出现了假热的一些症状,比如说烦躁,颜面出现发红,这样的一些情况,那么这个就是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的时候,本身它的治疗的原则也是逆之的,因为它本身是寒证,要用温热药,但是在这个时候,如果药物太温了服用进去,有的患者容易发生呕吐的现象,医生在过去临床把它叫做有格拒,产生格拒的现象,在这个时候适当的把药放冷一点,(就)不容易发生(格拒),这是前人的一个服药的一种经验。这个就是所谓的采用从治法的时候,它顺从假象,寒性的病用温热药来治疗的时候,对于真寒假热证,那么药可以稍稍凉一点;反过来讲,真热假寒服药的时候,你可以让它稍稍的温一点,服用清热的药物。这个就是关于服药的方法,这些都是作为一般常识性的了解。

  前面的这些内容就是总论的,总论到这个地方,就给大家介绍完了。我们现在下面就继续介绍另一个大的部分,就是我们各论部分。大家翻在教科书的55页,各论。由于前面总论有六章,各论就从第七章开始。在各论里面,我们书上一共介绍了四百多味药,这四百多味药是按照它的主要的功效,把它分为了二十二类,也就是有二十二章,在每一章它都是(或)基本上就是(有)一个主要的功效。因为这个是相同的,把它放在一起。这四百多味药有一部分药是供大家参考,或者今后查阅一些资料的,那是不讲解的,那么也是不考核的内容,今后考试当中也不会涉及这些药物,那我们上次在讲总论开始的时候,整个《中药学》这各论部分要求掌握的药是140味,要求熟悉和了解的各是90味,大概总的属于考核的是320味药左右,现在一般的要求都是在这样一个幅度的范围内,剩下的包括附药在内,可能有一百种以上的药,那是不要求的,大家还是应该看一看,因为有的药虽然不讲不考试,但是今后在学方剂的时候,在学习临床各科的时候,在用到(的)一些方里面,可能常常有这样的一些药,我们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我们至少知道这个药它是属于哪一类的,这样子有利于对于方剂或者临床各科的学习。我们因为是《中药学》学时数有限,所以不可能讲那么多的,是大家今后是通过我们已经学了的药物来举一反三,没有学过的老师没有讲的,你也会掌握更多的药物在临床当中去使用。所以这个是简单说一下,对以后的药物数目的要求,有的药老师不讲,那就是这个原因,它不是教学大纲里面要求的。

  各论的二十二章,在每一个章,有的章下面还分了节,在每一个章或者每一个节的前面都有很多过渡的一些文字,然后才开始涉及具体的药物,这样的一些文字习惯上把它叫做概述。如果是在章下面的,一般称为这一章的概述,在节下面称为某一节的概述。在编写的体例的时候,在章的概述当中,每一章都是讨论了五个方面的,或者说介绍了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这个教科书都有五个标题,这个条理比较清楚。第一是含义,就是为什么是叫这样的药物?就(是)什么叫什么药这个意思,比如说解表药,就(是)什么叫解表药?清热药,就(是)什么叫清热药?对它下一个定义。这一部分是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这一部分也很容易记,不去记都能记住,通过以后的讲(解),因为它都有一个表述的一个基本格式,按照这个基本格式你来叙述那非常简单,所以这个是在概述当中最次要的一个问题。在这一部分当中,如果有分节的还顺便谈了它的分节的情况,所以在这个含义里面每一章它都有一个定义,然后有分节的顺便介绍了一下分节的情况,这是它的基本的内容。第二部分就是功效与主治。功效与主治就是这一类药首先介绍它们每一味药都共同具有的这种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功效,这个功效它原则上可以适用于以后的在这个章的每一味药,或者这一节的每一味药,这个主治就是这个功效相对应的主治,比如说我们下面介绍的发散风寒的这一节,每一味药的功效它都可以用发散风寒这四个字来表述,它对应的就是风寒表证,风寒表证都有恶寒发热,而且恶寒比较重,发热一般讲比较轻,当然有的也不一定,所以经常讲恶寒比较重,另外头身疼痛比较明显,脉是浮紧的,有这样的一些症状,它都用于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这样的一些基本的主治病证,这一节的药每一味药这样的几句话都是适用的,所以它首先介绍的是在功效主治方面,这一个章、这一个节的共性的问题,整个概述部分都是解决共性的问题。在介绍了主要的功效和它相对应的主治以后,每一个章节往往还有一些兼有的功效,有的兼有的功效还非常重要,可能还带有普遍性。比如说我们今后学习攻下药,攻下药又叫苦寒攻下药,它的基本功效就是攻(下),就是攻下大便,就是泻下作用,它当然都可以用于便秘证,那么它既然是苦寒的,它本身又是清热药,所以攻下药它除了泻下的作用以外,普遍的都兼有清热的作用,它还有相应的可以主治不同的这种里热证。比如说开窍药,它以开窍为主要功效的同时一般还兼有止痛的作用,都带有普遍性的,还可以用于其他的疼痛证,那么我们在这个功效主治里面,除了介绍最主要的有规律性的功效主治以外,还要着重介绍一下它的兼有功效,当然兼有功效比较有普遍性的是介绍的重点,首先要介绍。但是有的章节兼有功效不这么明显,它可能是其中的少数的几味药,兼有某种功效,但是这种兼有的功效可能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和它的基本功效,它作为分类的依据的这种功效在使用上可能往往有很密切的联系,可能在用的时候,往往把这两个功效结合起来考虑,发挥它的综合效应,那么这样的功效也往往要作为一种兼有功效。至于说在这一个章节里面,只是其中极少数的个别的药物它除了这个功效,还有其他的功效,而这种功效又和主要的功效在临床用的时候,可能关系不是很紧密,这种往往不作为兼有功效考虑,不管它。所以在功效与主治这一个问题里面,今后大家学的时候就要注意,首先掌握的是每一味药都有的基本功效主治,然后再考虑兼有的功效和它相应的这种主治。如果今后考试,作为一个问答题,某一类药它的功效和主治,大家要回答的内容也就是我刚才说的,首先重点要求的就是它们分类的最基本的功效和相对应的主治的病证,这个主治就是这个功效在临床上医生用来治疗什么病证或者症状,这个就叫主治,然后再来讲它的兼有的功效和相应的主治的病证。在我们教材上,第一次在统编教材当中,在功效主治这个部分,先把这一类药的功效主治介绍了以后,把这一类药物的一些基本功效作为一个名词术语简单地加了一些解释或者说明,因为中药功效的术语,使用比较混乱,因为缺乏比较有权威,或者比较大家认可的一种解释的方法,就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中医药的工具书,包括辞书类都没有把中药的功效收在辞书里面去,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的它都是作为一种治法,比如说我们今后看《简明中医词典》这一类的辞书,它也有,比如说发散风寒,或者清热,它是作为治法来解释的,没作为功效,作为治法和功效它们用的术语的文字相同,但是它的内涵是有微妙的区别,所以我们首先把这些功效作了一些解释说明,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尤其是初学的时候,因为这个是首次,因为很多中药的功效很难解释,这个解释的方法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没有统一的格式,所以这个也是仅供参考。写这样部分的意图就是这样的,如果不成功,以后可以慢慢的改进,但是基本上做到了每一章主要的功效都加了这样一点说明。我想学习的时候是有好处,这个在其他教材里面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个内容,应当引起重视。

  第三个问题就是性能特点。这个性能特点主要就是前面的主要功效,以它为基础而提炼出来的性能特点。这里说的性能特点不是我们前面那一章讲的所有的性能,主要是性味归经,当然也可以包括升降浮沉或者毒性,但是重点的是性味归经,需要说明的性味归经是指的主要的功效,由它来概括它应该怎样的药性?应该怎样的药味?怎样的归经?但是由于这一章收载的药物除了基本的功效以外,基本的主治以外,它还有兼有功效,还有其他的一些,甚至于连兼有功效都谈不上的,所以落实到具体的药物它的性味归经,可能就比这个复杂。我们这里也是解决的(是)共性,就是这种性味归经,对于这一个章节的药物原则上都可以适用的,记住了这个共同的,对于以后的每一味药物,大家就用不着重复来记忆,主要就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把性能特点放在功效主治之后?性能特点放在功效主治之前或者放在之后,我们在编写的过程当中也是改过去,改过来,经过了反复的思考、推敲,最后还是觉得性能放在功效后面好。因为功效是总结性能的基础,为了讲解的时候也便于表述,比如说我后面要讲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它治疗的是风寒表证,风寒表证它属于寒性病,根据四气的确定的依据,我们前面说能够减轻或治疗寒证的这一类的药就是偏于温热的,发散风寒药它治疗风寒表证的,风寒表证它属于寒性的病证,所以相对来说,它的药性就是应该偏于温热的,它是温性的药。另外,这一类的药,它发散风寒它的作用趋向的特点是使邪气由里向外,所以它的具有散的这个作用特征,所以它是辛味的,升降浮沉来说,它可以说是偏于升浮的。表证,按照脏腑辨证它属于肺这个系统的病,所以它归肺经。这样子讲,同学们就容易知道,为什么这一节的药它应该是温性的,应该是辛味的,应该以归肺经为主。如果把性味放在前,你上讲台先说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同学不知道为什么该辛温?这辛温怎么来的?但是这个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它辛温,我们现在在应用,所以它是一个高层次的,(该)放在前面。但是这样子(放)在教学当中我也是反复地实践考虑,同学们尤其是初学的对于先介绍功能主治,然后从功能主治来分析性能特征,同学们特别欢迎,因为这样子最容易记住,所以这样子就把它放在了第三才是性能特点。我后面要讲的时候我这样子讲,大家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个是经过了反复的考虑,最后才这样。

  第四个就是配伍应用,就是这一类的药主要功效,它的主要功效就前面的那个,赖以分类的那个功效,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它常常和哪些类的药配伍在一起使用?在我们不同的章节里面有不同的内容,但是严格地讲来,这个内容不外乎就是寒热虚实。所以每一个章节,大家都可以思考它配伍的时候,从寒热虚实为纲可以配伍哪些的药物?此外,这一类的药的主治常常有什么主要的症状?针对症状还可以有怎样的配伍?我们现在就告诉大家这个思路,这种思维的方式,在配伍应用这个内容里面,每一个章都按照寒热虚实的这种配伍关系和它主治病证的主要症状,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所以随着章节的学习的增多,以后可以完全不要按照教科书,自己都能够发挥,自己能阐述,可能有的阐述出来比教科书上的还要完整。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按照教科书来死记硬背,教科书只是提的一些主要的常见的一些配伍的原则,一种配伍的方式,起一个示范的作用,它不是完全不可以改变的,它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所以大家学了以后,要把知识要变成一种活的知识,不能读死书,死背书,这样子是不行的,所以就按照那种思维方式来背,我们学多了以后,每一个章我们都这样子做一下,大家就知道啦。

  最后一个,使用注意。使用注意就是这一类的药,在临床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有三个注意方面,可以说每一个章都是通用的。比如说第一个,因病选药或者因证选药。所谓因证选药,就是根据不同的证候选适合的药物,每一章你都可以选一个,注意因证选药,但每一章的因证选药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每一章都适用,也是内容不一样。另外一个中病即止,每一类的药用到恰到好处,不要不及,也不要太过,但是也是每一类的药都有不同的内容。但是这个三个方面在我们以后的这些章节里面,可能有的章节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如果你今后在回答的时候,你答了这个问题,可能更圆满、更完整,比教科书上质量还要高,所以这个是每一章都适用的,这三个有共性的。第一个因证选药;第二个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三个中病即止,我们以后每一章我们都说一下。然后剩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证候禁忌。这一类的药它适合于什么的病?反过来讲,有的病证它就一定不适合,这就是它的病证禁忌的内容,就是使用注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第三,就是有的因为药材,有的章节用药材,比如说有的芳香不适合久煎;有的章节矿物药和动物的甲壳比较多,需要先煎;有的章节毒性的药比较多,它们的配伍、用法、用量需要引起注意,但是这样的章节在整个章节当中占的比例很少,大概不到三分之一,所以根据药材来决定的使用注意只见于少数章节。这个证候禁忌的使用注意有普遍性,每一章都有,教材上作为一个重点问题,至于前面我说的三个有共性的,我们就是每一章大家都可以学了以后发挥。我们休息一下,我们再来具体讲各论,大家就会更加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治肝癌的汤剂.pdf
中药的煎药方法直接影响效果
煎中药
中药的服用法
你知道怎样正确地煎服中药吗?
图解:最全中药煎煮方法,步骤不对药效减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