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中的“实”与“虚”

写作中的“实”与“虚”

陈林森

高中语文教学中 “虚实相生”主要出现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用于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属于阅读能力,较少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泛言之,中学语文教学很少讲授写作技巧。广大学生对于写作技巧的训练,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尴尬状况。

我们先看古诗中“虚实相生”的经典例子。唐代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景物描写,摹写的是自然景观,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比较起来,后两句影响更大,成为名句,并且“更上一层楼”演绎为一条励志成语。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上半篇是叙事,且紧扣题目;后两句是千古名句,以少总多,虚实结合。它蕴含了这样一种哲理: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总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现代叙事作品将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传统发扬光大,运用丰富的联想,由写实的描写、叙事生发出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从作品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更加丰富、更具普遍性的思想内容。这就好比我们从春天的花朵中闻到了芬芳,从清晨的露珠上看到了霞光,从恋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意,从握紧的拳头中感受到力量。后者虽然空灵,玄虚,幻化,抽象,不如前者实在,有形可检、有迹可求,但意义更加重大,效果更加动人。作者往往依靠这类文字,作为点睛之笔来升华主题,参悟人生,将作者对世界的体认和感动撞击读者的心扉。

2015年6月2日《人民日报》第24版有一篇周宇华的通讯《灯,亮起来了……》,报道的是广东某地乡村图书馆给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带来了精神的营养和人生的幸福。作者写孩子们放学以后,挤坐在图书馆里读书的情景:“黄泥屋子只有一小扇窗户,孩子们来了,电灯就要开起来。灯点亮了书籍,书籍点亮了这些孩子的心灵。”作为新闻文体,不能说文章有很多的文学色彩,但作者由实到虚的点睛之笔,较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知识也许不能改变命运,阅读却能帮助他们寻找幸福。”毫无疑问,这种“幸福”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然而对于农村儿童来说,却是他们成长中所不可缺少的。学生如果学会了这种由实而虚的笔法,就是掌握了一种常常用得上的“就地取材”的技巧,从而避免那种抽象的议论、空洞的抒情、干巴的说教,让普通的学生在写作能力上获得一种弹跳力。

农民作家宋长征的散文《远志,小草的志向》(《散文选刊》2015年第6期),写老祖母如何采来远志(一种野草)的嫩苗,加工成一味可口的野菜。作者不忘交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焯水后去除根里面的心,这样方可食用。不然,食心,令人心闷。”作为单纯的叙事,写到这里就够了,能给读者留下关于这种野草的具体印象。但是作者不止于此,而是顺水推舟,略加发挥:“看来到底是心有千千结,心有远大志向而不能施展一身本领,即使一株小草也会积郁于心。”这显然是一种议论,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曾经的郁结和艰难的写作历程,并且包含了对理想的渴求。但在表述上却一点也不牵强,因为它发挥得很自然,将作者渴望实现文学之路的理想这一“虚”的思想,就像从“蚕茧”(实,即具体的描写)中抽出来的“丝”(虚,即抽象的思想),既附托于形象(“远志”的食用特点)而具体生动,又将人文思想与自然融合而加强了说服力。文章结尾写道:“一株小草尚且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我求其次,能借远志的启迪在文学之路上踟蹰而行便可。”撇开这句话的自谦的成分,这个结尾与前面“由实到虚”的引申恰好构成“异曲同工”,而有了前面的形象化的比拟的衬托,结尾的议论则不复是空洞的说教了。

曾晓文的短篇小说《捞人》(《人民文学》2015年第3期)中的女主人公李静是美籍华人,身体虚弱,她在婆婆和丈夫的双重压力下,在不惑之年第二次怀孕,而这时她的大女儿已经13岁了。小说这样写李静的怀孕:“她怀孕了,怀上的还有老树发新枝的壮烈。”这两句话,第一句是“实”,第二句是“虚”,作者好像是轻而易举地将这两句话“嫁接”起来。有的人从修辞上解释它的妙处,其实我们从实与虚的表现技巧的角度,可以更好地认识它的真谛,就是运用想象与联想,从普通的描写中直接生发出议论或抒情,或者由一个描写过渡到另一个描写(怀孕的生理现象到怀孕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经济、事业、身体的损失),巧妙地利用语言的多义(其中后一个“怀”的意义是临时的、泛化的,随机解释的),实现了由“实”到“虚”的升华。描写是否真切、精当,这毕竟是基础的功夫,一般的作者都能做到,而想象是否恰如其分而又别开生面,则跳动着作者的灵感和创意。前人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此之谓也。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是非常有用的,它不仅能由叙事、描写自然地生发出议论、抒情,或者由一个描写巧妙地过渡到另一个描写,而且总是能由此及彼、由浅到深、由狭到广地推进,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同时,它特别能表现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氤氲着作者的灵气,开拓作品的文学空间,提升文章的审美情趣。作品的精华和机趣,往往集中体现在这一由实到虚的笔触。掌握这一门技巧,对于扭转许多中学生作文中那种空洞无物的议论、无病呻吟的抒情、观点与材料脱节、前后过渡生硬等常见的写作弊端可以起到良好作用。

同时,掌握这种写作技巧也不是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的,它的基本路子是先实后虚,由实到虚,在实与虚之间建立巧妙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总是附托在某个关键词语上,如上述例子中的“点亮”“苦心”“怀(孕)”,作为展开联想的翅膀,而对双方的关照和适当的点染,则正是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作者说:“她怀孕了,同时感受到的是一种老树发新枝的壮烈”,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原作的灵动、机巧、生动、创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反过来说,由实到虚的写作技巧又是建立在“实”的基础上,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没有对现实世界的人文关怀,没有长期积累的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仅仅寄希望于灵光乍现,妙手偶得,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是说,只有在丰厚、肥沃的生活泥土中才能培育出诗意的花卉。而对于写作经验不够丰富、学养比较浅薄的一般作者,特别是中学生,要掌握这种写作技巧,则少不得认真借鉴现当代优秀作品,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积极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而不是停留在被动的鉴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写作技巧,新手作者注意叙事语序!
中药材小草
小草
《春》课文原文
虚实之间
初中生优秀作文写作技巧。教你怎么写作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