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背影》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多层“线索”下的《背影》

厦门六中 蔡鸿菲

师:刚才我们通过背影这一线索对文章内容进行了熟悉与梳理。那这篇文章还有其他线索吗?

生:父亲对我的爱也应该是线索

师:嗯,能说一下理由吗?

生:老师你说过在散文”中情感是很重要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回忆性抒情散文结合文章内容,你能再解释一下吗

生:父爱也是贯穿全文的,只不过不如背影明显。在文父亲很忙,但还是送行;和脚夫讲价帮我椅子用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叮嘱我小心,嘱托茶房照应;肥胖的父亲努力爬月台买橘子……这些都体现了父亲对作者的爱

师:好,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老师,我认为“我对父亲的情感”才是文章的线索。

师:你关注到了作者情感在文章里的地位

生:体现在作者的几次流泪中比如,在徐州见到父亲时看到父亲爬月台时,父亲背影混入人群找不着时,甚至看到父亲的来信时,我都留下了眼泪。所以线索应该是“我对父亲的情感”。

师:有道理并且你很敏锐地找到了作者对父亲情感的体”——眼泪。那这“眼泪”中蕴含的到底是什么“情感”? 仅仅是儿子的感动吗?

生:嗯,应该更是对父亲的理解吧

师:很好你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文章里“现在”对父亲的理解是怎么贯穿全文的呢

生:在第二、三段中面对不幸,“我”没有给父亲什么安慰,却得到了的安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生:在第四、五段中我对父亲的行为不以为然;认为“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第六段中令“我”最不能忘记的“背影”;第七段中,理解他“少年外谋生,独立支持……老境却如此颓唐……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等,这些都是“我”对父亲的理解。

师:嗯,这样看来对父亲的理解的确是可以视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我在大家的阐释中,听到他待我不同往日等,似乎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存在着隔阂。大家还能发现其他 蛛丝马迹吗?

生:老师,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到不相见已两年余了不相见,感觉是故意的字是有无奈的味道——想见又不能见的感觉

生:父爱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难道只有一个买橘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吗?

师:看来,好像是在特定的父子关系下,才“最不能忘记”。具体再说说看。

生:明明“我”已经二十岁了,北京也去过两三次,父亲却还是要送;并且关心备至……这也太把“我”当小孩了

生:作者对于父亲买橘的确是应感动,但这么容易流泪,好像也有其他原因。

……

 师:大家找得这些的确显得不合常理,好像父子之间存在着隔阂,而父亲想要努力消解隔阂。这些文字似乎给我们留下了隐约可循的线索。为了解决这些不合理之处,我们再回到第七段,看有无新的发现。例如,“父亲和我东奔西走”下,父子二人之间,可能沟通——

生:他们相互沟通的机会可能比较少

生:书上写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种情况下两人的心情也应该不会太好,容易产生矛盾。

生:“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看出父子之间矛盾很深所以,父亲送我时的“过分”关心,应该是在试图消除父子间的隔阂后来,可能由于种种原因,矛盾继续加深了。

师:解释的好!朱自清与他父亲之间的确是因为父亲的娶妾、工资、家庭负担等,隔阂愈发加深。当父亲年老,来信谈及“大去之期不远”时,由于 “隔阂”而造成的父子疏远、不相见的痛苦,让朱自清忍不住流泪,想起父亲的“背影”,最终“心结”释然便写下了这篇《背影》。所以,就文章的线索而言——

生: “父子之间情感的隔阂”也是文章的线索了。

师:嗯,通过刚才围绕“线索”进行的探讨,我们发现《背影》这篇文章,最表层的线索是“背影”,深层的线索是“作者对父爱的理解”,更深层的线索是“父子间情感隔阂的消解”。这也启发我们今后读类似的散文时,可以通过寻找线索,尽量还原作者的本意。

 

                                    寻找情感变化的密码

                                             青岛城阳教体局教研室  曹雪芹

师: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品中的“我”来,读懂“我”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富有变化的,你通过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出作者对父亲情感上的变化?

生:我从第五段的“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前文写我嫌弃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嘱咐茶房照顾我”有些“迂”,这句话写意识到想法的错误,自责自己“太聪明了”。

师:这种自责之感是在浦口送别时就产生了吗?

生:不是,应该是在多年以后,作者写《背影》时才反思到的。

师:你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生:“现在”和“那时”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你通过哪些词语能体会出作者的自责?

生:作者用“真是”和“太”这两个词语修饰“聪明”,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可以看出他的自责。

生:还有“唉”这个感叹词,在叹息之余也表达了自己的自责。

师:请把你对这句话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也让你体会到作者感情上的变化?

生:第六段的“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让我体会到作者情感上的变化。前文谈到父亲为“我”做了那么多,可“我”无动于衷,但是看到父亲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感动了,眼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

师:同学们,“男儿有泪不轻弹”啊,可是,面对蹒跚的老父亲的背影,朱自清的内心怎能不受触动,二十岁的他,泪水忍不住很快流了下来。

生:而且眼泪是“很快”地流下来的,说明当时是控制不住了。

师:这就是感情的力量。还有吗?

生:我认为,这一段中的“我赶紧去搀他”这一动作描写也能看出作者感情的变化,前文一直写父亲如何担心照顾“我”,这一句写了“我”对父亲的关心。特别是“赶紧”一词,点明了“我”搀扶父亲时,动作之快,内心充满了担心与感激。

师:这一“搀”,搀出了父子间最亲密的距离,文中唯有此句写到了父子间零距离的接触,这一个动作消除了父子间的隔膜。

生:我觉得第六段中的“可是”一词,也能够看出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可是”表示转折,它用在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语句中间,强调的是这一行为对父亲而言不容易。“可是”让我体会到朱自清面对父亲的背影,内心隐隐的担忧。

师:是的,在那时那刻,朱自清内心的变化就是通过“可是”一词表现出来。“可是”里,有父亲买橘时行动的艰难;“可是”里,还有儿子对父亲出于本能的担心。请你读读含有“可是”一词的句子,读出朱自清内心的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

师(提示):刚才我们从副词、动词,从心理、神态、动词等做了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比如,大家看看表示色彩的词……

生:老师,第六段中“朱红”一词我觉得很扎眼。

师:为什么呢?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写到色彩时,以冷色调居多,比如父亲的衣服是“黑”和“深青”,我的大衣是“紫”色,这些色彩都给人黯淡、压抑、哀伤的感觉。但是,写到父亲抱着橘子往回走时,作者特别强调了一下橘子的颜色是“朱红”。

生:朱红又叫中国红,看到这种色彩,会让人想起家,让人内心有温暖的感觉。这样就写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了。

师:你的发现太独特了!从色彩的选词上居然也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

                                   一封家书情难忘

                                              湖北省江陵县实验中学  陈涛

师:提起父亲,你会想到什么样的词句?

生:坚强、勇敢、伟大、心胸宽广等等。

师:假如你的父亲给你写信,会写些什么?

生:他一定会鼓励我好好学习。

生:肯定是让我在家听话,听爷爷奶奶、老师的话,否则会揍你。

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父亲给他写了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了这封家书,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反复读这封书信。

生:我觉得这不像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倒像是一位陌生人写的,充满了请求之意。

生:读出了一种悲伤之情,写下这封家书的人,心情一定是极为沉重的。

生:我觉得父亲写下这封家书时,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既不希望在远方的儿子为自己担心,又希望儿子能够重视自己。

师:你说得很好。有一句老话: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父亲又何尝不是担忧呢?

生:父亲一边说自己身体平安,一边又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他是在宽慰儿子,又非常想见自己的儿子一面。

生: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似乎在对儿子说:我们能否再见一面,你原谅我吧!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读出了父亲信中的那难以言述的话语。一个有新思想的儿子,一个有守旧情怀的父亲,他们之间的矛盾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种种的恩怨,让父子两人天各一方。而今,当儿子收到父亲那无法说清却又感怀于心的家信时,他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生:我不由得流下泪来,想起了他的种种好处来。

生:作者说,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既表明了自己想与他再相见的情感,更有一种对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一种愧疚。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一封家书,勾起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也让儿子对父亲的种种过往烟消云散。父子没有隔夜仇,分隔太久的父子,通过这一封家书,让往昔温情的一幕浮上眼前,那是怎样的一幕呢?

生: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生:应该说是车站送别,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一幕。

生: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背影。

师:请同学们将作者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而不是身影呢?

学生读相关“背影”语段。

生:作者描写的是父亲离开我买橘子的过程,他看到的就是父亲的背影,所以用背影显得很真实。

生:背影让人读起来很有感情,而身影缺少这样的感情。

生:背影给人一种越走越远的感情,而身影没有这样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通过作者的描写,给我们的感受是父亲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只能看到父亲的背影。

生:身影给人的感受是就在我们身边走来走去,而背影给我们的感受就是离我们远去,再也回不来的感受。

师:买橘子,还有再回来的时候,但在人生路上,离开了,还会再回来吗?

生:我明白了,当作者看到父亲说大去之期不远矣时,便想到的是父亲离开时的背影,既是一种真实,更是暗含着一种生离死别的意味。

生: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既有一种珍惜更有一种不舍。

生:对于他们父子二人而言,曾经一定有过很多很的不愉快,但随着父亲的老去,彼此互相原谅。

生:我觉得描写背影意味深长得多,不仅仅是父亲的渐渐离去,更是背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了。

师:确实,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父亲遭遇到了哪些不幸?

学生阅读,找出并感受。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

……

生:对于父亲而言,他承受了太多太多的不幸,但他从未将这一切告诉给自己的儿子。

生:对于儿子而言,他有了自己的儿子,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生:我觉得作者通过背影,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无限的爱意,也看到了父亲的艰难,特别是我自己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之后,这种情感更为明显。

师:确实如此。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父亲的代名词是坚强、勇敢、博大、宽厚,但他们也有泪水,有了酸楚,只不过他们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看到,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与我们渐行渐远。将我们温暖的目光回望,相信你也能看到自己父亲满是爱意的“背影”。

 

                                      耐人寻味的“话”

                                                    河南省林州市第九中学  杨增强 

师:课文中穿插写了父亲的话,耐人寻味。联系上下文读读,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生读书)

生:我觉得父亲的话,表面上看都很平常,但却处处体现父亲的良苦用心。如,第二自然段写奔丧到家里,看见满院狼藉,“我”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觉得,父亲一方面要隐忍内心的悲苦,另一方面父亲还要劝慰我,话语中还包含着希望“我”重新振作起来的意思。

师:联系上文来看,这句话更在于劝慰“我”。你能读出这种微妙的心理吗?

生有感情地读此句。

师:读得好,“绝人之路”重读。读出了劝慰、坚强。

生:我觉得课文中父亲的话,是引起下文的基础。比如,第六自然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如果没有这句话,就没有接下来我看到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时的背影。

师:淡淡一句话,却必不可少。

生:如果联系上文来看,父亲为送“我”上车,拣座位,嘱“我”小心,托付茶房,本来已经很辛苦了,却还想着为我买橘子,这句话这就更让人感动了。

生:还有,买橘子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第六自然段写到“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以及过铁道的艰难,等等,可见,买橘子的小事,对父亲来说又是多不容易的。

师:联系上下文来看,父亲买橘子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由此可见。这句话的分量很重。

生:我觉得父亲有些话看似啰嗦,其实却透漏着父亲细腻的关怀。比如,第六自然段写父亲为“我”买回橘子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理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还有父亲下车回头对“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父亲很细心,很体贴。你有相似的经历吗?

生:有。比如上学出门时,妈妈总爱说一句“骑车慢一点儿,路上小心”,吃饭时,妈妈说“多吃一些”,很多很多的。

生:我也有。我出远门,父亲总要叮嘱我,“到了。给家里回个电话”。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平日里,父母的话很平常,有时我们还嫌啰嗦,细细一想,点点滴滴都是情啊。那么,我们读一读父亲的话。

(生读)

生:应该用平淡的语气,读出依依不舍的感觉。“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很好,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味道来。

生:我觉得父亲有些话,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如:第五段写“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和脚夫砍价的话没有写出来。

师:这个发现太奇妙了,你说说看,可能有什么样的话呢?

生:太贵了吧,我可没有出过这个价钱?

生:便宜点儿,再便宜点儿,(边说边作揖)

师:你觉得这些话对表现父亲的形象打折扣吗?

生:我不认为,讲价钱恰恰是家庭境况惨淡的具体表现,而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普通父亲的形象。

生:还有,父亲“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话虽然没有写出对话来,但是却暗含了当时对父亲的不理解。

生:好像还带有某种成见。

师:有根据吗?

生:最后一段写到“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并适当讲解父子纠葛)

师:课文中这些话为什么没写出来呢?

生:可能是为了行文更加简洁。

生:也可能是为了突出“我”当时对父亲的不理解,为后来我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所以侧重于表现“我”愧疚的心理。

师:该带着怎样的愧疚心理读呢?试试吧。

(生读)

师:读得真好!重读了“聪明过分”、“不大漂亮”、“太聪明了”,还加上了叹气的样子,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生:我觉得父亲的来信也颇耐人寻味。

师:何出此言?

生:见信如面,字如其话。信中一方面告诉“我”平安,唯恐孩子牵挂,一方面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似矛盾,但我总觉得有很多很多东西要说的。

……

 

                                     从“里边没人”说起

                                           上海市松江一中  王志成  

师:课前很多同学都有一个困惑:父亲和我告别时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火车厢里怎么可能没人呢?他为何要这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真的没什么人吧,冷清。

生:我倒是觉得他应该是想说“里边没人看见”吧。

师:你有什么依据么?

生:我觉得父亲这样说,是说没人看见,孩子,你就不要有顾忌了。

师:“我”为什么有点嫌父亲呢?

生:“我望着他走出去”,用的是“望”而不是“送”,是因为“我”觉得父亲灰头土脸的样子让我脸上有些挂不住。

生:是呀,你看父亲把橘子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身上的泥土”,他的样子让“我”觉得与“穿皮大衣”的我是多么不协调呀。

生:我赶紧去“搀”他,而不是把他手里的橘子接过来,是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孝顺,也可能是怕橘子会洒落一地,但似乎又有点儿嫌脏的意思。

生:即使我自己本来要去买橘子,也是出于认为父亲“是一个胖子”的缘故,嫌他买东西太费事,而并非真得心疼他。

生:我还找到,前面父亲买橘子时的吃力让我流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怕他看见”是因为怕他又要和我唠叨没完;“也怕别人看见”是会让别人觉得父亲对自己这么好,自己太不懂事了。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我”觉得父亲很烦?

生:我觉得父亲为了小费的多少和脚夫讨价还价,还有反复嘱托我要照顾好自己。

师:觉得不够大气,太啰嗦了,是吧?

生:是的。

师:那从哪里能看出父亲对我无私的爱呢?

生:比如买橘子时,他连买一个袋子的钱都不舍得花,却舍得给我去买“朱红”的橘子。

生:还比如他蹒跚地去买橘子,回来时将橘子“一股脑儿”地放在皮大衣上,能想象出他累得已经有些吁吁直喘了。

生:还有父亲忍受着失去母亲的痛苦,却鼓励我、安慰我不要难过,要充满信心。

生:父亲送“我”上学时总是放心不下,一再要求送我去。

师:父亲对“我”的无私付出,并没有得到“我”的理解与回馈,反而以不经意间的行为让他察觉到儿子的“冷淡”,作为父亲来讲,心里肯定很难受,接下来的“流泪”和之前有何不同?

生:之前看见父亲为我买橘子而流泪,是心疼、不忍。当父亲消失在茫茫人海间时,我意识到自己此前的表现让父亲很失落,这时的眼泪充满了深深地愧疚与自责。

生:当读到父亲寄来的那封信时,再次想到父亲是因为自己才“膀子疼痛利害”,而自己当时却是那么地不懂事、那么地不理解父亲,内心那么地虚荣,以至于在他晚年时,让他受了那么多的苦。

生:即使这样,“我身体平安”,父亲还是要“我”不要挂念,但“我”听来,却如一根根针刺入身体,满心的内疚之情油然而生。

生:如果“再能与他相见”,我一定好好孝顺、回报父亲,弥补曾经留下的诸多遗憾。

师:如果再次重现“买橘子”的场景,“我”会怎样做呢?

生:“我”一定会认真听父亲说的每一句“唠叨”的话。

生:“我”一定会也为父亲做一件大衣,帮他抵御风寒地侵袭。

生:“我”一定不让他再替自己买橘子,而是将买好的橘子剥好给他吃。

生:“我”一定会把他搀送出车厢,关切地说一声“爸爸,你要多当心身体!”。

生:“我”一定不会再让父亲为自己操劳、要让他安享晚年。

师:父爱如山,尤需珍视;亲情无价,懂得感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背影
语文德育渗透教学设计《背影》
作家王万兵:马天保再谈朱自清《背影》的经典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14课《背影》预习 教案 课件
【三湘文艺】周薇/再读《背影》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