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辱骂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晚年却为何沉迷中医无法自拔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了。

最近几天,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蔓延全国,成为大家口中的高频词汇。

虽然我们谁也不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持续多久,但是凭借国家的有力举措和无数救死扶伤的杏林高手,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在此次疫情中,医生们摒弃了门户之见,中医、西医双管齐下,凡是能对患者有帮助的手段,就是好手段。

然而从一百年前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对中医存在偏见。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医的那些事儿。

不喜欢中医的名人后来怎么样了?

中西医争论吵了百年之久,清末民初,“德先生”、“赛先生”两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振兴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不仅身体力行地倡导群众有病看西医,还不惜将中医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牵头翻译《天演论》的严复曾经说,“中医和算命差不多”。

在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下,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曾经将“废除中医案”搬上了台面,研究立法实施。

崇尚中医的老大夫们当然不干,据当时《申报》记载,各药店门上都贴有“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死命”的抗议字条。

幸亏是中医前辈们阻止了“废除中医法案”实施,否则失去中医将是我们中华民族无可挽回的损失。

饶是如此,抵触中医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从小读四书五经长大,又去过日本的梁启超,他就很排斥中医,曾经怒斥中医为两千年来迷信大本营。

梁启超有多抗拒中医呢?

他晚年得了肾结核,西医建议他把病变的肾脏切除,他的中医好友肖龙友认为,没必要开刀,中医可以调理。

然而梁启超没听劝,坚信西医有效并动了手术,不想医生却错将健康的肾脏切除了下来,导致病情恶化,最终死亡。

临死前,梁启超仍为西医辩护,“不要因为我阻碍了中国医学的进步。”

一代大家,五十六岁就病逝了,如果当年梁先生肯试试中医,也许会为中国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民主义”之父的孙中山孙先生,曾经在香港学医,对西医尤为推崇。

长年累月的操劳,让他经常感到腹部不适,有人向他推荐著名中医,葛廉夫。孙中山先生却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平时有个怪癖,就是不吃中药。”

不久孙中山先生被协和医院诊断为肝癌,手术失败了,生死关头有人建议孙中山服用中药,但他却宁死不肯喝一口。

同样是学过西医的鲁迅先生也接受不来中医,当然这也不怪他。

鲁迅先生少年时,父亲身患重病。他下学后,每天往返于当铺和药铺,竭尽全力却没能救回父亲,导致他一生都对此事耿耿于怀。

故而有着切身体会的鲁迅先生说出了“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样的话。

令人意外的是,鲁迅晚年却在家认真修补起中医典籍,显然是认为中医有可取之处,值得好好研究。

身为民主人士胡适先生也曾吐槽:“中医是落后的医学”,然而他却在被西医判死刑之际,蒙中医挽救。

那个称到死也不碰中医的郭沫若,却是靠中医避免了瘫痪。

虽说中医不是神,不能包治百病,但中医毕竟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2000多年,有着西医取代不了的智慧。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是怎么来的?

中医的概念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中医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我们民间有一句话,叫“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这种说法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揭示出中西医二者医疗理念的不同。西医是针对疾病采取诊疗,中医是针对生命状态健康进行调整。

西医看人,把人缩小,看微观。而中医看人,把人放大看,看宏观。

所谓的宏观,是指的时空。

我们常常觉得中医玄妙,来源于这样一种印象,即使是同一类病症,面对不同的病人,中医会给出不同的诊疗方法,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这种细分理念就是源自中医的时空观,中医认为同一个人,在南方发热和北方发热,引起的诱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小小的感冒,中医也分成了不同的类别,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诊疗方法有所不同。

中医与西医治病救人好比两个人爬山,一个人从坦途大道上山,另一个人从羊肠小道登顶,二者都能达到目的,但在路上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片面的用西医的体系去套中医的概念是很难达到医治效果的。

中医对人身体的掌握贵在调理,关于中医的调理说有一个很出名的段子。

卫文后问扁鹊:“你家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说:“我大哥第一,二哥第二,我最次。”

卫文后很疑惑:“为何你的名声最显?”

扁鹊:“我大哥能使人不病,我二哥能使小病不变成大病,而我只能把重病的人抢救回来,因此我的名声最显。”

中医认为,最高明的医者能使人体保持一个相对平衡健康的状态,从而不容易生病。

中医的阴阳四象理念

1.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医经典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也比较抽象。

《说文》:“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水之南、山之北接受阳光照射比较少,称为阴,水之北、山之南接受阳光照射比较多,称为阳。

《易经·系辞》说:“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素问》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那么阴和阳单单是指山水的面阳,朝阴之向?还是具体的指代日和月,水或火,男人女人?

其实都不是,阴和阳是表示事物性质的抽象概念。

凡性质似火,具有温暖、光明、向上、向外、跳动、尤备、干燥等特征的,皆属于阳;凡性质似水,具有寒凉、晦暗、向下、向内、稳定、抑制、湿润等特征的,皆属于阴。

阴阳的观点,是典型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事物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特性。

阴阳的概念既然如此的朦胧模糊不清,中医又是如何把握的呢?

抽象的阴阳不可把握,但具象的阴阳我们可以观测到。

比如血小板,是血液中具有凝血功能的细胞。

血小板低,血液容易流动;血小板高,血液则容易凝固。按照动为阳,静为阴的原则,中医认为,血小板升高为阴,降低为阳。

又比如《千金方》对肝脏状态有这种6种认识:

肝之虚实,胆之虚实,皆候于左关。浮取为阳,候胆;沉取为阴,候肝。这六种状态不仅有脉象可据,也是可以观察的,同理,其它脏腑之寒热虚实,也是可以观测的。

2.中医中的四象

“四象”之说出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地本来浑然一体,虚气升起浊气落下,天地分开,就是“太极生两仪”,也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天地产生后,生出了金木水火四种元素,也就是我们说的“两仪生四象”,这四象又正好对应了时间变化,春夏秋冬四季,又由此衍生出了生机勃勃的大千万物。

《易经》的四象理念对《黄帝内经》中的藏象理论有重要影响,《黄帝内经》中产生了“四象”概念对应四季。

第一种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此说广泛见于医家之外的各种典籍,为四象”说之“正统”。第二种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仅见于部分医书之中。

相应地,《黄帝内经》中有两种“四象”与五脏的对应方法:

以肝为少阳,心为太阳,肺为少阴,肾为太阴;

以肝为少阳,心为太阳,肺为太阴,贤为少阴。

其理由是:“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在五脏里面,肺和心空腔相对较多,密度相对较小,轻升浮而居膈上,故为阳;肝、脾肾则密度较大,重则下沉,而居腹中,故为阴。

心肺也分阴阳: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心为单一脏器,而肺有“两耳”,故心当为阳中之阳,肺当为阳中之阴;心搏动不止,其速度较快;肺开阖不休,而其速度较慢,速者为阳,迟者为阴。心当为阳中之阳,肺为当阳中之阴。根据这种理念,中医又把肝、脾看作阳,肾当看作阴。由此,肝、脾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

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中认为,人体状态与四季的变化息息相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身处北方的朋友,一到冬天皮肤就会比较干燥,也容易上火。基于这样朴素的理念,中医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出相应的药方。

3. 中医中的五行

相信很多对于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有五行的概念,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但奇怪的是,金、木、水、土都属于自然界的具体物质,而火只是一种可燃的状态,古人为什么也把它算作五行当中的一种呢?

其实在古人眼里,五行即五材。

古人把五行当作生活中五种常见的材料,而不是构成宇宙的五种物质。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你甚至可以这样理解,五行,只是把天地万物具体分类的名称,而不是指实际的金、木、水、火、土。

《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木主生发,对应春天。

火曰炎上,炎上作苦,火主炙热,对应夏天。

土爱稼精,稼墙作甘

金曰从革,从革作辛,金主肃杀,对应秋天。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主寒凉,对应冬天。

同时,这五种元素既相生,又相克。

于是中医把五行跟人体器官对应情况对应起来,表示人的状态。

如《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又如“紧者犯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

中医的发展脉络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其标志为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的完成。其后经过魏晋隋唐、宋金元、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纵观整个发展过程,宋金元时代发展最为迅速。下面图表列举了从战国秦汉到明清时期的重要著作,相对完整地呈现了中医发展的脉络。

当代人有了那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结合先进的西医理念,那么中医发展的顶峰为何不是当代?

这其中有一个由于文化承继问题,好多现代人都对古典文化传统和古典文献产生了隔阂,对于古代中医理论远远没有清代人吃的那么透。所以说中医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追寻古典文化,好好补上古代文化的一课。

但是我们现代中医也有非常优秀的人才,像我们憧憬的屠呦呦就是提取了青蒿素,在治疗疟疾方面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

相信融合了现代先进理念和古典文化的中医,明天会越来越好。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古真人医话选刊7
辨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及气、藏象等诸多概念
人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拨开迷雾看中医
阴阳平衡对女性健康到底有多么重要
中医看病在于看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