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至少主动做成一件事|目标

你好,我是周岭。

欢迎收听我们第一个主题:目标。我相信你已经写下了自己的目标,只是不知道你对它是否满意。我会在这个主题上花费比较多的篇幅,因为目标这个主题看起来挺空、挺虚,但是非常重要,无论我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所以请大家切实用心思考,如果你想成长、想改变,就必然要通过这个起点。

在我们这个课程开始之前,曾进行过百人免费试听,当时获取试听资格的条件是这样的:必须先告诉我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这样做不是为了窥探大家的隐私哈,而是希望每个人能落实写下目标这个流程。结果有一个读者在我发布活动的当天就报了名,但是当我请他告诉我自己的改变目标时,他就没了回复,直至一个礼拜后才重新联系我,他说:周老师,那天突然被你一问,真的一下子蒙圈了,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过上了得过且过的生活,原来我居然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还有一个读者说:我思考了两天,还是没能写出清晰的人生愿望。

事实上,不仅是他们,加入社群的很多人,包括现在正在听课的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模糊的想法,比如想成为一个很聪明的人、想成为一个很有行动力的人、想成为一个很有钱的人等等。当然,我并没有任何鄙视的心理,事实上我非常感同身受,因为在我自己觉醒之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每天有吃、有穿,也有事情做,但是对自己的人生很迷茫,没有什么特别的痛苦,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心里面想过更好的生活,但身上又处处充满惰性,所以,想学习又静不下心,成天在“想变好”和“想偷懒”之间来回拉锯,根本没办法主动做成一件事。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随波逐流地活着,很少主动专门花时间去想这件事。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想做成一件事,就一定要在“想清楚目标和意义”这件事情上多花时间,尤其是那些有关人生走向的重大选择,我们必须要多花时间去想,让自己从各个角度去看清它的意义,想清楚拥有它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想清楚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人生成就和乐趣,这种想清楚会给我们从根本上带来动力。

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我们总是喜欢一上来就直接进入到事情的具体细节里,在行动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对事情本身的思考却少之又之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种“想与做”的时间配比,实在是太悬殊了,而我们自己对这种现象竟然一点都不觉得奇怪。所以,每次都是欲望一来,就直接开干,而且在后面的行动中也很少持续、主动、深入的思考,对吧?所以,从这件事情上,我能感觉到,我们人类不愿意思考的天性真得非常强大!

但成长就是一个反天性的过程,如果我们想要主动做成一件事,就应该主动改变这种“做多想少”的默认思维模式,在“想清楚目标和意义”这件事情上花更多时间,花大量的时间,并且在行动的过程中,也要伴随性的根据反馈进行持续思考。所以,我们也别等以后了,现在就一起来花点时间,想一想应该如何确立真正的目标,或者说怎么避免那些假目标,好吧?通过前期的了解,我发现以下四种情况,往往是大多数人都会踩的坑。

第一种情况是:把浮浅的欲望当成目标

我们很多人做出一个决定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情,看到别人在做,觉得挺好,于是自己也想要,比如看到别人在阅读,觉得阅读很好,然后自己也想读;看到别人在跑步,觉得跑步很好,然后自己也想跑;看到别人在写作,觉得会写作很好,然后自己也想写,但除此之外,可能就没有更多的了。我这样说并非在指责谁哈,因为我以前就是这样的,我经常把模糊浮浅的欲望当成目标,以为有了愿望就可以了,然后凭借一时的热情去行动,结果很快就被现实打了回来,没过多久就放弃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其实就是我们没想清楚意义的结果。

第二种情况也很普遍,就是:同时想做的事情太多

比如有的人想同时学习英语、写作、演讲、画画等等,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我建议你精简一下,只选最重要的一个,或者有相关性的一主目标和一个辅目标。很多人做不成一件事的原因就是欲望太多,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的:想做的事情特别多,能做的事情又特别少。而且越是自己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想要的就越多,越是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的情况下,欲望就越容易大,完全不知道做成一件事到底需要花费多少心力。当然,要想通这个问题也很简单,自己去试试就知道了,当自己觉得精力不够,或每样都学不精的时候,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就是在提示我们欲望太多了。

所以,请一定要放弃“多”这个执念,我这里说“放弃”,并不是让你彻底放弃目标,而是暂时“悬置”,就是把它们暂时先收起来,做好其中一个,等做出一点名堂,再去追求下一个,这样做其实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会让自己有真正的收获。我在前年7月份决定写作之前,也是欲望很多,想同时做好写作、英语和编程三件事,但最终,我只选择了“写作”这一个,把英语和编程暂时“悬置”了起来,心想等写作方面有所成就了,再拾取下一个不迟。事实上这样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我发现当自己一心投入写作,开始产生一些影响力之后,心里面就踏实多了。这种体验真的是应了“多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这句话,至于为什么优先选择写作,我一会儿再说。

当然,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种方法很Low,不像网上其他的那些大伽,鼓励大家快速成为斜杠青年。相比起来,我更愿意走相反的路线,一是我不相信速成理论,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参加过很多课程,对吧?结果呢,学了那么多,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还是老样子。因为人要发生变化,是有过程规律的。二是我所分享的方法论和策略只适用于没有任何基础或资源的普通人,如果你没有特别的天赋和环境的支撑,早点抛弃幻想就是节省自己的生命。

另外,有些人可能会误会我的意思,以为精简目标就是完全只做一件事,比如全年就养成一个早起的习惯,这倒没必要哈。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有些“多”是允许的,比如你可以同时培养一些习惯,诸如早起、运动、阅读之类的,我认为习惯可以同时培养,但技能最好聚焦一个,或是一主一辅,两个交替,因为技能的练成和产生价值需要的周期更长。但不管怎样,无论你养成习惯还是培养技能,一旦你开始觉得自己精力不够,或是开始马虎应对,学不深、学不精、学不出名堂的时候,那就应该主动精简自己的目标了。

第三种情况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我平时和读者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是目标清晰、行动力水平很高的人,他们已经在跑步、健身、每日反思、早起、阅读、写作方面有了很多的实践,但是他们一个个看起来都挺苦恼的。他们的苦恼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很努力却看不到相应的回报。真的,如果光比努力程度的话,那简直不要比我高太多。

比如有的人每天至少会专注3-4个小时练习英文精读,还要花时间新背50个单词,再复习150个单词,在截稿前这种练习已经持续了400多天;有的人坚持日更80天,每天练习书法30分钟,持续一年,坚持读古文(易经)两年,坚持瑜珈两个月,我说的这些坚持都是同一个人哈,而且这还是去年截稿前的数据。如果换成是我,我大概率是坚持不下去的。我在想,有这样的意志力和学习耐力,却没有爆发出原本该有的力量与回报,实在可惜,而这种情况的源头还是来自自身目标定位的偏差。这种偏差就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这道理不难理解,如果你希望进步更快,做出名堂来,那就不能满足于“内向修炼”,必须立足于“外向修炼”,输出作品和价值,对吧?我刚才说到了两个名词,“内向修炼”和“外向修炼”,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哈:内向修炼,指的是围绕个人自身的成长活动,比如跑步、阅读、早起,外向修炼,是指围绕外部世界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等,可以产出作品,给他人价值的活动。

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或锻炼,只做那些与自身有关的事,比如跑步,反思等等,这样的活动哪怕做一辈子,也最多只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但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对别人更有价值的人,对吧?而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交换,如果我们不想办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产出作品,就无法参与到外部的交换和循环中,如果无法展示自己的价值,就无法收到他人的反馈。所以,没有交换和反馈,也就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转,这样的进步注定是很小的。

所以不要再说自己天天坚持早起,每日反思,不停地学学学,但就是感觉进步不明显了,不要再一味地沉浸在自我完善的圈子里了,想进步明显,就直接甩作品。你想通过阅读来提升,那就直接去写文章发表,人家给你点赞了,你自然就会去读更多的书充实自己;你想在跳舞方面有所建树,那就精心编排舞蹈,产出作品发到网上,让大家欣赏点赞,不仅收获鼓励,还直接积累影响力;你想让自己成为画家,那就抓住点滴创意,形成作品发到网上,获取反馈。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福利,可千万不要浪费了。

在前期社群的讨论中,关于“输出”的话题也是最受大家关注的,一位读者甚至帮我做了一条语录,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

想要有影响力,一定要输出。输出才能被别人看见,然后还要让输出有价值。有足够大的价值,才能被别人需要。

我觉得这个总结很到位,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暂时体会不深,没关系,先记住这句话,等到了后面的“深度学习”主题时,我们还会继续回顾,你会发现这句话价值万千。

我们回过头看,那些习惯只输入不输出的人通常都很喜欢“做任务”,比如一年内读完40本专业书籍、一年复盘两290次、每天写日记,听英语、晚上阅读等,这样的目标非常具体,但给自己的仅仅是这样一些数值指标,时间长了之后容易忘记初心,陷入打卡心态。

想想看啊,如果目标是读完40本书,却不注重读书之后要输出哪些有价值的内容,那么书读完了目标就结束了,我们就很难再深入下去,甚至为了快速达成数量目标,囫囵吞枣,毕竟快读也是读,慢读也是读嘛。书读完了并不代表我们能够真正学到东西,这种心态很容易让我们为了完成而完成,最终导致逐渐放弃或坚持得很辛苦,所以以输入的数量为目标不可取,它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偏离成长的动机。但是,一旦你开始以“输出”为向导,就会马上跨入“实战”和“创造”的层次,动机会变得完全不同

“输出意识”实在是太重要了,有些人没有输出,是因为本身就缺少向外输出的意识,而有些人则是知道要输出,但是觉得输出的难度比输入大,怕吃苦,所以躲在输入的舒适圈里,用重复的努力来感动自己。还有一些人倒是有输出意识,但总认为自己输出的作品不够好,想等到完美的时候再分享,但通常这种时机永远也等不到,道理你都懂的,对吧?事实上根本不用担心,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你弱,你的东西总会对某些人有用,即便没有正反馈,那么负面反馈也是很好的,至少可以让自己知道哪里不好。

反正,一定要有“产出意识”,要有“作品意识”,有产出,并且产出的东西对别人有用,那你就会进入成长的快车道!就能更早看到做成一件事希望。“作品意识”就是一只拦路虎,很多人都被它挡在了半路上。当然,有些人不仅有产出意识,也有作品呈现,但仍然感觉成长太慢,那这个就是产出价值是否足够大的问题了,今天先不讨论,后面会在“深度学习”这一主题继续探讨。

总之,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不能光靠热情,光靠毅力,如果你一旦有了“苦苦坚持”的想法,那就一定要小心了,这可能是预告失败的征兆。更好的策略是,在“想清楚意义”这件上多花时间,通过认知去驱动自己,同时尽量产出有价值的作品,通过获取反馈来驱动自己。一旦你从“热情和毅力”驱动转到“认知和反馈”驱动,你想停下来都难。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一句话:千万不要沉迷学习无法自拨,而要沉迷输出无法自拨,有了输出为牵引,努力学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再来说说第四种情况:缺少“利他”思维!

这种情况和“只输入,不输出”类似,也是一种思维认知上的误区。比如很多人在咨询的过程中,当谈到目标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说:我想变得很有钱、我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想成为学霸、我要养成5点起床的习惯……等等等等,当然,这些想法其实都没有错,不管你的愿望是大是小,是高是低,有欲望总是好事,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欲望都没有,那他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可能性。

但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人们往往只能单方面地看到自己想要的,却忽略自己能给的。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索取心态”,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都是“我想要”的思维模式,因为,说出“我想要什么”很轻松嘛。正是因为如此,这种“利己思维”说出来的目标往往都很多、很大,而且也很容易陷入急于求成。所以,只要我问他们:你能给予别人什么呢?基本上他们马上就会陷入沉默,然后幽幽地说:好像确实是,自己没什么特别能给予别人的,就算是养成一个习惯,也难保自己能付出那样的行动。

在坐的愿意付费购买这堂课,就是因为我之前的很多思考触动了你,所以你愿意相信这堂课是有价值的,即使付费也要来听一听。如果我周岭从来没有在网上发表过任何文章,也没有帮助过任何人解决认知问题,我冒然开一堂收费课,我相信,别说付费了,哪怕看一眼你都不愿意,对吧?谁知道你周岭是谁啊!当然,如果你觉得我举自己的例子不合适,那就再想想其他你愿意主动关注的人,是不是都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价值,这些价值可能对你有用,所以你愿意关注他,和他保持连接,甚至愿意付费支持他呢?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无论是谁,换作是你也是一样的。只要你自己有价值,而且价值能够呈现出来,被他人强烈需要,人家就会关注你、反馈你、支持你,进而与你产生密切的联系,愿意把自己的资源给你调用,最终你会发现,之前你想要的一切都会自然而然的来到你身边,甚至还会有很多惊喜。写作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所以,利他就是利己,这句话真不是鸡汤,而是这个世界,无比真实的运行规律,谁能早一天正视它,谁就会从中受益。

所以,一旦我们把看问题的角度从“我想要什么”转到“我能给什么”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当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浮躁的人群中稳住自己,默默前行,去等待那束亮光出现。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交换嘛,我们总不能只想着自己想要什么,而忽略自己能给什么,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价值,不能够被他人强烈的需要,最终能换回的东西自然也很少,所以,相比起“我想要什么”这种思维模式,“我能给什么”这个就明显得更靠近成长的真相,对吧?容不得自我欺骗和做假。

所以,只要盯着自己的价值去确定目标就好了,这是我们成长的根本,比什么兴趣啊、爱好啊之类的标签,重要得多了!当你开始思考自己做什么事能够给别人带去价值、最好是长远价值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天地。不信你现在就可以试试,仅仅这一个问题,就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的动机,甚至会彻底地改变你。

以上四种误区基本上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目标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目标困境不在上述范围,可以到知识星球上给我留言,我会和你继续探讨。另外,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也简单说说自己的目标探索过程,虽然这是我自己的个案,不完全具有代表性,但作为一个参考,帮助大家理解是可以的。

我常把35岁这年当成自己的觉醒元年,因为那时,我第一次在人生中决定主动去做成一件事——写作。在此之前,我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但心里竟然幻想着自己肯定能过上理想中的生活,好像那生活会自己到来一样。脑子里也成天漂浮着很多欲望,甚至有一种它们会自动实现的错觉。所以,经常一时兴起去尝试这个,体验那个,但没几天就开始凉凉了,要么同时要学很多东西,好像很努力的样子,但实际上没什么卵用。在前年7月正式开始写作之前,我还徘徊在英语、编程和写作这三个选项当中,甚至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几项并行的。

最后我发现,美好的生活不会主动到来,强烈的愿望也不会自动实现,必须要从盲目的憧憬中清醒过来,但现实告诉我,想要做成一件事真的很难,同时学很多,更是不行,哪个都做不好。认真思考之后,我发现英语不是自己当前的刚需,于是暂时悬置了,编程和写作都有积累和复利效应,但我最后选择了写作,因为写作可以让自己想清楚很多问题,想清楚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而做出更好的选择就可以直接影响自己的人生轨迹。出于这样的考虑,最终我决定只选择写作这一个目标,并决心写出点名堂,主动做成它。

通过一年半的探索,我也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目标确立模式,这个模式可以这样表述:选择一个可积累的,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目标,这样可以大概率地提高自己做成一件事的概率。你不妨参考一下,看看自己选择什么目标可以实现价值积累。

可积累,这个很重要。假设你选择的目标是做一个顶级的大厨,靠每天烧菜去换取薪酬,这就是不可积累的,因为当你停止工作时,收入就会减少。但是,如果你在当大厨的同时,还积累研发新的菜品和秘方,那你就可以拿这些创新去入股分红,开网课教授,甚至申请专利,这种可以积累的方式会让你的工作越来越少,但收入越来越多,可以说是上不封顶,像发行音乐唱片、写作都是这类选择。所以说,选择,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对这个观点有兴趣,可以在公众号内回复数字59,获取详细的解说文章《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除此之外,我从李笑来那里学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刚需。什么是刚需呢?直白地说,刚需就是吃饭和睡觉,你要是不去做,你就会“死”。(当然,这个死是打引号的)而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可做可不做,去掉它对你的生活也没有影响,那它可能就不是你的刚需!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多花时间去思考这件自己不做就会“死”的事情到底是什么?跑步、写作、编程、英语,还是什么?一旦找到那件刚需的事情,其他的事你就不需要去考虑了,你会吃饭睡觉都想着去做这件事,哪里还有惰性和阻力呢?

关于寻找“刚需”这件事,还真没人能帮你,只能你自己花时间去考虑,花大量时间不断去审视、去反思、去行动、去感受,直到找到它!说到感受,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可以在公众号回复:目标两个字,获得《如何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文,里面有一稼的的六点触动法非常值得参考,或许能给你带来惊喜。

当然,刚需确实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就是在想中做,做中想,不断学习新知识,并把每个理由都清晰出来,然后在实践中去验证、去强化,最后固化为自己最内在的驱动力。至少,我们得列出所有做它的理由吧,如果列出来的理由越清晰、越具体,我们的行动力就越底层、越内在,别人想扑都扑不灭,只有这样时不时地去琢磨,我们的刚需才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公众号中,我的第7篇《为什么我要坚持写作?》和第14篇《写作是一生的事情!》就是我对写作的刚需思考;第43篇《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我是如何持续两年早起的》是我对早起的刚需思考;第53篇《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是我对阅读的刚需思考;第60篇《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是我对跑步的刚需思考;第71篇《终有一天,你要解锁这条隐藏赛道》是我对冥想的刚需思考。

我现在可以持续地去做这些事,而且已经不需要最原始的热情了,因为我有充分的理性认知去支撑自己,甚至觉得不去做就是自己的损失,当然,我也通过大量的实践,切实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所以,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下,在公众号回复相应的数字,就可以得到文章链接。

我想,这也是选择写作这项技能的一大好处:它可以让你在想做的事情上比其他人想得更清楚,然后显得更有毅力或动力。回想我自己写作的这一年半,就是努力思考、精简欲望,专注目标,然后不断输出,打造价值的过程,一旦跨到价值输出的循环系统之后,有些进步和收获连自己都想象不到。

考虑到来听这次课的可能还有不少是学生,所以我不得不特别申明一下:这些方法论可能并不完全适合你们现在这个阶段。在上次的免费试听活动中,就有一位高中生说自己目前还没有人生目标,其实在求学这个阶段能考虑人生目标也挺好,但是暂时找不到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有些人到老了都不知道想要什么,我认为在求学阶段,学出方法、考出成绩、上好大学、找好就业,就是你们最大的目标,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但可以为今后追求主动的人生目标创造能力和条件。

当然,“价值产出”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适用于在校学习的,比如不能一味地输入,学学学,你可以主动整理出有自己思考的听课笔记,这也是“作品产出”;再比如,背单词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背背背,可以给自己主动测试,这也是通过产出获得真实反馈的原理。其实,我们做一切事都与目标有关,当我完成所有课程的梳理之后,你发现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四个字:价值输出。可能你暂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你可以把它先牢记在心里,未来的经历自然会让你产生顿悟的。

很多人经常来问:如何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如何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执行力……说到底,最大的专注力、自制力和执行力就是一个让你发生内心热爱的目标,找到它,你的生活想变差都难。当然目标这个问题,不是一次分享能解决的,但我想通过今天的讲解,很多人会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进行调整,这个工作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一个月、一年,甚至几年,不管早晚,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你肯定会在某一天发现它。

好了,第一个主题,就先告一段落,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没关系,提醒自己多花时间去继续思考,想不通的时候,就先确定一个近似的目标,行动起来。有些事情光靠想是不行的,不去行动,就算是想到老也想不清楚,所以想不通时就先做,做不明白时就多想,同时用“想”和“做”两条腿,必然会走得更快。如果你暂时确定了自己的目标,那就请开始思考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多少时间?请带着你的答案,我们下一个主题继续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事在滋养你,什么事在消耗你?
如何聪明地工作而非勤奋地工作?
怎样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年第21周复盘 l 每天都要深入思考未来!
关于什么是幸福,这个观点最打动我
别再虚假努力了!你的早起毫无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