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觉疲劳的时候把王羲之放出来,每一次都是眼前一亮|寇克让「书法欣赏六讲」更新


上周我们上线了《书法欣赏六讲》的第一季,讲王羲之,今天更新王羲之的4、5、6、7集。


上一次寇老师讲到了第3集,王羲之如何把楷书和行书的技术特征运用到草书之中,让草书这个当时的旧事物焕发出新风貌。


▲ 15分钟了解王羲之对草书的贡献


在今天更新的4集中,我们会进入王羲之生命的最后九年,寇老师将带领大家欣赏王羲之登峰造极阶段的一组杰作《十七帖》。我们从中节选了一些精彩内容。



▼ 烜赫名帖《十七帖》

「烜(xuǎn)赫名帖」这四个字是唐代《法书要录》里说的。单独把这个话拿出来,大家可能感受不是很深刻,但如果你对王羲之的好多帖子作一下了解,你会知道能够被唐代鉴赏家称为「烜赫名帖」,一定是大有来头,有他的用意的。

《十七帖》是永和年间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组信件。写给谁的信呢?主要是周抚(注:东晋将领,永和年间任益州刺史,伐蜀。在蜀十八年,与王羲之书信不断)

《十七帖》是许多帖子汇集在一起的,其中有《游目帖》《远宦帖》《儿女帖》《七十帖》。

《游目帖》

这个是唐摹本。王羲之的帖子现在没有一件是真迹,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刻本,一种是摹本。摹本一般比较称奇的都是唐摹本。唐摹本用的纸偏黄,大概没有咱们现在看到的图片这么黄,称其为「唐人硬黄」,它不太吃墨。

这个是刻本《游目帖》。


这是上海博物馆藏的美国收藏家安思远的版本,是宋拓。这个刻本虽然来历不凡,但是大家对它有一个疑问:它究竟多大程度上传达王羲之书法的神貌?

我们在这里把刻本《游目帖》和唐人摹本相对比,实际上也是想给大家解释这个问题。刻本《游目帖》所刻的这些方折和险峻的笔画,实际上在摹本里边也是大量存在的。

回过头去再看刻本《游目帖》就会发现,刀所能做出来的样子,笔也基本上能够做得出来。所以我曾经有一个说法:书法史是刀笔合流的历史。刀极力地要刻出笔的痕迹感来,而笔也一直在模仿刀的痕迹。

书法的美有一些是毛笔本身的美,有一些是刀刻痕迹的美最后被约定俗成认定下来的。在历史的过程之中这两者是相互借鉴的。

《远宦帖》


这个是唐摹本,是王羲之晚年草书的一个代表作。正文前面是宋徽宗的题签,是题在装池以外的纸上的,这个就不说了。

我对这个帖子的感觉是什么呢?跌宕起伏。虽说有点字字独立,但感觉排山倒海的气势。

我们看这里边方折的使用。比方说这个「不」,它由四个点组成,它这四个点每一个都是棱角分明。


但是它在方折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会出现这种特别精彩的连绵。


这个「悬」字是大圈套小圈,方接圆、圆接方,交替使用。

你如果不深入地去看它的细节,甚至不动手去临摹的话,你简直不能想象它有多难。到了这种地步的作品,我认为怎么样都不算过誉。

这叫《远宦帖》,你看这个「宦」字。


经过刚才这一段的欣赏,我想大家对这种方折的真实性,或者方折的本来面目,其实是认可的。也就是说,这种方折原来就是笔写的,就是王羲之原来的样子,并不是后来刻的,所以我才敢把这个东西很强烈地推荐给大家。

前面我两次提到了在缠绕中分割空间的问题。所有的空间形状、大小、主次不一样,这在「安」字之中体现得特别突出。


有写字经验的人,你知道有一个困难就是「安」字上面有一个右转弯,下面还有一个右转弯,我们往往自己提笔一写,把这两个转弯就写得接近了,上转弯跟下转弯看起来是孪生兄弟,一样的。但是他在这里一个收、一个放,这种对比是特别地强烈。

《儿女帖》


这也是《十七帖》里面的一个帖子,也是王羲之这个阶段一个典型的作品。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王羲之有七儿一女,「皆同生」意思是一个老婆生的。「婚娶以毕」,在王羲之笔下这个「以」都是「已经」的意思。还有老小没结婚,等给老小完婚以后,我就打算上您那去一趟。我现在内外孙加起来一共有十六个,享天伦之乐,活得挺开心的。「足下情至委曲」,这个「委曲」不是我们后来理解的委曲求全,是「详尽」的意思。就是说,因为你对我关心得特别细致、无微不至,所以「故具示」,所以我也就什么都跟你说。

这是一个唠家常的帖子最幸福的生活就是最平淡的生活,王羲之写下这个《儿女帖》的时候大概是这样一个状态。

《七十帖》


据当代人的研究,这应该就是王羲之的绝笔

开头说:「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这个「足下」指的是谁?这是写给周抚的。周抚现在70岁,王羲之和周抚相差11岁,那王羲之那时多大呢?59岁。

王羲之一共就活了59年,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流传到现在的王羲之的绝笔。这是当代人的研究,我个人是赞成这个观点的。

他这个时候还想着什么呢,大家看一下后文:「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

「汶领」你千万别以为是山东,那是四川。因为前文里边把「汶领」和「峨眉」两个放在一起说的,所以这个汶领是四川的某个地方。这个时候王羲之还想去四川玩一趟呢。

后面他写道:「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如果真能这样的话,那就是一段奇事,结果这个奇迹没有发生,没想到当年就过世了。

我们言归正传说它的书法。我们一开始就说了,想把书法的欣赏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中去看,这样我们认识到的书法更丰满、厚实一些,不是直观的望文生义,或者表像的观察。

你知道这是王羲之大限到来之际的一件作品,按照常理,应该内力已经不足了,但是这里边还是真气弥满,用笔非常地果敢,而且缭绕缠绵。你看这行气多充沛!

有时候看书法要看他气力怎么样的时候,好多人说一看就怎么怎么样。有时候你不要一看,你二看。一看是一个宏观,你点上一行看,越能发现这一行之间的通畅。


有人说这个字与字之间不是没连在一起吗?其实有时候越是断而连,越难。草书最高明的连不是实连,是若断还连。我个人认为这个是若断还连之极则。

那样大量的方折在里头,方折本来会让书写的速度缓慢下来,因为一方折,笔就得倒下来,书写的速度会缓慢下来,但是这里给你最终传达出来的一个书写状态是气力弥满、一泻直下。

虽然从这封信的内容所透露出来的时间信息,我比较赞成这是王羲之59岁的一件作品,但是,对这样一件作品我个人常常是不敢相信,就是说一个人生命将尽的时候竟然有这样的气力。

人在大限将至的时候,有时真的是失魂落魄、丢三落四,王羲之到这个时候还能保持这样一个书写状态,真的不敢想象。

后来关于书画家都有一个说法,叫「衰年变法」,最后会慢慢走一些下坡路。我感觉王羲之一共活了59岁,他从衰年变法开始就是一路高歌猛进到这一件作品,从来没有懈怠过,没有任何一点走下坡路的迹象,而且最后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潮。

相当于乐章到了高潮的时候突然一个休止符就停了,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远宦帖》,顾盼生姿,跌宕自然!
《十七帖》笔法解析
《中国书法史》:王献之的书艺
千古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书法大全[2]
【晋?王羲之】草书《此事帖》摹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