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字有啥玄机?含义也太太太丰富了!

何尊 西周早期  

196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镇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如果非要评出一个河南人,
爱说的“高频词”榜单,
不用怀疑,肯定“”字会位列榜首!
“中”啥意思?仅仅“好”、“不错”之义吗?
现有资料表明,
“中”字演变历程至少经历三千余年,
而关于“中”本义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
影响较大的就有什么旗帜说(立旗说)、 
建鼓说、测天仪说、射中说等等。
形象上,“中”字的变化同样丰富,
先来看一组图:

甲骨文“中”字(出处:甲骨文合集-06448)

金文“中”字(出处:西周早期  何尊)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中”字

它更像一个旗杆,

上下有飘带,旗杆正中竖立。

到了战国时期,齐鲁文字、楚文里的“中”

已经近似现代文字:

中山侯钺的“中”字

战国时期齐鲁文字“中”字(鲁仲齐鼎)

其后的秦简、隶楷行,更是一般无二

秦简牍“中”字

汉碑“中”字

楷书“中”字  东晋王羲之《黄庭经》

行书“中”字  唐代怀素《食鱼帖》


从古至今,这个字蕴含了什么?究竟有何玄机?

其实,关于“中”,它不仅是对河南而讲,它更是对中国而讲。“中”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国家认同”密切相关的,它应属于“政治文化”范畴,实质是“国家认同”。

01

天下之中”的观念有多久远?


“中”首先是一个方位词。

我们常说左右上下、东西南北中,“中”居于中心,正如河南位于祖国大陆的中部,正好处于“雄鸡”版图的心脏部位基本相当。

史料记载中,最早奠定河南“中”的地位是大家熟悉的治理洪水的大禹。

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并把夏划分为九个州(冀、梁、雍、徐、豫、青、兖、扬、荆),其中豫州(相当于今天河南区域)位于九州的中部。夏朝都城位于豫州中部的阳城(今郑州登封告成镇)。

夏朝的都城位于豫州的中部,豫州又位于九州的中部,这样看来河南就是中州,而我们现在所说“中州”一词,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也确实来源于此。

不过,若问“中”这一观念再往前是何时产生?考古发现揭示,不止夏朝,它可是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

比如,这座6400多年的墓葬——


濮阳西水坡M45(BC4400)

1987年的河南濮阳,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座6400多年前的墓地。

墓葬遗骸周围,用蚌壳摆成虎和龙,象征着左青龙、右白虎的天文星座;下面还摆了一个象征着北斗、周髀的图案。

北斗,古代象征天的中心;周髀,古人用来“测中”的祖槷、槷表,也即后来被称为“圭表”。

这种墓葬的出现可不一般,意味着墓主人曾经测过“中”。既然在6400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古人测“中”证据,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有“求中”的观念。

时间再调到4000多年前:

陶寺城址
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山西襄汾陶寺城址相继考古发现两座墓葬(M2200、ⅡM22)均出土了与“测中”有关的“槷表”遗物。

“槷表”的发现说明,中华文化关于“中”的理念早在三代之前已经出现。

1963年,在陕西宝鸡发现了距今3000年的一件铜尊——何尊”,它的发现则是将“中国”于“天下之中”的物证资料第一次推到人们眼前:

西周何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何尊的内底上有一篇12行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成王在成周营建都城、祭祀,并向大臣训话的事情。周王赏赐了一名叫“何”的贵族,“何”感激涕零,制作了这件青铜器以纪念,器物因此得名“何尊”。

何尊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铭文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一词:

何尊铭文拓片,可以看到“宅兹中或(国)”四个字


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这也是古人选择“中国”(都城)于天下之中的一个佐证,也是从周朝开始,国家建都中心在大嵩山地区(当时在洛阳)。

因此,河南历史构成了中国的核心历史,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至唐宋时期,国家统一时期的都城基本在“大中原”的长安、洛阳与开封,继承了夏商以来的“天下之中”及“中建都”。

其后的大金王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并且都城之名就是“中都”,海陵王强调“择中建都”的意识由此可见。而元大都、明清紫禁在金中都基础之上,继续定都北京,延续前制。

02

都城的择“中”观念:建都、建宫、建殿


考古发现,中国古代都城的“中”,随着历史发展是不断的扩展、强化与深化。其中一个发展变化——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

北京故宫

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择中建宫”较为明显的是东汉至唐代的宫城,这一时期的宫城一般在都城北部的东西居中位置。

另一个发展变化:都城城门、宫城宫门(正门)从“单门道”发展到“一门三道”与“一门五道”。

“一门三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特点。

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完整保存的“一门三道”的明清北京城“天安门”、“正阳门”及故宫的“午门”。

明清北京故宫的午门(资料图)

不过,“一门三道”制度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从考古发现来说,“一门三道”这种规制可以上溯至远古的三代:

二里头一号宫殿庭院南门


20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了最早“一门三道”之门,即二里头宫城遗址中的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的院子正门(南门)。
到了汉代首都长安城,都城各城门的“一门三道”正式成为了规制,为以后历代都城所沿袭。

而宫城正门的“一门三道”形成是在魏晋及北魏洛阳城宫门——“阊阖门”:

宋东京城宫城宣德门:“一门五道”
后来还出现了“一门五道”,门道越多,说明国家观念越强化。

03

人文语境下的“中”:中国、中华、中原


除观念上的“中”之外,语境下“中”的含义也丰富多彩。

现代意义上,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实,早期“中国”这个词并不是指全国。中国反过来就是国中,国之中即首都,而古人天下之中的观念,“择中建都”、“择中建宫”、“择中建殿”都与之有关。

中华,“中国”和“华夏”两个词合成产物。“华夏”的意思就是华丽、光彩、美丽、宏大,它与“中国”这个词合称为“中华”,代指以河洛区域为中心的最早的中华民族。

追根溯源,与“中”相关的重要词汇——“中国”“中华”都是与“天下之中”产生关联逐渐演化而来。

中原,在《诗经》里就有“中原有菽”的说法,这里的“中原”是“原田之中”的意思,指代一个较小的范围。

现代,中原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狭义的中原,指以河洛为中心的河南区域。另一个则是广义的大中原,指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几个省份。

中岳,则是西汉形成的概念,指代嵩山。之所以称嵩山为中岳得益于其位于“天下之中”的位置,四面被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包围着。

除此,“中”字含义还有很多。而博大精深的“中”文化让我们看到:从古代“择中建都”、“左祖右社”布局规制中反映国家政权的国家认同观念越来越强化,“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国家实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不断裂”。

思想层面,正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说:“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德的最高境界是“和”,处事之道的最高准则是“中”。

在面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各种矛盾时,虽不能武断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但植根于文化基因的“中”文化至少能提供解决方案的一种可能性。

本文参考:
1.《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文明向心视阈之下“中”与“中和”解读》.刘庆柱
2.《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许宏.三联书店
3.《天下之中到中庸之道》.程遂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都二里头:最早的“中”国
河南古代都城及城市考古新发现凤凰网河南
河南二里头遗址有新发现
河南行13 郑州-河南博物院(上)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建院70周年 中原与周边—中华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宋朝之后,为何所有朝代都不在河南建都了?早在历史上就有答案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