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明融合的悖论
 
                    


       从公元前3000年人类文明出现算起,到公元1500年,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亚欧大陆上的人类文明一直处在南、北对立之中。在北回归线和北纬35度之间,这样一个狭长的区域内,形成了不同的农耕文明,往北的广阔地区,是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是先进文明,人类历史上有五大农耕文明,分别是:爱琴海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
 
      农耕文明处在狭小地带,往南是海洋或沙漠,往北,则是广阔的大草原或是不见人烟的崇山峻岭。就是这样的狭小地带,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农耕,生产力水平较高,产出高,生活富裕,人们往往定居生活,相对安逸稳定。农耕地区的文化水平高,文明程度高。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出低,生活条件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一遇上灾害天气,牲畜冻死,就会缺衣少食。
      这样就出现了南农北牧、南富北穷的局面。
 
      但在军事实力上,却是南弱北强。
      南方农耕文明生活安逸,容易形成惰性。而北方的游牧文明虽然野蛮、落后,但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文明是马背上的文明,以狩猎为生,机动灵活,而性格剽悍,吃苦耐劳,富于攻击性,战斗力特别强,常常因为争夺财物向南方的农耕文明发动战争。总体来说,游牧文明在战争中常处于优势,而农耕文明常常被打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方农耕文明地区一次又一次地被北方野蛮的游牧文明占领,战争是血腥的、残酷的、毁灭性的,然而,人类文明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毁灭,反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融合、嬗变,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与战争胜败的情形恰恰相反,游牧民族在战争中是胜利者、占领者、征服者、统治者,但从文明融合发展的角度,却是失败者。在占领农耕文明地区之后,游牧文明反而被先进的农耕文明同化,入侵者纷纷皈依农耕文明,改变了游牧民族的习性,主动学习、采用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接受先进的农耕文化,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农耕文明以柔克刚,在文明的融合同化过程中最终战胜了游牧文明。最后的结果是,是先进的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大,一步步往北推进,最终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直到后来,北方游牧文明几乎不存在了。
 
        这种效应初历史学家称为“酵母效应”。
       农耕文明就像是一块酵母,游牧文明就像一个大面团,紧紧地包裹着酵母,久而久之,这块酵母通过发酵,把整个面团都变成了酵母。“酵母效应”的实质,就是通过游牧文明入侵的反作用力,把农耕文明的影响扩展到原来的游牧世界中。
 
      这种历史效应,也正是恩格斯总结的:“野蛮的征服者被更高的文化所征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冲突(1)
蒙古帝国对中国公司全球化的启示
历史的惆怅(第二十篇 南北匈奴分裂:北匈奴余晖,阿提拉大帝)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比较分析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遗民?汉民族与匈奴人的数百年纠葛
第十八章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