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生之“礼” ——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例

人生而有“识道理,有知识”(朱子语)之能,人所以为贵即在于此,人之所以成人实系于此。非父母不能生,而无师,人也就无法明白人生的道理,最终只能枉过一生,所以说“无师犹无生”(魏鹤山语)。师是道之所在,尊师即是重道,明礼所以尊师。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教育硕果一直为世人所称颂,重视“教学”也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业已成为中国师生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可见,师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十分高尚的,因而受到人们极大的敬重。他们认为对待老师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师生之礼”由此而生。在儒家看来,“礼”表达的并非生硬的教条或义务,而是对展开师生良性关系最美好的期许。


在师生关系正式建立之前,或有人已自视某人为自己的老师,然若没有正真的双向交流,他们之间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师生关系。所以说“师生关系”不同于“父子关系”,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我们求学生涯中建立起来的,但师生关系却同样内在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并通过“师生之礼”表达着其内在性和当然性。古代读书人是在得知了老师的名号和学识,生向学之心后,才决定去拜师学习,从而建立师生关系的,并非被生硬捆绑的甲和乙。师生关系一旦建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意义便参与其中,连同师门中的其他弟子就成为了一个具有感应性的共同体了。


师生关系之典范当数孔子与他的弟子。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非凡。更为重要的是,他明确将“成人”确立为教学的目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是如何相处的,《论语》里有很多记载。古人认为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以今天的话讲就是要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不可慵殆,且其内涵是以“见道成人成圣”为标准的,故孔子所授之经典更注重的是文字以外的道理的领会。既然老师的作为如此,那么学生之“礼”当然应该尊师重道、视师如父。


孔子作为老师,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弟子们也都视之如父。在《论语》里有很多可以体现师生之“礼”的小故事。


故事一: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颜渊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作为老师,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并能和弟子分享自己思想,这展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教学相长的情景。


除了关心学生的志向,孔子会注重以礼对待学生。


故事二:孔子的弟子颜渊死去,孔子门人想要厚葬颜渊。孔子以为家贫厚葬非礼,而坚决反对。但最后门人还是厚葬了颜子,孔子因此愈加悲伤:“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之犹子也。非我也,二三子也。”


“师生之礼”满载着师生之情。


不光如此,孔子还关心弟子的生活,为他的弟子指婚,将自己的女儿和兄长的女儿嫁给品德高尚的弟子。


故事三: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长》)


可见,孔子在工作或生活上都树立着中正的形象,对弟子关心也细致入微。


孔门为学之“礼”在《论语》里也有很多体现,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端正的学习态度: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孔子与弟子经常以问答的形式为学,子贡的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体现出学生之“礼”的一个侧面。相似的还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二、勤奋好学,何谓勤奋好学?《论语》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治长》)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子夏曰:“贤贤易色;是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三、学思双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孔子与其弟子是一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的关系,这和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法律意义上的“师生平等”不同。老师本身就是“道”之所在,如果丧失了“道”,那么老师的存在也就无甚意义了,师与道,尊师与重道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师生之礼”不仅是一种传统习惯与伦理规定使然,更应该是人的学习性与道德性之本然。


反观今之“师生之礼”弱化的现状,或许大多数人都做了南郭先生,儒家“师生之礼”一定能给予人们一些思考。


小知识: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1.11】孔子对颜渊的愧疚
#每日学论语#11.11【2017-4-8】
论语日课269:厚葬薄敛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论语》中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文/彭星语
王宁先生 |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读《论语》
《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