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悦读数学”(二十五)——话说长城

长城(Great Wall)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现存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共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共计8个省、市、自治区。1987年12月,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2015年8月和9月我先后带着儿子游览了长城的东(老龙头)、西起点(天下第一墩)。

       长城是人类历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

历史



01

先秦长城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


       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

楚方城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有加固增修。为了将此时修建的长城与后来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相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02

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


       公元前215年,为了巩固帝国的安全,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并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


       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03

汉长城

       汉初,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秦长城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


       汉武帝登基后,连续发动多次针对匈奴的战争,将匈奴驱逐至漠北,并修复了蒙恬所筑的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从而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此时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被放弃,其军事防御作用随之终结。

04

“唐代无长城”

       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唐长城位于山西省榆社县,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的是,当时李世民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剿灭割据政权。

       此外,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还有三段古老的古代边墙,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段古边墙未见于任何历史文献记载,但根据考古调查,断定该边墙是古代的一条军事防线,与长城的性质一样,属长城型山城。

牡丹江边城


05

宋长城

       山西省宋长城西起岢岚县青城山,东至荷叶坪山。岢岚境内现存的38公里宋长城墙体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处高约4.2米,顶宽约1.6米,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些段落保留着30厘米左右的女墙,有的地段还有炮台遗迹。


       宁夏发现的宋代长城遗迹,位于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南北两侧。虽然该段长城的保存状况较差,但考古人员根据其构筑特点和现场遗物,认定为宋代修筑。时间跨越千年以上的战国长城与宋代长城在同一地区并存,充分说明了这一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06

金长城

       金长城始筑于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灾及张万公等大臣的反对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颜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线开筑,于承安三年(1198年)筑成。金长城北起内蒙古莫旗七家子村东南1公里处嫩江岸边,经扎赉特旗额尔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经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营子,折向西行,经达里诺尔北岸至商都县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终止于武川县上庙沟。


       金长城全长约1650公里,设有副壕马面、烽燧、边堡和屯兵城。


07

明长城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明初期,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明朝在200多年的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天下第一墩

        

        明朝除了修筑“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长城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延伸,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延伸,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大致成南北走向。

老龙头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在有些地方,两段长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明朝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仅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08

清长城

      在清朝,康熙虽颁布过颇为有名的“不修边墙”令,但实际上,清长城修筑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其地域跨度之大为历朝罕见。清长城的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黄河以北尤为密集。


       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曾记载:“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建筑方法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接着司马迁又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制砖技术不断发展,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

长度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的是明长城的长度。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2009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影响与意义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对我国的边带发展、民族融合、军事防御、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1

边带发展

       秦汉之时,累计投入修筑长城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间较长,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并将华夏文化远播四方。

02

民族融合

      长城的修建和戍守,使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融合。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


       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明朝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03

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是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长城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陆,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因被阻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陆实施骚扰,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陆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04

文化意义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中的壁画和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还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万佛堂石窟、居庸关云台、卢沟桥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辉煌。

05

诗词

      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文人名士,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其中以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


       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均有不少文人墨客路经或登临长城,有感于长城的修筑规模和影响意义或长城两侧的壮美河山等,写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

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


“悦读数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十七)修筑长城:一个延续了两千年的大工程
太牛了!内蒙古又有个全国第一,巴彦淖尔也在其中
世界遗产在中国---长城解说词
古代长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
“最美长城”被抹平?万里长城知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