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树立“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新观念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呈下降趋势。这一情况警示我们,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已经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强调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必须站在这个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真正把体育工作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尽快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薄弱状况。

一、让健康回归第一

1.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已经上升为突出问题

20069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监测结果令人喜忧参半: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呈增长趋势,营养状况等重要指标得到显著。与此同时,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有专家把现在青少年的体质概括为硬、软、笨。所谓“硬”,是说关节硬、柔韧性差。柔韧性不好,运动时动作幅度稍大,便会出现腰酸、背痛、腿抽筋等情况。,即肌肉软、没有力量,肌力和耐力差,由此可能导致新陈代谢低下、肌力衰退、神经衰弱、心肺功能差、适应能力降低等。,是说动作不协调、平衡性差,它常常让人产生位置的错误判断,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更是认为,当前中国青少年高身材、低体质状况让他们显得外强中干

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除体育锻炼场地不足、师资和器械落后以外,主要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体育课常常为其他课程挤占,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加上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等因素,形成一定程度的体育锻炼剥夺所致。另外,家长们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社会上也普遍认同牺牲今天暂时的健康、换取明天永远的幸福的做法。对此,必须重申“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把增强青少年健康素质当作头等大事,在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切实搞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失时机地塑造强健的体魄,培养他们良好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为提高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2.提高健康素质是青少年的基本需要

体育的功能在于增进学生的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的良好卫生、保健习惯和终身体育的能力,是青少年发展的基本需要。体育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而且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极好舞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好形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拓宽德育渠道,把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不仅如此,从事体育运动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和应尽义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一条指出:“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我国颁布的《体育法》第五条也明确指出:“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增进青年、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此外,学校体育还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和重点。据统计,目前,我国体育传统校共有2万余所。1988-2004年间,5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共获奥运会冠军97个,前三名155个,其中从体育传统校走出来的运动员,分别占全部奥运冠军和前三名的58.76%49.68%。这些体育传统学校为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进而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体育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毛泽东早在1917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的论文,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建国后他更是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著名论断,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人民的健康。20074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也是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建国以来,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党的教育方针内容的表述有所变化,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宗旨始终没有改变,体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更加被赋予了时代意义。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75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更进一步指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让学生走到阳光下

1.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曾几何时,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滚铁环等户外传统游戏已经不为当代孩子所知,传统体育课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运动项目,如器械体操、长跑等逐渐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为使体育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回归它的本来面貌,国家有关部门做出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过3年的努力,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为此,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二是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三是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2.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每天一小时”,是国家为学校体育工作划定的一条底线,必须予以切实保证。《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也明确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规定始终未能得到真正落实。很多地区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始终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学校挤占、挪用体育课时间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中小学校缺乏体育文化氛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时间和空间。其原因:一是不少人学生少参加一点体育锻炼对健康不会有什么影响,升学率才是学校的生命线;二是与有关领导和人员的政绩、考评、利益等没有直接联系起来,缺乏落实制度的强制性;三是学校体育缺乏有效的吸引力,学生即便有课余时间,也不一定去参加体育锻炼,而是去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机、上网聊天等等。因此,如何调动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问题。

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既是增强学生健康素质的必要措施,也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保障。各级学校都要按照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并上好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同时,必须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周至少要安排每个年级开展两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组织开展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要坚持开展好课间操,并通过调整作息制度延长课间操时间,形成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寄宿制学校还要实行学生出早操制度,确保落实。

3.规范学生作息制度,确保学生睡眠时间

在当前,青少年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非常普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对我国大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9.03小时,不足10小时的占66.6%;中学生平均每天睡眠7.88小时,不足9小时的占77%。有48.2%的中小学生自己明显地感觉到睡眠不足。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睡眠与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有很大关系。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影响身心及智力发育,易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急躁、不好动、兴趣不广泛等表现,发生各种慢性生理疾病和心理疾患。

保证青少年足够的睡眠时间,是受国家受法律的一项基本权利。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学校应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更进一步提出,要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各级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让校长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1.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

教育界有一句俗话:一个校长可以不喜欢体育,但不能不重视体育。加强体育工作、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每一位校长都要以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以及有体育特长的其他教师的培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带头、指导作用,提高学生体育活动质量。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对体育教师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对学生的校园安全教育要长抓不懈。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体育设施的配备质量和使用效率。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工作,纳入对中小学校的综合督导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列为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日常教学工作的检查、学校校长年终考评以及有关的工作评比内容之中,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层次的合格性评估、示范性评选和先进性奖励工作中,要纳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对不能保证体育课课时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不能评为示范学校和先进单位,其负责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2.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在2002年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制定下发的,它既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又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标准2002年新学年开始在部分学校试行,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

为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到实处,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通过在全国范围开展“健康少年”和“健康青年”评选和竞赛活动、“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示范单位”评选活动、“健康大使”招募活动等,促进全社会形成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各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实施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科学、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及时反馈,促进学校体育课程全面改革,转变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激励学生和教师上好体育课,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3.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学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为710平方米,小学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为5.36.3平方米。这一标准在许多地区的学校建设中都被打了折扣,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也不断被挪作它用。当前,必须把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作为新建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加以严格控制。同时,要优化配置全社会的体育资源,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要向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

要加强各级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承担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任务的学校,体育教师的配备应当相应增加。当前,尤其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大幅度增加的实际,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对现有体育教师要进行轮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
「体教融合」相关政策审核通过,体育教育再获助推!
《体育法》开始实施,其中这些条例与青少年息息相关!
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方案
初中阳光体育实施方案
体育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体育老师:上课小心翼翼,不敢开展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