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文武奇才,毁誉参半而蒙尘千古!

——解读人生密码之吴起

中国历史悠长,分分合合,战争频多,将星云集。但是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一生无败绩的将帅,却只有一人!

他虽以战绩扬名于世,但他不是杀人机器。他左手执书,右手持剑,战功赫赫,位极人臣,变法改革,著书立说,堪称千古奇才。

他,从布衣到将军、将相,从儒家到兵家、法家,不断地迭代,最终化茧成蝶,进化成为更加高阶的生物;他,凭借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从北方到中原、南方,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和文化区,游历多国为仕。他的人生轨迹如一道灿烂的流星,划破了半个战国时代的天空。

然而,他六十年的人生轨迹坎坷,几番起落,最终狼狈而死,甚至被非议、鄙薄至今。

这个人就是--吴起,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兵家代表人物。

从祖国狼狈流亡

吴起是卫国人,生于左氏(今山东定陶)。当时此地号称'百金之邑',当地人多以经商为业,吴起之家也是如此。吴起的父亲经商有道,'家累千金',但却早逝,却倒也给母子二人留下了一份殷实的家业。

虽然衣食无忧,可是吴起的童年并不快乐。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难免常常遭受乡邻的欺凌。这就给吴起幼小的心灵世界里留下了阴影。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社会负面能量不断膨胀、放大,使得吴起内心深处长出了一棵名为'功名心'的茂盛大树。

出生在殷实人家的吴起,不象普通的纨绔子弟一样贪图享乐,而是年少时就胸怀壮志。打铁首先要本身硬,免受欺负的首要条件就是自身要身体强壮,这也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加之当时社会动荡,天下纷争,战争频繁,尚武精神和游侠文化流行。这些因素促使吴起从小埋下了尚武的种子,自觉练就了良好的体格和发奋自强的心志。

吴起本可以子承父业,投身商贾,安安稳稳终此一生。商人虽富有财物,却和贵族的社会地位差很多。这显然是心高气傲且功利心很重的吴起不愿意接受的。性格叛逆的吴起成年后,不想与乡邻们为伍,不屑于做追逐蝇头小利的商人。志向高远的他,渴望出人头地,以向乡邻们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以此庇护母亲,光耀门庭。而入仕为宦则是最好的出路。

当时入仕的主要途径是世袭、战功、学术、名家举荐、做门客、自荐。这些条件,对于家庭背景简单、刚踏入社会的吴起来说,都是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及,只能幻想一下。那么只剩下唯一的途径:自力更生,外出游历求宦。

于是他到处交游、游说、自荐,以图被权贵重用。然而他尚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没文凭学历,没社会经验、没权贵亲友荐举,只能象个无头苍蝇一样乱窜,也难免结交了一些只想收礼却不办事的酒肉朋友,也难免被骗。结果四处碰壁,找不到出口,自然是一无所成。而且多年折腾下来,也花了很多钱财,使得家财荡尽。

本渴望锦衣怒马还乡,却失望而归。当初出走时的年少轻狂,经过几年在外游历的雨雪风霜,变成归来时的失意愤懑、落魄彷徨。

同乡的人们看到他败落的样子,更加得意,从背后议论到当面讽刺挖苦。这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吴起的自尊心受到万点打击,血气方刚的他怒不可遏,与乡邻从口角纷争发展到肢体冲突。最终导致他咬牙切齿,新账旧账一起算,列了个黑名单,而且是死亡名单,将多年来欺凌、戏谑和嘲骂过他的三十多个同乡竟然都杀死,从地球人类种群中果断删除。

显然家乡待不下去了,于是他被迫逃离,决心仗剑闯荡天涯。

临走前,吴起和母亲诀别,刺臂发誓说:'儿子我如果不能成为卿相,就绝对不再回来。'

吴起此举,不仅体现了当时人视荣耀为生命的血气,更体现了吴起少年轻狂的自尊和自负。

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而且也没什么国际刑警组织联网追缉,因而背负三十多条人命的吴起仗剑离乡,顺利外逃到国外。

从此他也在家乡留下了破家求仕、诛邻止谤的口碑。

少年时的经历,造就了吴起坚强、不肯服输以至于桀骜不驯的极端性格,影响了终生。

到鲁国初露锋芒却被逼走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代表各阶级(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根据自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主张,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社会结构急遽变化,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知识分子—'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

与卫国相邻的鲁国被誉为'风华之邦',是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家乡,也是当时中原文化教育中心。孔子曾经带领弟子去卫国多次传道授徒,停留共约十年,被国君待为上宾。虽然孔子已过世,但是门生遍天下,孔子的后人子思辅政鲁国,因而儒家学说有'当世显学'之称。这在吴起的心目中就是出人头地,风光无限。

于是,吴起背井离乡,慕名到了鲁国。曾申、公仪休等几位大儒在招徒授学。吴起遂拜在孔子的弟子曾子门下求学,想以此出人头地。

天资聪慧,加之极强的人生目标感,吴起就象饥饿的人见到了面包,孜孜不倦,不负韶华读书忙。鲁国浓厚的学术气息,极佳的儒学气氛,使吴起学习和掌握了大量儒家学术,从而也为此后一生军政生涯注入了深深的儒家基因。

有一天,吴起收到从卫国送来的一封家书,告知他母亲去世了。吴起顿时悲痛万分,想回卫国为母亲办理丧事。可是转念一想,当初自己可是发过誓言不成卿相就绝不回的,而现在还没混出人样,回去的话太没面子了。于是他就决定不回去。

儒家很讲孝道。曾子知道此事后,觉得吴起是个不忠不孝之人,深为鄙薄,立刻将吴起赶出学馆,并与他断绝师生关系。

于是,吴起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个恶名:母丧不临。以致于约千年后的唐代白居易在《慈乌夜啼》中写道'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刚选择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却被逐出师门,使吴起刚开始的梦想瞬间成为泡影。

吴起再次感到社会对他深深的恶意,再次失意愤懑、面临抉择。如今父母双亡,无家可归,在外更为师不容,功名之路,道阻且长,茫茫大地,何去何从?

再次陷入困窘的吴起不断反思,逐渐意识到,儒学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但是'迂阔而远于事情'。在列强纷争的时代,仁义礼智不能强国,儒家学说治世有用,但在乱世无用,不能成为自己建功立业之首选。

当时诸侯之间战争频繁,从事军事的智谋之士则总结军事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被称为兵家。兵法就是用兵作战的方法,可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当时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司马穰苴等。

时代需要战争,战争需要兵家。于是吴起审时度势,侍奉于鲁国季孙氏门下以求生存发展,同时修习功业之学,一心学习兵法。

季孙氏是鲁国的三大卿家贵族(称为'三桓')之首,凌驾于公室之上,长期掌握着鲁国实权。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自己还被赶出祖国。靠近季孙氏,也就意味着靠近了仕途和权力。

吴起聪明好学,尤其是有非凡的胆量和勇力,这从将三十多个同乡杀死就已证明,是个勇猛凌厉的角色,属于攻击型人格。但单打独斗只是匹夫之勇,兵法则不用亲自动手即可杀敌千万。能把群殴、杀人提升为系统理论和艺术,这可不是一般武夫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和境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只有政治能把集体屠杀变为合理之举。

吴起选择学习兵法似乎是个明智的职业选择。后来的人生轨迹也证明了这一点。吴起选择兵学,将'学好文武艺,货予帝王家'作为事业目标,这完全契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无意中暗合了一个正在蓬勃兴起的市场需求。

当时鲁国儒家人才很多,兵家人才却很稀缺。于是吴起便有了优势,最后以兵家的身份步入仕途,在鲁穆公手下任职。

认真学了儒学、兵法,加之多年的社会阅历,吴起已届而立之年,早已不是当年卫国那个志大才疏的狂妄少年。

公元前412年,强大的齐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君忧心忡忡,军事实力远不如齐国,而且朝中没有合适的将领可用。鲁君想任用精通兵法的吴起统兵出征。可是遭到了一些大臣的质疑,最根本的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若立吴起为将,他会不会出卖鲁国而帮齐国呢?

吴起获知后,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良机。一心渴望成就功名的吴起觉得:休妻不足以表明忠心,唯有杀妻才能显示一心为鲁的决心!是他回家见到妻子,不由分说把其杀死,然后带着妻子的人头去见鲁君。

鲁君在惊异之下,便下令用吴起为将,领兵迎战齐国。

于是,吴起得到了人生中的第四个恶名:杀妻求将。

吴起临危受命,踌躇满志。他将所学的儒学、兵法融合于实践之中,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们同衣、同食、同寝、同行,爱兵如子,同甘共苦。因而军士们皆愿效死从命。

吴起知道齐军的实力远胜于己方,于是率军到达前线后没有盲目的马上开战。他首先向齐军表示了谈判的意向,并且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鲁军'弱'、'怯'的感觉,以假象麻痹齐军,骄其志,懈其备。兵不厌诈,齐军果然中计。

随后,吴起出其不意,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伤亡过半,鲁军大胜。

吴起牛刀小试,初出茅庐第一战,扫除了多年的积郁之气。之后,吴起再次为鲁将,打败齐军。

吴起两次大破齐军,功不可没,却让鲁国的一些王公大臣不安。

他们认为:其一,吴起诛邻止谤、杀妻求将,是为不仁;母丧不临,是为不孝。礼仪之邦鲁国自然不能重用这种人。其二,鲁国是个弱国,现在战胜了齐国,接下来必然会引起更多国家的挑衅!其三,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邦,我们若重用卫国人吴起,就是背弃卫国!

深受儒家学说浸润的鲁国长期推崇仁义礼智。王公大臣们对吴起的评论、攻讦,既有妒忌在内,也含有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分歧。

吴起虽有才能却与鲁国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显然不可久待。于是鲁君就解除了吴起的兵权,暗示他另谋高就。

在魏国成就功名却被迫急流勇退

初建功业却被委婉地驱逐出鲁国,吴起又一次受挫,品尝愤懑。

但吴起的天性和强烈的人生目标感,决定了他不会沉沦。吴起已初尝'朝为,暮登天子堂'的人生成果,'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正当壮年,精通儒、兵两家学问,正值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而且吴起在鲁国已经将才初露、声名初显。他已经走出国门、站在了国际舞台上,这也让吴起对前途充满信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依剑四顾,国君贤明、国力蒸蒸日上的魏国,进入了吴起的视线。

魏国国土面积狭窄,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内陆,四面受敌,易攻难守,即所谓'围地'。战争拼的是经济实力,经济靠资源,资源在当时主要就是土地和人力。'围地'则谋,故而魏文侯成为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并且实施人才战略,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用天下人才取天下土地。

于是吴起决定投奔魏文侯。

魏文侯已听说过吴起在齐国时期的战绩。经过一番深谈后,发现他有大才,便想重用。可是,吴起的一些恶名也让魏文侯有些犹豫。

当时李悝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使得魏国逐渐称富强,深得魏文侯信任。于是魏文侯就向相国李悝咨询意见。李悝说:'吴起为人品行不端,贪图名利而且好色。但要说带兵打仗,即使兵家第一人司马穰苴恐怕也不比吴起强。'

于是魏文侯的心里就有了底,决定任命吴起为将军。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用隆重的礼仪拜吴起为将('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西河地区是魏国与'虎狼之国'秦国的中间地带,是战略重地。西河也是秦国向东发展的门户,秦国要想逐鹿中原就得占据这个地区。春秋时的晋国和秦国、战国时的魏国和秦国,为争占此地区进行了三百多年的拉锯战,大小战役数百次,互有胜负。最后战争以秦惠文王尽占西河地区为结束,当然这是吴起死后三十多年的结局了。

吴起受命镇守西河初期,就给了魏国一个大礼包--率军打败了强大的秦军。随后再接再厉,虎口拔牙,一连攻下秦国的五座城池,将西河地区纳入魏国的版图。

李悝的变法内容中,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唯才是用,一些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魏国设置了西河郡,首任郡守就是吴起。吴起不负众望,镇守此地多年,压制得'秦兵不敢东向'。

再次统兵的吴起,继续融合儒、兵两家学问。吴起治军严酷,军纪严明,赏罚分明。而且以身作则,把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军中最低,还和普通士兵一样背着军粮徒步行军。('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将军身先士卒,这种温情,对于浴血沙场的将士们来说是多么的感人和震撼,这比刀光剑影更具杀伤力。

如果说吴起的上述行为有模仿兵家先辈司马穰苴的痕迹,那么'吴起吮疽'的故事足以超越了。'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有个士卒身上长了脓包,吴起就亲自用嘴吸脓排毒。

能做到吮疽,需要的不仅仅是过人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还真的需要一份赤诚爱心。例如西汉文帝病重时,宠臣邓通为他进行过吸脓排毒。当太子来看望时,文帝让他复制这个行为,太子面露难色、畏缩不前。这件事也使得文帝更加宠信邓通、怀疑太子的忠孝之心。

虽然吴起能承受这种挑战,但是那位士卒的母亲却承受不了。普通一兵能得到将军亲自用嘴巴排毒的待遇是莫大的光荣和福分,但她母亲得知后却伤心地痛哭起来,旁人好奇,她就解释道:之前吴起将军为这个士卒的父亲也进行过吸脓排毒,士卒的父亲很受感激,在战场上勇往直前而战死了。如今吴将军为我儿子吸脓,看来我儿子更无葬身之处了。

可见,吴起将军为士卒吸脓排毒不是第一次,不是作秀摆拍。而且这种高深思想的行为表现,竟然被一位普通劳动妇女透过现象说破本质:此举的目的或者效果就是收买人心,让手下效命回报。这种吸吮简直就是'死神之吻'!

吴起在军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这也为他统兵打仗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吴起在魏文侯的支持下,继李悝变法之后,改革军制。其中重要一项是打造精锐部队—'武卒'。入选门槛很高,被选中者,待遇丰厚,而且全家都可以免除徭役赋税。然后,吴起进行规范、严格的训练,从而建立了征兵制度和职业军人结合的武卒制度,并为魏国创建了一支精锐强悍的军队。吴起自豪的说:'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吴起任魏国将军期间,南征北战,与诸侯国军队共大战76次,其中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为魏国开拓疆域千里。

吴起优异的军事成绩单和高风亮节,也无形中遮盖了之前的人生污点。在魏国,上至魏文侯,下至普通士卒,都对吴起的能力和人品给予了非常正面的肯定。《史记》记载:'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据秦、韩。''廉平'意思是廉洁而随和,这与之前'贪而好色'的评价形成了鲜明对比。

魏文侯礼贤下士,'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重用李悝、乐羊、西门豹等人,文武相济,盛极一时。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在政治、军事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魏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在战国时期最先强盛而称雄。

李悝曾师从孔子的门生子夏,吴起也在鲁国孔门学过儒术。魏文侯以子夏为师,李悝和吴起等人则连带受益。可见,这是对'读书无用论'的一记耳光。

此番吴起入魏,从人生大象上来看,似蛟龙入海,鹰击长空。吴起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魏文侯这个伯乐,风头劲张。

公元前396年,已在位五十年的魏文侯病重,临终前召见了吴起、西门豹等人,将太子魏击托付给他们。同年魏文侯去世,太子继任为魏武侯(前395年-前370年在位)。

魏武侯即位不到一年,朝中元老李悝去世。魏武侯请出身显贵的田文任相国。这让吴起非常不悦,毕竟他为魏国立下了赫赫功劳,而且是托孤重臣。

于是吴起就找田文一论高低。田文也倒有自知之明,坦承自己无论是军事统兵还是治国理政方面,都不如吴起。但是田文也一语道破天机:现在魏国是主少国疑,刚继位的魏武侯要想稳定局面,只能重用象我这样的显贵家族的代表,以尽快归附统治阶层和百姓人心;而吴起是卫国人,出身和德行也不好,难以承担此重任。

吴起听后则无奈地沉默良久。因为这确实是魏国的现实,也说中了吴起的软肋。

吴起虽未成为相国,但新君魏武侯对他尚算尊崇、优待。只是俩人都具有自负、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难免会产生芥蒂。

在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中,吴起率五万魏军打败了五十万秦军。随后,势如破竹,进入关中平原,向秦国腹地推进。

在吴起不断建功立业时,田文去世,魏武侯则任用同样是贵族出身的公叔痤继任相国,并把公主嫁给他。吴起再次与相位无缘。

公叔痤也不是能力出众之人,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了一个计策陷害吴起。

他先向魏武侯说:'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而且和强大的秦国接壤,需要有吴起这样才能和威望很高的人。可是吴起是卫国人,臣担心他不会长期留在魏国。'魏武侯就问:'那怎么办呢?'公叔痤就说:'不妨试探一下他的忠心。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决意留在魏国就会欣然接受,否则就会辞谢。'魏武侯答应了。

于是公叔痤准备好家宴,分别邀请吴起、公主到府上做客。在席间,公叔痤故意不断惹怒公主,公主本就高傲,于是更加颐指气使,在言谈举止间轻谩公叔痤。公叔座大气不敢出,点头哈腰如同奴仆。吴起看在眼里,惊在心里,当然不愿意接受这种受女人羞辱的未来生活。最后吴起就向公叔痤辞谢了这桩看似美好的姻缘。

拒绝与公主联姻,也就标志着不想安居乐业于魏国,结果也就使得魏武侯对吴起冷淡、怀疑。接着不断有人在魏武侯面前进谗言诋毁吴起。

已经历多年政治风雨的吴起,知道若继续留在魏国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因而毅然决定急流勇退,离开魏国。

魏国霸业成就于魏文侯,到魏武侯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魏武侯承继基业后,控御无道,致使人才流失,例如吴起、公孙鞅等被迫陆续离开魏国,而到其它国家大放异彩。

在楚国达到人生巅峰却戛然而止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关系如此,人才流向亦如此。

吴起离开魏国后,投奔曾经的敌国、地处南方的楚国。楚国因为遥远的距离、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区域文化,被很多中原人视为畏途。

楚国地广人众,在春秋时期称雄一时。后来因世家贵族当道,政治腐败,中道衰落。楚悼王继位后,接连遭到几国的攻击,连失国土。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强大的秦国,在其帮助下与诸侯国维系脆弱的和平。

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楚悼王想顺应时代潮流,象魏国一样变法图强。国乱则思良相,然而难以觅到贤人辅佐。

吴起已经闻达于诸侯,他的到来使楚悼王(公元前401年-前381年在位)认为喜从天降,待为上宾。

楚悼王先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在北方抵御韩、魏等的入侵。一年后任命为令尹,以国政委托,使吴起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至此,吴起终于实现了年轻时和母亲诀别的誓言:成为卿相!遗憾的是,母亲已早逝,看不到吴起辉煌的这一天。

这时的吴起已年过半百,也不仅仅是位名震天下的军事家,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

吴起受到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和高度信任,决心加倍回报,同时也一展毕生壮志。于是全心全意的为楚国改良国策、开疆拓土。

首先,吴起在楚国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对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

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明法审令',实行法治;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卑减大臣之威重',整顿吏治;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等。

吴起变法,打压了世袭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自然遭到反对、阻挠。迷信的贵族们诅咒吴起'违背天道',骂他是'祸人'。吴起巡视时,楚国王族屈宜臼用道家学说当面反对他的变法,说他是改变常理和急功近利,不会有好下场。

但是有楚悼王的支持,吴起变法得以推行,并取得明显成效,楚国变得日益强盛。吴起变法也成为继李悝变法之后的著名变法。

而且,吴起的变法在文化和外交上,帮助地处偏远南方的楚国,与中原地区加强了联系和交流。

随着楚国实力强大,兵强马壮,吴起就披甲上阵,率军开疆拓土。向南吞并越族地区,向西伐秦;向北收复大片失地。

公元前381年,吴起采用'围魏救赵'策略,打败前东家魏国,使楚国的势力从长江流域延伸到黄河沿岸。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楚国疆域在战国七雄中最大,国力强盛,成为新的霸主。

就在这一年,楚悼王去世。这就意味着吴起失去了靠山。

吴起从前线赶回都城参加葬礼。对吴起恨之入骨的贵族们认为复仇的时机到了,纠集反叛,在葬礼上突然发难,射杀吴起。吴起临死前急中生智,趴到楚悼王的尸体下面,并大喊'群臣乱王!'疯狂的贵族们一心置吴起于死地而后快,放箭如雨,乱箭同时也就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肃王继位,吴起的尸身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这也意味着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按照楚国的法律,侮辱王尸者要夷灭三族。射杀吴起的同时伤及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被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据《吕氏春秋·贵卒》认为这是'吴起之智',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就借楚悼王的尸体来牵连报复贵族们。

论吴起

吴起通晓儒家、兵家、法家思想,历侍鲁、魏、楚三国国君,拥有不世出的罕见才华,不但在军事方面取得耀眼战绩,而且在政治方面也颇有建树。

军事方面,吴起是兵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战略战术独步天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曹操评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清嘉庆二十四年,陕西靖边县首置吴起镇,相传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因而纪念命名。

据说吴起将丰富的战斗经验上升为战斗艺术,融合儒家、兵家和法家的思想而著成《吴子兵法》。人们将其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后世论兵,皆道'孙吴',如'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唐代,将吴起列为历代十大名将之一而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宋代,追尊他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并将《吴子兵法》列入'武经七书'刊印发行。《吴子兵法》自古至今被列入军事教科书。

在政治方面,正如《吴子兵法》中说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涉及治国治军、亲民用贤等国家大计。他辅佐国政,成就了魏文侯、楚悼王的霸业。他在楚国主持了变法,间接地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吴起也与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大臣。

文能治国,武能兴邦。能够得到吴起的国家无疑是非常幸运的。鱼逐水草而居,良禽择木而栖。吴起在鲁国初次为将,创造性地战胜了强大齐军;为魏将二十余年,魏国开创了百年霸业;为楚相不到三年,楚国东山再起,称雄天下。

只要能取得上述任一项成就,也能青史留名。而吴起,这样一位文武全才、功绩卓著的奇人,其历史地位及口碑却远远未能与其成就匹配!

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人品道德污点,在当世被鄙薄,在后世不被推崇,他的主要标签只是'战将',其它才能和功绩只是淡淡一笔。

吴起志向远大,面对低级的起点,不断的挫折和恶劣的环境,却坚韧不拔,越挫越勇,顺应时势,勤奋好学,在人生的每个拐点都勇于选择。尤其是他准确感知和预测到了历史的脉动和走向。于是他曾经所受过的那些坎坷和苦难,也在未来的日子里有了更大的回报。

但是同时,他也选择了忽略道义,成为一直难以弥补的大BUG,从而为自己埋下了人生道路上的地雷。甚至可以严格地说,吴起的人生结局是失败的,也即至死功业未成。

1.性格及价值观

吴起从小胸怀大志,却也养就了离经叛道的极端性格,极强的功利心,贪图功名的价值观。这与他的原生家庭、幼时经历密切相关。这也可证明,单亲家庭、加上乡邻的不友善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好男儿志在四方,渴望建功立业是好事,但是如果只图功名而不在乎其它,甚至不择手段、丧心病狂,那么必然会牺牲别人,当然最终也会自取灭亡。

吴起破财求仕可以不说,诛邻止谤、母丧不孝、杀妻求将,这就令人毛骨悚然了。做吴起的亲人和乡邻,是一种悲哀。

你越在乎的东西,也就是控制你的东西。吴起自年轻开始,就在追求功名的人生道路上一路狂奔,一心博取功名,罔顾其它,因而灵魂没能跟上。功利心是一把棱角分明的双刃剑,它可以让你的人生充满鸡血、获得成就感;它也可以让你丧心病狂、沾上罪恶感。

吴起极端而自我的性格,与卓绝的才干,相得益彰。虽然貌似与全新的战国争霸时代相符,但也埋下了刚猛过激的祸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且过于刚直、自矜,自然缺失圆滑、灵活,而政治是圆润的,讲究利益联盟法则的。打铁还要自身硬,尤其是空降高职、搞变法改革之类抢占别人蛋糕和位子的事,别人进行攻击反扑的可能性和成功率更大。

数百年后曹丕在《煌煌京洛行》的辞赋中对吴起做了评价:'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大意是说吴起的一生总是与灾祸同行,而他却总是心智跟不上心志;他任西河守将时勇武强健,而最后在楚国被贵族射杀时却表现得狼狈如鼠。'智小谋大'也正概括了吴起,虽然不断刷新人生的高度,但是却没有配套的的自我防御和提升修为,结果一败涂地,难以善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指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按照这个标准,才大德小的吴起无疑属于'小人'。

既然没有背景,那么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再大的功绩和风光,就如在海滩边用流沙堆积的城堡,一个大浪打过来,顷刻付之东流。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个人的地位越高,越成为公众人物,人们对他的道德标准要求就越高。德不配位,必招祸殃。毕竟,德是才之引,才是德之辅。

如果说人生的成就是一枚硬币,那么功和德就是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有问题,即使你走得再快,但是走不远,终究会被自己绊倒。纵然有天大的功劳,但是道德有问题,必然就达不到功德圆满的境界。

2.遭小人诋毁

树大招风,优秀的人是小人的天敌。

吴起年轻时破财求仕,被乡邻们嘲讽;其卓越的才能和成就,在一众王公大臣们中显得鹤立鸡群;为人刚直、自傲。吴起历侍鲁、魏、楚国,遭到三国大臣们的抵制、诋毁、打击,即使吴起有国君撑腰成为打工皇帝,但也是暂时的,甚至也遭到国君猜忌,最后死在没有硝烟的朝堂之上。

当然,也会有人说,吴起去的都是外国,被排挤是正常。吴起的祖国卫国,是小国而且在战国时期一直只求自保而平庸,却出了一批名人,如李悝、吴起、商鞅、吕不韦、等。,他们在卫国无用武之地,都是到其他国家建功立业。可惜除了李悝,大都不得善终。

好虎架不住群狼,你的汗水敌不过人家的口水,你是劳力者,人家是劳心者,开局就已决定了结局。明枪易躲,吴起终死于暗箭。在权利的游戏中,吴起是个突然上门闯入的局外人,还想占据一席之地拥有话语权。虽然他握有一手好牌,然而牌局变幻万千,吴起又是在单打独斗,况且有赌红眼、破坏游戏规则的疯狂之举,那么被对手联手清出局也就是必然。

即使拥有奇功和高位如吴起者,过于刚猛,则露出了德行的软肋,虽然受到老板的短期赏识,然而还是最终无法获得高管团队的集体认同。也因此导致了吴起在三个国家的职业生涯中纯粹是个突然空降、帮别人干活、没有股份的职业经理人,随时可以被原始股东们踢出局,卷铺盖滚蛋。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例如,兵家先祖田穰苴在齐国屡立战功,颇受齐景公的器重,但引起了一些贵族的嫉妒。加之田穰苴正直、敢于谏言,就给政治对手留下了把柄。于是鲍氏、高氏、国氏三大家族纷纷向齐景公进谗言。田穰苴最后被辞退,导致心情忧郁,不久病故。

再如,与吴起同时期的将军乐羊率魏军迎击中山国,认为敌强我弱,便施行缓兵之计。乐羊之子乐舒恰好是中山国的将领,于是群臣认为乐羊通敌。中山国君杀死乐舒并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表忠心,就将肉羹吃完。魏国一些大臣就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不敢吃呢!'乐羊大胜并攻占中山国。魏文侯重赏乐羊的同时,也怀疑他没有父子骨肉之情,品性道德有问题。

小人处处都有,而且大多时候藏在阴暗处,你防不胜防。就看是否能及时发现小人、反制小人,或者干脆惹不起躲得起吧。

3.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时代环境,成就了吴起。诛邻止谤而背负三十多条人命,幸亏他生在乱世,否则早就被正法了;战争频繁,使得吴起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诸侯争霸,国君求贤若渴,使得背负道德污点的吴起未被埋没,辗转三个国家而均得到重用。

然而同时,也正是特殊的时代环境阻碍甚至害死了吴起。

祖国卫国,狭小平庸,而且自己犯有重大人命,无法滞留;鲁国,重视儒家礼教,保守中庸,而且与卫国是兄弟之邦;魏国,魏武侯即位后,年轻自负,且有意倚重新臣;楚国,与中原文化迥异,即使象孔子这样名满天下之人,也没获得封地。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国家的核心权利圈被王族和王族近亲把持,外国人才投奔之后很难有出头之日,更别说真正进入权力中枢,至少不会持久。

战国初期,新建立的封建政权遭到传统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确保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李悝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变法运动。但是,吴起则被世袭贵族们疯狂反扑射死,其变法也随之中断,人亡政息。其后的商鞅变法挺成功而且影响深远,但也损害了世袭贵族阶层的利益,最后被秦惠文王下令车裂、灭族。

吴起在三个国家被当朝君王重用,其实并没真正得到庙堂的信任,虽为治国栋梁但最终逃脱不了被统治集团抛弃的命运。这说明了政治本身的复杂性、残酷性,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时局的多变、极不稳定性的背景之下。

家乡安放不了肉体,异乡安放不了灵魂,于是就有了漂泊。吴起终极一生在寻找、辗转,颠沛流离,永远在路上。

吴起有着曲折坎坷、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其间有耀眼四射的光芒,也有着大片阴影面积。可叹一腔雄心壮志、千古奇才!可悲屡次被迫功成身退、终老惨死异乡!

人性就是这么复杂,历史就是这么诡异,拐点往往就在于一个重要的选择。

时也、运也、命也!

PAGE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杀神吴起真的只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小人吗?
吴起传奇的一生
新视角读《史记》之三十二 屡遭流言诽谤的吴起
名将吴起,为何先后投奔鲁国、魏国、楚国,最终惨遭车裂?
狠人吴起:神魔一体
耳边历史(4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