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急慢性肠炎60问

NO148. 什么叫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是夏秋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急性肠炎的诊断并不难,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发病;并多有饮食不节或误食的病史;有呈暴发性流行的特点;病人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天3~5天,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大便常规检查及粪便培养,红、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异常。病人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同时并见,故亦称急性胃肠炎。

 

NO149. 急性肠炎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1)细菌和毒素的感染

常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病毒亦可见到。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如吃了被污染的家禽、家畜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而诱发本病。

(2)物理化学因素

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误服强酸、强碱及农药等均可引起本病。

NO150. 中医对急性肠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学没有急性肠炎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呕吐、腹痛、泄泻、霍乱、绞肠痧、脱证等病证范畴。其病因有感受时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和胃肠功能失调。

(1)感受时邪

夏秋之交,暑湿蒸腾,若调摄失宜,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或因贪凉露宿,寒湿入浸,寒邪秽气,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为本病。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水谷精华不能吸收,反停为湿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吐泻交作,而发本病。

(3)情志失调

脾气素虚,或原有食滞,或本有湿阻,但未致发病,复因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失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本病。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4)脾胃虚弱

长期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则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不遂成本病。

 

NO151. 急性肠炎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胃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表面有片状黄色渗出物或粘液覆盖,病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粘膜皱壁上有糜烂、出血点。如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膜血管受到损害则引起出血和血浆外渗,往往有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细胞浸润,严重者粘膜下层亦有充血、水肿。

沙门菌性胃肠炎时小肠是主要的病变部位,但也累及到结肠,引起痢疾样症状。沙门菌具有侵袭性,引起粘膜炎症反应,伴粘膜下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深至固有层。炎症细胞产生和释放前列腺素,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高。沙门菌分泌肠毒素,直接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系统,使肠液分泌能力大大增加,超过肠道重吸收能力,引起腹泻。

 

NO152. 中医对急性肠炎的病机是如何认识的?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于中焦属土脏,喜燥恶湿,主升清气,脾主运化水谷,转输津微,胃与脾为表里关系,主受纳水谷,气机为降,喜润恶燥,二脏共为一燥一湿,一纳一运,共起健运受纳功能。夏秋之际,暑湿交蒸,病者又贪冷凉或误食腐蚀之物,致脾胃受伤,升降失司,清浊不分,乱于胃肠而致吐泻发为本病。

 

NO153. 急性肠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呕吐起病急骤,常先有恶心,继之则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腹痛以中上腹为多见,严重者可呈阵发性绞痛。腹泻表现为水样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伴有恶臭、多为深黄色或带绿色便,很少带有脓血,无里急后重感。

(2)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的症状轻微,严重病人有发热、失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状,偶可表现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3)体征方面:早期或轻病例可无任何体征。查体时可有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常明显亢进,一般患者的病程短,数天内可好转自愈。

 

NO154. 急性肠炎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1)血液检查: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可轻度增加,血沉略有增快。

(2)大便常规或培养:多为正常,也可见到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如系细菌感染可发现致病菌。

 

NO155. 急性肠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急性起病,最近有饮食不节或摄入对胃有不良刺激的药物等病史,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大便常规有粘液及红、白细胞。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

 

NO156. 急性肠炎与哪些疾病鉴别?

本病当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与消化性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出血相鉴别。少数病例出现腹部剧痛,应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和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相鉴别。

 

NO157. 急性肠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去除诱因,卧床休息,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2)如找到致病菌,应按药物药敏试验用药,或选用黄连素0.1~0.2g,或PPA 0.5~ 1.0g,日3~4次/日,口服。

(3)对症治疗,腹痛可用阿托品。脱水病人应予补液,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发生休克者应按休克处理。

 

NO158. 急性肠炎的常用治疗药物有哪些?

(1)解痉止痛:腹痛可用解痉剂,如口服阿托品0.3~0.6mg或普鲁苯辛15mg~30mg,或肌肉注射山莨菪碱5~10mg,或安腹痛1支。

(2)抗菌消炎:如细菌感染,应选用抗生素药物,如黄连素0.3g,每日3次,复方新诺明,每次1~2片,每日3~4次。氟哌酸0.1~0.2,每日3次。庆大霉素16万单位,口服,每日3~4 次。若剧烈呕吐或明显失水时,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酸中毒时适当静点5%碳酸氢钠溶液。上消化道出血时应补液或输血、冰水洗胃、口服制酸剂。

NO159. 怎样辨治肠胃湿热型急性肠炎?

证候表现:起病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脘腹阵痛,泻下急迫,大便不爽,粪色黄褐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肠胃湿热,多见夏季,暑热夹湿,损伤脾胃,内扰胃腑,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肠中有热,湿热蕴蒸胃肠,则泻下急迫;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则腹痛阵作;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证。

治法:清化湿热,调理肠胃。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金银花、荷叶、白扁豆、甘草、车前子。

药中葛根、金银花解肌清热,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湿;扁豆、荷叶清暑化湿;甘草甘缓和中止痛调和诸药。

如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理气缓中;呕吐剧者,可先服玉枢丹以辟浊止呕;夹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等消食之品。

 

NO160. 寒湿阻滞型急性肠炎如何辨治?

证候表现: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证候分析:夏秋之交,贪凉露宿,寒湿侵体,寒邪秽气,郁遏中焦,脾胃乃伤,则见呕吐、泻下清稀或清水样便;若寒湿内盛,脾胃气机不畅,则腹痛肠鸣,若邪束肌表,营卫不和,则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腻,脉濡或浮,为寒湿蕴阻之象。

治法:祛邪化浊,散寒除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清半夏、白术、陈皮、川厚朴。

方中藿香、紫苏、川厚朴祛邪化浊,半夏、陈皮、茯苓、大腹皮和胃降逆;白芷、紫苏辛温解表。

加减:恶寒发热者,可加荆芥、防风;头痛,加羌活、独活;如有宿滞伴腹胀者,去白术,加炒六神曲、鸡内金消食导滞。

 

 

NO161. 食滞胃肠型急性肠炎的辨治如何?

证候表现: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急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尤误食腐蚀,或贪食生冷,暴饮暴食,致宿食内停,壅阻胃肠,气机失调,浊气上逆,而嗳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若泻后腐蚀外出,则腹痛减轻;舌苔厚腻,脉滑是宿食内停之象。

治法:和胃降逆,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焦山楂、炒六神曲、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茯苓消食和胃;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连翘消食滞之郁热。

加减:食滞化热,大便泻下不爽者,可投枳实导滞丸;若胃中炽热呕吐者,可加姜竹茹、代赭石之品。

 

NO162. 如何辨治脾胃虚弱型急性肠炎

证候表现: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不慎,即易吐泻,大便溏薄,呕吐清水,时作时休,伴有面色不华,四肢乏力,舌淡脉濡。

证候分析: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易吐泻交作,久泻不止;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无华,四肢无力;舌淡,脉濡均为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补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山药、茯苓、扁豆、砂仁、薏米仁、炙甘草。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草补气健脾;扁豆、薏米仁、山药淡渗利水;砂仁理气,使气机上下贯通,则吐泻可止。

加减:夹有食滞者,宜加鸡内金、山楂、神曲;腹痛甚而喜温喜按者,可用干姜、白芍;久泻脱肛者,可服用补中益气丸。

NO163. 急性肠炎的成药及简易方治疗有哪些?

(1)香连化滞丸1丸,每日2次。用于湿热壅滞,腹痛腹泻,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加味香连丸,主清热化湿,化滞止泻。寒湿阻滞型腹泻用香砂养胃丸,每次6g,每日2次。食滞胃肠者用越鞠保和丸,每次6g,每日2次。脾胃虚弱者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g,每日2次。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2)茯苓15g,黄莲6g,泽泻5g,苡米15g,车前子15g,葛根15g,滑石15g,甘草3g,用于湿热腹泻。

(3)焦三仙各10g,槟榔10g,白蔻仁10g,莱菔子10g,丹参10g,薄荷6g,大腹皮10g,元胡9g,煎汤饮用,每日1剂,主治食滞胃肠,腹痛腹泻。

 

NO164. 怎样掌握急性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则和方法?

急性肠炎属实邪致病、来势凶猛、发病急骤、变化突然。病因常为脾伤积湿。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胃主受纳,喜润恶燥。脾升胃降,表里为助,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一旦燥湿平衡失调,易现“湿胜则濡泻”,本病病机在于脾胃的运化失职,脾升不及,则下溜而泻。急性肠炎以实邪为主,故祛邪是关键,邪去则正安。无论外感、食滞、内伤均可导致湿邪内停,祛邪主以祛除湿邪。祛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祛风胜湿,辛通泄湿,健脾运湿、温阳化湿等。应分别根据寒、热、表、里、阴、阳、虚、实随证辨证选药,再加用健脾益胃之品。

急性肠炎虽然是实邪致病,但亦因人而异,男、女、老、幼体质不同,具体分别对待。素有脾弱易泄泻或泻甚体弱伤及气阴者,尤应注意扶正,不能拘实邪所伤,即单认祛邪为法,而应掌握中医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的特点,因症辨证。其治之要在于虚者补之,寒者温之,食积则消导,湿热则清利,陷下必升提,滑脱需固涩。对本病常用的方法有:祛积消食法、导滞攻下法、清热利湿法、行气消胀法等。体弱久泻者,可用温中健脾法、涩肠止泻法、养阴清热法、扶阳固脱法等等。临床常见寒热、虚实证候,往往不是单纯存在,故治法也不能截然分开,须据病情,因机灵变。用药须注意几点:①清热苦寒之品,中病即止,不宜久用,否则易伤脾胃之气。②淡渗利湿之剂,不可用之过量,渗利过度则津枯阴遏。③固涩之剂,不可用之过早,固涩收敛过早,致积滞未消,余邪留寇。④攻下之剂不可多用,攻伐太过则伤元气,尤对虚弱者更应慎用。

腹泻止后,应保护胃气,可给予参术苓草之类健脾益气。若气阴两虚,表现口干舌燥,少气懒言者,可投生脉散,益气养阴。

 

NO165. 急性肠炎的预后如何,如何进行预防保健?

(1)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由于沙门菌属感染的急性肠炎的胃肠道反应剧烈的肠道内的致病菌被迅速排出体外,因此,毒血症症状一般较轻,病人多于短期内自行恢复。部分病人由于机体抵抗力差,或患有一些慢性病或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致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则病菌可自肠壁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症,造成较大的感染过程。对急骤暴泻者要及时补液,并注意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否则会有不良后果,对老人和婴幼儿尤应注意。

(2)预防:积极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勿进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内脏。肉类、禽类、蛋类等要煮熟后方可食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变质及被沙门菌属污染食品不准出售。搞好食堂卫生,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认真注意食品制作卫生,防止食品被污染。做好水源保护,饮水管理和消毒。

(3)保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旺不易受邪。心情舒畅,保持胃肠功能平衡。节饮食,以利脾胃受纳吸收功能。慎起居,避风寒乃阴平阳密,精神乃治。

 

NO166. 急性肠炎的治愈标准是什么?

(1)症状体征消失。

(2)因呕吐剧烈或有失水、酸中毒经对症处理后纠正。大便常规、血常规正常。

NO167. 什么叫做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本病可由急性肠炎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来,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加以营养不良,都可成为慢性肠炎的诱因。也可继发于咀嚼障碍、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寄生虫病等疾患。

根据临床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结合有反复发作史或有慢性肠炎的病因存在,诊断一般不难。

NO168. 慢性肠炎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1)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沙门氏菌感染、肠道菌群失调。

(2)肠寄生虫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肠道蠕虫病等。

(3)非细菌性炎症:如克降氏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息肉并发结肠炎等。

(4)肠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

(5)胃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晚期、胃空肠吻合术后。

(6)胰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晚期。

(7)肝、胆道疾病所致慢性腹泻。

(8)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糖尿病。

(9)尿毒症、糙皮病、放射性肠炎、硬皮病。

(10)痉挛性结肠(过敏性结肠炎)、神经精神性腹泻。

 

NO169. 中医对慢性肠炎是如何认识的 ?

祖国医学无慢性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病的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的慢性腹痛、慢性腹泻范畴。其发病原因可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和肝气乘脾、瘀阻肠络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胃肠功能失调为辅,致气血逆乱,脏腑失调,阴阳不和等病理变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于大肠泄泻为其临床特点。

(1)脾胃虚弱

久病不愈或寒湿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虚弱。脾为中土,喜燥恶湿,主运主升。胃乃腑脏,喜润恶燥、主受纳主降。两者相辅相成,一纳一运,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吸收转运水谷功能。今脾胃虚弱,清浊不分,升降失和,致气机逆乱,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肠腑混浊而下,遂成本病。

(2)肾阳虚衰

肾为先天之本,又为命门之火脏,主一身阳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气血、脏腑的功能。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阳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致脾肾阳虚,阴寒积盛,胃关不固,中气下陷,运化失司,久泻不止,疼痛缠绵,致发本病。

 

 

NO170. 慢性肠炎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病变多由急性肠炎延治或误治诱致,胃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加重,其表面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性形成;粘膜皱壁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更加严重,因粘膜血管损伤严重伴出血,更明显可见血浆外渗,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甚穿孔,或发现肠粘膜紊乱、肠痉挛、肠曲缩短,胃肠或肠曲之间瘘管、结肠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损等等,有时可伴发肠憩肉,或直肠癌、结肠癌病变。

 

NO171. 中医对慢性肠炎的病机是如何认识的?

(1)病因:本病病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房事过度而致脾肝肾功能障碍。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疏泄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肾为先天之本,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而致泄泻遂成本病。

(2)病机:①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②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导致清浊不分,升降失和,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泄泻为标。③病势:本病的发生是以先天之气不足、肝失疏泄、脾胃失和,气机升降逆乱为主,渐及它脏,脏腑失调。以泄泻、腹痛、肠鸣为临床特点。④发病: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肾阳不足、肝失疏泄,致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致泄泻。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NO172. 慢性肠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2)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3)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NO173. 慢性肠炎的实验室检查如何?

(1)外周血检查: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大便常规或培养:多见异常,可见到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或少量脓细胞。如细菌感染,可发现致病菌。

 

NO174. 慢性肠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发作时,出现腹泻、腹痛等。病久则呈现慢性营养不良。体格检查可有腹部压痛。

(2)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和少量脓细胞。大便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3)X线钡剂检查和结肠镜检查可排除其他特异性肠道炎症。

 

NO175. 慢性肠炎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本病典型症状为脂肪泻。大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有恶臭味。多伴腹胀、腹痛,有乏力、体重下降、出血等营养不良表现,病程长,病情时轻时重,做X线钡餐检查有利诊断。

(2)肠结核:起病缓慢,多位于右下腹部,可有阵发性绞痛,肠鸣音增强,常有大便习惯改变,干、稀交替。轻者仅有稀便,重者为粘液脓血便。可有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体检仅有右下腹压痛。辅助检查:血沉增快,结肠菌试验阳性,大便培养可找到抗酸杆菌。给予纤维肠镜检查以确认本病。

(3)克隆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起病缓慢,有消瘦、纳呆、乏力等表现。腹痛位于脐周或右下腹。腹泻初为间歇性,以后渐为持续性。日行3~6次,软便或半液状。右下腹压痛,可触及包块。晚期呈现消瘦、贫血、肠吸收不良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肠系膜动脉造影或内窥镜及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4)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原因不明,是与免疫有关的慢性病,多以溃疡为主,累及结膜粘膜,以青壮年多见。腹痛常在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明显,伴肠鸣音亢进。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可行乙状结肠镜和活组织检查以利诊断。

(5)胃肠神经官能症:此病是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起病较慢,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神经性嗳气、厌食、呕吐、精神性腹泻、结肠激惹症,脾曲综合征等。

 

 

NO176. 慢性肠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适当休息,进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2)酌用止泻剂,可给次碳酸铋1~2g,每日3次;复方樟脑酊4ml,每日3次。

(3)解痉剂,可用阿托品0.3~0.6mg,每日3次;普鲁苯辛15mg,每日3次。

(4)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但病情要长。也可用3%黄连素液或5~10g大蒜浸液2 00ml,保留灌肠,每日一次,10~20天为一疗程。其他治疗同急性肠炎。

(5)精神性腹泻者,可用利眠宁10mg,每日3次;苯巴比妥15~30mg,每日3次。

 

NO177. 慢性肠炎的常用药物如何?

(1)消炎止痛:细菌感染,除选用致菌培养有效抗生素外,可选用黄连素0 3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3片,每日3次;胃肠灵4片,每日3次。病情出现发热、脱水、休克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必要时输液输血或吸氧。

(2)解痉止痛:阿托品0.5~1mg,或645-2,5~10mg,肌肉注射;或普鲁苯辛15~30mg,日3次。

(3)止泻剂可选用,次碳酸铋1~2g,每日3次;复方樟脑酊4mg,每日3次。

(4)精神性腹泻者,可服利眠宁10mg,每日3次;或眠安宁1片,日2次。

(5)中药方面:①脾虚泄泻,可给予补中益气丸或人参健脾丸。②肾阳虚衰泄泻,附桂八味丸、或附子理中丸。③肝气乘脾泄泻,予痛泻要方或逍遥丸服用。

NO178. 怎样辨治脾胃虚弱型慢性肠炎?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纳呆食少,食后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脾胃虚弱而致泻下,主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所致,故见大便溏泻,完谷不化;脾虚不运,则纳食减少或食后脘闷不适,久泻不止;脾胃气虚,化源不足,致面色萎黄,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均属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主之。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苡仁理气健脾化湿,是治疗脾虚泄泻的常用方药。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配伍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而兼有脱肛者,可投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NO179. 肝气乘脾型慢性肠炎的辨治如何?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脑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腹痛,腹泻,舌淡红,脉弦。

分析:七情所伤,情绪不稳,激怒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乘脾,失其健运,故腹痛则泻。肝气不舒,疏泄失常,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均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为主。

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共奏疏肝解郁,健脾止泻之功。

 

NO180. 怎样辨治脾肾阳虚型慢性肠炎?

症状: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见脐腹作痛,肠鸣而泻,泻后自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均属脾肾阳虚不足之征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

四神丸中补骨脂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配合理中汤温中健脾,主治脾肾虚寒之腹泻。如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入益气升阳及收涩之品,如人参、黄芪、诃子肉、石榴皮,赤石脂、炒米壳之类,亦可合用桃花汤以固肠收敛止泻。

 

NO181. 瘀阻肠络型慢性肠炎如何辨治?

症状:泄泻日久,泻后不爽,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口干不欲饮,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而涩。

分析:泄泻日久,病邪入络,血瘀肠络,不通则痛,故有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瘀阻气滞,故有泻后不尽之感;口干不欲饮,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舌质暗红,脉弦而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治疗:化瘀通络,和营止血。

方药:少腹逐瘀汤主之。

方中以蒲黄、五灵脂与当归、川芎配伍为君药,合元胡、没药活血定痛;桂心、小茴香、干姜温经散瘀,使肠络瘀血得散,则泄泻腹痛而止。若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挟有赤白粘冻,可与白头翁汤合用,以清热凉血,利湿解瘀。

 

NO182. 中医对慢性肠炎的辨证要点有哪些方面?

(1)辨病缓急:慢性泄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日久,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常以脾虚证为主。或病久及肾,出现五更泄泻,腰膝怕冷,是命门火衰,脾肾同病,治疗则脾肾同治。

(2)辨病重:一般泄泻,若脾胃不败,饮食如常,多属轻证,预后良好。若泄泻不能食,形体消瘦,泄下无度;或久泻滑脱不禁,致津伤液竭,则每有亡阴、亡阳之变,多属重证。《中藏经》说:“病洞泄不下食,脉急则死。”可见能食与不能食,对于权衡泄泻的轻重有重要意义。

(3)辨寒虚: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畏寒胀冷,完谷不化,手足欠温,多属寒证。

(4)辨兼挟证:泻而兼有恶寒自汗、发热头痛、脉浮者,为挟风;泄泻发生在炎夏酷暑季节,症见身热烦渴、头重自汗、脉濡数,为挟暑;泄泻而兼脘腹痞闷,嗳腐酸臭,为挟伤食。

 

NO183. 慢性肠炎的预后如何,如何进行预防保健?

(1)预后:慢性肠炎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预后良好;如长期反复腹泻,致脾胃气虚,病久及肾,病情加剧。若肾虚进一步发展,既不能温运脾阳,又不能固摄于下,而致泄泻无度,则病情趋亡阴亡阳之证,预后多不良。

(2)预防: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旺不易受邪;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洗,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3)保健: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汤等。若虚寒腹痛泄泻者,亦可予以淡姜汤饮之,以温振脾阳,调和胃气。忌食辛辣炙B032、肥甘厚味之品。在有条件情况下,配合红外线,蜡疗、拔火罐、针灸、气功等疗法,以提高疗效。另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强烈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NO184. 什么叫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于1875年首例报道。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特发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区别于各种特异性炎症。但由于临床的一致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仍多沿用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到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病变严重者中,少数可出现 10cm以内的“反流性回肠炎”,以侵犯粘膜及粘膜下层为多见,很少累及肌层部位。首先是粘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广泛性充血,继之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多数脓疡形成并融合后可产生浅小溃疡,进而发展为大溃疡,是本病的特点。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使肠壁变厚、变窄,肠管变短。

临床症状表现以粘冻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急性危重病例患者,有全身症状,常合并有肠道外疾病和肝损害、大关节炎、皮肤损伤、心肌病变、多发性口腔溃疡、虹膜睫状体炎及内分泌病证。

本病在统计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由于本病病程漫长,其病情轻重不一,常易反复发作。据统计本病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患病率约占40/10万~100/10万;发病率约占3/10万~11.5/1 0 万。在国内目前尚未见精确统计报告数据,但近年来似有增多趋势。临床以20~40岁年龄者多见,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

 

 

NO185.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虽有感染、遗传、精神因素及过敏等发病学说,但都不能完全解释本病的全貌。

(1)感染因素:尚未发现任何病毒、细菌或病原虫与本病有何特异性联系。此病急性期临床表现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其炎性改变酷似菌痢,但反复大便培养以及结肠粘膜中未证实有细菌或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故多认为细菌感染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直接发病原因。但患者肠道菌落计数却多超过正常人,在有些病员的配偶及病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均可检测出淋巴细胞毒素,从大批病例随访中,确实发现有0.5%~8.2%的菌痢患者常常演变为本病。另外动物实验中,若大肠肠道内是无菌的,则往往不能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因此也不能排除肠道细菌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

(2)自身免疫因素:近年来最受重视,研究较深入,据研究事实有以下几点支持自身免疫发病原因。①临床常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②体液免疫。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结肠抗体(主要为IgM),其抗原是结肠上皮细胞内的脂多糖,虽然对胎儿等结肠上皮细胞无细胞毒作用,但它能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发挥向导作用,使细胞毒细胞杀伤靶细胞——结肠上皮细胞;血清中还可能含有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交叉反应的抗大肠杆菌O14型等抗体。另外,血清中还常含有一种( 或一些)抑制巨噬细胞移行抑制因子。③细胞免疫。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人或胎儿结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使结肠上皮受损,说明患者的淋巴细胞已被致敏,出现了细胞毒作用。这种细胞毒作用可由大肠杆菌O14、O19等的菌体中提出的脂多糖,刺激正常人淋巴细胞、激发K细胞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对本病是重要的致病作用。④免疫复合物存在。患者结肠固有膜中有IgG、补体C3的F及S表型和纤维蛋白的沉积的免疫复合物,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很可能是引起肠道外病变的因素。⑤肠壁粘膜局部。常含有大量的IgG细胞,此系T8(抑制性)细胞减少、T4(辅助性)细胞增多的结果。⑥胸腺器官。免疫器官胸腺常常发生明显增生和肿大,显示淋巴滤泡及上皮细胞B细胞聚集,还可发现有逆病毒颗粒,可以由B细胞诱导传播至其他细胞。⑦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常起到明显的疗效。

综上说明,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较快,虽还不能认识统一化,但已初见成果。感染为直接病因,而后引起自身免疫的致病变原因,已逐渐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

(3)过敏因素:尤对食物过敏,如牛乳等。在某些病人中,当从食物中剔除乳类时,可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另发现本病的肠粘膜对机械性刺激有过敏现象存在;又发现少部分病人空肠中缺乏乳糖酶,当疾病急性发作时,外周血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活跃增生,激素治疗有效;本病患者的肠粘膜中肥大细胞增多,刺激后能释放出大量组织胺物质等,以上现象均提示本病和过敏反应的密切关系。

(4)精神与神经因素:本病患者病情复杂或恶化,每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有关,因此身心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认识到此为诱因,是一种通过植物神经中介作用而产生的结肠的分泌、血管和运动反应紊乱,每使此病促发或加剧恶化。

(5)溶菌酶学说:溶菌酶是一种溶解粘液的酶,其浓度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大量增多,而在痊愈时降低,认为此酶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体内过度形成,使结肠失去粘液保护作用,而形成了便于细胞侵袭的局部环境。

(6)遗传因素:欧美的家族发病率和种族间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别,以及本病与某些HLA的相关性,均支持和遗传因素有关。

综观上述有关因素,任何一种单独存在都不足以致病,也不能使病势急转多变,因此目前认为本病是受到免疫遗传影响的宿主反应及外源性刺激交叉互相作用而发生的多因素疾病。

 

 

NO186.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祖国医学中医内科“泄泻”、“痢疾”、 “便血”、“肠风”或“脏毒”等范畴。

本病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则与脾虚关系尤为重要。

(1)感受外邪:感邪致泻,主以六淫为患,以暑、湿、寒、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以湿邪尤为多见。因脾喜燥恶湿,感受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逆乱,传导失司,水谷不分,混杂而下,以致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和“无湿不成泻”之说。另外热邪和寒邪,皆可侵袭肺卫,由表入里,损伤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引起泄泻,每多与湿邪相兼而发病。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泻泄源流》篇说:“湿盛而E2B8 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致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

(2)饮食不节:食欲无度,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肥腻,湿热内生,蕴结肠胃;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均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转输吸收,反停为湿滞,而引起泄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中所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3)肝郁脾虚:肝失疏泄,脾气虚弱,或本有食滞,或有湿阻,复因情志不畅,郁思恼怒,则气郁化火,致肝失条达,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不和,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患者情绪仍郁滞不解,无食滞和湿阻因素,亦可每遇大怒气伤或精神刺激,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损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肝强脾弱,脾气受伤而然。”

(4)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日久,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不愈,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气不足,运化不健,胃纳不香,清浊失和,乃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湿滞不去,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命门火衰:脾之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脾胃的消化吸收。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则不能温煦脾土,则运化失司,引起泄泻。另外,“肾为胃关”,若肾阳不足,关闭失合,则大便下泄。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阴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除以上常见因素外,饮水过多,胃肠不能吸收,水留大肠,亦可引起泄泻。寒热湿滞蕴结胃肠,病久入络,瘀阻络伤,均可导致泄泻便下粘液、脓血。

 

NO187.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溃疡性结肠炎特点在于溃疡形成,但在慢性病程发展中,结肠粘膜只有炎症性改变,而不形成肉眼上可见的溃疡病变,或溃疡愈合只遗留下肉眼上的炎症性病变。不论其有无溃疡,主要病变均累及集中在粘膜层,少数达粘膜下层,更少的严重病例,炎症可累及肌层甚至浆膜层。病变分布主要在直-乙状结肠,累及直-乙状结肠的病例,据统计可达98%。

(1)肉眼所见:①炎症活动期:粘膜皱襞消失,呈剥脱状,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粘膜炎性渗出物增多,血管走向不清,粘膜附有白色透明或黄色粘液,严重者,呈脓性状粘液,粘膜腐烂或有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浅溃疡形成。溃疡之间粘膜可因水肿、炎症形成假息肉。②炎症缓解静止期:粘膜苍白、粗糙有颗粒感,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或缩短,有的因炎性增生,腺体增殖,而形成息肉改变。

本病由于反复发作或呈慢性持续性病程,故活动和静止期病变可同时或反复交替出现。

(2)组织病理:本病呈无组织学特异性病理,却一致认为有其特征。基本病理改变为:腺体排列紊乱,基底膜断裂或消失;各种炎症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粘膜下水肿及纤维化;再生和修复。由于病期不同,组织病理所见也不一样。①活动期病理组织所见:重度中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较多。腺上皮间中性炎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减少。隐窝炎症或脓肿形成。其他固有膜血管炎症。②静止期病理组织观察:肠腺细胞排列不规则,隐窝数减少,既有瘢痕组织又有基底膜增厚。杯状细胞增多。粘膜下层纤维化加重,可见淋巴管扩张。固有膜层白细胞浸润明显或大淋巴滤泡出现。此外,有人认为腺体萎缩或变形,对静止期患者更具有诊断意义。

 

 

 

NO188.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是如何认识的?

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而致病程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病位在脾胃与大肠,但与肝肾关系密切。病初多为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之象;病久损及于肾,则见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之证。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可为气血、阴阳俱虚;邪实可为气滞、食积、痰浊、血瘀、湿热、邪毒等。本病不只是结肠局部的病变,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与脏腑功能障碍、阴阳平衡失调有密切关系。有学者认为气血瘀滞在本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各种原因影响脾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肠道传化水湿及饮食代谢物的功能,而致泄下粘液、脓血便。

 

NO189.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消化道症状:①腹泻:为主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轻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粪便性质个体差异极大,软便,稀糊状、水样、粘液便,粘冻便不一,但大便以粘液脓血便多见,有的表现为痢疾样脓血便。晨间泄泻及餐后泻常见。个别病人早期呈腹泄与便秘交替出现。②腹痛:腹泻严重者多伴腹痛,痛则泻,泻后痛减。疼痛多以胀痛为主,多为固定,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持续隐痛者也不少见,轻型多无腹痛。③出血: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轻者血混在便中,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以至休克。④里急后重:是直肠炎的主要症状,本病常见。⑤消化不良:为非特异性症状,主要见厌食,上腹部饱胀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等。

(2)肠道外症状,多见于急期病人。①关节症状:与腹泻伴发的关节疼痛,为非侵润性,不遗留退行性病损或功能障碍。②皮肤症状:常见于小儿,有结节性红斑、脓皮症、坏死性丘疹等。③眼部症状:可有虹膜炎、色素层炎、葡萄膜炎的相应表现。④肝的症状:也是本病常见的一种表现,因肝肿大而致的肝区不适或隐痛,肝脏损害随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的变化而呈平行关系。

(3)全身症状:①发热:多数见低热,中度发热,或见高热、寒战、惊厥、昏迷等。②消瘦:常为中、重度病人症状,与长期腹泻、便血,摄入过少,发热消耗有关。③水肿:部分持续发作者可表现为踝以下水肿,与低蛋白血症有关。

(4)体征方面:①腹部压痛:左下腹固定压痛多见,左腰腹次之,严重者沿全结肠走行部位多处压痛,常伴肠鸣音亢进。②腹部包块:左下腹可触及腊肠样或硬管状条索包块,系结肠痉挛或肠壁变厚之故。③腹部胀满:见于急性结肠扩张者,以上腹部膨隆为著。④腹肌紧张:以急性活动期全结肠炎者多见。⑤直肠指检:肛门、直肠常有触痛。肛门括约肌张力增高,为痉挛所致。⑥其他:重度病人体温多在38℃以上,心率快(100次/分),贫血面容等。

 

NO190. 溃疡性结肠炎是如何分型的,如何区分其轻、中、重度?

根据1978年全国消化疾病杭州会议,“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将本病的临床表现划分为:

(1)按病程经过分为四型:①初发型:无既往史初次发病者。②急性暴发型:少见。起病急骤,消化道和全身症状严重。③慢性复发型:多见。但症状轻,复发期与缓解期交替。④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半年以上,提示病变范围广泛。

(2)按病情程度分为三度:①轻度:最多见。腹泻日行2~4次,偶尔出现腹痛,直肠出血量少或无出血。体温正常,脉率每分钟小于90次,血红蛋白大于80g/L,体重减轻小于3kg,其他全身症状及体征少见,起病缓慢。②重度:腹泻较重,日行6次以上,腹痛持续或剧烈,肠出血量大,色鲜红,体温高达39℃ ,脉搏快、超过100次/分,血红蛋白小于70g/L,血沉明显增快,血浆蛋白低下,体重减轻大于5kg。③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3)按病变分期:可分为活动期与缓解期。

(4)按病变范围分:有全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右半结肠炎、左半结肠炎、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

 

NO191. 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内并发症有哪些?

(1)急性结肠扩张:常发生于横结肠或全结肠,老年人及危重病人易发。临床表现为胀气尤著,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腹部X线平片示结肠扩张,由于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临床又称中毒性巨结肠。低血钾症,抗胆碱能药物、吗啡制剂及灌肠可成为诱发因素。结肠扩张病机可为肠壁平滑肌张力极度下降和肠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受破坏所致。

(2)溃疡穿孔:多在结肠扩张基础上,继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主见于急性暴发型或有中毒性结肠炎并发症者,亦可见于乙状结肠镜检时。

(3)并发大出血:溃疡侵蚀较大血管时,可见结肠大出血,易致休克。

(4)肛周疾病:常见有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痔疮等。

(5)结肠癌:多见年轻病人,病情越长可能性愈大。病变越广泛,其癌变率越高。目前,病程在5年内癌变罕见,10年癌变达20%,25年以上可高达40%。

(6)结肠假息肉形成:常见,大小不等,多呈多发性弥漫性分布。

(7)结肠狭窄与肠梗阻: 多由粘膜增厚或粘膜下广泛纤维化所致。表现为多发性,以直肠多见,横结肠次之,这是导致肠梗阻的原因,多为不完全性梗阻。

 


NO192. 溃疡性结肠炎肠外并发症有哪些?

(1)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常因失血及肝脏病变所致,其中以中度患者多见。自身免疫性溶血引起的贫血也屡见不鲜。

(2)低蛋白血症:尤见于慢性持续型病人,因长期腹泻慢性消耗,负氮平衡而致。

(3)肝脏损伤:可见慢性活动性肝炎、脂肪肝及肝硬化患者,也是低蛋白血症的原因之一。

(4)关节炎:常见肥大性单关节炎,一过性游走性关节炎痛,周围或下腰区关节痛及中毒性关节炎等,偶见强直性脊柱炎。

(5)皮肤、粘膜损伤:可发生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疡、下肢溃疡、口腔溃疡等。

(6)眼损害:以虹膜炎、色素层炎、葡萄膜炎等多见。

(7)其他:如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血栓栓塞症、动脉炎、系统性血管炎等亦有发生。

 

NO193. 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1)血常规:中、重度贫血病人,血象提示为低血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系缺铁与失血引起,有些病人与溶血有关。白细胞正常或升高,明显升高与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见于重症。血细胞压积低于25%。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病情持续者。

(2)血沉:血沉增快是疾病活动期的简易而可靠指标之一。

(3)血清蛋白电泳:α1糖蛋白升高是为活动期可靠指标,α2糖蛋白升高则反应病情缓解。低蛋白血症说明病变广泛,通常已越过乙状结肠。γ-球蛋白下降为预后不良之兆。

(4)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血液中凝血因子的缺乏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原因,可能与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K及并发肝病有关。纤维蛋白原常降低,但重度患者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现高凝血状态,引起血栓形成,主要由于第Ⅷ因子活性增加,常见本病活动期,预后不良。这时表现为纤维蛋白原增加。

(5)电解质测定:血清电解质紊乱见于重度病。低血钾症最常见,低血钠症次之,亦可出现低血镁症,以及代谢性酸中毒。

(6)肝功能方面:部分病人有异常。

(7)铁代谢:常由慢性失血可致铁储备减少,血清铁、铁蛋白及转铁蛋白下降。

(8)血锌:在应用ACTH治疗或完全性肠道外营养者,血锌含量可降低。

(9)约30%活动性病人,可见小肠木糖吸收障碍。40%的病人有水、钠、氯、脂肪吸收障碍,偶见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或维生素K缺乏。

(10)大便常规:肉眼检查发现血、粘液及脓血,镜下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无真菌及致病菌生长。

 

NO194. 溃疡性结肠炎的特殊检查有哪些?

(1)放射学钡剂检查: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钡剂检查。而特别注意的是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在作钡灌肠时,有诱发肠扩张与穿孔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临床有症状时只用刺激性不大的缓泻剂,以免诱发急性发作。静止期时应常规操作肠道准备。钡灌肠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克隆病、结肠肿瘤有意义。临床静止期可作钡灌肠检查,以判断近端结肠病变,需排除克隆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钡餐检查,气钡双重对比法更易发现粘膜浅表病变。常规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①轻度溃疡性结肠炎病人,X线检查阴性,中度和重度患者则有典型表现。②结肠壁边缘呈小锯齿状突出的钡影及铁轨样皱襞相。③充盈缺损,假息肉形成,少数病例因结肠壁纤维化及息肉增生,可致肠腔变窄。④结肠袋消失或变浅,结肠缩短僵直,甚至如水管样。⑤雪花征:由于微小溃疡及糜烂而附着钡剂,钡斑点,气钡双重造影显示如雪花。⑥排钡异常。⑦直肠后间隙增大达2cm以上,表示直肠与直肠后组织有严重炎症。⑧应注意结肠癌的有无。

(2)内窥镜检查:临床上多数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很有价值,对于慢性或疑为全结肠患者,宜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一般不作清洁灌肠,急性期重型者应列为禁忌,以防穿孔。内窥镜检查有确诊价值,通过直视下反复观察结肠的肉眼变化及组织学改变,既能了解炎症的性质和动态变化,又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能在镜下准确地采集病变组织和分泌物以利排除特异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镜下改变,分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种情况。

①急性期表现

轻度: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有密集分布的小出血点,并见散在渗血及出血。

中度:粘膜充血,水肿明显。粘膜表面呈颗粒状,肠壁脆而易接触出血,有多数细小浅表溃疡,粘膜分泌物增多。

重度:粘膜出血,水肿更显著,病变部位几乎无正常粘膜,粘膜呈粗细不等的颗粒状及假性息肉。或溃疡明显增多并融合成片,有粘膜桥形成。极易接触出血或粘膜糜烂,结肠自发出血,有假膜或粘膜脓血性渗出物覆盖,有时见岛状或假息肉样粘膜增生。

②慢性期表现

活动期:可见正常粘膜结构消失,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呈管状,有炎性息肉或溃疡。粘膜分泌物增多,有充血、水肿或渗血。

静止期: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呈管状,有多数假息肉形成。粘膜炎症轻,苍白、出血少,正常结构消失,显得干燥粗糙。

NO195.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根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1987年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型及治疗标准”。

(1)临床方面:具有慢性腹泻、粘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性发作性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仅有便秘或不出现血便。既往史体检中要注意关节、口腔、眼、浆膜、皮肤、肝脾等肠外的临床表现。

(2)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①受累结肠粘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结肠,呈弥漫性分布。②肠粘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盖有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③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至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④结肠粘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现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到粘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3)钡剂灌肠可见:①结肠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或结肠呈管状外观。②复发性溃疡或有多发性假息肉表现。③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见细颗粒样变化。

(4)病理检查: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特异性感染性结肠炎与肉芽肿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

(5)判断方法:①根据临床方面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之(1)、(2)、(3)三项之一及 (或)粘膜活检可诊断本病。②结合临床方面和钡剂灌肠有(1)、(2)、(3)三项之一者可以诊断本病。③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典型改变者,诊断成立。④临床方面有典型症状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无典型变化者,应列为“疑诊”,应予追踪检查。

 

NO196. 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判断标准是什么?

(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

(3)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镜检等检查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NO197. 溃疡性结肠炎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1)慢性细菌性痢疾: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史;抗菌治疗有效;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时取粘液脓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2)慢性阿米巴肠炎: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亦可累及左侧结肠,有散在性溃疡,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的粘膜多为正常,粪检可找到阿米巴的滋养体或包囊,通过结肠镜采取溃疡面渗出物或溃疡边缘处的活体找到阿米巴,阳性率较高。

(3)其他:血吸虫病及其他病原体和沙门菌属。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病毒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大都可通过粪检或培养找到病原体,相应的抗菌或抗原虫治疗有效。

(4)克隆病:腹痛、腹泻、发热等临床症状与溃疡性结肠炎频为相似。克隆病变主要侵犯回肠末端,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里急后重少见,粪便中常无粘液脓血。腹部肿块、瘘管形成、肛门及直肠周围病灶较多见;X线钡剂造影检于回肠末端可见线样症;乙状结肠镜检查多为正常,若累及直肠或结肠时,可见病变部分粘膜呈卵石样隆起,有圆形、纵形或匐行性溃疡,多无渗出性或接触性出血,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粘膜活检对本病诊断有意义。

(5)肠结核:溃疡性肠结核者,多有肺和其他原发结核病灶,多在结肠右侧,便血少见,常见有结核性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粪检结核杆菌阳性,正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

(6)直肠结肠癌:见于中年以上,多于肛门指诊时触到肿块,脱落细胞学、结肠镜及X线钡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意义,活检可确诊。但结肠癌与结肠炎可并存。

(7)过敏结肠炎:多伴肠外神经官能症性症状;本病多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腹泻,粪便可有粘液,但无脓血,常规检查除稀便或不成形外,无特殊病理成分。结肠镜和X线钡灌肠检,可见结肠激惹性增加,但无器质性病变。需长期观察,除外消化系统及消化系以外的有关疾病后才能诊断。

(8)放射性肠炎:有肠道炎变,溃疡形成,硬化性变,狭窄或坏死等。患者均有腹腔脏器接受放射病史可资鉴别。

(9)缺血性肠炎:多见老年,由动脉硬化引起。可突然起病,下腹痛伴呕吐,24~48小时后出现腹泻、发热、白细胞增多。病重者肠坏死穿孔易致腹膜炎。轻者为可逆性过程,1~2周至1~6个月时间可治愈。钡灌肠X线检时,可见指压痕征、假性肿瘤、假性憩室、肠壁的锯齿状改变及管腔纺锤状狭窄等。内镜下粘膜出血造成的暗紫色隆起,粘膜的剥脱出血及溃疡等可保持与正常粘膜的明显分界。病变在结肠脾曲处者较多。

(10)结肠粪性溃疡:为坚硬粪块充塞结肠而引起的肠粘膜溃疡和出血。鉴别体征:便秘、体虚、长期卧床、脱水及常用导致便秘的抗酸药,如氢氧化铝或碳酸钙等。肛检或乙状结肠镜检多见坚硬粪块。病人常有便意而排不出粪或排不尽。

 

NO198.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本病为一病程经历甚为特殊而又无特异治疗的疾病。发作期,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以纠正营养不良,提高血溶量,改善贫血,抑制合并症,并积极鼓励患者增强治病信心,坚持合理的治疗。缓解期治则,力争保持缓解状态。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和缩短发作期限。

(1)休息:暴发型和急性发作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热退及腹泻停止后再逐渐恢复活动。慢性持续性轻型患者不能完全缓解时,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适度活动。

(2)饮食与营养:应饮用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发作期不要吃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及谷类,不可饮酒及食用过多的调味品。每天蛋白摄入量应达到2g/kg体重,总热量为2500 ~ 3500kcal,少量多餐,持续3个月以上。严重腹泻者可流质饮食。一般患者可进低渣饮食,不必限制饮食种类。病情恶化者应予禁食,易于口外营养疗法。如静脉高价营养疗法,以补充蛋白质和热卡,促进全胃肠休息,改善正氮平衡和临床症状。腹泻可致钠、钾、钙等电解质丢失,每日可静滴10%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并补充钾、钙。急性发作性腹泻,每天给予维生素A25000单位,维生素D1000单位,维生素B110mg,维生素B25mg,泛酸盐20mg和维生素C200mg。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口服维生素K。

(3)解痉止痛:腹痛、腹泻可能因肠痉挛引起,可用颠茄酊0.3~0.5ml,每日3~4次,或阿托品肌注,并可酌情选用其他抗胆碱药物。可待因15~30mg与阿托品1mg合并皮下或肌注。必须注意在中毒性结肠扩张时,禁用解痉剂及镇静剂,以免加重病情,致中毒性结肠扩张症。严重腹泻者可短期慎用抗蠕动止泻剂如易蒙停,禁用吗啡类麻醉剂。

(4)纠正贫血:可酌情给予输入全血、血浆和水解蛋白等。病情活动期,尤大出血时,不可口服铁剂,因不但不能立即奏效反而加剧腹泻。

 

 

NO199. 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治疗药物有哪些?

(1)磺胺类:40年代开始用磺胺药治疗本病,其中以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效果最佳。口服后易在肠内分解为磺胺吡啶及5-氨基水杨酸,对结肠壁组织有亲合力,起到消炎作用。常用于轻、中型病人。始量为0.5g,每日4次,口服。每隔2~3天增加1g,直到获得疗效。每日总量3~6g,个别可达8g。病情稳定,维持量为1.5~2g/日,持续4周以上,后隔3~5 日减量1次,直到每天服用1~2g为止,至少持续1年。然后考虑停药,以降低复发率。对停药后易复发者,可选最小剂量长期维持治疗。有效率在80%以上。其副作用常有恶心呕吐、头痛、全身不适。或引起白细胞减少、关节痛、皮疹、蛋白尿等。尤其是服用每日超过4g 以上者,副作用明显。其他如琥珀酰磺胺噻唑、肽酰磺胺噻唑及复方新诺明等也可选用。

(2)抗生素:尤对急性暴发型及中毒作结肠扩张者采用抗生素治疗,用前应做细菌培养。如青霉素类、氯霉素、可林达要素、妥布霉素、新型头孢霉素和先锋霉素均可酌情选用。不宜口服以避免胃肠道刺激症状。

(3)灭滴灵:每日1200mg,分3~4次口服,3~6个月为一疗程,目前尚未有严重副作用的报道。病程越短疗效越佳,病程在一年以上者,有效率在60%~70%。

(4)激素治疗:包括糖皮质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本类药物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毒性症状,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达90%。另外激素可增加食欲,改善病人情绪。如小剂量强的松15mg,可明显减少复发率。并发腹膜炎或腹腔内脓肿形成者不宜应用。

①口服皮质激素:病情活动期且病变广泛者,强的松每日40~60mg,分3~4次口服。病情稳定逐渐减量,每日10~15mg,持续半年后停药。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给以柳酸偶氮磺胺吡啶,以防停药后或减量过程中病情复发。

②局部给药:病变只限于乙状结肠直肠者,可选:含氢化可的松10mg的肛门栓剂,每日2~ 3次;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0~100mg或强的松龙20~40mg溶于50~100ml液体中,每日1~2次,保留灌肠,同时加用SASP及适量的普鲁卡因或中药煎剂,10~15天为一疗程。灌肠后嘱病人平卧位或俯卧位,左、右、侧位等各15~20分钟,以利药后均匀分布粘膜面上。

③静脉用药:如暴发型、严重活动型及口服无效者多采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或半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300mg,或α-1-磷酸强的松龙40~60mg,10~14天为一疗程。病情稳定后改口服剂,强的松60mg/日口服。

(5)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病情较重,病变范围较广者。考虑选用硫唑嘌呤,6mp、CTX等。6 -巯基嘌呤1.5mg/kg,分次口服;硫唑嘌呤每日1.5~2.5mg/kg,分次口服,疗程约1年。其疗效至今不明确,本类药物毒性大,副作用多,尤其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大,在用药中应定期复查骨髓象。

 

NO200. 如何辨治下焦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证候表现:病情较重,腹痛而泻,泻下如注,血便臭秽。或泻下水样便及脓血便,腹胀肠鸣,肛门灼热疼痛。或伴寒战,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纳呆不振,尿赤短少,苔黄腻,脉滑数。    

证候分析:患者脾胃不足,脾运失司,水湿内停或湿阻困脾,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而致本证。湿热下移大肠,致传导功能失常,湿热互结,壅阻肠胃,气机不利,则腹痛腹泻;热重湿蕴,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脂膜腐蚀而便下,赤白粘冻甚血便随下;病急暴注下迫,见肛门灼痛,下利赤白粘冻或伴里急后重;湿热之邪损伤正气,伤在血分则便血,伤在气分则便脓,气血两伤,则脓血并见。湿为阴邪,其性粘腻,可兼有身重疲困,不思饮食等症。热盛津伤则口干,湿邪不去则口干不欲饮。泄泻津伤,化源不足则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乃湿热内盛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本方重在清化肠中湿热,升清降浊止泻。方中葛根煨用,主以解肌退热,又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降浊;甘草和中止痛。

发热较重者,加入银花、公英、柴胡;暑热侵犯,入六一散清热解暑,利湿止泻;如湿邪偏盛,胸胁痞满、渴不欲饮、苔白腻,应酌加藿香、佩兰、苍术、白蔻仁;湿热并重,发热、口渴喜冷饮,苔黄厚,则加金银花、白头翁、秦皮、马齿苋、生大黄等;伴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姜竹茹;大便下血可用当归、赤芍、赤小豆、秦皮等以养血祛湿,清热解毒,也可以槐花、地榆凉血止血,防风、炒荆芥清血中之风,或加三七粉、云南白药,以化瘀生新、散血止血,加白及粉以助生肌止血。

 

 

NO201. 热毒炽盛型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辨治?

证候表现:发病急速,壮热不退,口渴心烦,胸闷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剧烈,里急后重,利下脓血,紫红量大,或呈血水状,便次频频,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甚至昏迷痉厥。

证候分析:危重证,多见于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毒热之势,性猛烈故病急骤。热结阳明,津液耗伤,则壮热口渴;热扰心神,为心烦不宁;热毒攻脾胃,故脘闷不适,恶心呕吐;热毒炽盛,气血瘀滞,肠腑壅塞,浊气不降,见腹痛窘迫,里急后重;热毒互结,耗伤气血,化为紫红脓血,或热伤络脉,暴注下迫,呈血水之状;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皆为热毒炽盛之证。若热毒内陷心营,蒙蔽神明,可见神昏谵语;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则见痉厥。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共奏清热凉血,解毒宁神之功。方中白头翁清热利湿,解血分之毒邪;合黄连、黄芩、黄柏、知母解毒凉血、活血;大黄导热下行,泄毒祛邪,荡激大肠之毒热;生石膏清泻气分之热邪。

如热毒两燔,播及营血,高热神昏谵语者,可服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2~3g,以清热泄毒,开窍醒神;若高热、抽搐痉厥者加用紫雪散2g,全蝎10g,钩藤15g,以清肝熄风镇静;如呕吐频繁,胃阴耗伤,舌红而干,应酌加西洋参12g,麦冬30g,石斛15g,养胃阴;屡呕不止,可投玉枢丹口服以和中止呕;下利无度,水食不入或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冷汗出,喘促者,乃毒热内闭,阳气外脱,急服独参汤或人参四逆汤浓煎顿服,以益气固脱。

 

 

NO202. 瘀阻肠络型溃疡性结肠炎是如何辨治的?

证候表现:下利日久不愈,便下粪少不尽,大便时稀时干,便如粘冻或黯血,或血色黑光如漆,腹部刺痛固定,左侧少腹为著,按之痛剧难忍。常扪及条索状瘀块,面色暗滞无华,舌边瘀斑瘀点,舌质暗红,脉沉涩。

分析:病久下利日久入络,血瘀壅滞肠络而成。瘀血日久内停肠腑,损伤气血,不通则痛,气滞血瘀,则泻下粪少夹粘冻黯血;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败血于外血黑如漆;血瘀肠络,脉络受阻,则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按之痛著;面色暗滞无华,舌边瘀斑点,舌质暗红,脉沉涩,均为瘀血内停,肠络瘀阻之征象。

治法:通络化瘀,活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本方重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和营止血。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为本方君药组成,具有活血行血、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养血生新之力;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定痛;合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行瘀,肠络瘀血得散则泻痛而止。

如气血瘀滞易化为脓血,大便可呈赤白粘冻,应与白头翁汤同用,以清热利湿凉血;兼气滞内停,加槟榔10g,山楂10g,以消食导滞;挟有瘀阻者,多见滞下粘液为主,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同用,以温化痰湿之邪;有血热,大便暗红,上方投三七粉3g(冲服),大黄炭10g,以凉血止血;如气虚,见神疲乏力,加党参15g,白术12g,以健脾益气,养血行血。

 

NO203. 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型如何辨治?

证候表现: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时作时止,多因恼怒而发作或加重。常为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便溏粘液多,时夹脓血,日行3~4次,左少腹坠胀或里急后重,伴有纳呆痞满,嗳气不舒,心烦不宁,舌质红,苔薄白而腻,脉弦。

证候分析:肝强脾弱,肝乘脾土,脾失运化为病机特点。肝主气,易暴发,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脾失健运,中气下陷,则便溏时作时止,每因情志波动发作或加重;气机不畅,郁滞不达,则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肝气郁滞,气机失利,故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气滞不畅则矢气频繁而作;肝脾不和,脾被湿围,运化失常,则大便溏薄,粘液较多;气滞化火,肝郁则热,伤及血络,则心烦不宁,便夹脓血;气滞壅塞大肠,则少腹坠胀,里急后重;肝气乘脾犯胃,气机升降失常,则脘痞不适,嗳气不舒,纳呆不振;舌质红、舌苔薄白而腻,脉弦均为脾虚肝强之象。

治法:抑肝健脾,理气化湿。

方药: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共奏疏肝健脾之功。柴胡、白芍、青皮疏肝理气、缓急止痛;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理气健脾祛湿;防风、薄荷疏肝养肝,醒脾燥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如两肋胀痛,脉弦,上方加醋元胡10g,郁金12g,以疏肝止痛;如便秘、腹泻互作,加槟榔 12 g,沉香6g,以疏导气滞;腹胀绞痛者,加枳实10g,川朴6g,以行气消胀;嗳气呕恶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肝胃不和,上方合旋覆花10g,代赭石30g,以降逆止呕;脾虚泻下次数增多,上方加党参15g,升麻10g,以升补脾气;情志郁结,不思饮食,加合欢花10g,玫瑰花10g ,以疏肝醒脾。

 

NO204. 如何辨治脾胃虚寒性溃疡性结肠炎?

证候表现:下利日久,便冷稀薄,带白冻或便下不爽,遇寒冷或食入生凉之物发作,腹部隐痛,喜热喜按,肠鸣腹胀,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病久不愈,脾胃阳虚,运化不健,虚寒内生,故便下清冷溏泻,完谷不化,带白冻;寒为阴邪,如受寒、食入生冷,易损脾阳,因而发作;虚寒内留,滞留于肠,阻滞气机,故腹部隐痛,喜热喜按,便下欠爽,肠鸣腹胀;脾主四肢,脾阳不振,不达四肢经脉,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脾胃虚寒之象。     

治法:健脾温中,散寒止痛。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附子、干姜温中散寒,振奋中阳;甘草调和药性。

如呕吐吞酸,寒热并存者,加川连6g,以清热和胃降逆;少腹拘急冷痛者,加花椒6g,小茴香6g,以温暖下元,理气止痛。

 

NO205. 气阴两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辨治?

证候表现:患溃疡性结肠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头晕乏力,心烦热,腹胀不适,大便干结,临厕努挣,舌质红、少苔偏暗,脉细数。

证候分析:脾胃不足,气血亏损,故神疲乏力,头晕;运化失职,大肠传导无力,虽有便意而努责不下;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泻泄失常,便秘;因病及阴,阴血不足,不能湿润大肠,肠道干燥故大便干结;阴亏血少,则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均为气阴两虚征。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益肾。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甘草补中益气,升阳扶脾;地黄、当归、芍药、乌梅、元参、何首乌养血生血,生津扶脉;佐以枳壳、陈皮行气除满;麻仁、桃仁、蜂蜜润肠通便。

如虚中夹实,合并大肠湿热者,加全瓜蒌、炒杏仁、黄芩清热除湿;大便下血,加地榆炭、槐米;如便秘腹泻交替者,加大剂量炒白术30g,炒山药15g,何首乌15g、当归15g,健脾益肾,养血润肠。

 

 

NO206.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辨治?

证候表现: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分析:病久渐虚,脾病损肾,则见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未复,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痛而作,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泄 ”、“鸡鸣泄”;泻后腑气通则安;肾亏则腰膝酸冷,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肾阳虚衰,命门火衰,温煦无力,小便清长,夜间尿频;舌质淡,舌体胖有齿印,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治法:健脾温肾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或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温肾散寒;附子理中汤温肾健脾,方中附子、补骨脂温补肾阳;理中汤合吴茱萸、肉豆蔻温脾暖中,五味子涩肠;合凑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真人养脏汤,温补脾肾,收涩固肠。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温脾益气;肉桂、肉豆蔻温肾暖脾,散寒止痛止泻;广木香调气;白芍缓急止痛;当归和血;诃子、米壳收涩固肠;全方温脾肾、涩固脱、调气血。常用于下利日久、肠中积滞已去,虚泻滑脱,气血不足者尤宜。

如脾阳虚为主:重用人参、白术、炮姜、石莲子;肾阳虚者,重用附子、肉桂、补骨脂;泻脱不禁,舌苔无滞腻者,加米壳10g,诃子10g,赤石脂15g等;如少腹痛加香附15g,吴萸15g,乌药15g;腹痛加元胡10g,砂仁10g;如久泻不止脱肛,加黄芪30g,升麻10g,以升阳益气固脱;若久泻不愈,脾肾阴虚者,加天冬15g,黄精15g,寸冬15g,填阴之剂。

 

 

NO207. 溃疡性结肠炎的局部治疗方法有哪些?

由于本病主要侵犯肠粘膜或粘膜下层,伴有糜烂和浅表性溃疡的非特异性疾病。病变以远端结构为主,直肠给药疗法能使药物直达病处,又可避免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对药物的影响,保持药物性能,使药物吸收更为完善,并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从而使粘膜修复、溃疡愈合而达治愈的目的。所以直肠给药疗法为治“溃结”常用方法。其中包括保留灌肠法、直肠点滴法、直肠喷粉法和栓剂塞肛法等。其中保留灌肠法最常用而普通。

(1)常用灌肠通用方:①蚤休10g,公丁香5g。煎水100~150ml,加冰硼散1g,锡类散0 3g。②败酱草30g,炒五倍子5g,枯矾3g,煅瓦楞15g,煅龙骨30g,生牡蛎30g。③0 5%~1%普鲁卡因150ml加生肌散1g,云南白药0 5~1g,青黛5g。

(2)直肠点滴法:采用开放式输液法,将药液滴入直肠,本法给药准确、迅速,保留时间长,方法灵活方便,具有直肠输液的作用特点,是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但需辨证选药、药液配制、位置、药温、疗程等同保留灌肠法。

 

 

NO208.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如何,如何进行预防保健?

(1)预后:本病预后的好坏,取决于病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条件。轻型者预后良好,缓解率80%~90%,重型者缓解率约50%。全肠炎型死亡率高达25%左右。急性暴发型死亡率高达3 5%。总之,病情多迁延反复,少数病人也可长期缓解。

(2)预防保健:由于本病原因不清,尚无具体的预防措施,对长期反复发作或持续不稳定的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安静,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劳累,预防肠道感染,对防止复发或病情进一步发展有一定作用。此外应注意病人的心理调节和控制饮食,对腹痛、腹泻者,宜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对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鱼、虾、蝎、鳖、牛奶、花生等应尽量避免食用;应忌食辣椒,忌食冰冻、生冷食品,戒除烟酒嗜好。

NO209.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本病为一病程经历甚为特殊而又无特异治疗的疾病。发作期,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以纠正营养不良,提高血溶量,改善贫血,抑制合并症,并积极鼓励患者增强治病信心,坚持合理的治疗。缓解期治则,力争保持缓解状态。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和缩短发作期限。

(1)休息:暴发型和急性发作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热退及腹泻停止后再逐渐恢复活动。慢性持续性轻型患者不能完全缓解时,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适度活动。

(2)饮食与营养:应饮用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发作期不要吃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及谷类,不可饮酒及食用过多的调味品。每天蛋白摄入量应达到2g/kg体重,总热量为2500 ~ 3500kcal,少量多餐,持续3个月以上。严重腹泻者可流质饮食。一般患者可进低渣饮食,不必限制饮食种类。病情恶化者应予禁食,易于口外营养疗法。如静脉高价营养疗法,以补充蛋白质和热卡,促进全胃肠休息,改善正氮平衡和临床症状。腹泻可致钠、钾、钙等电解质丢失,每日可静滴10%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并补充钾、钙。急性发作性腹泻,每天给予维生素A25000单位,维生素D1000单位,维生素B110mg,维生素B25mg,泛酸盐20mg和维生素C200mg。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口服维生素K。

(3)解痉止痛:腹痛、腹泻可能因肠痉挛引起,可用颠茄酊0.3~0.5ml,每日3~4次,或阿托品肌注,并可酌情选用其他抗胆碱药物。可待因15~30mg与阿托品1mg合并皮下或肌注。必须注意在中毒性结肠扩张时,禁用解痉剂及镇静剂,以免加重病情,致中毒性结肠扩张症。严重腹泻者可短期慎用抗蠕动止泻剂如易蒙停,禁用吗啡类麻醉剂。

(4)纠正贫血:可酌情给予输入全血、血浆和水解蛋白等。病情活动期,尤大出血时,不可口服铁剂,因不但不能立即奏效反而加剧腹泻。

 

NO210. 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1)血常规:中、重度贫血病人,血象提示为低血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系缺铁与失血引起,有些病人与溶血有关。白细胞正常或升高,明显升高与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见于重症。血细胞压积低于25%。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病情持续者。

(2)血沉:血沉增快是疾病活动期的简易而可靠指标之一。

(3)血清蛋白电泳:α1糖蛋白升高是为活动期可靠指标,α2糖蛋白升高则反应病情缓解。低蛋白血症说明病变广泛,通常已越过乙状结肠。γ-球蛋白下降为预后不良之兆。

(4)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血液中凝血因子的缺乏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原因,可能与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K及并发肝病有关。纤维蛋白原常降低,但重度患者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现高凝血状态,引起血栓形成,主要由于第Ⅷ因子活性增加,常见本病活动期,预后不良。这时表现为纤维蛋白原增加。

(5)电解质测定:血清电解质紊乱见于重度病。低血钾症最常见,低血钠症次之,亦可出现低血镁症,以及代谢性酸中毒。

(6)肝功能方面:部分病人有异常。

(7)铁代谢:常由慢性失血可致铁储备减少,血清铁、铁蛋白及转铁蛋白下降。

(8)血锌:在应用ACTH治疗或完全性肠道外营养者,血锌含量可降低。

(9)约30%活动性病人,可见小肠木糖吸收障碍。40%的病人有水、钠、氯、脂肪吸收障碍,偶见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或维生素K缺乏。

(10)大便常规:肉眼检查发现血、粘液及脓血,镜下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无真菌及致病菌生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慢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施治
慢性结肠炎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同一种病吗?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的护理体会
我患溃疡性结肠炎已有7年,近三年是每年复发
临床经验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52例罗清
十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