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知识:"难得糊涂"的由来


“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是郑板桥题写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郑板桥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后曾在山东当了十二年县令,以爱民著称,为官时因助农胜诉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去官后曾有诗曰:“掷去乌纱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撷取一枝清瘦竹,西风江上作鱼竿。”居官前后均住江苏省扬州市卖画为生。


若说起被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题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还有如下一段神奇的故事。郑板桥在山东任县令期间,一次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时,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中。茅屋主人是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儒雅老翁,屋中还陈列一方石质细腻、镂刻精良的桌子般大小的砚台。翌日晨,老翁请郑板桥题字,并声称要刻于砚背。于是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后面还盖上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见大砚台尚有余地,郑板桥就请老翁写上一段跋语。老翁便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同时也盖了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翁是一位隐居于深山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两位如遇知音、相见恨晚的人,就开始谈文说词,畅谈人生,并结为挚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事慧丨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原来传世名言“难得糊涂”,是这么来的!
有趣的“难得糊涂”(郑板桥)
郑板桥的“糊涂”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由来
“难得糊涂”郑板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