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上)

 

武汉理工大学  李百浩 黄立

  广州地处中国大陆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端,从公元前214年建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其城市功能稳定而富于特色。至近代开埠,城市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自然发展模式,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从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的传播角度看,研究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史,对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甚至中国与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及未来中国城市规划趋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州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广州的城市规划演变分期着重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特征,同时注意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的变化和问题。[1]据此,根据广州近代城市规划活动的特点,将一百多年的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期:孕育期,租界建设与城市改造时期(1843~1921年)

  第二期:发展期,局部地区的规划时期(1921~1928年)

  第三期:形成期,总体城市规划时期(1928~1938年)第四期:停滞期,日据时期(1938~1945年)

  第五期:恢复期,城市规划与建设复兴时期(1945~1949年)

  区分第一期与第二期,是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标制广州建市。同年,广州工务局的成立与孙中山先生发表"南方大港"计划;第二期与第三期是城市设计委员会的成立,是广州第一个专门负责城市规划的机构;第三、四、五期的区分分别是广州沦陷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广州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孕育期(1843-1921)

  由于中西关系在广州出现了巨大的障碍加上战乱及政权交迭,导致这一时期的广州的建设是分两部分进行,相互之间影响较小。租界通过人工开挖的水道与城区分离,独立建设。广州市区仍保持自然生长,后期开始了拆墙修路为主要内容的既有城市改造建设,这一时期还出现市政公所、工务局等早期的市政机构,这些为新的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租界建设

  沙面的土地取得制度上采取国租方式,虽然分属英法两国,但在其兴建之初就有了较为全面统一的规划,采取拍卖的方式向所有在广州的外国人出售,是广州市最早采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建设起来的社区。其规划特点是当时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城市建设中常用的,特点是用地分配上预留绿地、公园及球场等公共设施场地,使得开发建设之初即保证居民长远生活的福祉。在二维平面上划分用地,尽量采取小方格网道路以保证每块用地都有临街面,以便拍卖给分散的建房者。

  沙面规划在人工岛的东西长轴上设立了一条30 m宽配有中心绿带的主街--沙面大街,使街心花园成为全区的绿化主轴,也给两侧建筑一个展示自身形象的空间。结合南北向的五条街道及将整个岛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街坊,每个街坊又再细分若干建设地块。使得各地块建筑体量不会相差太大,充分利用狭窄的临界面,形成连续的街道立面。沙面设施完全按西方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标准设置,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既有城市改造

 

 

  这一时期,城市已经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城区开始向西、南、东三个方向扩展。西关地区在咸丰年间就形成了纺织工业区,同治、光绪年间,富商又陆续兴建了宝华大街、宝源、宝贤、宝庆、逢源等新型居住区,逐步形成了晚清西关西部住宅区特色(现称"西关大屋")。城南商业区沿珠江发展,居住区则在白鹅潭东岸洲头咀到龙溪乡之间(今大基头一带)辟建(图1)。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珠江北岸兴建天字码头堤岸,也就修建第一条市内道路--长堤天字码头段(长36.6m),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第一条市郊道路--东沙马路。辛亥革命后,广东都督胡汉民设立工务司,计划拆除城垣,改筑马路,最终未能实施。1912年,拆除正东门。1918年,成立市政公所,负责拆除城垣,规划街道等市政建设事项。在拆除城基的基础上,筑成太平(人民路)、大德、大南、文明等道路,西关、东山地区也陆续开辟道路(图2)。

  发展期(1921-1928)

  "马路主义"是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发展期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从街道到马路的城市改造以及从马路到街区的新区开发"模式[2]。发展期的马路主义主要表现为两方面:早期的旧城改造方面,大力兴筑拓宽市区马路,使广州的近代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市内马路四通八达。广州建市后,致力于市区的马路拓宽与建设。市区"向东展拓至东冈;向西开拓,使与广三铁路黄沙站相连,又与西村相连"。[3]中后期的新区建设(主要是居住区与商业区),则是以道路及近代城市必备的市政设施系统工程(供水、供电、煤气、排污等)的建设带动新区开发,是具有近代城市规划意义的城市建设实践。从"城市改造"向"新区开发"的转变,反映了广州近代城市规划由最初的马路改造到马路新建、由局部马路的建设到马路网以及市区建设的历史转型,开始了由学习外国人租界到自己建设新市区的历史转变。这一时期还属于城市规划发展的探索阶段,道路建设未有总体规划。

  1921年,孙中山先生的"南方大港"计划,提出"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海港、改良广州水路系统、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等经济建设措施,其对黄埔建港、开发河南和花园城市等规划思想对广州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3年,工务局拟定的《假设拓展市区域计划》通过划分拟定区域界线与权宜区域界线两种,初步规划广州未来发展的城市区域,为后来的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设计范围。人们开始接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尽管没有城市整体范围的规划,但在局部范围和区域已经开始运用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同时,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也日趋成熟。由于这一时期的规划仍局限于局部区域,还不能称为完整意义近代城市规划。

  "南方大港"计划

  

  1921年,孙中山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提出"南方大港"计划,即"实业计划"第三计划。在第三计划一开始就指出;"广州不仅是中国南部之商业中心亦为通中国最大之都市。迄于近世,广州实为太平洋岸最大都市也,亚洲之商业中心也。中国而得开发者,广州将必恢复其苦时之重要矣。"围绕这一目标,孙中山把建设"南方大港"的位置选在黄埔深水湾一带,并规划建设一个由黄埔到佛山,包括沙面水路在内的新广州市(图3)。

  具体内容包括:新广州市的商业区规划在河南岛,工业区分布在花地至佛山之间,码头在后航道至黄埔一带建设,孙中山还提出了填塞广州境则向河南之间的水道即前航道),其范围自河南头填起直至黄埔岛,"以供街市之用",规划把广州建成一个花园城市。"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而界之以牙卖炮台及沙面水路,此水以东一段地方,应发展之以为商业地段,其西一段,则以为工厂地段。此工厂-区,又应开小运河以与花地及佛山水道互连,则每-工厂均可得到有廉价运送之便利也。在商业地段,应副之以应潮高下之码头,与现代设备及仓库,……""广州附近景物,特为美丽动人,若以建一花园都市,加以悦目之林圃,真可谓理想之位置也。……,夫自然元素有三:深水、高山与广大之平地也。此所以利便其工商业中,又以供给美景以娱居人也。珠江北岸美丽之峡谷,可以经营以为理想的避寒地,而高岭之巅又可利用之以为避暑地"。为了把黄埔建成"南方大港",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配套计划与整治航道措施,首先浚深黄埔至伶仃岛出口航道,修筑水底范堤及水坝,使远洋巨轮进出黄埔畅通无阻,其二,改良广州水路系统,通过对东、西、北三江和河汊的治理,沟通广州、黄埔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以至长江的联系,其三建设西南铁路系统,以广州为起点,兴建广州至重庆、成都、云南、广西等7条铁路,将广州与西南地区所有重要城市与矿产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南方大港深远广阔的经济腹地。

  《假设拓展市区域计划》

  

  1923年,广州市工务局拟定的《假设拓展市区域计划》。该计划认为广州"人口益增加,商务愈形繁盛,人民之生活程度教育程度,亦日盛增高低成一市制之离形矣。"所以依据天然界限以及预备未来人口发展以及地域四周与中心距离接近的原则规划拟订区域界限,将"现警察势力所及者,与有官荒空地,可望将来发展者,顺地势河流之便于分界者,地点有公用性质者,及水陆交通要塞能划圈或开辟为实业工厂商地点者,均应划入范围。"(图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时期《孙总理实业计划图》
黄埔被踢出“二环”?呵呵哒
广州11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珍爱首付,远离知识城
容积率20.7!比530米东塔还高,广州第二CBD超高地标要来
佛穗莞城际 串联荔湾 海珠 黄埔及增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