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颜回短寿,孔子有责——好人不长寿,恶人活天年——《眠愈道》解读:养生到底是养什么?

好人不长寿,恶人活天年,这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话,有的地方可能说法略有不同,有的是:好人不长寿,祸害遗千年;有的是:好人不长寿,坏人不短命。不管怎么说吧,意思都差不多,想必大家也都听到过。

这一句话能成为流传很广的民间谚语,肯定有他的道理,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他为什么有道理?道理又是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是:

行善不见善,前世有亏欠,作恶不见恶,前世有余德。

这种说法,我不能接受。因为要是这样的话,要是动不动就是上一辈子的原因,就是上一辈子的错的话,那这一辈子就完了,你就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所以我认为“好人不长寿,恶人活天年”,它的真正原因还是要从这一辈子来寻找,这才有意义。

为什么“好人不长寿,恶人活天年”呢?

其实“好人不长寿”这句话,它只说对了一半,还有另一半的好人,他们是很长寿的。要想真正搞清楚这句话的意思,需要先明白两个问题:“好人”是怎么划分的?好人分为几种?

“好人不长寿,恶人活千年”在这一句话里,这个好人它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大家想一想,猜一猜?

它是针对身体来说的。不长寿,活天年,这都是针对人这个身体来说的。那么好人分几种呢?…………好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己身体好的人,也就是会照顾自己的人;另一种是对别人好的人,也就是会照顾别人的人。

那咱们大家通常所说的好人是哪一种呢?其实是指后一种。你想想啊,咱们说某个人是一个好人,是不是说这个人他对别人,对他周围的人都很好,他要么是能给别人提供帮助,能解决他们的困难,要么就是能替别人着想。总之他是一个对别人很好的人,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两种好人里边,是对自己好的好人长寿呢,还是对别人好的好人长寿呢?认为是对自己好的好人长寿的打个1,对别人好的好人长寿的打个2,我看看是不是已经有观众听明白了。

哪一种好人长寿,哪一种不长寿呢?是前一种好人——也就是对自己好的那种好人,打1的都听明白了,是对自己好的好人,大多数都长寿。而后一种好人,也就是大家都公认的好人,大多数都不长寿。

听到这儿,打2的朋友是不是觉得难以理解?又很很不服气呢?你看大家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为什么一个能替别人着想,能帮助别人的好人反倒不长寿呢?这老天还有眼吗?

虽然听起来很扎心,可是事实就是这样。你如果不相信,来,我问一句,大家想一想,那些英年早逝的人民好公仆,像孔繁森,焦裕禄是不是就是这种情况?都是公认的大好人,都是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关键是,这并不是特别的例子,这个世界会一次又一次的验证给我们看。因为这才是寿命长短的真相。

这很残酷,好多人不光不能接受,并且也搞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光是普通人想不通,就是好多名人大家他们也想不通,孔子想不通,司马迁也想不通。他们曾仰问苍天,问老天爷为什么这样不公?

咱们就先来看孔子。孔子三千弟子,72贤。这些人里,谁的名气最大,谁是一等一的好人呢?是颜回。颜回是72贤之首。

可是颜回三十几岁头发就全白了,41岁就驾鹤西游了。这个年龄相比于孔子,相比于孔门的其他弟子,就是不长寿,他死的时候啊,他的父亲颜路还在呢,这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颜回这肯定是不长寿了。那么颜回,他算不算一个好人呢?咱们来看这么两件事就知道了。

咱们都知道,孔子的学生都是很听孔子话的,可是有一回就不听了。就是颜回死了以后,孔子认为他是一个平民,从来没有当过官,这种身份,不能厚葬,否则那是违反礼法规定的。但是他的弟子们这次居然罕见地都不听他的话,自愿出钱出力为颜回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这说明什么?说明颜回深得人心,在他的师兄弟中间,是一个难得的大好人。

在他的老师心目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

孔子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对我更好了。颜回死了,我就没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颜回去世后,孔子的表现是什么呢?是“哭之恸”,就是哭得非常伤心。并且还不停的说着“天丧予,天丧予”,什么是天丧予?就是老天要我的命啊,这是老天在要我的命啊。

可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好人颜回,怎么就只活了41岁呢?

答案不难找,那就是颜回他不是自己的好人。他虽然有很深的修养,很高的学问,对别人很好。可是他却不是自己身体的好人。你对别人好,跟对自己的身体好是没有关系的,反倒是什么?是你越是对别人好,你的身体就越吃亏。

那为什么说颜回不是他自己身体的好人呢?作为自己身体的好人,最主要的就是要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你会照顾自己的身体,这才算得上是自己身体的好人吧。颜回它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呢?论语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呢,翻译过来就是:颜回,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啊,吃的是清汤寡水,住的是破房烂屋,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这是把颜回捧成了一个标杆,是把颜回树立成了所有学生的榜样。这个榜样就是,为了求学可以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就是吃住很差,还在努力学习。颜回怎么办呢?颜回就只能是继续的亏待自己,继续他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了。并且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继续的勤奋学习,来证明老师的话是对的。

也有人可能会问,他就那么傻吗?难道他就是为孔子而活?颜回不傻,很有脑子,很会思考,可他竟然就是为孔子而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颜回他也是一个人,只要是人,不管是谁,他就有他的思维方式,思维惯性。他就是被他的观念、被他的信仰所操控的。谁都一样,没有例外。

夏明翰28岁就义时作的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吧,什么是“主义真”?就是只要自己相信的是真理,你就是砍了我的头,我也不会改变。

古今中外都一样,老外也是如此,你像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了追求自由,可贵的生命也可以抛弃了。

夏明翰为了主义,裴多菲了为自由。他们是明知会死也不怕,也要去做这件事。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孔子颜回他们是春秋末期的人,你可能无法想象,在那个时候,都经常会出现,有人把自己的头割下来借给别人,成全别人,让别人拿去用。

比方说“荆轲刺秦王”。荆轲去刺秦王,他们带着的还有一颗人头,就是樊於期的头,樊於期原本是秦国的一个将军,因为战败以后逃到了燕国,结果呢他留在秦国的家人都被杀掉了。现在樊於期一听荆轲想去刺杀秦王,要借自己的头,立刻就说没问题,说你稍等一下,我先去办一件事。说罢转身就出去了,就进了另一间屋。荆轲站在等了一会儿,突然感觉不对劲了,他忙过去一看,头已经给他准备好了。樊於期自杀了,那意思就是:给你割下来了,你拿去吧。而荆轲本人呢,明明知道这一次刺杀行动无论是成是败,是吧——就算你当场把秦王刺杀了,你也是不可能活着回来的,也会向后来的秦舞阳一样被剁成肉泥的。可仍旧还是要出发上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荆轲那又何尝不是把自己的头,也借给了燕太子丹呢?

这就可以看得出来,像这种信念坚定的人,他知道会死,也无所畏惧,那他还会怕吃苦怕受累吗?说到底,颜回就是这样一类信念特别坚定的人,再经过孔门礼教的洗脑之后,他就明知道那样的生活方式对身体不好,也要那样活下去。因为那样活着才符合老师的要求,才符合孔门的教义。颜回真是被洗脑最彻底的一个。

这样说有根据吗?有。在当时的鲁国,跟孔子一样收徒讲学的,还有一个叫卯的官员,职位是少正,这个少正卯他也是讲学收徒、传道授业的,因为讲的内容跟孔子的不一样,可能比孔子讲的还要好,于是就出现了“三盈三虚”这个成语,就是曾经有好几次把孔子的弟子都给吸引过去了,其中唯一没有去听少正卯讲课,没有离开过的就是颜回。他不去听,他不去开眼界,他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那他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认为孔子讲的就最好,最正确,就听他一个人的就行了。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兼收并蓄,听听不同的观点不好吗?可是颜回不去。颜回对孔子的信任简直达到了迷信和盲从的地步。这个少正卯后来被孔子给杀掉了,不管是抢了生源,还是政见不同,总之,少正卯在当时也是影响力很大的一个人,也不是一般的角色,可是颜回就能做到对少正卯的视而不见。

也有人可能会说颜回很穷,当时听课都要收学费,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颜回才不去呢?这话就又错了。颜回家里其实并不穷,至少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穷。这样说有根据吗?有。孔子有一回就很好奇地问过颜回。说你家里很穷,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就说我不愿意做官,说我家在城外啊,有50亩地,这够我一家人喝稀饭了,在城里边的还有10亩地,也够我们一家人种棉种麻,织布穿衣裳了,平时呢我能弹弹琴,再来听听先生的大道理,这就很快乐了,所以我不愿意去做官。

看一看颜回家里这种条件,在当时那绝对不能算是一个穷人。颜回这个家族,颜氏家族,在鲁国曾经是贵族,尽管到了颜回这一代,算是没落了,但是“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颜回的父亲颜路就是孔门弟子,颜回受他父亲的影响,13岁也拜了孔子为师,当时的求学是要交学费的,他们父子两个都能背上书包能去上学,都能不用劳作,不事农耕,那就说明有人帮他种地,颜回家里要么是个奴隶主,或者就是个小地主。再后来颜回长大,娶了一个老婆,是宋国的女子,这又是跨国的国际婚姻,没有钱他恐怕也不好办吧。

还有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颜回始终跟随左右。这要多大的开销呢?他们周游列国,回来以后。颜回也是在鲁国开过学馆收过徒的,以他当时的声望,向他求教,向他拜师学习的人不会在少数,这至少也能让他衣食无忧吧,怎么可能会一直是穷到一箪食,一瓢饮,天天居陋巷的地步呢?

既然如此,当时的孔子,还有后世的孔孟信徒们,为什么总喜欢反复强调颜回的穷呢?这是因为这一个“穷”他在一定程度上,是能给颜回加分的,穷而好学,又成为了圣贤,这是不是更励志?

那么照这样说来,一个不是很穷的人,他天天过着很穷的生活,还把自己搞得三十几岁就头发白了,41岁就中年夭折了,那这是哪儿出了问题呢?显然是脑子里出了问题。所以我才说颜回之死,孔子有责。

正是在孔子的追捧下,在孔门礼教的洗脑中,颜回是明知道那样的生活对身体不好,他也不作改变,他不去照顾自己的身体,所以他就不是自己身体的好人,所以这个在别人眼中的大贤、复圣,他就没有长寿。回啊,就毁在了圣人天天的叫唤中了。

再往深里说呢,对自己身体不好的人,不好好照顾自己身体的人,他就是一个反人性的人,他这种行为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颜回是怎么亏待自己的身体的呢?

颜回十三岁就由他父亲颜路领着他拜孔子为师,成了孔子这所私塾学校年龄最小的学生。

按照常理,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正是活泼好动,有说有笑的才对。可颜回不是这样,他没有显露出一个少年人应有的调皮和天真,反而显得特别的内向、寡言,像个小大人,这都让孔子感到奇怪了,他就试着去了解他这个最小的“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这话意思是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这就是颜回给孔子的第一印象,于是孔子就觉得颜回资质有限。

颜回真的笨吗?不笨。很快孔子就发现颜回不但不笨,而且他的领悟能力实在太强了,超过了其他学生。换句话来说,孔子原来认为的颜回的“笨”,其实是颜回的恭敬和谦逊。

颜回为什么要这么的恭敬和谦逊呢?其实他是不得不这样。一方面来说。孔子是颜回的老师,也是他的父亲的老师;他不敢不恭敬。二是在他所处的这个授学环境中,身边有好多人都是很有身份的人。再有颜回入学前,肯定就有他父亲的教导,入学后接受的又是儒学的那一套很束缚人性的东西,克己复礼 克己:约束自己。复:恢复。礼:本指西周奴隶制的礼法,

像这种被迫,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可能还没什么, 可是对一个正是个性形成,正自在叛逆期的少年来说,自己的各种想法和情感都不能自由表达,都时时刻刻处在压抑之中,那可就不是一般的不舒服,就是天天在痛苦了。关键是他的这些痛苦不但不为人所知,还被当作了是早熟的表现,还没有一个人理解他。

后来孔子对颜回曾经有一个这样的评价,也能说明他是多么的受压抑。孔子在回答鲁国国君的问话时,曾经总结颜回的长处是“不迁怒,不贰过”。从这话里能看出来什么?你想一想,一个好端端的人,他迁怒什么呢?显然只有在受到了不应有的对待,在该发怒时没发怒,才能认为他是不迁怒。那其实也就是颜回就算是受了别人的欺负,他也只能是没有回应。而这种不回应显然不正常。不二过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你也能说他是接受了教训,可是又何尝不是过分小心翼翼的结果呢?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年少的时候,一个错误一再重犯那不是经常的事儿吗?怎么到了颜回这儿,他就只犯一次再也不犯了呢?

所以说,像颜回这样长期地过分的克制,过分的自律,最后付出的代价,就是身体的不正常,亚健康,就是早衰,就是最后早夭。

我这样说,并不是耸人听闻。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几个月,三、五年,而是整整的几十年。颜回从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到四十一岁去世。这是二十八年的时间啊。在这二十八年里,孔子把颜回树立成了所有弟子们的典范,成为了众弟子学习的榜样。颜回也就只能在不停的耗损中,像老师期望的那样活着。父母在,不远游。孔子就说过,颜回对他就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那就老师在,也不能远离。接受了最正统儒学礼教洗脑颜回,不可能像子贡、冉求那样放开心地去做官、去经商,颜回一生陪伴孔子的时间,比陪伴他父亲颜路的还多。他是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老师孔子,献给了儒家信仰和儒学的著作。

还说回咱们的养生角度来看,颜回虽然是这样一个圣人,一个好人,他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他的老师和儒家学说在“仁道”的实践上,他甚至比孔子还要彻底,是拿命换来了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地位。是一个内外兼修,上下都认可的好人,可是他却没能长寿,没有别的,就因为他不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他不是自己身体的好人。

咱们再来说司马迁的想不通。

好人为什么不长寿,恶人怎么就能活天年,对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史记》的《伯夷叔齐列传》中这样写道: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不是有人说:

老天对谁都一样,可能还更偏爱善良的人吗?那为什么像伯夷、叔齐,这么善良的人,最后竟然给饿死了呢?这老哥儿俩一个是老大,一个是老三,老国王去世后是让老三当国王,老三不当,说还是大哥来当,大哥说老爸的话不能违抗,结果是互相推让,谁也不想当国王,先后都跑出了皇宫,结果半道上两个人又遇上了,他们听说西伯候姬昌把周国治理的很好,就打算投奔周国,结果姬昌死后,他儿子武王起兵伐纣了。这哥俩半道上遇到了,说你们这是犯上作乱,武王当然不听他们那一套,拦也没拦住,要不是姜子牙出来说好话,可能命都要丢了。等到武王一统天下以后,他们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只去找着吃石头上的苔鲜,最后给饿死了。再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这批人吧,仲尼特别赞扬就是颜渊了,为什么他也过早地去世了呢?反倒是像盗跖那样的恶人,天天在屠杀无辜的人,甚至还要割人心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带着一帮人,横行天下,他竟然能够长寿?

司马迁最后说,这种情形简直多得是数也数不清。并且是几千年以来,似乎从来都是如此!从来都没有变过。

你看,这就是司马迁对老天爷发出的千古一问:“好人为何一生不平安?” 天道——就是老天爷,这个社会为什么对正直、善良又率真的人如此不公平?

司马迁要的答案,前半句中的“好人不长寿,”咱们已经说过了。后半句中的“恶人活天年”——“恶人”他为什么能活得更长寿,也是一样的道理。恶人为什么多长寿呢?就因为恶人,恰恰是他自己身体的好人,他很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他从不让自己的身体受委屈,他更不会委屈求全去克制自己,他天天感觉很好。

普通人,特别是好人都在遵守的那些公序良俗,那些法律和德对,对于恶人来说,都不起作用,都不当一回事。

这种恶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本我特别的发达,本我追求的就是感觉和感受。就像动物一样只为自己考虑?

心理学上早就发现,越是自私的人,心理越健康。他不会从自身寻找问题的原因,也就没有通常是在好人身上出现的自责情绪。心理越健康,身体就健康,就长寿 。

恶人除了都自私,都只为自己考虑以外。恶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盗也有盗。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做坏事他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做坏事。他甚至有本事把他做的坏事当作是好事。因为这样一来,他就感觉很好了。

盗也有盗。就是强盗他也有自己的逻辑,他办了坏事以后,能自圆其说或是自欺欺人地把办坏事带来的坏感觉转化为好感觉,比方说诬陷别人,然后真的相信那个人就那样坏,他自己就感觉好了起来。而好人呢,在这方面他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旦做了一点坏事后,就自责,就内疚,就天天被这种情绪所困,他讲的是良心,他心里过意不去,结果就是让自己身体越来越坏,最后短寿。

绿林好汉的“劫富济贫”

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108条好汉,从作者使用“条”这个量词,可以看出来,施耐庵对这些“好汉”的态度。施耐庵只是一个像记者一样的记录者,并不是他推崇这伙人的作为。典型举例如:李逵杀沧州知府家的四岁小衙内。

这就是盗也有盗,颠倒黑白,坏人也知道干坏事感觉不好,他就把干坏事说成是干好事。诬陷别人的人,也是如此,他会把被他诬陷的人,说成是一个坏人。

举个例子,明朝的大奸臣严嵩。这个先后害死了夏言,扬继盛这些大明的忠臣,可是老家伙,活了多少岁?87将近九十岁。在他临死前,写了这样两句诗:平生报国唯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意思就是,我一辈子都是赤胆忠心在报国,死了以后,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你能想得到吗,这居然是严蒿对自己的评价。

最好来总结一下,好人不长寿,是因为好人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恶人活天年,是恶人不让自己受委曲。归根到底就是,好人的感觉很不好,恶人让自己感觉很好。这就是他们一个短命,一个长寿的根本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十大弟子排名 孔子十大弟子分别是谁(2)
圣人也杀人:孔子诛杀同行对手少正卯
一个让孔子仰视的弟子——子贡
孔子最得意的四大弟子
孔子的十大弟子(二)
孔门72贤之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