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与压力

1.城市压力之一:无法融入或不被认可。人是群居动物,社会属性和归属感是极为重要的心理需求,渴望被认可。研究表明被集体排斥或者歧视将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诱发极端行为。而城市中的个体处于原子化状态,流动人口难以取得社区或广泛意义上的群体认可,封闭的和线上生活更是让年轻一代无法取得真实世界里的交流与归属,更多的压力释放在网络上,通过匿名的方式。2.城市压力之二:地理领地和社会领地被侵犯。稍展开一些,领地意识是人的心理需求,它与等级斗争相关,等级斗争会出现在人们共同生活的环境里,为争取个体独立的自主权而引发的冲突。地理领地层面的被侵犯比较显性化,也好化解,比如开车时想赶在绿灯熄灭前通过路口,或者想在地铁里找到一个座位,在超市付款时尽量排在前面,发生冲突时,比如在马路上,行人和汽车在谁让谁的问题上产生冲突,多半会是汽车停下让行人通过,行人得到了通过马路的路权,而汽车里的人在车里叨叨行人碍事,甚至咒骂两句,在心理上修复自己被侵犯的地理领地意识。

而社会领地层面的被侵犯较为隐蔽,也不易化解,社会领地本质是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所能享有的社会自由成果,它是综合教育、财力、社会关系、职业、个性等诸多因素的一个结果,社会领地反映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自由度和舒适感,一般来说较好的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威望都会带来较大的社会领地。比如,需要遵守约定习俗或群体文化,不能做出某种“越界”行为,在单位不能总迟到,在公共场所衣冠整齐等等,复杂一些的是需要视情况和场合变换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时候不得不调整自我。这么说可能不够直观,感觉不到社会领地变化引致的巨大压力,比如,某互联网企业突然倒闭了,程序员的工作没了,职业的变故导致财务压力出现,短期开始更换租住小一些的房子,搬离繁华区,压缩消费,暂停各种健身和视频会员,放弃外出旅游朋友聚餐,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压缩行为,本质是在压缩社会领地,由此也会产生巨大焦虑和不适。

相比地理领地被侵犯,社会领地被侵犯带来的压力更大,因为地理领地的侵害我们可以判断出伤害的损失情况,可以选择相应的措施或者接受伤害,但是社会领地的侵犯,我们往往不知道底线在哪里,犹如步入深渊,不停的下降。3.城市压力之三:城市节奏过快。城市的节奏很难说具体是指什么,一定要具体化,那可能是人们起床后上班前的动作频率,是通勤时的步伐速度,是奋力追赶公交车的意愿强弱,是等待红灯时内心的焦躁程度。大家都认为大城市的人节奏很快,在心理学上,这种“快”是人在面对人群时的心理防御和保护,大脑告诉身体要尽快摆脱这个局面。而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越大需要维持运转的消耗也就越大,也就被要求产生更多的经济绩效,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要求也就越高,反映出就是工作时单位时间的产出越高,换句话说,“时间”就更有价值一些,这样来看,城市里的生活自然就更为忙碌。4.城市压力之四:噪音污染。街头巷尾的嘈杂,市井生活的喧嚣,自古就有,只不过工厂的机械化生产和汽车的普及让噪音变得可接受,好像是生活的一部分牺牲,作为换取便利的代价。另外,我们觉得楼上蹦跶的熊孩子和隔壁装修的电钻声成为污染,是因为这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推倒了高容积率的平房(或者说富人才住得起独栋),人们从平房变成了入楼居民,空间被挤压,导致噪音污染变得更为尖锐。究其本质,噪音之所以会被厌恶,是因为“噪音是别人的声音”。5.城市压力之五:选择多多,麻烦多多。心理上,与有限的可选择性相比,拥有太多选择会因为有奢侈的可选择权而感觉更糟。在疯狂的比选和犹豫中,焦虑,那种要“选出最棒的一个”的心态污染了每一个选项,让选择不再轻松。6.城市压力之六:交通压力。因为交通堵塞带来的压力,尤其上班时在路上被催促、被超车,还要警惕防止加塞,开车不再是开车,是对生命的浪费。然而似乎别无选择。更可怕的是,通勤时间占用了我们面对自己的时间,独处可算作是冥想,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而不是沉迷于过去或是忧患未来,作为一天当中自我关怀的时间,也许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可以享受这份悠然自得(当然早高峰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国人在地铁里,都去有种莫名的焦虑,感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简直是犯罪,每分每秒都要看手机,没一个时间缝隙都主动的送给手机,情愿被榨干。7.城市压力之七:对犯罪的恐惧感。在昏黄的路灯之下,走在城市的街道上的那种恐惧感和真实的犯罪率没有太大关系,单纯是害怕,对潜在暴行的焦虑。小结。要承认城市能包容更多元化的群体,支持良好的医疗服务,专家和更先进的硬件,提供广阔的工作平台,文化娱乐也有多样性的受众支撑。但恰恰是这种聚集效应,引来了更多的人,产生愈来愈大的规模,进一步增加人口密度,加大密集生活带来残酷的侵害,持续消耗人们的能量和心理资源。在这个循环里,人们不得不缩小自己的意识范围,只关注眼下最重要的事。之所以深陷城市带来的压力之中,关键是因为城市的运转无法被我们个体所控制,我们难以适应个体的无力感,从而产生压力和焦虑。

有的人通过回避或者找到疏解方式,习得了处理这种不愉快经历的技巧,从而“战胜”了环境带来的调整,大部分人意识到人生和环境无法被我们左右,焦虑转入慢性压力,小部分人因此变得消沉抑郁,任环境摆布,甚至出现反社会倾向。作者也尝试给出城市的生存法则:一是增加融入城市的“参与感”,积极投身于社区的活动之中,打开自我,产生与周围环境的更多关联,融入环境;二是学会独处而不感到孤单,保持与自我的沟通,享受失联带来的快感;三是接受城市里的复杂性和多元的观点,学会处理他人带来的陌生感,接纳模糊和不确定性,提高心理的灵活性,尤其是对失望的容忍力。此外,城市规划时,可以采用增加广场和公共空间的方式,增加视觉上的通透性,满足人取得安全感,在“看”与“被看”之间产生互相制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货帖| 90后营销5步走
宠物猫也有压力吗?是的
高考倒计时:专家详解高考体检你不知道的事
当面对压力时,焦虑的程度取决于认知水平、社会支持、个体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如何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数字压力?
焦虑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的常态,以下4个会助长焦虑的因素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