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

 

 二实小        邱碧燕

阅读,是一条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此时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及其重要,也非常关键的,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便是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阅读教学中注重对课文整体的认识,不追求对词句准确、深入地理解,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以诵读为“经”,以想象为“纬”,将美读与想象紧密结合起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放飞想象,展开联想,感受课文中美好的情境,感悟语言。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喜欢表现的状态,给他们提供机会,将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交流阅读感受和想法、补充情节,以及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显然,如此的阅读教学学生喜欢,在他们感兴趣的前提下教一些方法,提一些要求,他们乐于接受,良好的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一 何谓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1、明确阅读目的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2、精选读物

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种:

   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

   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书。

   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

    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3、按计划读书

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

4、合理利用时间

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6、读思结合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像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7、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

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8、善于使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

9、虚心求师问友

古今成大学问者,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10、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又合于现代科学理论。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必将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并且在不断的反复温习中养成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习惯。

上述十种习惯在阅读中起关键作用,一旦这些阅读习惯得以养成,一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基本上养成了。

二 谈谈低年级阅读良好的习惯

1、认真朗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起步阶段读书要有要求,但要求不能过高,把注意力放在正确认读,读得连贯、形成顺畅语流上。要求学生发音准,不念错,不任意添字、丢字,每一个字的发音要响亮、清楚,用范读和领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破词”、“破句”不连贯的现象。

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听老师或同学读了几遍课文后就会“背”了,这种脱离文字符号的背诵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就着重指导学生一边看一边读,尽量减少齐读,特别注意避免齐读中那种整齐划一的唱读,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多样化的形式则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保证阅读的质量:①分段读、分角色读:给学生多提供独立阅读的机会,这样便于教师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②互读: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的读书活动,使“读、听”有机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③赛读、评读:即学生读,同学、老师评的读后评活动。这是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肯定成绩,找出差距的督促激励法。④默读:当学生的朗读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能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

2、读书动笔的习惯

低年级课文简短,有的学生读完一遍后就会觉得无事可做,从而东张西望,久而久之养成不良的读书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一年级孩子,就可以教他们在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的时手必持笔,在所读文章的字里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例如初读时给生字注音,标标小节,在难懂的地方注个小问号;精读时给难词注释,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等。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3、质疑探究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自能读书为主要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能读书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内质疑,除了根据课题质疑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学生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了充分读的基础上的质疑,这时的质疑,就是有的放矢的,也会有一定的质量。可以在第一课时,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情况下,让学生质疑;还可以在学习一部分课文内容后,进行质疑。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有趣的发现>>一文时,可以在学习一、二自然段,弄清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以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的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这种有趣的现象,而那里却有这种有趣的现象?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独立寻找答案。有的答案可以在课文直接找出答案,有的答案可以联系句子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让学生读读、想想、圈圈、画画,同座位或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找出答案,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4、广泛阅读积累的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勃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那么语言的积累就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从一年级开始就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做诗也会诵。因此训练低年级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1)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简单易懂,趣味性强,学生非常喜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讲解,已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如果以课堂教学为契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大阅读范围,一定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后,我让学生课后找与丹顶鹤相关的知识来阅读。由于学生已被课文中丹顶鹤的外形与高雅的姿态所吸引,又对丹顶鹤随着季节的迁徙的习性感到特别新奇,此时正想多了解一些关于丹顶鹤的知识。他们找来了《仙鹤的故事》、《丹顶鹤与狐狸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乡》等有关丹顶鹤的故事来阅读,读得兴趣横生,乐此不疲。

   2)个人阅读与他人交流相结合

在课余生活中,让同学们各自找一些好的课外读本阅读,学生阅读后,再让他们把看到的东西讲述给别人听,跟别人进行交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还使得学生对课外知识加以内化吸收。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因为各人阅读的内容不一样,交流时可谓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在听别人介绍时,又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在集体中形成了一个互动的阅读格局。

   3)自主阅读与计划阅读相结合

自主阅读虽有其较大空间,但呈现出支离破碎态势。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有条不紊地阅读课外书刊,我们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从阅读的时间、阅读的数量、阅读的内容等几方面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把阅读习惯延伸到课外。

同时,逐步指导学生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营养。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显然不只是低年级学段的目标要求,因先入为主而显得尤为重要,其他学段也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 聊聊习惯培养的一些策略

 1、我想读——从心理上引导孩子有想读的欲望

孩子的无意识注意占优势,这个特点决定了孩子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是兴趣,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快、记得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重复多遍,也不留深刻的印象。因此,早期阅读,就要让孩子对读产生兴趣,要从心理上引导孩子有想读的欲望,培养孩子想读的习惯。

   1)教师的榜样引导。

孩子有极强的尊师、从师心理,往往将教师当作最亲近的人,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孩子口中常常听到的是:我们老师说……。孩子的穿着、举止、语气、神情无一不模仿着自己所尊敬的老师。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幼儿对自己的喜爱引到对事物的喜爱上,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如为了引导孩子多看电视新闻栏目,在早会活动时,教师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一起说看到的新闻内容;为了使孩子能主动到书架中取书看,教师也主动到书架中取书,并认真地看,有时还要主动邀请孩子和自己一起看,一起说。在教师有意识的交流引导下,让孩子感受到看新闻、看书能使自己更快乐地活动,兴趣也就应然而生,长此以往,看新闻、读书也就成为孩子常常想做的事。

   2)提供多样化的阅读

低年级孩子阅读是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因此,阅读中读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书”,它应该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色彩、图像、声音甚至是实物等等让孩子可以看的到、听得见、摸得着的以感性为主的材料,都可以是孩子的阅读材料。选择阅读内容时我们要注意题材的多样化。从儿童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克服困难、经历奇险,多样化的题材将帮助孩子获得多元的知识与多元的情感经验。还要注意文体的多样化。孩子在这套图画书中阅读的不仅有童话故事,而且有儿歌、童谣,这样可使孩子接触到语言的多元风貌。为了使孩子对阅读对像对更深的认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画再现等,以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3设计好阅读的空间

想要孩子爱阅读,就要让他在阅读之前先爱上阅读的气氛。因此,教师首先就要善于营造阅读的气氛。如在教室里适当配上文字,诸如“卫生角”、“数学区家”等文字标签,图书角上贴上孩子们认真读书的图像,自然角的植物、动物,用电脑打印成文字卡片悬挂或张贴于材料物品上,使孩子一一对应,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及在生活中的常见汉字,也制成卡片图文对照。,让孩子置身在具有丰富阅读材料的环境中,让孩子多一些机会阅读,接触素材,多一些机会和阅读建立感情。其次,我们提倡把书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营造一个自在、有趣,而且丰富的阅读情境。皮亚杰认为:孩子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孩子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因此,教师在引导孩子读书时,要为孩子设计好阅读空间,让孩子在这个阅读空间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使阅读成为孩子平时最想要做的事,时刻想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

 2、我会读——在技术上保证孩子有会读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人小,可塑性很大,容易“先入为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且儿童时期形成的习惯也比较牢固,不易改变。在阅读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对翻书的动作比对阅读本身更感兴趣。因此,他们的读书速度非常快,往往别人刚看一点,他们就已经看完了一本书。还有的孩子只对图书中色彩鲜艳的图案感兴趣,所以常常表现出看书时的无序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孩子还没有真正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因此,当孩子内心已经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时,让孩子初步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在技术上保证孩子有良好的阅读行为,进而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非常必要了。

    1规则制定,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规则制定是防止孩子在阅读中出现不良行为的事前措施。有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阅读质量也会更高。不同的是,孩子阅读规则的制定,并不是要定出公约性质的文字材料来,而是在活动中让孩子明白,在实践中引导孩子记住。如为了使孩子能安静地听录音故事,在听之前提出要求后,开展“看看谁的耳朵灵”的活动。为了教会幼儿如何取放图书,在阅读前,先让幼儿观看书架上摆好的图书,教师再做如何从书架上取放书的示范,然后请孩子模仿练习取放书,每次阅读活动都要求他们这样去做。为保持图书的整齐,还带领幼儿一起整理书架,将书按大小分类摆放。为了引导孩子爱护图书,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看书时要让他们看完一本再拿一本,不与别人挣抢图书;看书时不能大声说话,以免影响他人;发现图书有撕破的地方,教师在全体孩子面前,及时用胶条或糨糊粘好。此外,教师还要求孩子注意用眼卫生,看书时眼睛与书保持一定的距离,教他们正确的看书坐姿等等。良好阅读规则的制定,能使孩子在阅读中养成爱护各种阅读素材的习惯,为良好阅读气氛的形成造就了条件。

   2教师介入,进行有效指导

孩子看书的特点是速度快,往往只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不到两分钟从头翻到尾,就说看完了,马上又想去书架上换。让他们讲书里的故事内容,却往往一句也讲不出。此时,教师及早介入,指导孩子如何看好一本书是避免这种现像的最好方法。教师要在孩子阅读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如在指导孩子有序地翻阅图书中,教师让孩子观察图书的结构,知道每一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告诉孩子一本书就好像一座房子,封面就是前门,封底就是后门。看书时,先把前门打开,然后走进小房子里去看故事,看完了把后门关上,有了这样生动形象的看书方法,孩子就不会出现乱翻的现象了。在指导孩子翻阅时,教师要和孩子一起看书,并且讲一页,孩子翻一页,讲到哪儿翻到哪儿,让孩子直接感受画面与教师讲的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正确翻书的榜样。教师介入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阅读习惯建立的过程。及时介入使孩子在阅读中成为教师的时刻关注者,一些不好的行为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中快速地改正,好的行为不断的积累,最后形成较为系统的,孩子平时都能自觉做到的阅读习惯。

   3整合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孩子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阅读的活动,事实上在孩子中开展纯粹的书面语言阅读往往伴随着的是枯燥、乏味,和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相适应。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是将书面语言阅读与其他如图像、声响等手段结合起来,将静态的文本阅读与动态的电视、录像欣赏结合起来,将静心阅读与引导孩子选书、看书、读书,引导孩子发问、讨论、思考,帮助孩子将书和个人的体验串联起来。让孩子全方位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只有这样,孩子阅读才会有质量,孩子才能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如在美文《春》的欣赏中,教师在按排孩子听美文朗诵的过程中,又在电视中播放有关春天的录像,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在孩子们观看了录像《猫和老鼠》后,我就问孩子:“你喜欢老鼠还是猫?为什么?请你来说说故事中最有趣的一段好吗?”这下孩子们听了我的问题,纷纷争着说“我喜欢老鼠,因为他很聪明。每次遇到猫来抓他时他都会想办法对付猫,然后让猫上当,自己却逃走了”……孩子们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再如编故事,让孩子先欣赏音乐,引导孩子:“你觉得这段音乐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些过程中,孩子进一步意识到阅读不但要看,还要会想、会说、会问。孩子的语言、想象、美术、个性等方面在整合阅读中均得到发展,孩子也能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快乐,长此以往,这种整合式的阅读方式会渗透在孩子每一次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质量,也使孩子阅读习惯更优化,更有层次。孩子会更自豪地说:我会读。

3、我要读——于体验中提升孩子阅读的能力

如果说“我想读”是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并不是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的话,那么“我要读”就是孩子在掌握了阅读技巧,初尝到了阅读的成果后自觉地开展主动阅读的过程。这种“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的变化过程中,说明孩子已经真正喜欢上了阅读,乐意阅读。“要读”促使孩子“更想读”。这样孩子在“我想读”到“我要读”再到“更想读”的良性循环中养成更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让孩子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成功后的喜悦,孩子“要读”的早期阅读积极才会更高。

   1体验成功,享受阅读乐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阅读内容通过看图编故事、木偶表演、画图创编故事等形式表现,在讲评时给孩子表演的时间,培养孩子勇于在集体中表演的大胆性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如让孩子观看《白雪公主》以后,我就为孩子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孩子有表情地学说角色间的对话。在班级中开展“小小气象员”的比赛活动,每天让孩子回家听好天气预报,第二天来园请一位孩子模仿气象员来预报今天的天气情况,培养了孩子关心周围事物的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增强了孩子乐于阅读的兴趣。

   2给予孩子正确的评价

阅读活动中,我们评价更多的目的是关注孩子每天的发展,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向进步。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正确的评价可以促进孩子良好早期阅读习惯养成。在阅读中,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仔细倾听,善于分析,及时抓住孩子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赞赏、激励,不但要对孩子阅读的结果作出评价,还要评定孩子阅读的态度,鼓励、赞扬孩子阅读的主动性。如“你讲的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讲的跟别人不一样”、“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对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孩子,我们的评价也应该更多的是鼓励,如“你肯定行的。”“老师相信你。”等等,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促进孩子更主动地阅读。

总之,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孩子阅读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以孩子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认真、坚持不懈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和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精选5篇)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几个认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创新阅读能力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