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慎黄峨的千古情: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杨慎黄峨的千古情: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文/老张在路上

01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的时候,明朝最会玩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去世。由于正德皇帝朱厚照没有子嗣,所以朱厚熜这个血缘最近的堂弟意外地捡到了一个天大的便宜,他成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明武宗朱厚照弥留之际,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就想到了继承皇位人的问题,他们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张太后和杨廷和派定国公徐光祚、太监谷大用等人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即位。朱厚熜辞别母亲出发,数天后抵达京师,但是并没有直接进京,而是暂时住在了京都的郊外。

朱厚熜为什么不进京呢?因为朝中官员就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朱厚熜即位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以杨廷和意见,要求朱厚熜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登基。十四岁的朱厚熜不同意,因为他觉得“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但杨廷和等人坚持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太子登基的礼仪,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基。所以朱厚熜就停留在郊外,不肯进京即位。

国不可一日无主,后来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于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在奉天殿即位。下诏书:“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

朱厚熜刚刚坐上皇帝之位,就爆发了大礼议之争。

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认为嘉靖既然已经即位皇帝就要改认明武宗正德皇帝的父母为父母,这样两人就由堂兄弟变成了亲兄弟,而嘉靖皇帝坚持认原来的父母,这就产生了矛盾。

表面上大礼议之争是宗亲之争,实际上是皇帝和大臣们的权力之争,如果说嘉靖皇帝在这个时候服软,那么以后他就无法驾驭这群大臣。说来说去,朱厚熜并不是真正的想为父母争个头衔,而只是为了手里的权力。

“大礼仪之争”也彻底改变了明代状元杨慎的命运。

02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三才子之首。

杨慎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祖父杨春是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

杨慎自幼聪慧过人,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关于杨慎的聪慧,古籍上有很多记载。

杨慎7岁,母亲教他古文和唐诗,过目成诵。12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写出“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又让他拟《过秦论》,文章写成,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

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杨慎:“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杨慎略加思索,写成一诗:“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

13岁,杨慎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轰动京华。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21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

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又经过几年的刻苦攻读,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24岁,这一年,杨慎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授翰林院修撰,踏入仕途后,中间因为母亲去世而回乡守丧,杨慎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少闪光之处,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但此时杨慎已表现出不畏权势的浩然正气。

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针对朱厚照荒诞的行为,杨慎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熜即位后,授杨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后又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充纂修官。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政治羽翼已经丰满的明世宗诏谕礼部,十四日为亲生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一决定让群臣哗然。

这天正逢早朝刚结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和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一起号召众臣:“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随后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图使明世宗屈服。

杨慎等人撼门大哭,“声震阙庭”。朱厚熜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七月十六日,明世宗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之后,明世宗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杀鸡儆猴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

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以朱厚熜获胜告终。嘉靖皇帝此后变得更加独断独行。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专制,促成了嘉靖帝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从此再也没有官员敢非议皇帝的意见,他的无上权威已经没人再敢质疑。

嘉靖三年七月十四日早朝宫外大哭抗争的悲愤一幕,成了杨慎从此解不开的梦魇,也完成了他一生的人格塑造。

史书记载,宫外大哭抗争,“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两次廷杖,杨慎深受巨创,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03

杨慎宫外大哭抗争时,家中的夫人黄峨并不知道,从此祸起萧墙。

黄峨(1498-1569),字秀眉,四川遂宁人。黄峨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黄峨父亲黄珂,字鸣玉,成化二十年(1484)举进士,在京供职;母亲聂氏,知书识礼,严于家教。黄峨在母亲的教导下,谨守闺训,好学上进,琴棋书画俱佳,尤其做诗文、填词曲,更是出手不凡。

她的《闺中即事》: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

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

天真烂漫的少女,向往春日美景;而且出喻形象生动,被时人比喻为东汉时的才女班昭。

正德六年(1511)春,黄珂带兵守边。这年,杨慎考中状元。黄珂与杨廷和同朝为臣,两家关系甚为密切,杨慎科举得中,本应拜见黄珂这样的长辈。因黄珂不在家,故仅派人给黄府送去一张拜贴。这时的黄峨,已有13岁,她听说杨家世兄状元及第,非常倾慕,从而激励着她更加勤奋地读书。

正德九年(1514)再升迁为南京右都御史,不久又拜为南京工部尚书。黄珂却有一桩心事:女儿黄峨已到及笄之年,品貌端庄,才艺超群,前来求婚的显贵子弟,风流少年络绎不绝,但黄峨一再向父亲表明心迹,一定要选择像杨慎那样学识渊博,志趣高尚的郎君。

不久,黄珂便辞官不做,携带家眷回到老家遂宁。

正德十二年(1517)因为不满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终日游乐,不理朝政,杨慎以养病为名辞官,回到新都,读书自娱。不久,杨慎的原配夫人王氏病故。

第二年,杨慎得知黄峨年已20尚未许人,便征得父亲的同意,遣人做媒。黄杨二家本就交谊深厚,此事一说就成。

杨慎往遂宁迎娶黄峨。当彩轿到了新都,满城人都来看这位“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

黄峨和杨慎住在状元府西端的榴阁,新婚之际,正值红榴怒放。黄峨写出《庭榴》诗: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

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石榴籽粒众多,象征婚后子女繁衍。黄峨托物抒怀,自比榴树,表达了一腔情思。

婚后第二年,黄峨随杨慎回京。谁知这种神仙眷侣的日子没过多过几年,杨氏父子在“议大礼”的政争中,忤触嘉靖,杨廷和告老回乡,杨慎两受“廷杖”,被谪戊云南永昌卫。

04

杨慎被解差押送出京城,从潞河登舟南下。黄峨从好心人那里打听到这消息,她收拾行装,带领仆人,赶到渡口,她决定不辞风霜之苦,千里跋涉,一路亲自护送杨慎从北京到云南。

黄峨、杨慎乘船沿着北运河向南行驶,在黄峨的精心护理下,杨慎的杖伤逐渐好转。

杨廷和在朱厚照驾崩、朱厚熜未登基时,曾总揽朝政共37天,他裁撤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到杨慎被贬后,被裁撤的挟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杨慎。杨慎知道后,一路小心防备。黄峨也早有提防,加意保护,刺客们从京城跟到千里以外的山东临清,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只好罢手。

杨慎、黄峨一路经扬州转南京。然后,溯长江西上,隆冬时节,船已行至江陵,杨慎从这里起岸,经湖南、贵州到云南。此后山川险恶,道路崎岖,杨慎不忍累及爱妻,坚持要黄峨顺长江回蜀。

即将离别之际,他们冒着朔风飞雪,立于江陵古渡,悲泪横流,抱头痛哭。杨慎触景生情,作了《临江仙.江陵别内》: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桌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岛,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峨读罢此词,悲痛欲绝,她在回蜀途中,写下了《罗江怨·阁情》四首,其一云:

空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鸢被冷雕鞍热。

黄峨回到新都,独居榴阁。孝敬公婆,教哺子侄,为远谪在外的杨慎操持家务,其间以诗词寄情:

她的《黄莺儿》词最为感人:

黄莺儿·雨中遣怀

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残。泥途江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弯,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据说,后来杨慎读到这首情深意远、字字佳绝的散曲,他不甘落后于夫人,乃用心计,另外和作了三首《黄莺儿》。结果,每首的意境和字句都赶不上黄峨所作的这一首。真愧煞了这位状元郎。

05

嘉靖五年(1526),被迫辞职还乡的杨廷和担忧国事,思念儿子,忧思成疾,病势沉重。杨慎闻讯,获准回蜀探望,当父亲痊愈后,黄峨便随同杨慎,跋涉千山万水,去到云南连陲,成为杨慎讲学、著书的好帮手。

他们生活淡泊,夫妻同甘共苦,互相体贴,并常以词曲唱和,交流心声。

黄峨词:

休教莺语学蛮声,万里长途辛苦行。迢迢远别情,盈盈太瘦生。

杨慎和:

休教眉黛扫蛮烟,同上高楼望远天。天涯新同悬,故乡何处边?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病故,杨慎请求巡抚欧阳重替他请命回乡葬父,获准后赶回新都治丧。黄峨又一次在蜀挑起了家庭重担。

《寄外》: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飞雁不到,锦书难寄,远人何年才能被赦归来啊?

然而在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严密控制下,杨慎被赦还的机会十分渺茫。她在《寄升庵》一诗中写道: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只有安慰亲人,何处青山不杜鹃,哪里不是人生的归宿呢?

朱厚熜因“大礼议之争”,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情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朱厚熜才稍觉宽慰。终朱厚熜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杨慎一案却无人敢受理。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根据明朝的律例,罪犯年满七十不用赎身即可归休,不再服役。杨慎此时已经是白发苍苍的70岁的老人了。于是,杨慎回到蜀地新都,可是不久,又被朝廷派遣四名指挥将他抓回云南。

杨慎悲愤交集,回到云南不到半年,即含恨死在一座古庙中。时为1559年8月8日,终年71岁。杨慎去世后,当时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

噩耗传回蜀地,黄峨以花甲之年,赢弱之身,又一次徒步赴云南奔丧。走到泸州,遇上杨慎的灵柩,她作《祭夫文》,词语凄怆哀惋,闻者无不垂泪。

嘉靖四十五年(1565)十二月,明世宗死去,由裕王朱载垕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他颁发世宗名义的诏书,宽赦“议大礼”获罪诸臣:活着的召用,死的抚恤,被关押的开释复职。

此时杨慎已死7年,被恢复原官,并追赠为光禄寺少卿,后来又谥封为文宪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三国演义》的开篇诗,并不是罗贯中的作品,它出自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临江仙》,杨慎写此词时,大概已经想到自己的命运、生前身后事。

隆庆三年(1569),黄峨病故。她和丈夫一样活了71岁,终于和杨慎“生同心,死同穴”。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杨慎: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巴蜀状元杨慎被发配云南,他妻子写的思念诗,是明诗中著名的一首
杨慎
升庵的人生三味和一首咏怀的诗
大礼议之争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大礼制事件告诉你,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