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父母谈一场远距离恋爱

1.

还记得幼儿园开学第一天,在弄堂里野惯了的我,被外婆和母亲送去学校。看着她们两个人离开的身影,我又从教室奔了出来,一路哭喊着,险些撞倒被惊吓的校长,结果她们两个又把我送了回去。

很奇怪,长大后,就没这股冲动和任性的胆量了。刚出国留学,在机场,就算千百万个不愿意,心里咒骂“又要回去那个悲凉的鬼地方了”,还是笑着洒脱地和父母在离境处挥挥手,说一句“爸妈,我走了。” 死也不回头,因为一旦多说哪怕一句话,鼻子就会酸,眼泪根本止不住。常常一个人排着队等待过境敲章的时候,脑海里有这么一个画面:眼角飙着泪,拖着行李,不顾门口保安的阻挠,硬是冲了出去,对着两个熟悉的背影喊 “爸妈我不走了!爸妈我不走了!”

但离别次数多了,也渐渐在外面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索性淡然很多。走,是为了成长,为了经历,为了独立,更为了下一次更好地回来。

回复过很多 “亲爱的嘉倩”倾诉邮箱收到的信件,突然发现原来这样的内心戏码,大家都或多或少上演过。

“我明天要离开家开学了,真的不想走。我不想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好朋友们,我觉得真的绝望得不得了,而且才大一,每次回了家又要离开的感觉真的不好。我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心里的无助发泄出来,为了安慰自己做了很多算数,比如这个学期就四个月,换算成16个礼拜,每个礼拜都很快的;还有我一直在算按照一年8个月要上学,大四就不用去学校的话,差不多还有80个礼拜左右就能结束了。明明我把答案都算出来了,但心里还是想读了点什么一样难受。” 十八岁的一个美国留学小读者写给我,读着这一段的小辛酸,不知为何嘴角却有些笑意。其实自己也做过这样的事情,也深深懂得一个人坐在孤单的小屋里,算着日子是有多落寞,回头看,还觉得这样莫名的“小辛酸”挺可爱的。

这样的情绪,或许用更直白的语言表述,就是“本来我就是恋家的,其实没有那种离开家很久的经历,就想出去看看,有时候觉得自己很自私,没有为父母想很多,只顾想着自己的梦想,没有顾及他们希望儿女在身边的感受。” 又一位读者的来信,这段话,相信更多的人会有共鸣。

作为女生,敏感细腻似乎理所当然,其实男生也有面对离别父母,内心的纠葛,“在我的价值观里男人有种宿命,就是流浪。人生必须要吃过苦吃过亏,精神上才会成为真正的性情中人,也要相信善良,相信爱情。可这一切于家乡的传统思维背离。而我恰好是坚持人是自由的,尤其是精神上,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想努力的。可是,我不想做一个没责任心的人,尽孝似乎也是男人肩上的重担。”

爸妈,我该拿你们如何是好?

于是,该不该离开父母追求梦想,成为了我们这一群独生子女心中挥不去的纠结。

2.

我觉得把这个问题丢给几个外国好朋友,听一听他们的想法,应该会很有趣。

来自英国的男孩罗斯,22岁,在上海生活了两年,孤身前来。至今已经讲了一口非常流利的中文,年纪很小,喜欢用手机高角度自拍非主流照片,看着不靠谱,其实生活能力很强。我问他,“离开父母那么久了,你不想念吗?春节你最喜欢的麻辣烫都关门了,不孤单吗?”他听到这个问题哈哈大笑,“我妈还希望我再少一点时间回家。每次我和她视频,她都急着要出门,圣诞节我回家了一个礼拜,第一天还挺好玩的,后面几天就厌倦了,就想着要快点回上海,自己的公寓最好最自由了。”

来自美国的大学生米歇尔,24岁,在上海生活了三年,和一群同学住在静安区的公寓。我问他,“每次都听你在讲着在家乡和爷爷打猎的故事,在上海动物都只能在动物园隔着玻璃看,不会很想回家吗?”他也笑了起来,“回家不过就是这回事嘛!我还是更喜欢现在在上海,老好的!(冷不防冒出一句上海话)还可以到处背包旅行。”他刚从印度尼西亚旅行回来,一整个月,已经晒得“除了屁股以外全身煤炭黑。”

来自澳大利亚的英文老师史蒂芬,40岁,刚来到上海,这几年一个人在蒙古、西伯利亚这一代生活,喝伏特加如喝水。我问他,“那么多年不在澳大利亚,会想念年老的父母吗?”他也笑着说,“当我还是青少年的时候,我妈去了英国生活一段时间,当时我给她写信,用很酸的语气说,基本上除了去外太空,你现在去了地球上能去的距离澳大利亚最远的地方。后来,我一个人出来,才懂得其实我们都需要各自的生活,不是吗?而且,他们老人家现在也过得挺充实的,家里宽敞,两个人学起了跳舞,点个蜡烛,特别浪漫。”

无独有偶,在一次回上海的飞机上,我问了一旁三十岁的德国男人相同的问题。听到了我的提问,他不禁张大了嘴。“你们中国人十八岁以后还像个小孩子啊!” 小孩子,这是什么意思?原来他十七岁就开始自己创业养活自己,住出去以后,就一直和父母保持了独立的关系。他每周回去一次,父母也不希望他一直住在家里。

我突然想起,对着一个欧洲人问“你觉得十八岁成人以后要不要离开父母独立”,就如同问他们“活着可不可以不吃东西”一样答案显而易见。

对于与父母独立的关系,其实刚来欧洲的时候,我就很震惊过一次。为了学习荷兰语,学校有一个语言互助项目,因此我结识了第一个荷兰好友,她叫丽萨。丽萨是标准的荷兰人长相,高高大大足有一米七五的个子,不瘦,和我一样的年纪,却总是穿得很成熟。

第一次我们一起出去派对,丽萨就让我见识到了荷兰人的特性就真如传言中一般。她带我去母亲工作的博物馆,给了母亲五欧元。我好奇地问道,“为什么要把五欧元给母亲呢?”她说,“因为昨天一起去超市的时候问她借的。”

“借的?”我一头雾水还是没有听懂。

“昨天我们去超市买单的时候,我钱不够,就向她借了。”

“可是,是你母亲的话,不需要还的吧?”

“在荷兰,我们一起去超市,每个人都是分开付钱的。”

“小朋友也需要?”真是不可置信。

“我们很早就开始打工自立了啊!到了十七岁,大家都搬出去自己住的。”

是我们比他们更有“血性”更有感情,还是人在长大以后其实应该独立并且过自己的人生呢?究竟,我们为什么那么恐慌“要离开父母”这件事情呢?

 

3.

我说话很直,听到太多外国的朋友以那么淡然的态度谈到“离家出走”,立刻就再问,“是不在乎父母吗?没有想过其实他们会很孤单吗?以后会后悔,无情的时间不等人吗?”

这些问题实在太“中国化”了。“孝道为先”,“父母在不远游”,“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古人的训教,当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刻在脑海里面了。

几乎所有的外国朋友都对于我问的这个问题狠狠摇头,回答耐人寻味地一致,“如果你不离开父母,你永远都长不大,更谈什么有能力去照顾他们呢?”

或许我们背景文化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社会福利等等也不一样。但,他们的回答挺值得琢磨的。

我常常读到某个学习会计的大学生很痛苦地写信给我,告诉我所有一切都是父母在做的选择,告诉我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希望没什么乐趣,不过就是按照父母指定的路,赚钱买房娶妻生子。也收到24岁的女孩诉说着自己的压力,为了父母,只能硬着头皮参加相亲,谈个两年恋爱,然后结婚,一切都是为了父母。

刚回国,很久没看中文电视。一打开,就被各式各样的相亲节目震惊。这类的节目父母也会邀请在台下坐着观看,往往还有游戏的环节,审视孩子的潜在“另一半”。有趣的是,这个画面倒令我想起我们小时候在游乐园和同伴玩游戏,父母也以相同的目光看我们。唉...真的是在他们面前就注定当一辈子的小孩:小时候替我们报名奥数班美术班钢琴班,大学帮我们报名新东方考证班出国班,长大后就是相亲节目了。一条龙到底,永远都是他们在在操心忙着一切。嘴巴里嚷着“你这个孩子以后成家了可怎么办,这个不会那个不会”,手里面却在帮我们洗衣做饭叠被子报名相亲大会。

没有人做错什么,毕竟孩子自从出生的一刻开始,在父母面前就永远是“孩子”了。五十岁的中年人,在七八十岁的老父母面前,仍然是个孩子。

4.

到底,我们在恐惧些什么?

二十岁出头的我们,应该都懂得了一个道理 ,大致一半人都经历了失败的初恋。那很正常,刚恋爱的时候,谁会好好地恋爱和相处呢?总是缠着对方,总是什么时候都要在一起,刚开始甜甜蜜蜜,后来渐渐就少了那股新鲜劲,于是感情慢慢淡了,有了各种各样的借口理由。没什么“相爱容易,相处难”说得那么可怕的,其实道理很简单,黏在一起,迟早要把对方弄腻的。

一段好的恋爱,应该是彼此都在成长,棋逢对手,才格外精彩持久。如果两个人因为彼此而停止成长,恐怕,迟早会散的。

同样的,和父母之间的“恋爱”也是如此。父母并不是成为了父母,把孩子带大了以后,就不再成长的。至于我们,更是需要在年轻时候茁壮成长,寻找自己的方向,渐渐独立。我看到的,却是父母把孩子带大,孩子要离开了,就觉着“孩子翅膀硬了,小鸟飞走了,我们两个人就被抛弃了。” 我们呢,也会去想,“成人了懂事了,该好好在父母身边,我一走,他们两个人没了我家里就太冷清了。”

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口口声声的“恋家”呢?整天宅在家里面,对着电脑,父母上班回来,一起吃饭,然后继续回到屋子里面玩电脑?还是整天野在外面和朋友们唱歌吃饭打游戏机,工作时候加班加点,困了累了回家倒头就睡?

悖论就是,陪在父母身边的,又有多少人真的在“陪伴”他们,身体近了,心,也贴近了吗?

还不是做着自己的事情,交自己的朋友,门一关,他们看他们的电视,你忙你的小生活。

成长,是每个人无时无刻需要的过程,而成长却也注定是孤单的,没有人可以替你去成长。父母两个人需要学会成长,我们自己,也需要在不断经历中成长,犯个错走了些弯路,有时候是必定的,有些成功注定不能走一条直线抵达。

并不是有了孩子,把孩子养大后,父母就停止成长完成任务了,他们也需要找到“令自己独立起来的快乐” (这句话很耳熟,一直讲爱情里面的双方)。我们呢,也注定要离开父母的关怀和保护,不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做的选择,更是要走下去一路体会,学会为自己做选择。

这样说来,我们恐惧的,不过就是距离父母遥远,不能看着彼此成长。

既然成长是一个人的事情。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选择。至于你,即使你的梦想不在远方一直停留在家乡,迟早,你也会有一个自己的家,也要离开父母,不是吗?而如果你的未来和梦想在远方,离开家也是天经地义的,把梦做大做美,同时常常记得回家,分享些快乐事儿,不是更好吗?

一直在他们身边,谁不是家里面的小宝贝小祖宗呢? 不管你在外面多有能耐西装笔挺,回到家和父母住,你的被子还是他们在叠,碗筷还是他们在洗,小菜场还是他们在跑。的确,他们很喜欢照顾你也心甘情愿,但你真的想要这样一辈子让他们操劳吗?看着就很难受,离开就更难受,唯一的解决方法,还不是离开他们自己独立呢?一些路,现在不走,将来还是要走。一些能力,越早培养越能让自己变得强大,反过来去保护他们。

 

5.

我们常常会选择抛弃远距离恋爱的男女朋友。

因为总觉得,哎... 恋爱的意义就在于花前月下,两个人甜甜蜜蜜,“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我肚子饿了,你楼下喊一喊就带我去吃牛肉面;远距离的那位,连道一声晚安都很悲凉。

可有时候,就因为那个人无可替代,我们才放不了手,选择“委屈”“无奈”地等待。可为什么没有人觉得远距离恋爱其实是两个人必经的一段路途,甚至是为了走更多 extra miles 的好机会呢?初恋告诉我们,腻在一起不免会让彼此透不过起来,而偶尔的远距离,只要心的距离近了,两个人在异地成长,更是一件好事,培养各自的独立,也同时懂得情感的交流。

心贴着心,越是给彼此自由,倒反而越是分不开。

远距离,说穿了不过是恋爱的一种形式罢了,如同师生恋,老少恋,同性之恋。心的距离,比什么都重要。又况且两个人在一起缠着对方,根本不是爱,而是枷锁。让对方成长与独立,成全彼此成为想成为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爱。

同样的道理,与父母的远距离恋爱,我们踩不住刹车,不禁会觉得,“这样做就等于抛弃了父母。”可真的抛弃了吗?没有啊,父母就是那位无可取代的“恋人”,无论走多远,我们始终都把他们放在心头。

还记得一个朋友对我说的话,可能上海的独生子女,都有这种共鸣,“十八岁以前都没有离开过家,就算军训去东方绿洲两三天,爸妈都在家里急着想我们快点回家。” 和我们谈着“远距离恋爱”的父母,大半人也是在被相思煎熬呢!

刚离开家第一年的时候,我妈常说,不能来我房间,里面的味道受不了,会睹物思人。到了中秋,爸妈两个人很快就跨越半个中国来看我。后来,一年后去了欧洲,大家都习惯了在生活里寻找乐趣,我也渐渐学会了和父母谈心。每次打电话回家,就听到父亲开心地说,“我们现在在苏州呢,两个人去那里逛逛,过个周末。”或者 “你爸现在去楼下跑步了,锻炼身体呢。”

我挺为父母的改变而快乐的。如果我还在家,他们周末也都是陪着我,不可能两个人兴致高昂出去散心;高中时候,我苦苦地在一盏日光灯下关着门做各种模拟题,父亲根本也不放松,往往半夜我去客厅喝水,也看见他在那里看报纸,直到我房里灯灭了睡了,他也才回房睡觉,默默陪伴我。

离开家以后,虽然一开始那一阵子我们两方都很难忍受,可渐渐也习惯了,找到了各自的生活。我觉得,那甚至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彼此的成长,注定先忍受一段孤独,找到了节奏,一切就有都会好起来的。

而且,因为了远距离,我们的心却更贴近了。父亲常说,“自从出去以后,你懂事很多了,也学会和我们开口说事情了。现在啊,很多在家里面的小孩都不会和父母谈心,你倒好,叽叽喳喳半夜都打来电话和我说。” 是啊,我想起小时候写日记,父母一走进来,我就手臂盖上去,遮遮掩掩,警觉地问,“找我什么事?” 和他们连半句话都说不起来。

那时候在父母身边,心呢,在千山万水之外。从来不和他们好好说话,不耐烦的时候还门一摔。很奇怪,反而离开父母身边,人在千山万水之外,心倒是紧紧相吸。

出去了外面,才知道父母的好,没有人会对自己那么无条件照顾,吃个饭,谁理你有没有多吃蔬菜,大家都在急着夹肉。渐渐的,和父母打电话成为了一种快乐,今天买了什么吃了什么,会做什么菜,也都无巨细地汇报。我更是习惯了飞到哪,起飞前抵达后都会一通电话报告。一次回国,和爸妈去北京,刚上飞机,还把手机拿出来,习惯性拨打给家里,看见我妈,才想起来原来这次和他们一起的。至于喜欢的男生,或者工作的选择,更是第一时间和他们商量。

6.

远距离恋爱,并不是坏事。

和爸妈谈一场远距离恋爱,其实更是一件好事。

所有人都需要成长,而成长注定是一段孤独而痛苦的过程。父母,无论多大年纪,并不是孩子长大了就一切都完成了,生命不息,他们就仍然需要成长,找到他们自己生活的节奏;你和我的成长,没有离开父母,就始终无法真正独立,那更是一个逃不掉的过程。

远距离恋爱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爱的传递,在于沟通与交流。至于面对面,不过交流的其中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让心的距离更贴近。真正的“孝”,不就是从内心发出的吗? 

选择留在父母身边的你,记得多和他们说说话,谈谈心,有时候也尝试着为自己做选择,承担后果。

选择去远方的你,不需要背负任何愧疚,你做得很对,你在努力变得更强更好地回家保护他们,只要记得一个人在外好好照顾自己,常和爸妈联系,告诉他们你最近好吗,并问问他们有什么开心事分享分享。

一段好的恋爱,彼此都在不断成长,棋逢对手,才格外精彩持久。心贴着心,越是给彼此自由,倒反而越是分不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父母谈一场远距离的恋爱
和父母谈一场远距离“恋爱”
【亲子课】什么时候给孩子单独的房间
【转】亲子教育经典谈——清风明月每天一谈 之六:真正让孩子走向独立,执著于自己梦想的,不是父母以“爸妈没本事,咱家全靠你了”或“你只有好好学习出人头地,才对得起爸妈对你的付出”的所谓“激励”来绑架孩子
再专制的父母,也掩盖不了你战略上的懒惰
夜读丨为什么越长大越不能和爸妈好好说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