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访唐朝温州的科第仕宦之家

 

 

《册府元龟》上关于李钧兄弟的记载 

    在科举时代,谁是温州最早的登科者?弘治《温州府志》的《科第志·小叙》中说:“吾瓯登科者,始于唐吴畦、薛正明。”吴畦登科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薛正明在唐哀帝天佑三年(906)。吴畦籍贯山阴(今浙江绍兴),由润州刺史退休之后才迁居安固库村(今属泰顺),所以严格说起来,并不能算是代表温州应试的举子。即便如此,弘治《府志》的记载还是为后来明清两代的温州地方志所沿用。然而究诸实际,早于吴畦一个世纪,温州已有登科之士,那就是李钧、李锷两兄弟。

    北宋初年官修的类书《册府元龟》里有一则材料说:“代宗永泰元年,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李钧,钧弟京兆府法曹参军锷并不守名教。配钧于施州,锷于辰州,纵会非常之赦,不在免限。钧、锷,温州人也。天宝中,州举,道举,咸赴京师。既升第参官,遂割贯长安,与乡里绝凡二十余载,母死不举。温州别驾、知州事嗣曹王皋具以事闻,下宪司讯问,钧等具伏罪。”这段文字明确地提到,李钧兄弟登第是在天宝年间(742 756)。
    唐代的科举有常选与制举之分。常选的考生来源,其一为各级学校的生徒,其二为各府州的乡贡(即通过府州考试的自学成才之士,又称“举人”或“贡举人”)。这两路人马最后都要汇集到长安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李钧、李锷既然是通过州举、道举而“升第参官”,那么就应该是以乡贡举人的身份参加省试,最后获得出身。只是唐代科举的名目十分繁杂,除最常见的进士、明经两科之外,还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遗憾的是,由于在现存的唐人登科记中找不到详细材料,李钧兄弟具体在哪一年、由什么科目登第,已无从查考了。

    李钧兄弟既然都在朝为官,干脆就把户籍也由偏远的温州改到了长安。更为过分的是,他们甚至连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奔丧。这种违背道德的做法,被时任温州长史的李皋举报到了朝廷。这位李皋也非等闲之辈,他是唐王朝的宗室,曹王李明玄之孙、李戢之子,后来也继承了王位,所以《册府元龟》称他为“嗣曹王”。李皋检举李钧兄弟的事,在《旧唐书·李皋传》中也有翔实的记述,只是情节稍有不同。据记载,李皋有一次到县里视察,遇见李钧、李锷的母亲,得知这哥俩在外做官二十年,却扔下老母在家无人抚养。李钧兄弟连起码的孝道都不具备,怎么可以在朝廷中占据显要的位置?于是李皋便向当时的代宗皇帝告了一状。

    不知道唐代对流犯是否有特别的户籍管理办法,但根据新、旧《唐书·李渤传》推测,随着李钧兄弟被流配,他们在首都的户籍大概也被取消了。李渤是李钧的儿子,传见《旧唐书》《新唐书》。《旧唐书》曰:“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祖玄珪,卫尉寺主簿。父钧,殿中侍御史,以母丧不时举,流于施州。”这段文字追述了李渤的家族史,然而却没有记载李渤的籍贯。这有点不大符合史书列传的体例,但如果是李家因为流配而被取消了户籍,那么《旧唐书》对李渤的籍贯略而不书,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李钧有“割贯长安”之举,自然也不会轻信《旧唐书》对李渤家族史的叙述。关于“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李发,在《魏书》中找不到任何记载,倒是唐代的元稹写过一篇《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其中提到李发是唐初绥州刺史李明的十一世祖。而史书称李明为陇西人,所以李发的谱系属于李氏十二望中最显赫的陇西李。看来李钧兄弟为了仕途发展,不仅把户籍落到了京城,还把世系也依附到了陇西李氏之下。

    李钧热衷仕途,没想到苦心钻营换来的竟是如此凄惨的结局。然而,史称李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父辈的道德污点却成了李渤苦心力学、磨砺节操的精神动力!

    李渤早年曾隐居江西庐山、河南嵩山,刻苦读书。他在庐山时,养了一只白鹿为伴,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白鹿先生”,而他的隐居之所白鹿洞,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白鹿洞书院的所在地。唐宪宗元和初年,朝廷屡次征召,李渤皆拒不出山。直到洛阳令韩愈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劝驾信,李渤才在元和九年应召为著作佐郎。历任考功员外郎,因考察京官得罪宰相杜元颖,出为虔州刺史,迁江州刺史。其后复迁职方郎中、谏议大夫,转给事中。唐敬宗宝历元年,又因上书纠举宦官和神策军不法事,被指责为结党营私,再次出为桂州刺史。李渤在桂州两年,以“风恙求代,罢归洛阳”。唐文宗太和五年病卒,赠礼部尚书。

    桂州治今广西桂林,在唐代为下都督府,刺史兼充防御观察使,为从三品的官员,礼部尚书则为正三品官员。按品级,李渤已在“省部级高官”之列。而且因为他秉性耿直,居官刚正不阿,勇于直谏,颇具封建时代的名臣风范,所以在朝廷中的声望也很高。新、旧《唐书》对他的评价是“孤操自将,不苟合于世”、“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都认为他是一个大节凛然的君子!

    如果套用眼下流行的话语,李氏兄弟、父子应该都可以算是“在外温州人”。但李钧兄弟抛弃故乡的行为,也使故乡遗忘了他们。尽管他们“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但在现存的温州地方史志中,却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记载,本该属于他们的温州最早的登科记录,也落到了吴畦的名下。而李渤由于早年有隐居嵩山的经历,初入仕时,又曾以丹王府谘议参军、赞善大夫“分司东都”多年,所以洛阳就成了他的定居地,也成了他晚年的归宿。在后来的一些史志中,李渤便被追认为洛阳人了。历史的错误令人唏嘘!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拨开文字的尘霾回望唐朝之时,仍能找回一段悠远的温州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州历史年表(十四):唐朝
两首截然相反的唐诗,几家欢乐几家愁,诉说着科举考试的悲欢
朗州刺史李翱
小说类:《兵临城下》13 清风寨石块退官军 贪知县怕死被罢官
唐宣宗李忱简介资料 唐宣宗李忱人物传记
观唐习律74|李频殁而为神,曾千里献诗姚合,被招为乘龙快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