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元郭氏军事家族(附:蒙元帝国的军事综述)

 

蒙元时期,郭子仪的一支后人,一直生活在蒙古。始盛于郭宝玉(字玉臣),是成吉思汗麾下第一汉人谋士和名将。他的长子名将郭德海(字大洋),通天文、兵法,打败宋将彭义斌,后随阔阔出伐金。次子郭德山也被封万户。孙子郭侃,攻克巴格达饮马地中海的唯一汉人,蒙古大军西征副元帅,被誉:东天神将。中国的武将唯一与欧洲十字军东征的骑士展开的作战,随旭烈兀(呼拉谷)西征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朗、叙利亚、埃及,作战勇猛,一共攻下了約七百座城,人称“西域的神人”。他的后人中,最有名气的便是元代著名水利专家、工程家、科学家郭守敬
   郭侃,字仲和,(1217-1277)年幼時為木華黎將領史天澤所器重,留於自家教養。成年後被封百戶,智勇兼備(据认为是《射雕英雄传》郭靖原形)。
     1233年,金將伯撒復取卫州,侃拒之,侃領軍拒守,大破四萬金兵於新卫州。後郭侃乘勝渡河,攻打開封,在歸德大敗金兵於閼伯臺,並會合速不臺攻打汴西門,勸降金元帥崔立。
1245年,郭侃被封千戶,領兵至和林,改抄馬那顏。同年從旭烈兀西征。
     1246年,領兵至木剌夷(暗殺團),郭侃大敗其兵五萬,攻下一百二十八座城市,斬將領忽都答和兀朱沙,沙(Shah),即王。
     1247年,至乞都卜,乞都卜都城在擔寒山上,精兵悍卒守在懸梯上下,旭烈兀築夾城圍之,皆未能成功。郭侃利用火砲攻打,守將火者納失兒投降。同年,旭烈兀遣郭侃往說兀魯兀乃沙投降。兀魯兀乃沙之父阿力據守西城,郭侃攻破之,並佔據東城,殺阿力。
     1248年,到達兀里兒城,郭侃伏兵於城下。敵兵前來,伏兵盡殺敵軍,海牙沙投降。同年西至阿剌汀,大破游兵三萬,答而沙投降。並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沙降。黑衣大食國,父子相傳四十二世,有士兵十萬。郭侃兵至,破其兵七萬,屠西城,又破東城,得七十二弦琵琶、五尺珊瑚燈檠。將領紂答兒逃去,郭侃追之,於暴雨中斬紂答兒,陷三百餘城。後夜襲密昔兒,殺病卒,可乃沙曰:「東天將軍,神人也。」遂投降。
    1249年,旭烈兀命郭侃渡海,收敘利亞。至賓鐵時,郭侃以奇兵突擊,大敗加葉沙,並破兀林游兵四萬,阿必丁沙投降,得城一百二十。1250年奉命班師。
    郭侃一共攻下了約七百座城,其中有中國式的城、伊斯蘭式的城和西歐式的城(敘利亞的十字軍小國),郭侃行軍有紀律,常於野外露宿,暴風雨時也不入民舍,軍隊所至皆興課農,吏民畏服。有子二人,長子秉仁、次子秉義。  
    《元史》郭宝玉、郭德海、郭德山、郭侃 传
   郭宝玉,字玉臣,华州郑县人,唐中书令子仪之裔也。通天文、兵法,善骑射。金末,封汾阳郡公,兼猛安,引军屯定州。岁庚午,童谣曰:“摇摇罟罟,至河南,拜阏氏。”既而太白经天,宝玉叹曰:“北军南,汴梁即降,天改姓矣。”金人以独吉思忠、仆散揆行中书省,领兵筑乌沙堡,会太师木华黎军忽至,败其兵三十余万,思忠等走,宝玉举军降。木华黎引见太祖,问取中原之策,宝玉对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金,必得志焉。”又言:“建国之初,宜颁新令。”帝从之。于是颁条画五章,如出军不得妄杀;刑狱惟重罪处死,其余杂犯量情笞决;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僧道无益于国、有损于民者悉行禁止之类:皆宝玉所陈也。
  帝将伐西番,患其城多依山险,问宝玉攻取之策,对曰:“使其城在天上,则不可取,如不在天上,至则取矣。”帝壮之,授抄马都镇抚。癸酉,从木华黎取永清,破高州,降北京、龙山,复帅抄马从锦州出燕南,破太原、平阳诸州县。甲戌,从帝讨契丹遗族,历古徐鬼国讹夷朵等城,破其兵三十余万。宝玉胸中流矢,帝命剖牛腹置其中,少顷,乃苏。寻复战,收别失八里、别失兰等城。次忽章河,西人列两阵迎拒,战方酣,宝玉望其众,疾呼曰:“西阵走矣!”其兵果走,追杀几尽。进兵下挦思干城。次暗木河,敌筑十余垒,陈船河中,俄风涛暴起,宝玉令发火箭射其船,一时延烧,乘胜直前,破护岸兵五万,斩大将佐里,遂屠诸垒,收马里四城。辛巳,可弗叉国唯算端罕破乃满国,引兵据挦思干,闻帝将至,弃城南走,入铁门,屯大雪山,宝玉追之,遂奔印度。帝驻大雪山前,时谷中雪深二丈,宝玉请封山川神。壬午三月,封昆仑山为玄极王,大盐池为惠济王。从柘柏、速不台二先锋收契丹、渤海等诸国,有功,累迁断事官,卒于贺兰山。子德海,德山。德山以万户破陕州,攻潼关,卒。
  德海字大洋,资貌奇伟,亦通天文、兵法。金末,为谋克,击宋将彭义斌于山东,败之。知父宝玉北降,遁入太行山,大军至,乃出降,为抄马弹压。从先锋柘柏西征,渡乞则里八海,攻铁山,衣帜与敌军不相辨,乃焚蒿为号,烟焰漫野,敌军动,乘之,斩首三万级。逾雪岭西北万里,进军次答里国,悉平之。乙酉,还至峥山,吐蕃帅尼伦、回纥帅阿必丁反,复破斩之。戊子春,从元帅阔阔出游骑入关中,金人闭关拒守,德海引骁骑五百,斩关入,杀守者三百人,直捣风陵渡寨,后兵不至,引还。己丑秋,破南山八十三寨,陕西平。德海导大将魁欲那拔都,假道汉中,历荆、襄而东,与金将武仙军十万遇于白河,德海提孤军转战,仙败走,斩首二万余级,复破金移剌粘哥军于邓。冬十一月,至钧州。辛卯春正月,睿宗军由洛阳来会于三峰山,金人沟地立军围之。睿宗令军中祈雪,又烧羊胛骨,卜得吉兆。夜大雪,深三尺,沟中军僵立,刀槊冻不能举。我军冲围而出,金人死者三十余万,其帅完颜哈达、移剌蒲兀走匿浮图上,德海命掘浮图基,出其柱而焚之,完颜斜烈单骑遁还洛阳。又破金将合喜兵于中牟。完颜斜烈复帅军十万来拒,战于郑,先登破之,杀其都尉左崇。以功迁右监军。壬辰正月,破金帅于黄龙冈。癸巳,取申、唐二州。甲午,河南复叛,德海往讨之,炮伤其足,以疾归,卒。
  先是,太宗诏大臣忽都虎等试天下僧尼道士,选精通经文者千人,有能工艺者,则命小通事合住等领之,余皆为民。又诏天下置学廪,育人材,立科目,选之入仕,皆从德海之请也。子侃。
    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而教养之。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壬辰,金将伯撒复取卫州,侃拒之,破其兵四万于新卫州。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即从速不台攻汴西门,金元帅崔立降。以功授总把。从天泽屯太康,复以下德安功为千户。壬子,送兵仗至和林,改抄马那颜。从宗王旭烈兀西征。癸丑,至木乃兮。其国堑道,置毒水中,侃破其兵五万,下一百二十八城,斩其将忽都答而兀朱算滩。算滩,华言王也。丙辰,至乞都卜。其城在担寒山上,悬梯上下,守以精兵悍卒,乃筑夹城围之,莫能克。侃架炮攻之,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降。旭烈兀遣侃往说兀鲁兀乃算滩来降。其父阿力据西城,侃攻破之,走据东城,复攻破杀之。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又西至阿剌汀,破其游兵三万,祃拶答而算摊降。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西戎大国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世,胜兵数十万。侃兵至。又破其兵七万,屠西城,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得七十二弦琵琶、五尺珊瑚灯檠。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其将纣答儿遁去,侃追之,至暮,诸军欲顿舍,侃不听,又行十余里,乃止。夜暴雨,先所欲舍处水深数尺。明日,获纣答儿,斩之,拔三百余城。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今沙特阿拉伯),其将住石致书请降,左右以住石之请为信然,易之不为备,侃曰:“欺敌者亡,军机多诈,若中彼计,耻莫大焉。”乃严备以待。住石果来邀我师,侃与战,大败之,巴儿算滩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又西行四十里,至密昔儿。会日暮,已休,复驱兵起,留数病卒,西行十余里顿军,下令军中,衔枚转箭。敌不知也,潜兵夜来袭,杀病卒,可乃算滩大惊曰:“东天将军,神人也。”遂降。戊午,旭烈兀命侃西渡海,收富浪(今地中海中的塞普鲁斯岛)。侃喻以祸福,兀都算滩曰:“吾昨所梦神人,乃将军也。”即来降。师还,西南至石罗子,敌人来拒,侃直出掠阵,一鼓败之,换斯干阿答毕算滩降。至宾铁,侃以奇兵奄击,大败之,加叶算滩降。己未,破兀林游兵四万,阿必丁算滩大惧,来降,得城一百二十。西南至乞里弯,忽都马丁算滩来降。西域平。侃以捷告至钓鱼山,会宪宗崩,乃还邓,开屯田,立保障。
  世祖即位,侃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及平宋之策,其略曰:“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后皆如其策。
  中统二年,擢江汉大都督府理问官。三年二月,益都李璮及徐州总管李杲哥俱反,宋夏贵复来犯边。史天泽荐侃,召入见,世祖问计所出,曰:“群盗窃发,犹柙中虎。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帝然之,赐尚衣弓矢。驰至徐,斩杲哥。夏贵焚庐舍,徙军民南去,侃追贵,过宿迁县,夺军民万余人而还。赐金符,为徐、邳二州总管。杲哥之弟驴马,复与夏贵以兵三万来扰边境,侃出战,斩首千余级,夺战舰二百。
  至元二年,有言当解史天泽兵权者,天泽遂迁他官,侃亦调同知滕州。三年,侃上言:“宋人羁留我使,宜兴师问罪。淮北可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置牛三百六十具,计一屯所也,足供军旅一日之需。”四年,徙高唐令,兼治夏津、武城等五县。五年,邑人吴乞儿、济南道士胡王反,讨平之。七年,改白马令,僧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又平之。帝以侃习于军务,擢为万户,从军下襄阳,由阳罗上流渡江。江南平,迁知宁海州,居一年,卒。
  侃行军有纪律,野爨露宿,虽风雨不入民舍,所至兴学课农,吏民畏服。子秉仁、秉义。千户制度

所谓千户制度,指的就是在蒙古汗国时期由成吉思汗完善健全的,将所管理的百姓按军事编制方式组合分派,以其人身隶属关系为基础的军事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从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方面分析千户制度产生的根源,经济上游牧由集体游牧走向个体游牧,政治上农奴制的产生和草原各部落氏族血缘联系弱化,军事上铁木真发起对草原上其他不落的统一战争,法律上蒙古族的法律形式由习惯向习惯法演变以及对汗权至上的维护,这些因素导致千户制度产生。特别是1203~1204年铁木真在进攻乃蛮前夕对麾下蒙古部众的军事改编,不仅标志着蒙古军十进制军事编制体系的初步形成,还为千户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头举行蒙古部落的忽里勒台大会,将所辖地区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分别由八十八名开国功臣或皇亲贵胄按组织编制统一管理。同时,成吉思汗建立中央军事领导体制,怯薛从各千户挑选人才重新整编,由之前的七十名日班护卫、八十名夜班护卫变成各个贵族或自由人子弟中有才能且身强力壮者组成的万人护卫,建立兵役法律制度,规定每一户人家凡15岁以上、70岁以下男子,悉数签为士兵,还建立了军事编制体制法律制度,最终形成蒙古汗国时期以签兵制为基本方式,并由部落兵制向世兵制化的兵役制度。千户制度大大增强了蒙古人的军事力量:首先,千户制度打破原有氏族部落联系,有利于整个蒙古军队的协调配合作战;其次,千户制度中涉及军事装备法律制度的马政制度独具特色,有利于发挥蒙古骑兵来如天坠的攻势威力;第三,千户制度中涉及军事后勤供给的奥鲁制度,有利于解决蒙古军队长线供给问题,确保了军队的长线作战能力。
蒙古左、右翼军是蒙古军的主力。成吉思汗死前,将蒙古左、右翼军交给了幼子拖雷。拖雷死后,这支军队仍然属于拖雷系诸王,但有一些千户转隶于窝阔台和术赤系诸王。蒙哥即位之后,一部分千户随从旭烈兀西征。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时又各自统辖一部分千户,蒙古左、右翼军就这样被逐步地瓜分掉了。元帝国建立后,忽必烈对千户制度进行一些改变:首先,诸千户不再由左、右翼军统辖,左、右翼万户和诸千户直接受皇帝管辖;其次,以宗王出镇制度取代诸王分封千户制度;第三,为加强对诸蒙古千户的控制,继续实行怯薛制度,责成下属千户选派子弟充入宿卫士;第四,对中原投下制度进行整顿,限制诸王在中原投下封地的权限;第五,严格千户承袭制度,控制蒙古千户的进一步繁衍。
军事后勤与奥鲁制度

蒙古汗国建立前,蒙古生产力落后,缺乏先进技术、工具,军需品多通过交换或战争获得补充。另外,游牧部落作战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后勤系统,一切物资都由地方部落获取,简单快捷。
蒙古汗国建立之初,奥鲁已经出现。奥鲁是一种管理军人家属,替前线办军需及协调后方的专门机构,在各万户千户下设奥鲁官。奥鲁官管理蒙古、探马赤军军户,要负责征发兵役,征集物资,保障后勤物资供应,避免军队数量泄露。奥鲁与蒙古军关系密切:首先,奥鲁是构成蒙古军的机动性组织,同时设在几个不同地点,以配合因时因地所组成军队的离合集散;其次,奥鲁保障军队的机动性,存在象先锋军那样行动迅速,以行军为目的,以马群为主体的奥鲁。另外,具有汉地色彩的屯田也开始出现。国家中央政权统一管理财赋与分封制下蒙古宗王在投下征敛财货并存。
前四汗时期,耶律楚材定中原税制,收山泽之利以解决军需问题。以户为单位征税,实行军民分开,对民户征收赋税。这一时期蒙元统一定额课税方式与纯粹的掠夺式补给相结合。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中书省下左司下辖的户杂房、科粮房、银钞房、应办房,右司下辖的兵房、工房与军事后勤相关。户部掌管财货盐钞在军中的储备,负责水路军需运输。兵部管理全国驿传、邮递、屯田、牧场等事,负责陆路军需运输。公布负责军需物资的制造。军器监负责管理生产军器装备。太仆寺、尚乘寺分掌马政。
在地方,统军司造作军器。行中书省管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屯万户府、屯田所、军需供应站也提供后勤保障。路总管府为军队提供军粮。此外,军储所是转运军粮的机构。从宜府是执掌军需和军粮转输的临时机构之一。转运司是财货转运机构。
奥鲁制度上,忽必烈平李璮之乱后,裁抑汉人世侯权力,设奥鲁官接过汉人世侯管理军户的权力,后由地方官兼领奥鲁官。但新附军不设奥鲁官。
西征的蒙古军

蒙古人的西征主要是对欧洲的斯拉夫人和亚洲的突厥人、大食人。1237年拔都率领蒙古军西征欧洲,这是蒙古军对欧洲最具威力的攻击。当时,所有的兀鲁思(4个大兀鲁思归成吉思汗四个成年儿子,4个小兀鲁思分给成吉思汗小儿子阔列坚及三个弟弟,处于蒙古东部,东道诸王没有非蒙古人军队)都派出兵马参加西征。蒙古军队主体属于拖雷的兀鲁思,窝阔台军队份额与他的几个兄弟相当,但成为大汗后,将祖母留下的军队及拖累的一些兵马收入麾下。据匈牙利僧侣尤利安记载,蒙古军由24万异教奴隶与13万5千本宗教的精兵强将组成。
贵由可汗死后窝阔台系势力萎缩,术赤系得到长久发展,拖雷系继续保持优势。到旭烈兀西征时,蒙古左、右翼军共九十八个千户,阔端系诸王二千户,术赤系十一个千户,剩下的大都在拖雷系(旭烈兀四千户,阿里不哥二十五个千户,忽必烈四十一个千户)。旭烈兀西征后建立伊尔汗国,所辖蒙古千户也留在了西亚。
探马赤军

探马赤军与蒙古军是蒙元之初仅有的两支军队,与平定中原征服金朝后建立的汉军等军队有区别,与蒙古军都是草原上的骑兵部队,最初与蒙古军一样都是从蒙古各部族中签军抽调而来的,军事编制单位相同,功能是充当先锋、攻城克坚、随处镇戍、监控各地。探马赤军与蒙古军来源不同,组建于成吉思汗征金之初的那年,蒙元初期地位介于蒙古军与被征服者之间,灭金后地位提高。蒙古军是由“非投下蒙古民”组成的,探马赤军是由以投下(部落)为单位的“投下蒙古民”组成的。探马赤军是拥有特权的军队,并不是一切部族都能享有组成探马赤军的特权。探马赤军最初是由扎剌儿、兀鲁、忙兀、弘吉剌、亦乞烈思五个部族编成的蒙古统治着者的精锐军队,初期的探马赤军是由蒙古的强大部族构成的。他认为探马赤军是从已有各军队中抽出人员组编而成的。蒙古军中都是蒙古人,探马赤军中也有许多蒙古人。诸王阿只古的投下和各地奥鲁对探马赤军进行“重役”。杨志玖认为“五投下”指的是扎剌儿等五部,不是他们的领民,探马赤军将领不一定与士兵是同一部族。探马赤军指挥官居于社会上层,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享受优厚的待遇。一般军官也分沾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权益。军士多出身平民,负担兵役、劳役,但对于一般人民,他们还处于统治阶级地位。探马赤本就是“奴户”,在蒙古军中原则上是最底层的人来充当的,是不能入民籍的阶级,是隶属民阶级。探马赤军后来转为镇戍军是因为蒙古游牧骑军一向以活泼、移动性自夸而蔑视、拒绝驻屯,因而让社会内部最底层的探马赤军承担。探马赤军五部将中的阔阔不花、笑乃解、按扎儿三人出自成吉思汗战败并消灭的塔塔儿部和客烈部,这两部残余被分给成吉思汗各王家及功臣作隶属民。他认为探马赤军即“收集那些烙有烙印的探马赤(隶属民)而组成的军队”认为,探马赤军不是由五投下的部落成员,而是由属于五投下的其他人(非部族成员)构成的,主体是蒙古人,但也有色目人、汉人,其中蒙古人来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解散的大的部族集团。探马赤军社会地位比汉军要高。早期探马赤军可以解释为“镇戍军”、“游军”。但到了元代。探马赤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忽必烈时代,探马赤军由中央军府(探马赤军总管府)和五投下管理,最终中央军府加强了管理。探马赤军成员多数出身被征服部族,若不勇猛卖命,其地位就得不到保全
元朝的军事

蒙哥大汗率大军进攻南宋的四川,在合州战死,各路蒙古大军停止征服行动,奔向蒙古高原争夺汗位。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是汗位最有力的争夺者。忽必烈麾下大军由自己的怯薛、蒙古军(五投下军中的扎剌儿部,后有弘吉剌部支持)、汉军(河北、河南、山东汉人世侯军),蒙古诸王中的塔察儿部支持忽必烈。忽必烈缺乏蒙古诸王的支持,再加上蒙古军不是打内战的利器,所以只能依靠汉军的力量。忽必烈募集宿卫之士组成武卫军,进而发展成为侍卫亲军,以汉军为直属军(其形成是以史天泽为轴心而发展的)。与阿里不哥开战时,忽必烈地军团配置情况如下:左翼和右翼是蒙古军;而中军却是由他亲率怯薛、武卫军、汉军七万户组成的;背后还有史氏家族率军防备南宋并守卫京师。忽必烈最终夺得了汗位,这其中汉军的作用不容忽视,1206年秋占领哈拉和林中参加亲征的汉将就有九人。
忽必烈即位后,蒙古汗国时期形成的蒙古军和汉军两大系统逐渐组建成宿卫军(中央设专管军务的枢密院)和镇戍军(地方设性枢密院和枢密分院)。
宿卫军分为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怯薛军历史悠久(成吉思汗时的四怯薛长由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担任),1万多人的怯薛可以保卫皇帝、宫殿,但难以保卫京师和更大的范围,这就需要侍卫亲军。侍卫亲军人数不断增加,包括蒙古人在内各民族有30万左右,负责保卫京师、屯田、参加重要战事。侍卫亲军的屯田声势浩大,在元帝国很多地区都有,其中侍卫亲军在两都之间的屯田(京畿腹地屯田由枢密院、大司农司、宣徽院管理)很重要。侍卫亲军的屯田规模很大,政府为其拨发牛、种、农具,设立屯田官管理,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但效益却无法满足各卫军储供给,需中央的赈济。
镇戍军中的蒙古军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南淮北四万户辖四个万户队及两个附属千户队,共千户队三十四个)、山东(山东河北四万户,后为六万户)两省,控制整个黄河沿线,及“四万户蒙古军”。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与二十六卫及山东河北、河东陕西、四川三个蒙古军都万户府共同构成元朝中央军。黄河以南地区,视军事地位的重要派驻汉军、探马赤军、新附军。除蒙古军、探马赤军外,其他部队都要派蒙古人任达鲁花赤控制军队。
元帝国统一天下后,形成包括汉地、淮河以南、土蕃地区、草原地区、沿海地区、宗王出镇制度六大分系的军事戍防体系。
汉地是元代军队的重要兵源地,有72万军户。汉地镇戍军包括负责辽东地区镇戍的东路蒙古军都万户府(东路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东路蒙古军都元帅府(东路钦察军万户府),作为驻汉地蒙古军主力的山东河北、河南淮北蒙古军(曾参与灭宋,有四万户,汉军两万户,蒙古军两万户)都万户府,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这些汉地机构均直隶枢密院。
淮河以南有63处屯兵所,37万户,以汉军、南宋新附军为主,先隶行枢密院,后隶行省。其中华中、华南兵力较弱,遇有征战常从区外调兵。
土蕃地区有脱思麻的探马赤军四万户、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西平王出镇。
草原地区。东部草原由辽阳行省监督,有东路蒙古军都万户府、东路蒙古军都元帅府和一些蒙古军队,设置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作补充。漠北漠西在军事对抗时元朝集结30万军队,后减少驻军,只有哈拉和林及西北边境常年驻军。哈拉和林设宣慰司,但漠北最高军事指挥权归出镇宗王。海山就曾出镇西北,对抗防御海都、笃哇,管辖伯里阁不花的蒙古军和以汉人为主体的六卫军,部下还有北方诸王侯军、驸马的军队、诸部将部队。他将五条河汉军集结于称海,海山加强驻地防卫能力、扩大军粮生产,将称海建成具有农业、手工业以及贮藏基地作用的边防前线要地。
沿海地区注重水军建设,用于保卫江南粮赋海运和对外征战。
宗王出镇主要在漠北地区、河西地区、土蕃地区、云南地区、江南地区。
西南军事布局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湖广三个行省,民族众多,地势复杂,经略不当就会扯朝廷的后腿,故而元廷对此很重视。
四川的布置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中统四年(1263)西川行枢密院设置于成都,设官二员,下属成都、顺庆、潼川都元帅府。第二阶段:至元三年(1266)到至元十年(1273),统军司掌军四川。第三阶段:至元十年(1273)到二十年左右,行枢密院重掌四川,重新设置东、西川行院,罢四川行省,设立诸多宣慰司分东西川行院军权。第四阶段:世祖统治后期至元代中期,废诸处宣慰司,立四川行中书省,行政、军事中心向成都转移。元廷在四川境内三十三处城邑山寨洞穴戍军,驻军包括水军,军种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驻戍军队人数4.5万~7.5万人。
云南地区有都元帅府(后被罢,元军将领统辖)、宣慰司(行省下辖)、镇戍诸王三大系统驻戍。此外,还有独特的“乡兵”负责防务。由于蒙古军在当地兵力不足,元廷想消耗乡兵实力(云南地方武装力量较强),“因俗而治”、“以夷制夷”巩固统治等原因,蒙元政府在云南军事上沿袭南诏、大理国的高效而成熟的乡兵制度及建制。云南行省乡兵主要有徭兵、摩些军、白衣军、罗罗斯军、和泥军、合剌章军等军队,主要任务是征讨未降部族、效忠朝廷和镇压起义军、出戍地方和征讨外邦、屯田。乡兵建制有以下优势:首先,云南村邑成员由于对领主、土酋、土官有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不敢抗命;其次,乡兵制具有兵民合一、军政合一、耕战合一的特点;第三,考核严格,训练有素;第四,建制独特;第五,奖罚分明;第六,节省财政开支。乡兵的优势使其成为蒙元政府统治云南的利器。
湖广行省。1274年元廷设行中书省与襄阳,设立诸多宣慰司,由元军将领担任,军队主要驻扎于潭州、鄂州一带。灭宋后,元廷派出四万兵马驻扎于八番、广西等新得地区。世祖时期镇戍湖广的军队多为灭宋大将所率的军队。世祖统治后期和成宗统治初期行中书省与行枢密院并存,后罢行枢密院。
总的来看,尽管元朝在西南地区兵力布置上用尽心思,但要把这些兵力放到全国背景下来看,西南军事力量显然无法与中原地区相比。另外,元朝戍守边境的士兵,除国家提供口粮外,其余费用大都自备,负担很重,后期士兵逃亡严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兵制20-元朝兵制
细说唐宋元明清的兵役制度
元明军制
元朝的军事制度介绍
简说元朝军事
号称最强帝国的元朝军事实力究竟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