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70年世界未解难题,被鄂州人破解了!

1850年,一位英国化学家研究出了“Williamson醚合成法”,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也留下了一道世界性难题,过去170多年从未有人解开。

一位鄂州籍“准90后”教授勇敢向其发起挑战,历经上千次的实验终于破解,并将相关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他就是——陈才友。

今年3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陈才友教授的研究成果“铜催化氧亲核试剂的立体汇聚烷基化”

这一研究,破解了“不对称Williamson反应”这个化学细分领域170多年的难题,将为手性胺类和醚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打开快速发展的大门。

能够破解困扰已久的世界性难题,而且是通讯作者之外的唯一作者,这位入职武大一年的“准90后”(1989年年底出生)教授,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值得指出的是,除这项研究之外,陈才友教授于2021年也以除通讯作者外唯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了另一篇研究论文。

优秀总是有迹可循,翻开陈才友的履历表,每一项都充满了分量。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2022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同年入选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23年入选武汉英才优秀青年人才;

201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2017~202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7年,受邀参加第67届德国Lindau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2022年,受邀参加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

但在优秀的光环背后,他身上那股爱钻研的劲儿,似乎更为吸引人,也更能回答为何取得这些成绩的人是他,而不是别人。

在学生时期,陈才友就一门心思沉浸在实验室里。读大一时,他就加入了有机化学课题组做业余科研,早早便有了接触实验与科研机会,这段“以实验室为据点”的日子,让他荣获2017年度“武汉大学十大学术之星”,也为他的研究之路夯实了基础。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期间,那里“小而精”的学习氛围,课题的压力,使他独立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这一切的经历和成长,也给了他挑战“Williamson反应”这一化学高峰的底气。

从10年前开始萌发这个想法,到3年前正式开始做这个课题,在面临没有相关文献、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困局中,一切都是靠摸着石头过河。

他从源头开始分析,做了上千次实验,在失败与重来之间不断重复,直到开发出了新的催化体系,终于找到突破口。

提及为何选择去做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时,陈才友表示,做原创性前沿性课题、解决前人未能解决之问题,就是他做科研的初衷,这也是科研人眼中的“顶天”。

而下一步,他正积极尝试将这一成果应用在手性农药的合成中,希望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实际价值,也即是“立地”

做到了“顶天”、“立地”,才算是实现了科研的全部价值。

如果说武汉大学是陈才友学术生涯的起点,那么他的高中,则为他打开了化学的大门。

2005年-2008年,陈才友就读于位于樊口的鄂州市第二中学,这是他青春里很美好的三年。

▲ 二中老校区

在他的回忆里,学校规模并不大,就一个操场可以活动,食堂后面就是长港,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学习环境,都远不如鄂高。想从这里考上重点大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即便条件再差,老师的关怀爱护一分不会少,也总有一些学生能凭着自己的努力成功逆袭陈才友就是当年从二中考上武大的学生之一。

▲陈才友高中毕业照

他对化学的热忱,也是萌芽于这一时期。

在陈才友的眼中,化学是充满创造性的学科,渐渐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永恒的动力,他在努力中不断收获丰硕的果实,特别是高三有一次化学考试拿到满分,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化学的热爱。

后来,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选择了报考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并顺利进入化学基地班学习。

在进入大学后,在面临研究方向选择时,他最终选择了“有机化学”。在他看来,其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工作中的陈才友(右一)

他痴迷于化学的奇妙魅力,亲手创造出了400余种新物质;他在科研道路上狂奔,从武大读完博士,继续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学习和深造;他在包括Nature(两篇);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 Chem. Sci.; ACS Catal. Org. Lett.; Chem. Comm.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8篇,同时发表5篇授权专利。

始于热爱,终于坚守,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在陈才友的漫漫科研之路上,还有一段奇妙的缘分。

当他还在读大四时,适逢张绪穆教授回武大开展工作,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入张绪穆的课题组,最终也如愿成了他的学生。

起初,他并不知道这位在国际上享有名望的有机化学家是鄂州人,直到一年后偶尔得知,他感叹世界原来如此之小。同是鄂州人,同为武大学子,专注的又是同一领域,而自己作为晚辈能进入到前辈的课题组里学习,他深感幸运且奇妙。

▲张绪穆课题组在武昌楼合影。后排左二为陈才友,左四为张绪穆

“做学术,既要上书架,又要上货架。”这是张绪穆教授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也让陈才友铭记于心。

所谓“书架”,就是研究的东西能被写进教科书,所谓“货架”,就是能投入生产,做出实际的产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导师在躬身践行着这一学术追求,而陈才友也在追随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

在陈才友完成海外研究和学习后,面临留下还是回国,他最终选择了“回到珞珈山”。一方面是来自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母校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那份对故土、对亲朋的深厚感情难以割舍,就像他说的“他的根在这儿”

正如他牵挂珞珈山一样,这些年他也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7·22鄂州人才周”期间,他也将回到鄂州参加活动、拜访恩师。同时他表示,一座城市的发展,人才是核心,期待这一次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能够吸引更多人才、优秀企业落户鄂州,为鄂州高质量发展赋能。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记者 | 邵小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荆门2大富豪,都是出自这所高校
【人物与科研】华南理工大学曹德榕教授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利用共轭聚合物超分子网络构建高效人工光捕获体系
赵宝国教授课题组在仿生催化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研究领域获重要突破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有机化学泰斗蒋锡夔仙逝 ,那位“指兔子”的人走了
科研访谈 | 唐勇院士:研以致用
“准90后”教授入职武大不到1年,《自然》发文破170年科学困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