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节的文化流变及文学书写
userphoto

2022.08.25 浙江

关注

中秋节的文化流变及文学书写

吴 越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中秋节的文化流变主要分为成文历法出现之前及成文历法出现之后两个阶段。成文历法出现之前,

节气即节日,中秋只是时间概念。成文历法出现之后,节气系统和节日系统各自分离,中秋演变为节日。中秋

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中秋的文学书写亦体现了时代特征。

关键词:中秋;历法;节日;文化;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2-0051-03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8.02.011

The Culture Evolution and Literary Writing of Mid-Autumn Festival

WU Yu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e evolution of Mid-Autumn Festival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written

calendar as the dividing line. Before the written calendar, the solar term was just a jieri. Mid-Autumn Festival was just a concept used

to express time. Yet after the emergence of the written calendar, the solar system and the festival system separated. Then Mid-Autumn

festival became a festival.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is festival have bee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times. Also the literary

writings of the festival have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Mid-Autumn Festival; the calendar; jieri; culture; literature

一、先秦时期的中秋文化

“中秋”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天官冢宰·司

裘·内树》。“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

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季秋,献功裘,以待

颁赐。”[1]周朝尚是“观象授时”阶段,“中秋”作

为三秋之半,只是时间概念。《礼记》载:“天子

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2]由此

可见,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之礼。古人于四季

中,尤为重视春、秋二季。春秋不仅多佳日,更

是国家举行礼仪、推行制度、巩固统治的时期。

按吴韦昭注《国语》:“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

缫籍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

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3]举行仪式

时,天子身佩玉、手执玉,身着青、赤、白、黑、

黄五色衣裳。这一系列严谨且隆重的礼仪不仅昭

示了制度的威严,更体现了“天象桓事”的思想。

日月昭示着时间、空间,不仅是自然天体,更是

帝国统治的微妙隐喻。这一点在秦始皇琅琊刻石

中亦有体现。“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

莫不得意。”[4]由此可见,成文历法出现之前节气

即节日。“秋分夕月”彰显了帝王对天象的敬重、

对人事的统辖,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此时的“中

秋”只是时间节点,没有节日的内涵。夏朝时出

现了阴阳合历的夏历,节气系统和节日系统各自

分离、并行不悖。秋分仍是皇室祭月的时间,而

中秋则演变为百姓的佳节。

二、魏晋至唐朝中秋习俗的演变

魏晋时期,民间开始有赏月习俗,《子夜四时

歌·秋歌》中大量出现吟咏月亮的诗句,兹列举三

例。“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5]、“凉秋开窗寝,

万方数据

第 40 卷第 2 期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18 年 3 月

-52-

斜月垂光照”[5]、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5]……

这些诗句语言清丽,意境悠闲,让人感受到赏月

的浓浓意趣。《晋书·袁宏传》记载了一则关于中

秋的佳话:“袁宏字彦伯,父勖,临汝令。宏有逸

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谢

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

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

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

咏史之作也。尚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

自此名誉日茂。”[6]不过,此时赏月活动并未盛行,

文献中偶有记载。

唐朝,玩月活动推向了高潮,也产生了一系列

的中秋文化。唐朝将中秋正式确定为重要节日,欢

度中秋的氛围自上而下。《太平广记·神仙二十

二·罗公远》中记载了玄宗登月的故事:“开元中,

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

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

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

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殿

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

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

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

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7]这则故事神话色彩浓

重,反映了道教思想的盛行。此种思潮在士人的玩

月诗中亦可体现。“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

湖边。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8,p1127]、

“高情帝女慕乘鸾,绀发初簪玉叶冠”[8,p2179]、“少

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帡欲下星斗

动,天乐一声肌骨寒”[8,p4936]……这些诗歌境界清

冷,辞句清幽,充斥着仙界、帝女、鸾凤等道家

意象。西方哲学中的彼岸世界永远无法抵达,而

中国人坚信“天河与海通”。这一思想亦体现在两

汉游仙诗中。正因为彼岸可至,斯人可睹,唐朝

的玩月诗才神人相接、别有况味。

唐代亦开启了女子拜月之风。李端的《拜月诗》

描述了这一场景:“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

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8,p3369]拜月之礼上至宫

廷,下至民间,流传甚广,童稚亦解。施肩吾在

《幼女词》写道:“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

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8,p3340]女人拜月大都祈

愿容貌娟秀、心灵手巧。由此还衍生出“月亮占

候”“摸秋送瓜”等习俗。

除了赏月活动的兴盛,唐朝还开启了中秋吃饼

的习俗。据《洛中记》记载,唐僖宗曾在中秋宴

会新科举子时赏赐用红纸包裹的饼子。不过此时

吃的可不是月饼,而是胡饼。

由此可见,由魏晋至唐朝,赏月、拜月逐渐兴

盛。到了宋朝,中秋文化发展至顶峰。

三、宋朝中秋文化的繁荣

“中秋节”一词见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

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

谓之'中秋’。”[9,p151]而该书的《序》,即是吴自牧

于“中秋日”所作。宋朝的中秋节可谓是火树银

花,热闹非凡。据《东京梦华录》所载:“中秋节

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

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

拽下望子。是时鳌蟹新出,石榴、榅桲、梨、枣、

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

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翫月。丝簧鼎沸,近内

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

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10]张灯结

彩、簇新门面、脍切果擘,欢饮达旦,可见中秋

节日气氛之浓郁。

宋朝亦兴起中秋观潮的习俗。“每岁八月内,

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

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

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9,p216]除了潮水的滔滔盛

况,还有弄潮儿的惊险表演,“吴儿善泅者数百,

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

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

不沾湿,以此夸能。”[11,p158]官府亦在钱塘江举行

更加壮观宏丽、惊心动魄的军事演习。“每岁,京

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

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

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

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11,p158]逢此盛况,

万人空巷,“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而不

容间也”[11,p158]。由此可见宋代观潮之盛况。

赏灯也是中秋节的重要节目。“此夕,浙江放

'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

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

也。”[11,p49]水光潋滟,烂若繁星,甚是美丽。

宋朝亦确定了“月饼”的叫法。苏轼在《月饼》

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

相思泪沾巾。”[12]虽然苏轼个人在月饼中寄寓了相

思之情,但宋朝的月饼“四时皆有,任便索唤”[9,p110],

并不具有团圆相思之意。

由此可见,宋朝的中秋文化发展到顶峰,酒楼

万方数据

吴 越:中秋节的文化流变及文学书写

-53-

翫月、阅兵观潮、赏灯吃月饼等习俗流传至今。

四、明清的中秋文化新变

明朝的月饼已寓意团圆、美满,“八月十五谓

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13]。此时

月饼种类繁多、制作精巧,民间亦广泛馈赠月饼。

除了月饼的盛行,明朝亦开启了民间祭月的先河。

“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 瓣刻

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

圆节也。”[14]祭月用的果品、月饼皆为圆形,省亲

的妇女也要返回夫家,可见中秋团圆之意。明朝

祭月还使用特殊的“月光纸”。“月光纸”上绘有

月偏照菩萨、月轮桂殿、兔人捣药的图案。祭月

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

员。清代亦延续了民间祭月的风俗。不过清朝将

“月光纸”改名作“月光马儿”。富察敦崇在《燕

京岁时记》中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焚

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15]

全国各地多有“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

的古迹。明朝夫子庙旁有一座“玩月桥”,因士人

中秋吟诵而著名。明清易代,明月依旧高悬,桥

梁却衰朽颓坯。“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

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断壁残

垣中,诗人寄寓了黍离之悲和亡国之恸。中秋的

文学书写,亦反映了时代的巨变和朝代的更迭。

五、结语

在“观象授时”阶段,中秋本是时间概念。

成文历法推行之后,中秋逐渐演变为节日概念。

魏晋时始有赏月之风;唐朝玩月、拜月兴盛,并

开启中秋吃饼的习俗;宋朝中秋文化发展至顶

峰,观潮、赏灯等习俗流传至今;明清时期月饼

寓意着团圆,亦开启了民间祭月的先河。由此可

见,中秋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秋的文学

书写亦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中秋节,是

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愿“花长好、人长健,月

常圆”!

[参考文献]

[1] 孙饴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237.

[2] 崔高雄.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20.

[3] 韦昭.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7.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29.

[5] 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10.

[6]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4.

[7] 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7.

[8]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吴自牧.梦梁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0]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洛阳:中州出版社,2010:151.

[11] 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 苏轼.苏轼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0.

[13]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8.

[14] 刘侗.帝京景物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9.

[15]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47.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还记得这些中秋习俗吗?
又到一年中秋日!
明日中秋|还记得这些中秋习俗吗?
图说:还记得这些中秋习俗吗
今日中秋,这些有趣的习俗你都知道吗?
中秋节 | 花好月圆 共团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