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鞋子的历史风俗|鞋子,历史,风俗|景苑文化~::e景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今景苑香~esgweb.net~
中国鞋子的历史风俗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9-18 8:40:50
唐代云头锦履
“春来新插翠云钗,尚着云头踏殿鞋。欲得妖君王回一顾,争扶玉辇下金阶”——唐.王维《宫词》
一种高头鞋履,以布帛为之,鞋首蓄以棕草,因其高翘翻卷,形似卷云而得名,男女均可穿着,此履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以变体宝相花纹锦组成,锦为浅棕色面斜纹,由棕、朱红、宝蓝色洒线起斜纹花,宝相花处于鞋面中心位置,鞋首以同色锦扎成翻卷的云头。
锦是一种多重组织织物,在我国西周时的墓葬中即已发现,当时锦的结构为经二重,一直到唐代,这种传统的平纹经二重经锦组织才逐渐被斜纹经二重经锦继而又被斜纹纬二重纬锦取代。这双锦履的履头用经锦,鞋面则用纬锦,鞋里用晕裥锦(晕裥锦是单就其纹样而得名,即用色彩明度差相等的色线织作纹样,视觉效果类似于染缬纹样的色彩渐变。)。
唐履有两种基本式样,一是软底透空锦靿靴,与翻领小袖齐膝袄及条纹小口裤配套,是唐代独有的女着男式胡服式样,另一种则为尖头而略上弯的高墙履,据唐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壁画以及唐代绘画,此款即是用作礼仪之用的唐代高墙履出土实物。
《车服志》云:“妇人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彩帛缦成履,及吴越高头草履。”当时草履的编织技术已很精湛,纤如绫殷。草履深受唐代妇人的喜爱。特别在江南一带,穿草鞋者极为普遍,有蒲草、芒草等一些耐磨、耐水的草编鞋,是劳动者必备的生活用具。唐代与西北各族的交往频繁.这样西域民族的一些服饰也影响了汉人,有不少人也喜欢胡服装束。这时有胡服、胡帽,也有穿长筒靴的。使唐代的鞋样有了新的变化。
隋唐重台履
重台履,一种高头鞋履。五代已有生产。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鞋子》:“(南朝)宋有重台履。” 履头高翘,又在上部加重叠山状,顶部为圆弧形。一说为笏头履。男女均可穿着,隋唐时多用于妇女。
兽皮、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六朝时已有高跟木屐。满族妇女古时所穿旗鞋(花盆底),有的跟部中央高达五寸以上。
《陈暄传》载:“袍拂踝,靴至膝。”这里讲的高至膝部的高筒靴。《北齐勘书图》中多数人穿的也是高筒靴,还有饰绣花织文的靴,《邺中记》载:“石虎女妓着五文织成靴。”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高丽式靴),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还流行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定陵出土明代皇后的高底鞋——
明代高底弓鞋
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而且使之大胜。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等名称;木底藏在里边的一般叫“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妇女大多穿平底鞋,称为“底而香”。
明清时期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虽朝廷下令禁止庶民百姓穿靴,但仍出现了许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满族统治时期,男子着便服以鞋为主,穿公服才着靴。朝靴为方头靴,民间皆为尖头靴。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旗鞋(花盆底鞋、高底、马蹄底鞋)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一般为7cm,最高的可达13cm,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别盛行,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
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民间相传,有三种说法:
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
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三寸金莲
民俗学家认为,中国缠足始于南唐。俗称"三寸金莲",鞋形似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称"弓鞋"。弓鞋原本指弯底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
(清代弓鞋)
元明代有规定只准有钱人家的女子缠足。这一时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汉族女性的"三寸金莲"深得满族妇女的青睐。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缠足,但屡禁不止,许多旗女仍仿效不疲,缠足之风极盛。弓鞋式样多,有眠鞋、换脚鞋、尖口鞋、踏堂鞋、网子鞋、莲鞋、棉鞋、套鞋丧鞋、坤鞋、合脸鞋等数百种。考究的弓鞋在鞋头、鞋底、鞋里和鞋帮上绣满了各种吉祥的图案,有钱女子的弓鞋跟上还加缀明珠等饰物。
(三寸金莲的女子)
红睡鞋
一种用红色绸缎子制成的软底鞋儿这是古代缠足女子睡觉时所穿的鞋子。徐珂,《清俾类钞.服饰类》:“睡鞋,缠足妇女所著以就寝者。非此,则行缠必弛,且借其恶臭不外泄也。”
(清末红睡鞋)
在中国,凉鞋最早是由拖鞋演变而来。拖鞋,古称 鞋,始于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随后,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古人在凉鞋上绣以龙凤等吉祥图案,有的甚至饰以珠宝。
现代皮鞋是从国外传来的。中国原来用皮革做的鞋,叫皮靴,式样和现在穿的不尽相同。它因用途不同而分成几类。如走路穿的叫单底快靴,形状近似蚌壳式布棉鞋;骑马穿的叫马靴;雨天穿的叫钉鞋,它用皮革做面和底,鞋底下面装有铁钉。这种“钉鞋”在20年代十分流行。据历史记载,商朝宰相伊尹就“用革做履”,计算起来,中国做鞋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了,只是与当今的皮鞋式样不同罢了。现代的皮鞋制作技术,从国外传到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00多年时间。
上海自制皮鞋,开始于1876年。当时浦东有个名叫沈炳根的鞋匠,手艺高超。早先专做雨天穿着的皮钉鞋,后来国外皮鞋进入上海,沈炳根兼做修理和擦皮鞋业务。他是个有心人,在修理整饰皮鞋过程中,对皮鞋的式样和结构,进行仔细的琢磨和研究。
第一双现代皮鞋,从不分左右脚的“直脚”鞋子,演变为分左右脚的鞋子,这是中国制鞋技术的一大发展。从此,中国现代皮鞋生产逐步得到了发展。沈炳根1876年筹资在上海永安街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现代皮鞋工场,带了不少徒弟,由此制造皮鞋的技艺便传播开来,上海逐渐形成了皮鞋行业,上海许多老工人,不论识与不识,一提到沈炳根,大家都肃然起敬,称他是中国现代皮鞋的“祖师”。
生育民俗用鞋
在生育民俗中,对穿鞋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有此也成为礼仪规范,如婴儿举行“满月”诞生时,外婆家必须送一整套衣服鞋帽,以及锁、镯等银饰。在这里,鞋子成了孩子祝福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的吉祥物,山西玉台等地生育民俗中,有为新生儿周岁送岁鞋的习俗。孩子满月后,他们的整套衣饰必须在百日内备齐,准备周岁时送去并且谁送什么,有了规定分工,民谚所谓的“奶奶的四片瓦(袄子),外婆的两圪叉(裤子),姑姑的鞋,姨妈的袜,妗妗的花及瓜(虎头帽、莲花帽等)。”就是指此,外婆向新生儿赠的周岁鞋,花样就更多了,送给孩子的鞋有各种各样式,如最普通的是虎头鞋,还有猫头鞋,猪头鞋等,都包含了对孩子吉祥的祝愿。
揣单单鞋
揣单单鞋,在结婚中是吉祥的象征物,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Z中有揣单单鞋的婚俗,新娘进洞房后要送给新郎一个用红布缝成的三角布块(鞋子),入洞房后新娘将它贴身藏好,由新郎摸出来,因鞋子与孩子谐音,故以此表示新娘将来会生儿育女,亲友们从舔破的洞房窗纸的洞中,注视着新人的行动,一旦看到新郎摸到了此物,便立即涌进洞房,新郎新娘把核桃、糖果等撒向众人,任人抢食,新婚未育的少妇能抢着它,刚意味日后能生个胖儿子。
相百子
云台山有一窦娘庙,在娘娘塑像后边,放着许多小童鞋,不孕妇女用“扣百子”之法,到娘娘庙内偷一双小童鞋,不让别人知道,放在自已床里边,若真生了孩子,偷的鞋子给自已的孩子穿,另外再做两双或四双送还庙内。有的说多送几双能生十二个孩子,一般都要多做几双小鞋还庙,让别人再偷,娘娘庙里的小鞋,有人偷有人送,永远偷不完。
定送鞋履
在中式婚礼中,鞋子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的为乾,女的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见《后汉书.五行志》)。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下丝新鞋一双为礼。(见《中华古今注》)
清代光绪年间,在宁波、鄞县一带,其婚姻民俗中,有下定送履之习俗,当地婚俗,先派媒人在两家传讯请示,如果经过卜吉,谈妥婚事,于是男方向女方送礼,谓之送“日子帖”,这时女家要派人请男家把曾祖母,祖母鞋式拿来,由女家根据大小长短式样,精心制作到下定时,男家备金珥、钗钏、丝串以及牲畜、酒饼等送往女家,女家举行酒宴款待,回帖时,在答礼中除其他礼物外,必以做好的鞋履加锦膝蔽、绣袋五串或七串置回策中,带回男家,以表未来媳妇孝敬之心。
赠鞋显女红
新娘做鞋不一定自己穿,有的地方作为新娘嫁妆中必备之物,在陕西商洛一带,在未出嫁前,要亲自动手给男方家中的所有成员每人做一双鞋,成婚是在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必须当场将自已的鞋分给男家每一个人,得鞋者当场试穿,并加以评论。做鞋,除显示姑娘的女红手艺外,还在于表明自已过门后能够尊老爱幼,与全家和睦相处。
在壮族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筛鞋”婚俗,青年结婚,女方送新娘到男家的众姐妹,称为“送亲”。“拜堂”后,由送亲者唱“十说歌”,尔后,主人家在正厅里摆开筳席,举行“敬茶”、“敬酒”仪式,以后送亲人起身告辞,这时,一个男后生捧出竹筛,来到席上“筛鞋”,送亲人先要推托谦让,最后才把随身带的礼鞋献到米筛中来,表示礼轻情意重,作为留念,男方收到礼鞋后,把红纸封包放在米筛里,边旋着筛子,边递到送亲人面前,嘴里还唱着答谢歌,送亲人收下封包,才行告别。
婚俗中的婚鞋,有的是请人制作的,也有自已做的,在浙江南部地区,新娘上轿前做上轿鞋是一项求吉活动。“上轿鞋”是新娘上轿时穿的红绿布鞋帮软底鞋。有的地方是请亲戚女客中所谓福气好的人做的,也有的地方则在出嫁日清晨五更,新娘穿戴凤冠、蟒服,坐在一桶谷上,足踏米筛,和一位未婚女子一起用红绿布缝制。须在天明前做好,放于米筛内,待上轿时穿用。
在浙江龙泉地区,历代传承对新娘新郎鞋有一定的规范。如新娘鞋;一般用粉红色或桔黄色绸缎做鞋面,请爷娘双全的姑娘或见三代的婆婆纳鞋底,织鞋底,绣鞋面,鞋面上绣双凤采牡丹,鞋底里面糊一白布,布上绣喜字样。这双鞋新娘上花轿穿。到婆家落轿要穿着,只穿三天就不穿了。但是新娘头生子女。在弥月时,新娘要穿这双鞋去见众客人,这标明她是头生之母。新郎鞋;一般用黑色布,呢为鞋面,都请爷娘双全的女子或见三代的婆婆制作此鞋,新郎可以把鞋穿破为止。
回门鞋
还有一种叫“回门鞋”,新婚满月后,娘家要把女儿接回家住些日子,俗称“回门子”,又叫“单回门”。若夫妻二人同去,就叫“双回门”:双回门的可在女方家住一个月,所谓“过对月”。单回门新娘在娘家住的天数,由婆婆决定,一般都含“八”字,八天、十八天、二十八天,也有的地方论“九”,叫“回九”,无论“回九”、“回八”者不能超过一个月。新娘“回门”期间,要为丈夫家每人做一双新鞋,俗称“回门鞋”,回门鞋有“满堂”、“半堂”之分。按丈夫家人头各分一双的,叫“满堂鞋”:如家较穷,新娘只能替丈夫和公公各做一双新鞋的,称“半堂鞋”。
上一篇文章:古代女子妆容方法简说
下一篇文章:金钗&步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鞋子的历史风俗
你最爱的皮鞋为什么要“贴掌”
中 国(鞋) 文 化
京口旗营的婚娶习俗
最适合宝宝穿的竟然是皮鞋,买错鞋变X型腿、扁平足
春练太极,一双好鞋很关键!选鞋秘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