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科学家24年前写给女儿的''求助信''里,藏着一个中国人都该知道的''真相''……

北洋之家©有温度更有态度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 
文/北洋君 

前几天,《朗读者》节目中,

一位老科学家24年前写给自己女儿的

一封特别的“求助信”,

十分令人动容:

我已经47天没有洗过一次澡了,

北京带来的小蜡烛就剩下半根,

头灯里的7号电池马上就要耗尽,

方便面也要吃完了,

又有很长的时间

没有闻到肉味了……

我需要你和朋友们的支援。

但请不要告诉妈妈,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担心。

爸字,1997年元月二日。

他写求助信的日子

正值元旦期间,

信中字里行间的窘迫

让人的心都跟着揪了起来。

特别是其中那句

“请不要告诉妈妈”,

浓浓苦涩中蕴藏的爱意,

让万千网友禁不住热泪盈眶……

1997年1月2日,

当他给女儿写下这封信时,

已是年过60岁的老人。

当时,为了近距离研究和保护

野生大熊猫,

他带领研究团队已经

在野外整整扎根了17年;

就在给女儿写这封“求助信”前不久,

他才刚刚把自己的60万奖金

全部捐献……

在洞穴生活  图片来源:中新社

他,就是曾创下过许多项“世界第一”的

中国生物学界“泰斗”,

今年已经84岁的潘文石

他第一次发现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

行为方式和婚配方式,

第一次发现大熊猫的DNA多样性

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

真正弄清楚了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

……

潘文石的故事,

要从野生大熊猫的一次

群体性死亡事件说起……


NO.1
为了大熊猫
两次给党中央写信

1983年底到1984年初,

四川地区8只野生大熊猫

骤然死亡的新闻引发各界关注。

当时,恰巧碰上竹子大面积开花,

很多人认为是竹子开花

导致野生大熊猫的死亡。

一些大熊猫分布密集的地区

甚至开始营建大熊猫饲养场,

要把野生大熊猫都圈养起来保护。

潘文石成了

极少数提出反对意见的人。

结合过去四年的调查成果,

他作出了两项科学判断:

一、竹子开花与野生大熊猫的死亡

没有直接关系。

二、把野生大熊猫圈养起来

会破坏他们的种群结构,

加速它们的灭绝!

1984年,潘文石

给党中央写了一封3000字的报告,

建议立即停止营建

野生大熊猫饲养场!

报告发出后,

他每天都着急地等待着,

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

他的建议就迅速得到了采纳。

面对当时野生大熊猫数量锐减的现实,

当时还流行另一种观点:

野生大熊猫对交配没有兴趣,

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

它们的自然繁殖率会越来越低!

为了检验这个观点的真伪,

潘文石带着学生们

在零下十来度的冰天雪地里头

近距离观察野生大熊猫。

虽然环境艰苦,

他们的研究成果却无比“甘甜”。

野生大熊猫是一种很少接近人类

且攻击性强的动物,

但潘文石团队经过种种努力,

终于在秦岭的密林中

近距离接触到了大熊猫“娇娇”,

不仅为它套上无线电颈圈,

还用摄像机记录下了

它生活、繁殖的过程。

潘文石与“娇娇”的孩子——大熊猫“虎子”在一起  摄影:向定乾

经过不断的追踪和观察,

潘文石得出结论:

野生大熊猫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繁殖,

并不需要人工干预。

真正的大熊猫

应该生活在它的自然栖息地里,

在那里经风雨、见世面,

在那里觅食,

在那里寻找伴侣,

在那里生,在那里死……

而真正导致野生大熊猫

数量锐减的“罪魁祸首”也被找到了:

对森林的滥砍滥伐

破坏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

剥夺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潘文石又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

建议在秦岭地区

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

很快,国务院拿出5500万人民币,

建立了长青自然保护区。

就这样,曾经的伐林区,

变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长青片区。

潘文石的呼吁

保护了秦岭地区

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

然而,在保护野生大熊猫的研究中

潘文石却经历了

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危险:

为了近距离观测熊猫,

他和研究人员常常要坚持

30小时不能睡觉。

冬天是研究大熊猫最好的时机,

他带着研究团队

把帐篷搭在冰天雪地里。

“屋里”的温度零下十几度,

洗脸水常常被冻成一团冰。

在荒野中的潘文石 图源:北大青年

常年的野外研究,

除了风餐露宿、食物紧缺,

潘文石还时常面临生死考验。

1982年,他从一处200多米高的山崖上

直接摔了下来,

幸亏中途抱住了一棵杜鹃树,

才保住了性命!

从1980年开始,

潘文石在野外研究了整整17年,

与大熊猫整整相伴了17年。

今天,长青自然保护区

已经成为国内野生大熊猫

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

我国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

已达到1800多只,

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这么多令人欣慰的变化背后,

有潘文石太多的坚守和付出!

1997年,当大熊猫

不再面临物种灭绝的威胁后,

又一种濒危野生动物

让潘文石再一次奔赴新的“战场”……

NO.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种在老百姓的心里

这种濒危动物就是白头叶猴,

全世界只分布在中国,

全中国只分布在广西,

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猴类。

上个世纪90年代末,

白头叶猴的数量降至600只左右,

物种生命进入倒计时。

当潘文石和他的研究队伍

马不停蹄地来到广西崇左弄官山区时,

在当地的所见所闻

令他触目惊心……

“这里没有像样的公路,没有电。

当地村民燃火做饭

靠大量砍伐野生植物,

发展经济靠点炮采石,

挣钱糊口靠捕杀白头叶猴

制造'乌猿酒’……”

潘文石很快意识到,

要拯救白头叶猴,

首先要帮助村民解决燃料问题,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滥砍滥伐。

经过调查,他发现当地村民大多养牛,

随处可见的牛粪是天然的沼气原料,

修建沼气设施成为最佳的解决方案。

那时候,潘文石刚刚获得了两笔

国际环保奖项的奖金,

一共60万元。

在上个世纪90年代,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但为了拯救白头叶猴,

潘文石把这些钱全部拿出来,

自费为这一带村民

修建了沼气设施。

那时已是花甲之年的他

还亲自上阵搬水泥、运材料……

在潘文石的推动下,

政府拨款修建了

公路、小学、医院……

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进步。

最令潘文石欣慰的

是老百姓环保意识的改变。

有一次,几个外地人到山上祭祖,

被村民误认为是来偷猎白头叶猴的,

他们在派人上山阻止的同时,

及时给潘文石团队打电话举报。

从捕杀白头叶猴泡酒,

到举报“偷猎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像一颗种子一样,

被潘文石深深种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NO.3

科学的道路没有尽头,

我愿荒野终老……

与把大量时间交给野生动物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潘文石对自己和家人的“没时间”。

1996年,荷兰王室给潘文石寄来信函,

通知他荣获“世界保护野生生物金奖

——诺亚方舟奖”。

令组委会无比惊讶的是,

接到获奖通知后,

这位中国科学家的答复竟然是:

没有时间领奖。

那时候他正在山里

争分夺秒地研究白头叶猴。

为了表示对这位科学家尊敬,

组委会专门派人

来到中国给他颁奖。

女儿潘岳从7岁起,

就很少见到爸爸,

在她需要爸爸的时候

他不是在山里,就是在海边,

要么就在林子里。

很多人都问过她:

“你是不是没爸爸?”

但潘岳对他们说:

“我有一个很好的爸爸!”

尽管缺少平日里的陪伴,

但父亲在精神上

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小时候,每当爸爸从山里回来,

潘岳都会去翻他的包:

包里有用来写信的桦树皮,

或是长短不一的豪猪刺,

但大多数时候,

则是一些熊猫粪便。

但潘岳也曾在很长时间里不理解父亲,

直到1997年的元旦,

她收到了那封“求助信”……

“方便面、电池、蜡烛、

许久没有吃到的'肉味’……”

潘岳读着已经60岁的父亲熟悉的字迹,

又气又笑之间

忍不住几次红了眼圈!

直到她去了父亲近距离研究

野生白头叶猴时的“住所”参观。

那是一个阴冷潮湿的山洞,

山洞深处有一个睡袋、一个破垫子,

这就是已经头发花白的老父亲

过夜的地方。

当夜幕降临,

她坐在父亲生活的山洞里

亲眼看到白头叶猴成群结队回“家”休息,

在熠熠闪光的满天繁星下,

把尾巴一条一条地垂下洞口……

父亲的信、父亲的山洞,

眼前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画面,

就在那一瞬间,

她一下子理解了父亲,

也一下子想明白了

父亲写在《野外日记》中的那句话:

“热爱生命,

是人类天性中最真实的一个部分。

我们祖先来自一个荒野,

保存这个荒野就是

保存我们的未来,

因为所有的荒野,

才是我们子孙后代生存下去的

洞天福地。

在《朗读者》节目中,

潘岳对84岁的父亲说:

“我就希望你继续这样

勇敢地、强壮地、乐观地

把你想做的事情好好地做下去,

我们都跟你在一起。”


听到女儿深情的鼓励,

台上的潘文石眼里也泛出泪光,

他点点头,

轻轻答了一个“好”字,

并用力攥了一下拳头。

40多年来,

他与野生动物朝夕相伴,

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科学确实是个苦旅,

但我心里愿意。

科学的道路没有尽头,

我愿荒野终老……”

今天,84岁的潘老,

依然行走在荒野里。

他最经常戴的

还是那顶帽檐破烂、贴满了创可贴

十几年陪着他走南闯北、

出生入死的鸭舌帽。


今天,潘老最开心最欣慰的事,

是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

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列。

今年6月,一路向北迁徙的象群

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当地老百姓对象群的

尊重、友好、不打扰,

体现了人类对大象最好的温柔

网友们也开始自发宣传

大象的智慧、小象的可爱,

宣传我们国家的动物保护政策和成果,

甚至反省我们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才让大象“异常北行”......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这样的巨大进步背后,
是中国政府、中国人民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所作出的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在这个美丽的中国,
仅用短短10年,
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

居全球首位;

在这个进步的中国,
即便是在边陲省份,
政府也有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科技能力
去保护着各类野生动植物;
在这个可爱的中国,
千千万万的人充满希望地生活着,
正以最大的善意和爱意
保护和守护着我们的大自然,

守护着:

“特别是那些看似荒野,

实为家园的地方。

正是这些地方,

庇护着我们子子孙孙

赖以生存的那些洞天福地。

北洋之家
专注文化热点 定位中高端读者 文化 · 新知 · 阅读 最值得你关注与分享的手机端文艺杂志 沁润心灵的精神家园
32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熊猫之父:北大教授,野外生活36年,捐款60万,保护野生动物
每日一星|生物学家 潘文石
潮汕人物介绍之五十八:“熊猫专家”潘文石
影响世界的一老一少科学家:潘文石VS薛来
《大家》 20171011 潘文石 野性的呼唤(上)
一只野生大熊猫趴在村民窗户上#动物 #大熊猫 #野生大熊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