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园霸凌背后的「功利型父母」,别躲了

《底线》已经完结一段时间了,这部剧从开播以来热议不断,不过剧中还是聚焦到了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比较有警示意义。

第16~18集穿插了一个校园霸凌案,很细致地解剖了霸凌事件里存在的矛盾:霸道家长与言听计从的孩子。

倪蕊的爸爸把方远(靳东饰)和其他几个家长告上法庭,原因是这几家小孩长期霸凌倪蕊,导致她患上了抑郁症。

倒不是我们以为的重拳出击,而是偷拍照片在群里嘲讽。

随着剧情推进,我们才知道这场校园霸凌和家长圈子里的斗争有关。

四个霸凌小孩的家长(包括方远妻子),一开始听说倪蕊爸爸是培训机构销售总监,巴巴地贴上去拉关系求补习班打折,主动邀约对方进家长小群,还照顾他们家的微商生意。可培训机构倒闭,倪蕊爸爸失业,几个家长立马翻脸。

以往挺多鸡娃题材都或多或少地带到过「孤立」的话题,有钱有关系的太太圈自动屏蔽掉没啥背景的那一个,连同她们的孩子也逐渐学会搞小团体。

家长圈子都是势利的,这几家自认为有身份优越感,把利益关系看得更重,当发现吃不到啥红利了,马上在社交关系中做切割。他们把这种矛盾还延续到了孩子这一代,霸道地干预小孩们的社交。

方远妻子和其他家长一起在背后讽刺人家家里穷,全家都是极品,刻意引导自家孩子远离倪蕊,孩子们呢听多了坏话也耳濡目染。

另外一方面,大人对孩子来说代表着某种绝对权威,孩子们只能言听计从。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我们玩伴圈里有一个因为先天疾病导致脑子没有同龄人活络的小孩,我们几个每天一起上下学相处也很融洽,但其他小孩的父母,包括我妈都屡次教育我们不要和那个人一起玩,每次看到我们在一起都会强行拆散,理由是和她玩多了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成绩,也有别的家长直接在班级里传开:小心智商会传染。

直到如今我都没忘记这件事,当然我觉得家长也许无心大于有意,但小孩的价值观和思想在萌芽期,缺少判断力,无论家长说什么都会听进去,我记得我当时有段时间怕被指责,也慢慢和那孩子疏远了。后来再大一点,我有过一次转校经历,被班里几个女同学嘲讽「死插班生」「乡巴佬」,才对被孤立的滋味感同身受,好在这件事也没有留下啥阴影。

《底线》拍的是校园霸凌里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个分支:语言暴力和孤立排挤。

而剧中的旁观者也是对生活里旁观者的映射,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大人私底下的吐槽和小孩子之间的玩闹罢了,这没什么吧?

有心理学家说过,当人在遭遇孤立排挤的时候,被激活的脑区和身体产生疼痛反应时被激活的脑区是同一个。换句话说,孤立给孩子们造成的疼痛感并不比直接的身体伤害小。

而基本上,这类「霸凌事件」背后都直接指向家庭教育的弊端。

《底线》里的功利父母,错在过早地把大人圈子里的利益关系与阶层对立,放到小孩的社交体系中。

像之前《加油妈妈》里海陆那个角色,也是连带孩子一起拼命往所谓的金字塔顶端区挤。孩子盲目慕强、拉帮结派和家长教育真的关系太大。

现实里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输出人际交往观,只允许他们和自己认同的孩子交往,但忽略了这可能是他们成长中最纯粹的交友周期。大部分家长对家境不好、学习不好、有身体缺陷的孩子保持警惕,带着有色眼镜。

家庭好坏、成绩好坏,是现实中功利性老师和家长人为制造的社交障碍标准。有这个标准在,孩子与孩子之间便竖起了无法跨越的屏障。

看《底线》这段霸凌剧情,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电影《我们的世界》,它被戏称为儿童版《甄嬛传》,给这届父母看,是恐怖片的水平。

如果说《底线》讲的是「父母在功利性上的用力过猛」,那《我们的世界》则是聚焦「父母在真情实感上的缺失」。

这两者都有可能成为霸凌的元凶。

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精简,一直在班里被孤立的小女生李善偶然结识了转校生韩智雅,李善邀请智雅去自己家里住,她们一起度过了短暂的愉快时光。

可看到李善跟妈妈相处融洽,女孩子嘛,再加上智雅从小缺爱,嫉妒心爆棚,开学后便和一直孤立李善的宝拉玩到了一起。

当着李善的面和宝拉寒暄,一副很熟的样子:

参加姐妹团聚会谎称写作业,直接送给李善一个社死场面:

李善心思细腻敏感,小小年纪已经有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眼神闪烁,整个人属于在紧绷状态下察言观色。

这时候智雅的背叛,对她来说也是暴击。

智雅的态度变化挺有代表性的,现实里很多「施暴者」往往都是从「受害者」转换而来。

她父母早早离婚,父亲再婚后就没有多给过她眼神,家庭关爱长期缺位,导致她内心扭曲,刚好李善和母亲的日常刺激到了她。再加上她从小也和李善一样被霸凌,急于摆脱现状的她决定和李善划清界限。

小孩的圈子就像一个小社会,有强者有弱者,大家早早以分数和家庭条件为标准筛选出「弱者」。有的孩子呢,早早习得如何斡旋在人际关系里,又或者出于自我保护,选择孤立少数人,抱团大多数人。像霸凌主导者宝拉,身边就永远跟着一群拥趸。

有意思的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宝拉,偶有一次被智雅赶超之后,态度也骤变。这会儿我们也能看到,宝拉的狠戾,大概也来源于身上背负的枷锁。

《我们的世界》表面上在刻画小孩之间的多角关系,呈现孩童世界的阴暗面,实际上同样在讲家庭教育。

智雅家人从不关注小孩心理发展的细节,放任她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促成了她善妒、没有安全感的性格;而宝拉呢,从种种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她有一对「唯分数论」、强控制欲的父母,她把这个跋扈也同样复制到和同学的相处中,享受着同学们拜高踩低。

现实中很多父母也是,对小孩的情感关爱比较轻视,要么呢,自己对分数有错误的竞争观,于是又把这种错误嫁接到孩子身上。小孩子过早承担高压,心态很容易崩塌。也许多点平常心,子女们的抗压能力会更强。

这届父母真正缺的是什么呢?是那些真情实感的价值传输。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而做父母又是一堂终身必修课,很多人都忘记了「成为父母」最重要的东西:努力做孩子们的榜样,尽力给他们更丰富的爱。

毕竟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孩子成年后出现问题,基本追溯到原生家庭也可以找到原因。

有人觉得孩童时期嘛,很多经历都会随着时间被淡忘。但事实证明,那些从小经历过校园霸凌的孩子,即便走上社会,这种霸凌也没有消失——

小时候在学校被霸凌,长大后在职场被霸凌。

之前看过一个数据,在所有受访者中,基本上1/3以上的人都遭遇过职场霸凌,纵观那些人的个性,大多是容易拿捏的软柿子。

像是日剧《legal high》里说的,霸凌的本质是一种气氛。好像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自动划分少数人、多数人,那些「突出」的人又会成为新一轮的被霸凌对象。

霸凌不是校园限定,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也充满隐形暴力,某种程度上,校园霸凌和职场霸凌有共通点。

被霸凌者总是为了迎合大多数人,把自己逼成一个老好人。

《凪的新生活》里女主遭遇同事们的PUA,对大家递过来的工作来者不拒,为了融入小群体只能迎合大家。大家聚餐不叫她,还要担心自己被说坏话,每天胆战心惊上班。

被霸凌者的讨好型人格,大多与原生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有关。

《女心理师》里也有一个职场霸凌案例,莫宇是职场软柿子,一直被同事们拿捏,而他自己也因为怕被人说成不好相处,在社交关系中没有设定底线,一味退让。

后面在心理师的引导下,我们才知道他幼年经历过被孤立时期,但每次都被家里直接无视。

现实里很多父母也喜欢用这种固定句式:你不被喜欢,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他们在孩童时期及时得到疏导,会不会结果完全不一样?

言语攻击、孤立排挤就是霸凌,不应该用「玩笑」来合理化甚至美化。

小时候有过被霸凌经历的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且恰当的心理疏导,这种阴影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底线》里蔡文静是最先捕捉到这起霸凌事件真相的人,因为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才会保持高度的敏锐。若干年前她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角,但她想向家里寻求帮助的时候,父母正在计划离婚。

霸凌事件里家庭教育的崩盘,同样也不该被粉饰。

父母的强功利性教育模式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一个霸凌者;父母和孩子不健康的沟通模式/缺少沟通渠道,也有可能让他们成为一个被霸凌者,这种遭遇还有可能延续到成人世界,长大后被霸凌的人,更多的也是从小在缺爱的环境里长大。

有作家曾经说,当孩子宁愿自己承担痛苦也不敢和父母说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足以看出父母与子女之间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有多重要。心理教育是如今的刚需,任重道远,从孩童周期就该抓起。不愿再看到一些「少年之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担心孩子跟“坏朋友”学坏?别功利化孩子的交友观
孩子也有六条底线!父母一条都别碰,对孩子的伤害将是一辈子
注意了!孩子被校园欺凌,家长该这样做
孩子「被孤立」,家长千万别做这件事
孩子如果说话时出现这3个表现,暗示情商低,家长别错以为是聪明
帮助小孩走出社交困境,父母需要做好这3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