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大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的起落人生

朱允炆生于明洪武十年(西元1377年)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3个孙子,太子朱标的次子,生母为太常寺卿吕本之女,朱允炆出生时,其生母为皇太子朱标的侧妃,朱允炆为庶出之子,在他之前还有一个年长他3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大明皇嫡长孙朱雄英(皇太子朱标的嫡长子),如果按照此时境况走下去,朱允炆将来会成为一个藩王,远离朝廷政治中心。但是不久之后,这种境况就被打破了,洪武十一年(西元1378年),太子妃常氏(开平王常遇春长女)难产,虽生下了太子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但很快便薨逝了。这使得太子妃的位置就空余出来,同年朱元璋下旨,太子侧妃吕氏扶正,子以母贵,朱允炆也从朱标的庶子变成了嫡子,虽然身份提升了一大截,但相比他的兄长朱雄英,朱允炆显然是不够看的。他此时也依然只是一个藩王的命。

大明王朝皇嫡长孙朱雄英(山河月明剧照)

然而命运的天平却不断的向朱允炆倾斜。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朱元璋的嫡长孙兼太子朱标的嫡长子,大明王朝的天选第三代继承人→朱雄英夭折,年仅8岁,朱雄英的亡故令朱元璋与朱标非常痛心,毕竟这是朱元璋父子一致内定的皇位继承人,又是这对父子最看中的儿孙。而对于年仅5岁的朱允炆来说,他可能只是知道失去了自己的哥哥,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朱雄英之死,使得在身份上能够压制朱允炆的皇孙不存在了,他与同父异母的弟弟 4岁的朱允熥都是嫡子,朱允炆在年龄上大朱允熥一岁。这时朱允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为继承人的条件,就看成年后,父亲朱标如何在他们兄弟之间抉择了。

朱元璋嫡长子 明兴宗孝康皇帝朱标(山河月明剧照)

这种看似平衡的状态在十年之后又一次被打破,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朱元璋苦心培养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朱标自巡查西安归来后就病倒了,不久便薨逝了,年仅37岁。朱标之死让朱元璋悲痛至极,这不单是他最疼爱的儿子,更是妥妥的下一任皇帝,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朱元璋老泪纵横,他自开国以来就制定的规划这一下子都给打破了。出于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也出于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坚持,朱元璋认定皇位只能从朱标一系(允文遵祖训 钦武大君胜 顺道宜逢吉 师良善用晟)中传承,于是就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此时的朱允炆15岁,朱允熥14岁,朱允熞7岁,朱允熙1岁。适龄之人只有朱允炆和朱允熥。

朱元璋前12个儿子辈分表

朱允炆性格温和仁孝,很像他的父亲朱标,在朱标病重之时,朱允炆日夜不离的侍侯朱标,朱标薨逝之后,朱允炆守孝悲伤过度而消瘦,还把几个弟弟接到身边照顾,显示了兄长之风。这一切被朱元璋看到了,都成他的加分项。除此之外,朱允炆的母系家族为文官吕本,既非勋贵亦非望族,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这让朱元璋很放心,而朱允炆类似朱标的性格,也符合朱元璋心目中下一代皇帝要文治天下的想法。并且朱允炆是朱标现存最年长的儿子,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而朱允熥是朱标原配太子妃常氏所生,妥妥的嫡子,外祖父为开平王常遇春,舅舅为郑国公常茂、开国公常升,舅姥爷则是大名鼎鼎的洪武朝后期第一猛将凉国公蓝玉,家族势力非常显赫,朱允熥有着众多淮西武将集团的支持。这也恰巧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毕竟外戚势力过于强大在嗜权如命的朱元璋看来,这是很要命的。除此之外,朱允熥虽然是嫡出,却好像一直不受朱元璋喜欢。因为朱允熥的出生,导致生母常氏难产而死。四年后,朱允熥同父同母的哥哥朱雄英和奶奶孝慈高皇后马秀英也相继病亡。后来父亲朱标也英年早逝。据说这些变故 让迷信的朱元璋看来 朱允熥是一个不吉祥的孩子。而其强大的母系家族反而成了朱允熥的劣势,也使得朱允熥在与朱允炆的对比中败下阵来。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这个嫡长子继承制,毕竟朱允熥是原配太子妃常氏所生,自打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是嫡子,而此时的朱允炆还是庶子。后来因为母亲扶正,才升为嫡。表面上看朱允熥比朱允炆“含嫡量”更高。但在古人看来,嫡子就是嫡子,嫡庶有别,嫡子间长幼有序。朱元璋当年下旨册封吕氏为太子妃,这会儿如果不承认朱允炆的嫡子身份,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况且朱允炆也比朱允熥更让朱元璋满意。而朱允炆是不是朱标嫡长子的最终解释权也在朱元璋手中,老朱说朱允炆就是嫡长子,那他就是嫡长子,谁敢反对小心自己的脑袋。

就这样朱允炆在与朱允熥的竞争中获胜,于洪武二十五年被册立为皇太孙。实现了由庶子逆袭嫡子成为皇储的壮举。

此时十五岁的皇太孙朱允炆,除了性格像父亲朱标,在其他方面都与朱标相差甚远,毕竟朱标自13岁立为太子,22岁便直接处理政务直到去世,当了十五年的常务副皇帝,直接参与了洪武四大案中的三个,政治经验十分丰富,具有十分雄厚的文臣武将人脉,诸位藩王也是非常敬重这位大哥,可以说朱标的地位是众望所归。这一切都是年轻的朱允炆所不具备的。朱元璋当然也深知这一点。为了朱允炆将来的皇位稳定,朱元璋决定把当初留给朱标的治国班底,来个大清洗,毕竟这些人 朱标能镇得住,朱允炆却玩不转。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1393年),发动了蓝玉案,一代名将蓝玉被剥皮实草,傅友德、冯胜、王弼、常升等人也都死于非命,前后株连15000余人,大明王朝的武将集团几乎被屠戮殆尽。仅留下几个不善突击进攻,而善于防守的将领,朱元璋认为这些人即使造反,对朱允炆也构不成威胁,很快就能平定。

明兴宗孝康皇帝朱标画像

朱元璋认为那些文臣武将各个都是皇权的潜在威胁,对自己的儿子们确是信任有加,朱元璋封自己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藩王,很多都握有重兵,比如九大塞王。朱元璋觉得这些藩王为大明守土开疆在合适不过了。而这些藩王几乎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的叔叔,本来就对朱元璋跳过儿子们直接选择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不服气。“老爹你也太偏心了吧,我大哥朱标在的时候,皇位传给我大哥朱标,没问题,我们心服口服。现如今我大哥不在了,皇位继承人应该从我们这群儿子们中选择。您倒好,传给了我大哥的儿子,您的孙子。合着就我大哥是您的儿子,我们哥几个都是凑数的吗?虽然有意见,但由于朱元璋还活着,即使有不安分的想法,也只能压在心里。

而朱允炆这边,面对着这一群叔叔们,他们心中的不甘与不屑,朱允炆多少还是看得出来的,而自己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孙,可在这群叔叔面前还是显得年少稚嫩,尤其是那几个手握重兵的叔叔们,比如二叔秦王朱樉、三叔晋王朱棢、四叔燕王朱棣、十七叔宁王朱权。让他内心压力重重。自打被册立为皇太孙之日起,这些藩王就成了朱允炆心中尾大不掉的忧虑。

朱元璋分封诸王形势图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朱允炆陪同朱元璋检阅藩王部队。朱元璋不禁感慨道:“看看你这些叔叔们,个个兵强马壮,将来边境有事,就让你这些叔叔们去镇压,到时候你就可以做一个太平皇帝了”。朱允炆焦虑的说:“是,将来有人作乱,由我叔叔们镇压,如果我叔叔们作乱,谁来镇压呀”?此言一出,朱元璋愣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们会犯上作乱,可朱允炆说的也都是很现实的,于是朱元璋反问道:“那你说 该如何处理”?将问题又踢给了朱允炆。朱允炆思索了片刻,说道:“首先,用道德感化他们的心灵;其次,用礼法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封地;若还不行,就改换他们的封地;如果这些都不行,那就只能讨伐他们了”。朱元璋听罢,也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的行事方寸拿捏得不错,是很有帝王之相,有格局有手段。但他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再完美的计划,也是需要去执行的,执行计划是需要能力的,而朱允炆是否有这个能力去执行这个计划。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也只是朱允炆说给他爷爷听的。

岁月的流逝,使得朱元璋也一天天的老去,在这期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棢相继离世,燕王朱棣随之成为了朱元璋健在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就藩北平的朱棣自然也是对朱元璋立储心怀不满的一个,眼看着皇位就要传给自己的侄子了,而自己这个当叔叔的将来面对自己的侄子必须要下跪磕头,必须要无条件的听从自己的侄子发布的任何号令。即使是让自己去死,也必须服从,并且还要跪在地上虔诚地叩谢侄子的天恩,然后慷慨赴死。想到这里,朱棣顿感不甘与屈辱,自己常年统兵打仗,英明神武,而朱允炆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朱棣打心眼里不服他这位当皇太孙的侄子。不过面对现实,这种不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

燕王(明成祖)朱棣画像

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太祖朱元璋驾崩。按照惯例,所有藩王必须进京凭吊大行皇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完全可以在南京将这25个藩王一网打尽。而朱允炆却下诏,命令所有藩王原地待命,不准进京奔丧。而此时燕王朱棣已经走到了淮安,接到诏旨,便又返回了北平。其实,朱允炆也未必不想抓住这个良机,朱允炆当然要削藩,却不想伤害皇室之间的亲情,更何况朱元璋尸骨未寒,这个时候对叔叔们动手,做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影响很不好。于是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被朱允炆完美错过了。

在处理完朱元璋丧事后,朱允炆登基,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初登大宝的建文帝,首要做的就是稳固自己的势力与地位,加强皇权。所以,削藩自然会提上日程。朱允炆与自己的“智囊团”(兵部尚书齐泰、翰林侍讲方孝孺、翰林学士黄子澄),商议削藩之事。兵部尚书齐泰主张先从燕王开始削,毕竟燕王实力最强,擒贼先擒王。收拾了燕王,其他诸王也就迎刃而解了。而黄子澄则主张先挑弱的削,要稳扎稳打,不要好大喜功。朱允炆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从这里也能够隐约看出朱允炆对他这个四叔内心中多少会有一些忌惮。而这种心理会造成作为决策者的朱允炆在行动上欺软怕硬。就在朱允炆开始磨刀霍霍之时,上天又给了他一个机会。

新皇帝登基后,所有藩王都要进京朝拜,当时在外界看来,燕王朱棣是不敢来京城的,而出乎意料的是,朱棣不但大摇大摆的来了,而且入皇宫时居然胆大包天的走皇帝才能走的御道,并且面对皇帝朱允炆时也不行跪拜之礼,气焰十分嚣张。朱棣的大逆不道之举激起了很多大臣的愤怒,有些大臣直接上书朱允炆,要求立刻逮捕朱棣。朱允炆却以燕王乃朕的至亲为由,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气的一位大臣直接叫喊起来“杨坚、杨广二人难道不是父子吗!”就这样,这位皇帝的至亲叔叔在南京耀武扬威了一把,全眉全眼的回到了北平。朱允炆又一次将机会白白浪费。但如果由此认为朱允炆很重视皇家亲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建文帝朱允炆的头号坑爹智囊→黄子澄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朱允炆一改之前的那个温良敦厚的好侄子的做派,向其他几个叔叔亮出了自己刚刚磨好的刀。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周王的儿子告发周王不法,朱允炆立刻派自己的心腹大将兼表哥的曹国公李景隆去逮捕周王,李景隆虽然打仗近乎白痴,抓人却很有一套,他马上调集大军奔赴河南,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老小一个不剩的抓回了南京。朱允炆对待这个堪称至亲的五叔周王朱橚也没客气,不但一撸到底变成了老百姓,还发配他去云南旅游去了。在这一年里,朱允炆先后以所谓的“不法行为”之名,又将自己的十三叔代王朱桂、十二叔湘王朱柏、七叔齐王朱榑、十八叔珉王朱楩逮捕圈禁,或废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不愿受辱,举家自焚了。而朱允炆此时早已将几年前对爷爷朱元璋所说的处理藩王问题的策略,全然抛在脑后,前四步都免了,直接动武。他所谓的重视皇家亲情,却闹出了人命。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算是傻子都能看得出来朱允炆要干什么。而远在北平的朱棣更是如坐针毡,所有人都明白,下一个被收拾的就该是他了,该如何应对,朱棣思索了良久,造反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若失败,自己将必死无疑,而且现有的一切荣华富贵都将彻底的失去。不反抗吧,也只能像之前的几个王爷那样,像狗一样被提溜到南京,再像狗一样被自己的大侄子按地上摩擦,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下场比死也好不到哪儿去。可一旦能成功,那就会得到想要的一切,包括江山社稷,至尊皇位。这个诱惑力简直太大了。朱棣当然想当皇帝,自打朱允炆被立为皇位继承人,朱棣就有了不臣之心,但他不想以造反谋逆的方式来实现,毕竟风险超高,成功率极低。现如今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朱棣不得不再次权衡利弊,最终在那个明朝头号野心家姚广孝的不断教唆下,朱棣下决心走上了反叛道路。就在这个关头,朱棣却下了一步臭棋,送给朱允炆一份大礼。

      建文元年(西元1399年)五月,时逢太祖朱元璋的祭日,所有藩王都要进京祭拜朱元璋。这时的朱棣完全没有了半年前的那份儿勇气,因为他很清楚,这次真的是有去无回了。所以他向朱允炆告病,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他把自己仅有的3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全都派去了南京,代为自己祭拜。然而这三个儿子出发后,朱棣才醒悟自己这步棋走错了,追悔莫及,却只能自求多福了。朱棣这三个儿子到南京后,兵部尚书齐泰立刻主张将这三人扣押。作为人质牵制燕王。魏国公徐辉祖(中山王徐达之长子)密报朱允炆,一定要扣押自己这三个外甥,尤其是那个朱高煦。然而朱允炆却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将这三人放归。理由是此举可向朱棣表明朝廷对其并无削藩之意。而此时街头巷尾的百姓都能看出来朝廷对燕王剑拔弩张,而作为始作俑者的朱允炆却还能掩耳盗铃,简直是匪夷所思。后来,朱允炆在得知朱高煦在朱棣造反的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禁感叹道“悔不听辉祖之言也”

      当朱棣看到自己的三个儿子一个不少且毫发无伤的返回王府后,激动的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至此朱棣再也没有任何牵挂了,全心全意地向着谋反之路进发。他摇身一变,成了重度精神病患者,且病的奄奄一息,病入膏肓,为造反争取时间。另一边则令人秘密打造兵器。朱棣的这一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确实麻痹了朱允炆,但不久后,朱允炆安插在燕王身边的卧底太监,向朱允炆揭穿了朱棣的阴谋。朱允炆立刻调动北平相关人员逮捕燕王朱棣。

      然而朱允炆安排的捉拿朱棣的人员中,有人向朱棣告了密,得知消息的朱棣,再也不装了。杀掉了捉拿他的朝廷命官,然后起兵造反。朱棣为了掩人耳目,将自己的谋大逆行径,美其名曰“奉天靖难”。并很快控制了北平全境。

      朱棣叛乱的消息传到南京,令朱允炆大吃一惊。赶忙派兵讨伐,然而大明王朝的能臣勇将在经历了洪武朝的四大案后,基本上被屠戮殆尽了,可供朱允炆选择的还真不多,要么资历甚浅,要么廉颇老矣。只能矬子里面拔将军了,朱允炆最终选择了接近古稀之年的长兴侯耿炳文,这也是洪武朝硕果仅存的开国功臣了。且不提耿炳文年纪老迈,单说耿炳文的特点是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朱允炆选择这么一位将领担任主帅,想必也是无奈之举了。于是,朱允炆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托付给了耿炳文,为了表示隆重,耿炳文出征时,皇帝亲自送行,也正是在这一天,朱允炆做出了他这一生最愚蠢的事情,虽然他之前也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并且这之后也依然昏招迭出,但这一次显然是最天真最愚蠢,甚至是最致命的。朱允炆拉着耿炳文的手,语重心长的说:“勿使朕负杀叔之名”(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名声)。要知道在战场上,只有敌人没有亲戚,只能杀伐果断,切勿妇人之仁。朱允炆的这条命令无疑是给自己的头号敌人朱棣在战争的剧本里罩上了主角光环,穿上了无敌防弹衣。而本方军队不但被束缚了手脚,还影响了士气。这仗还怎么打。已经二十多岁的建文帝朱允炆面对皇权的博弈还是如此的幼稚,着实令人叹息。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耿炳文带着30万中央军和这么一条令旨出征了,来到了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与朱棣叛军两军对垒。他面对的不单是反贼朱棣,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常年混迹军旅的朱棣显然更了解耿炳文的排兵布阵,利用自己灵活试探性突击,接连让耿炳文遭遇了几场败仗,耿炳文这才明白对手朱棣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将才,但耿炳文毕竟也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退守真定城,坚守不出,在城里他才能发挥自己的强项。而叛军的数次攻城,均被耿炳文化解,叛军面对处于防守地位的耿炳文,也是无可奈何。朱棣这下发愁了,耿炳文这个老狐狸,洞察了朱棣的软肋,而他自己却扬长避短了。长此下去,朱棣叛军是无法支撑的,拖得越久形势对叛军越发的不利。而耿炳文这边则是闲庭信步,每天悠然自得的打发时间,朱棣,看咱俩谁耗得过谁?正当朱棣一筹莫展却又无计可施之时,朝廷却为朱棣解了燃眉之急。

        长兴侯耿炳文(山河月明剧照)

        原来,耿炳文接连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城,翰林学士黄子澄又一次跳了出来,隆重推荐了堪称“明代赵括”的李景隆,李景隆是一代战神岐阳王李文忠之子,承袭曹国公爵位。常言道“虎父无犬子”,相传李景隆相貌十分英俊,但李景隆与他父亲李文忠相比,不但是一个正宗纯正的犬子,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鼠辈。但这位兄台在之前捉拿周王朱橚的过程中,表现得既威武霸气又干脆利落,毫无拖泥带水,深深的打动了黄子澄,黄子澄认为耿炳文已经老了,暮气沉沉,难堪大用。应该派年轻的更富有激情的将领去统领三军。建文帝朱允炆也是很认同李景隆所谓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李景隆与皇帝有亲缘关系,是朱允炆的表哥。相比之下,对朱允炆忠心耿耿且深通兵法的魏国公徐辉祖,由于其姐姐(中山王徐达长女)是燕王朱棣的王妃,徐辉祖成了朱棣的小舅子,故不被朱允炆所信任。于是朱允炆不顾兵部尚书齐泰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的撤掉了已渐入佳境的耿炳文,换上了绣花枕头李景隆,同时也断送了自己获胜的希望。

        大明一代“战神”曹国公李景隆

        当朱棣得知李景隆接替了耿炳文的中央军主帅位置,高兴的手舞足蹈,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朱棣与李景隆年龄相仿,从小玩到大,后都在军营里成长,他太了解这个表侄子了。虽然李景隆的到来,使得中央军人数达到了50万,但在朱棣看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将怂怂一窝。但是硬拼这50万大军,自己显然实力不够。他将自己的老巢北平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朱高炽,以防守李景隆的攻击,自己去了大宁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利用下三滥的手段连哄带骗的将宁王朱权绑架到了自己这边,同时宁王手下堪称明朝最精锐的部队朵颜三卫,也被朱棣收入囊中。有了这些资本朱棣赶回北平,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攻了一个月,北平城纹丝不动。朱棣到来后,派出实力强劲的朵颜三卫向强弩之末的中央军发动了猛攻。在郑村坝(今北京市通州区境内)中央军大败,叛军继续追击,李景隆率残部退到了德州。

        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李景隆重整旗鼓,与朱棣在白沟河(今河北省雄安新区境内)展开激战,双方打的难解难分,朱棣叛军渐露败势,正在此时天边刮起了一阵妖风,由于中央军迎风列阵,吹的中央军睁不开眼。叛军因此止住颓势,并乘机绕到中央军后侧,发动猛攻,借助风势火烧中央军大本营。中央军再次惨败,李景隆逃回济南,从此患上了恐朱症,再也没有勇气跟朱棣交手了。

        李景隆的屡战屡败,使得朝廷方面终于忍无可忍,将李景隆撤职,调回南京,大臣们纷纷上书将李景隆斩首治罪,然而朱允炆又一次表现了他的仁慈宽大,赦免了李景隆,可他哪里想到,正是他一直包容博爱的这位表哥,两年后会让他陷入绝境。

        朱棣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彻底打败后,乘胜进攻山东,然而在攻打济南时受挫,被铁铉和盛庸这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打的灰头土脸,只得退回河北。而中央军则重新建立了信心,后来盛庸又多次击败朱棣叛军,并且数次打的朱棣怀疑人生,祈祷上苍。可每当朱棣陷入危难之时,总能有上天的帮忙,要么是突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使得中央军无法攻杀;要么是有麾下勇将赵子龙附体,舍命救主,捡回来一条小命。让人不解的是,战场上刀枪无眼,你死我活,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安全的,可无论中央军如何勇猛,刀剑弓弩火铳万箭齐发,几乎全歼了朱棣叛军,但反贼头子朱棣却一直能保持毫发无伤,成为了战场上最安全的人。造成这一现象还得拜他朱棣的好侄子朱允炆所赐。皇帝的那一道勿使朕负杀叔之名的旨意,使得中央军将士们,无论怎么拼杀,都不敢往朱棣身上招呼。毕竟谁也不敢违抗皇上的圣旨,伤害他的亲叔叔,陷皇上于不义,杀害皇亲的罪名谁也担待不起呀。

        而朱棣此时退回北平,叛军所剩无几,愈发的狼狈,虽然多次利用朱允炆送给自己的“防弹衣”死里逃生。可面对当前的窘境,朱棣坐立不安,一筹莫展。因为他很清楚,战争拖得时间越长,自己就会越来越困难,兵也会越打越少,说不准哪天自己就会被自己手下的几个小兵捆了,送给朝廷领赏。然后以谋大逆之罪处死。想到这里,朱棣甚至有些动摇了。然而就在此时京城方面安插的太监汇报,京师地区兵力十分空虚,可乘虚而入。这个消息也使得朱棣开了窍,绕过防御森严的山东大部,直插徐州,并先后攻克了江苏数座城池,沿路守将纷纷投降叛军,虽然有一些将领一定程度上阻击了叛军,但依然难挡中央军节节败退的趋势。

        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朱棣叛军渡过长江,包围了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面对城防坚固的南京城,朱棣不敢贸然进攻。而此时驻守南京金川门的守将却是将朱棣视为梦魇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李景隆面对叛军的咄咄逼人不知何时早已暗中私通朱棣,成为了朱棣的内奸,就如同足球比赛,李景隆之前的行为可以比做一个总进乌龙球的低级后卫,而此时李景隆彻底变成了踢假球的。他与另一个内奸谷王朱橞,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叛军进入了南京城。

        靖难之役示意图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朱允炆可谓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了。他即将失去的不单是这个仅仅坐了四年的皇位,还有自己和妻儿的身家性命。而手下的文武臣将逃的逃,降的降,面对大势已去的处境,朱允炆也做出了自己最后的抉择。

        朱棣叛军包围了皇宫,并未攻城,朱棣此时比任何时刻都想着当皇帝,但他也不想背上逼死皇帝的罪名,毕竟常年当婊子的朱棣也想给自己立一块贞节牌坊。他想让朱允炆投降,自动退位。就在朱棣犹豫不决之时,皇宫内突然燃起了大火,朱棣立刻派人进宫去救火。但为时已晚,皇宫被烧的一片狼藉,皇帝朱允炆与皇后马氏不知所踪。太监们指着两具烧的面目全非且完全无法辨认的尸体,说是皇帝和皇后的,朱棣面对着尸体假惺惺的哭拜,不久后便恬不知耻的登基称帝了。自此江山易主,明朝皇位的传承由朱元璋钦定的太子朱标系被燕王朱棣篡夺了。而年仅25岁的朱允炆下落不明,成了这六百多年来的一大疑案。

        篡位成功后的朱棣(大明风华剧照)

        纵观朱允炆的这跌宕起伏的人生,不禁感叹命运的安排把他推到了大明帝国掌舵手的位置,而他却才不配位。即使当初面对群狼环伺的藩王,他依然是占据优势的。可面对接连到来的机会,他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错过,且理由是那么的荒谬可笑。面对战争的局势,他又接二连三无一例外的做出错误决策,使得自己本来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输得精光。虽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朱允炆坐拥全国的实力,纵使做出一次正确的决策,他都不至于失败,可朱允炆偏偏一错到底,能将犯错做到如此境界的也是前无古人了。而朱棣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个造反篡位成功的藩王,也着实是拜朱允炆所赐。

        朱允炆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在其作为皇帝主政大明帝国的短暂四年里,除了削藩之外,还针对洪武朝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革,朱允炆一改朱元璋时期文官地位低下的情况,重用文臣,提升了文官的地位。宽刑省狱,平反冤案,废除了洪武朝的严刑峻法,使许多在洪武年间蒙冤获罪的官员恢复了名誉。改革官制,裁汰冗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支出。对待民间减轻赋税,提升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社会矛盾。朱允炆这一系列举措史称“建文新政”,对于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朱棣篡位成功后,大肆篡改历史也是明史学家们公认的事实,而我们大多数人也不免落入成王败寇的历史俗套。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所谓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会放心着手以他的方式治理天下,大明王朝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朱允炆的悲剧结局使得后人们更多的去讨论他的种种失策之举,却忽视了他的另一面,而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待,本身就是从不同立场和角度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与认知,而朱允炆的功过得失与最终下落,也注定将继续成为人们不断争论的话题。

        个人拙见,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汉京FC

        2023年4月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棣起兵造反,朝廷军数次可击杀,为何朱允炆屡次错失良机?-今日头条
        朱棣的靖难之变有多么困难
        备受建文帝朱允炆倚重的兵部尚书齐泰
        朱元璋给长孙留了张王牌,可惜朱允炆看走了眼
        历史上唯一成功反叛的-----朱棣“靖难之役”
        ​大风吹来皇冠,烂牌打出奇迹!唯一造反上位的藩王是怎样成功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