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析盛世大唐为何多实干家,为何到现在后人只能膜拜呢?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唐朝多良相 ,与唐太宗崇尚实干有关

唐代有很多能臣,这一点,王夫之曾在其《读通鉴论》中说过。唐代有很多优秀的宰相。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指出:西汉共有45位大臣,唐代则有300多位大臣。除了房玄龄,社如晦,姚崇,宋璟之外,还有魏征,王挂,褚遂良,狄仁杰等十九名臣之多。他们的功绩,根本不是其他的大臣能够相比的。唐代的宰相们都很能干。为什么唐代有那么多能干的大臣?原因说来也简单:这是由于唐太宗不喜欢花言巧语,提倡行动。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年(628),唐太宗曰:“梁武常君臣,唯言无忧,侯景之事,百官不得坐骑。”元帝在周师的包围下,仍然在讲授《老子》的时候,百官戎服在旁聆听。这是一个很好的警告。”唐太宗在演讲中提到了梁武帝与梁武帝七子梁元帝萧绎之间的“言辞”。

唐太宗又告诉房玄龄和当时负责编撰历史的大臣说:“连氏最近研习《汉书》,见其中收录了《子虚赋》和《上林赋》,都是文采斐然,毫无价值。朕所修的历史,凡关于朝事的文章,文字诚恳,言辞坦诚,无论朕用与不用,皆可收录于历史之中。”唐太宗所说的文体,并不仅仅限于文体,其实也涉及到了官僚作风。他主张摒弃虚伪,提倡质朴,率直。魏征的“清谏”正是唐太宗所倡导的文体风格的集中反映。

在唐太宗的努力下,唐代官僚作风一扫而空,求实务实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代的宰相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产生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

房玄龄善于谋划 ,杜如晦长于决断,唐太宗十分赞赏二人的务实精神

唐太宗刚登基时,曾以“有功”的名义嘉奖大臣,而“有功”的人就是房先生。唐太宗曾经请大臣王建在其他大臣面前对这些诗进行点评,并与自己进行对比。王挂评:“忠于国事,无所不能,臣子不及房玄龄。”意思是说,房玄龄一心为国,兢兢业业。王理有察言观色的本事,说出来的都是实话。

根据唐太宗的说法,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每日要面对上百个官司。唐太宗对他们的这种实用主义断案表示了高度的赞扬,但同时也让他们将琐碎的事情丢给下面的人处理,专心处理重要的事情。

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率先进行了体制的变革。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曾对方玄龄等人说:“任用之人,不求多,只求有能力。”良官不多,可以把事做好;贪官污吏,再多也没有用。他请方玄龄等按“量才入仕,务省为官”之方针,拟定国家文官之架构。房玄龄等拟出七百三十人(一说六百四十人)的配置。唐太宗对此表示赞同,说:“有了这样的编制,就可以容纳所有的人才了。此次体制改革,实现了“省人”、“增效”的目标。

他还根据唐太宗的请求,参照隋朝法律,主导制订了唐朝法律,即《贞观律》。《贞观律》的刑罚,相对于古代来说,只有一半的刑罚,这一点,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资治通鉴》中有:方玄等法五百例,加刑二十例。与《隋法》不同的是,将其贬为九十二条,后又贬为七十一条。“一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部法律具有重要的、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意义。

此外,方玄龄还举荐杜如晦,说他是“王佐之才”。治国之道,必须要有一个人,那就是杜如晦。

杜如晦就像是一个智囊一样,处理国家大事,从不拖泥带水,就连当世的几位大人物,也对他刮目相看。每当房玄龄与唐太宗商议国事之时,总要说:杜如晦不在,不可筹谋。房玄龄精于算计,杜如晦精于决策。二人感情深厚,共同协助唐太宗,杜如晦和房玄龄共同执掌国家大权。国家的组织结构和法律体系,均由二人制定,为后世所推崇。一说到古之贤者,就不能不说方和杜是贤者无疑了。

杜如晦主管科举、奖赏和考绩,他对科举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病一清二楚,有意对科举制度进行革新。根据《贞观政要》中的记录,贞观三年太宗曾告诉杜如晦:“今吏部择官,惟其言辞,惟其文采,而不知其人。”几年后,上任官员的真面目暴露,他的罪行很严重,虽然受到了惩罚,但是他的子民已经受到了伤害。唐太宗向杜如晦问道:“怎样获得品行高尚的人才呢?”

杜如晦说:“汉朝选拔官员,首先是由州郡远去,要知道被选拔之人在本地的表现如何,再举荐给朝廷。我大唐王朝,每一年都会进行一次天才的筛选。有的人看起来憨厚老实,说话也很有分寸,但真正的性格,却很难判断。现在选人的办法仍然存在着缺陷,因此不能选出有才能的人来。唐太宗本想效仿汉代,在当时的选官体制上加以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施。

杜如晦死得很早,只有46岁,这令唐太宗非常悲痛。有一回,他在吃饭时,突然想到了杜如晦,立即命人将那丰厚祭品带到杜如晦的坟跟前,以示敬意。

姚崇机警务实,宋塌革除旧弊,二人推动了唐朝的多项改革

姚崇心思缜密。他先后担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个朝代的大臣,而且还担任了两个朝代的军师。从接下来的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实用主义,那就是边境的军营,哨所,士兵,武器,物资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唐玄宗登基第二年(713),便召当时的同州刺史姚崇,问其国事,其答如流,无所不知。玄宗想让他做丞相,姚崇向他提了一个要求,说:"臣有十条忠告,如果皇上不能开采,臣就不能做丞相。"在十条方面,一是一改武则天时期以来的严厉刑罚,推行“仁义”政策;为非作歹者,决不轻饶,治罪应先从天子近旁入手;到了武则天时期,主要职位的任用都是太监,太监不可能继续插手政事。玄宗说:“我可以执行这十个条件。”玄宗第二日便封了姚崇为国师。

那时候,皇族和大臣时常篡位,律法涣散,官员腐败。唐睿宗晚年,有17位丞相,而在中央部门任职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以致于其过于庞大而难以有效运作。姚崇裁汰元官,严选官员,择优聘用,一改官僚冗长,效率低下的局面,收到“君命在下,大权在上”的效果。

玄宗开元三年(715),山东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旱蝗灾害,这场灾害极大地检验了姚崇的魄力与应变的本领。根据王谎在《唐语林》和《新唐书·姚崇传》中的记载,这一时期,人们普遍相信,从帝王到文武官员,都相信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对其进行猎杀,则是违反了上天的旨趣。姚崇是一位勇于与封建主义、无知作斗争的人。又谓玄宗曰:《诗经》中云,当以螟、曲、孟、贼等为“秉界炎火”,投于烈焰之中,以降蝗灾。先贤能如此,君王亦能如此。唯有使用这种方法,方能达到“安农除害”的目的,而这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玄宗这时才确信,捕捉飞蝗是有古代典籍作为根据的;但他对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当他询问姚崇是否可以消灭这些蝗虫时,姚崇回答:“三国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一场蝗灾,人们不去捕捉这些蝗虫,以至于互相吞噬。”后来秦国爆发了一场蝗虫之祸,所有的植物都被砍伐殆尽,就连牲口也没有了青草,只能以皮毛为食。虽然不能彻底铲除,但总比放任不管要好。玄宗深以为然。姚崇派了几个官员去各个地方,监督剿灭蝗灾。汴州刺史倪若水仍然把蝗虫视为自然之害,主张以“积德”之道来消灭蝗虫,因而对捕猎蝗虫持反对态度。姚崇一边给他讲道理,一边给他一个忠告:眼睁睁地看着黄虫吃掉庄稼,眼睁睁地看着庄稼绝收,你一个郡守还有什么话好说?倪若水吓破了胆,所以动用了捕兽的力量,抓到了十四万斤。山东连续发生的一年多的旱蝗灾害,因其出色的领导层和良好的监督和指挥,最终得以遏制,使粮食不致绝产,出现大的饥荒。

姚崇辞官前,举荐广州总督宋璟继任。宋璟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变革。在他担任广州总督期间,由于土著大多居住在草屋中,宋璟便教导人们烧砖,把草房和商铺改建为砖房子,这样就算着火,也不至于蔓延到很远的地方。广州百姓为宋璟立了一座“遗爱碑”,宋璟上书唐玄宗:“请皇上下令,从我开始,禁止“遗爱碑”之事。玄宗接受了这个建议,以后再也没有人再建“遗爱碑”了。

唐代有个规定,就是每一年,都要派出一位官员,在10月25日到达京城,汇报当地的政事和经济状况。过年的时候,朝使者们带来的东西,都会被装在一个圆筒内,摆在大殿之中。春季,在朝廷派人回来之前,大部分都晋升了。宋奏请将朝中所有的东西都退还给了他,以消除它的弊端。

唐中宗时期,魏后和太平,安乐,长宁等人出卖官员,卖猪,卖酒,只需出三十万,便可获得一席之地。这样的官职叫“斜封官”,是因为魏后和几位王妃向皇帝求援,被授予了“斜封官”的官职,交中书省任命。到了唐赛宗时期,这一恶习依然盛行。当时,负责科举的两位大臣均被强大的门阀所把持,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出现了混乱。据《旧唐书》记载,宋景出任宰相,执掌吏部之后,与李义、卢从愿等人一起,““大革前弊,取舍平允,铨综有叙。”

唐玄宗开元18年(730)裴光庭出任丞相,并兼任户部部长。一般的选拔,都是根据一个人的实力来决定一个人的晋升或者降级,如果他有足够的实力,就会被破例提拔。没有什么才能,或者是当了一辈子的小官。裴光庭改变了以往的作法,以年长为尊。那些平庸愚钝,多年未得提升者,无不欣然接受,并将裴光庭奉为圣贤。而那些天才们,则是愤愤不平,唉声叹气。据历史记载,裴光庭的变通,后世沿用,无法消除。宋璟反对了裴光庭的弊端,但他也没办法,因为这股力量实在是太过霸道。

唐代的宰相,不仅仅是实干家,还有一些是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根据《贞观政要》中的记载,岑文本所居之处,皆为“弊陋”之所,而温彦博和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却发现二人并无堂屋。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姚崇没有宅第,而是住在匡极庙(后改名为“兴唐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中写道:“开元年间,有三个人以清正闻名,分别是:宋绿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 张九龄清而和,这些“实干家”共同造就了盛世大唐的强盛和万国来朝。

【参考文献】

【1】.[宋]可马光:《资治通签》,北京: 中华书局,2009年。

【2】.[后晋]刘的:《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唐朝的贤臣多?】唐朝多良相,前有“房杜”(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宋”(姚崇、宋璟)。他们都是实干家,为大唐盛世竭尽心力。为何唐朝多实干家?戳图了解↓↓↓
前朝官员
唐太宗李世民遇到的囧事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大唐强,大唐究竟有多强?(名臣篇)
创业难还是守业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