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声告白》: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摆脱他人期待,找到自己

2014年,有一本小说横空出世。

它一经出版便横扫各大榜单,力压村上春树等知名作家的作品,拿下了“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

这本书,就是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

书中的主人公莉迪亚是个聪明开朗的女孩,却在一个黑夜忽然溺毙于湖底。

她的死像一把尖刀,割开了这个家庭表面的圆满,露出了深埋背后,沉甸甸的痛苦真相。

如果你也曾深陷家人以爱之名的牢笼,不如看一看这本书。

每一个背负着期待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1

通往痛苦的路,是用期待铺成的

故事的开头,16岁的少女莉迪亚,在一个夜晚无故失踪。

警察经过多番调查,判定莉迪亚很可能已自杀身亡。

这个消息,对家人来说宛若晴天霹雳。

在父母眼里,莉迪亚成绩斐然,朋友众多,每天都过得十分开心。

这样一个聪明外向的女孩子,怎么可能自杀?

然而,莉迪亚真实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模样:

拥有医生梦的母亲,天天盯着她学知识,辅导她写作业;

节日时送给莉迪亚的礼物,不是《人体解剖学图集》,就是《著名的科学女性》。

她必须竭力完成每一场考试,一旦成绩下滑,就得承受母亲的满腔怒火。

拥有亚洲面孔的华裔父亲,在被孤立中长大成人,对友情无比渴望。

他最关注的是莉迪亚的交友情况,总是不厌其烦地催促她出去社交,希望她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他常说:

“答应我,要和大家好好相处,朋友永远都不嫌多。”

为了让母亲满意,莉迪亚深夜里啃着难懂的课本,游走在不同的科学展览中,用有限的天赋支撑着表面的优秀。

为了让父亲放心,她无数次抱着无人回应的电话假装聊天,穿着漂亮的衣裳装作去参加聚会。

当她被父母的期待牢牢绑住的时候,只有哥哥内斯能给她一个拥抱,送她几句安慰,让她能继续强撑下去。

书里这样写道: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现在,压垮莉迪亚的最后一片雪到来了:

随着课程难度增加,本就天赋有限的莉迪亚学得越来越吃力,成绩开始不及格。

而唯一的盟友哥哥内斯,已经考上了哈佛,马上就要离家求学。

莉迪亚绝望不已,她开始逃课抽烟,借着补习的名义频繁晚归。

背负父母期待的她过得痛苦不堪,已经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内在自我塌陷”

灵魂寄生在别人的期待里,内在自我的堡垒便会不断塌方,产生不被喜欢,不值得被爱的感受。

有多少人,被他人的期待牢牢绑架。

活在他人的期许中,如同陷入无法挣脱的牢笼,你陷得越深就被勒得越紧,直至无法呼吸。

就像席慕蓉说的:

“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桎梏,最后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容,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摧毁一个人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给他一副期待的镣铐就行了。

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只剩下一副空洞的躯壳,最终将跌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2

被期待绑架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莉迪亚短暂的一生,一直困在母亲玛丽琳为她编织的医学梦中。

但其实,这只是玛丽琳自己未竟的梦想罢了。

玛丽琳成长在一个单身家庭,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

作为学校的家政课教师,玛丽琳的母亲认为女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烹饪、缝纫、收纳,这些居家常识。

母亲从不关心玛丽琳考多少分,也不在意她当医生的渴望,一心让她找个优秀的男人,相夫教子,一生无忧。

玛丽琳考上哈佛的那天,母亲想到的却是:“在哈佛,你会遇到很多优秀的男人。”

她认为婚姻是女人的归宿,却未曾了解玛丽琳心中真正的想法:

“我一定要当医生,我绝不能活得像妈妈那样,我的人生不止如此。”

讽刺的是,她果真在哈佛遇到了丈夫詹姆斯。

一心想出人头地的她未婚先孕,最终成了自己最不想当的“家庭主妇”。

家务和孩子代替了课业,成为玛丽琳生活的主旋律。

在莉迪亚5岁那年,玛丽琳的母亲因病去世。

玛丽琳回到故居,收拾母亲的遗物。

回首往事的她蓦然发觉,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活成了母亲的样子,一辈子困在家庭的琐事之中。

是继续认命,还是放手一搏?

天人交战之后,玛丽琳决心重拾梦想,于是不辞而别。

此时的莉迪亚,以为自己让母亲失望离开,她在心里对自己许诺:

她愿满足母亲的一切要求,只要母亲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两个月后,玛丽琳发觉自己又有了身孕,无奈回归家庭。

那天起,莉迪亚已不再是莉迪亚了,她以为自己的许诺奏效了,所以要竭力扮演一个好孩子。

她没有资格沉迷玩具,没有时间享受动画和食物。

她只是父母的女儿,是那个热爱科学,开朗合群,拥有医学梦的优秀学生。

在这个家里,没人懂得莉迪亚深埋心中的痛苦,除了哥哥内斯。

父亲强迫他跟别人交朋友,要求他必须考上哈佛。

他早就规划好了内斯的人生,却从未在意,这一切都不是内斯想要的。

他只想安安静静躲在房间看书,在夜晚研究广阔无垠的宇宙。

支撑他坚持的只有一个念头:离家求学,重获自由。

书中的很多人,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们总期待你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好学生,没有脾气的好员工,没有软肋的好父母……

无数人把“应该”塞进你的人生,把“想要”挤到尘封的角落,直至自我被完全掩埋。

想起网上看过的一句话:

“不辜负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最大辜负。”

与其钻进别人设定好的模具里,不如摆脱别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仅有一次的人生,别忘了要活得酣畅淋漓。

3

找到真实的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莉迪亚以为,自己能和哥哥内斯一直相互支撑着走下去。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内斯考上哈佛变了。

感觉受到背叛的莉迪亚,居然想出了一个昏招:

她要和哥哥最讨厌的杰克当朋友,以示报复。

莉迪亚偷偷观察杰克,想方设法跟他混熟,坐他的车到处兜风。

有一天,莉迪亚意图献身于杰克,却被他拒绝了。

原来,杰克喜欢上了一个同性,莉迪亚的哥哥内斯。

听到真相的莉迪亚羞愤交加,放话要宣扬杰克的秘密。

杰克只冷冷地说:

“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想要什么,至少我不害怕。”

杰克的话就像一记重锤,把浑浑噩噩的她狠狠敲醒了。

茫然失措的她到处游荡,来到了寂静的湖边。

她这才意识到:

原来,我也可以做自己。

我也可以不当医生,只做一个有点孤僻,又有点平凡的女孩。

但是,这一切要如何挽回?又要如何对抗父母的期待呢?

莉迪亚心想:我只需要一点勇气,就像从湖里游回岸边需要的那么多。

满怀希望的她推着小船走进湖中,仿佛走向全新的自己。

可惜的是,莉迪亚沉入湖底,再也没醒过来。

莉迪亚去世后,父母每日以泪洗面,哥哥则从未放弃过寻找“杀人凶手”。

直到从莉迪亚的房间翻出藏好的玩具,从师生口中了解到她真实的生活,大家才惊觉:

“原来,莉迪亚爱的从不是医学,而是自己的父母。”

她拼命强迫自己变得合群优秀,只是不愿让父母失望而已。

那天起,家庭的气氛悄然改变。

当执念淡去,真诚回归,横贯在家庭中的坚冰终于开始慢慢消融。

黑塞曾说:

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自我。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这世上,时常有人活得像一个洋葱,剥开一层层他人加在身上的期许,内心却见不到自我的影子。

但是,真正清醒的人都活得像个牛油果,拥有坚定的内核。

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无惧别人的评价,拒绝别人的期许,笃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

人生漫漫,与其一味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如唤醒沉睡的自我。

你永远不要为他人而生,而应该为自己而活。

《无声告白》的书评里,有人这样写道:

“家庭,常常是一个装满期待的牢笼。恐怖的是,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无声咆哮。”

我们都像莉迪亚般,困在他人的重重期待里。

但你要知道:

别人对你的期待,是他们的事;

如何回应别人对你的期待,才是你自己的事。

你无法左右别人的期待,但也无需为别人的期待献上一生。

去做想做的事,去成为想成为的人,去争取你想要的人生。

别忘了: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点个赞吧 ,与大家共勉。

作者:洞见·方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打败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
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b
《无声告白》读后感
弗兰肯斯坦传
无声告白(二)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