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傅小凡 | 崇祯皇帝为什么非要杀袁崇焕不可

大明悲歌:崇祯那些年

傅小凡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上一集我们讲到,虽然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下旨关进了监狱,但崇祯皇帝也表示过,只要查清袁崇焕的问题,就会重新重用他。袁崇焕毕竟是一代名将,对后金国有着巨大的威慑力。可是,由于崇祯皇帝自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对袁崇焕的态度一直不明朗,袁崇焕的案子迟迟没有结论,这一拖就拖了八个多月,八个多月之后,崇祯皇帝的态度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仅判处袁崇焕死刑,而且将他千刀万剐了!

大家一定会问:崇祯皇帝为什么非要杀袁崇焕不可,而且下手还这么狠呢?从崇祯皇帝公开宣布的罪名看,主要是因为袁崇焕为了与皇太极议和杀了毛文龙,由此引发了皇太极对北京的进攻。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另有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原因说起来有些复杂,为什么呢?因为,它和一位朝廷重臣有关,这位朝廷重臣的名字叫钱龙锡。钱龙锡是东林党的领袖,是崇祯皇帝登基以后的第一任内阁成员,正是在钱龙锡的主持之下,清理了阉党逆案。可见,崇祯皇帝对钱龙锡是很信任的,钱龙锡在朝野上下和朝廷内外的威望也比较高。

可是,当崇祯皇帝发现袁崇焕和钱龙锡两个人走得挺近的时候,心里就有些不太舒服。这就为袁崇焕的死埋下了隐患。这就奇怪了,崇祯皇帝为什么特别在意袁崇焕与钱龙锡的关系呢?因为,这涉及到崇祯皇帝的一个心结。其实,这个心结不仅崇祯皇帝有,我估计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有。那么,是什么心结呢?就是特别担心朝廷大臣之间结成朋党。袁崇焕是边关大帅,手握重兵,而且是整个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钱龙锡是内阁辅臣,执掌大权,而且在朝内朝外有很高的威望;他们两个人一旦结成朋党,将会是什么结果?崇祯皇帝想想都害怕!所以说,崇祯皇帝要杀袁崇焕,就是因为崇祯皇帝认为钱龙锡与袁崇焕两个人结党。

既然认定二人是朋党,那这两个人自然就都不能放过了!因此,崇祯皇帝在宣布将袁崇焕千刀万剐之后,就接着宣布:钱龙锡“私结边臣,蒙隐不举,令廷臣议罪”。意思是,钱龙锡私下里勾结边疆大臣,对袁崇焕的所作所为隐瞒不报,命令朝廷大臣们讨论一下如何定钱龙锡的罪。

当众位大臣们为钱龙锡求情的时候,崇祯皇帝大发脾气说:“袁崇焕通敌谋叛,所以我必须治他的死罪。他和钱龙锡结成朋党,一起欺骗我。你们这些朝廷大臣,一直都被他蒙蔽了,从来也不指出他的罪过。今后如果你们谁还敢结党营私,一起欺骗我,我手中的三尺剑绝不会绕过你们!”

崇祯皇帝干嘛发这么大的火呢?因为他最恨朝中的大臣们结党。我们曾经详细地论证过,指控袁崇焕“通敌谋叛”是莫须有的罪名,完全是诬陷!这些罪名不过是杀袁崇焕的借口而已。崇祯皇帝之所以要杀袁崇焕,而且要用千刀万剐的方式,就是想用这种极刑,震慑那些企图在朝中结党的人。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这袁崇焕和钱龙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两个人真的结成朋党,要共同对付皇帝了吗?

我们曾经讲到过,崇祯皇帝曾经对袁崇焕非常信任,任命他为蓟辽督师之后,对袁崇焕那真是言听计从;对钱龙锡也不例外,任命他专门负责清理阉党逆案,并且鼎力支持他。一个边关大帅,一个朝廷重臣,可以说是崇祯皇帝的左膀右臂。完成着崇祯皇帝登基以来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件是铲除阉党集团,一件是收复辽东失地。所以,崇祯皇帝虽然知道袁崇焕与钱龙锡走得比较近,但是,一开始并不相信钱龙锡与袁崇焕之间会有什么特殊关系。我们在上一集曾经提到,早在皇太极绕过通州进攻北京城的时候,礼部侍郎温体仁就第一个跳出来给崇祯皇帝打小报告,诬陷袁崇焕引敌人长驱直入,就是想要挟皇上与皇太极结城下之盟。又说钱龙锡“素与袁通,倚为长城”,意思是,钱龙锡与袁崇焕长期以来一直很密切,钱龙锡把袁崇焕当成自己依靠的力量。

可是,当时崇祯皇帝并没有相信温体仁的话,对袁崇焕依然非常信任。只是后来崇祯皇帝开始怀疑袁崇焕通敌谋叛,这才把袁崇焕打入大牢。当然,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并没有怀疑袁崇焕与钱龙锡结党,因此并没有要杀袁崇焕的意思。

可是,袁崇焕被逮捕之后,残余的阉党分子们看到了机会,就想利用袁崇焕一案打倒钱龙锡,从而达到替阉党逆案翻案的目的。首先跳出来的是江西道御史高捷,他诬陷袁崇焕是在钱龙锡的指使之下杀了毛文龙,才有了这场战争灾难,所以不能只逮捕袁崇焕,必须逮捕钱龙锡。对此,崇祯皇帝批复到:“龙锡忠慎,戒勿过求!”意思是,钱龙锡忠诚而且谨慎,你们对他不要过分苛求!可见,崇祯皇帝虽然怀疑袁崇焕通敌谋叛,却并不相信袁崇焕与钱龙锡会是朋党。

钱龙锡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上疏为自己申辩之后,立刻提出辞职。崇祯皇帝一再下旨安慰和挽留钱龙锡,表明崇祯皇帝相信钱龙锡是清白的。可是,高捷等人连续上疏攻击钱龙锡,不打倒钱龙锡绝不罢休。崇祯皇帝最终动摇了,批准了钱龙锡因病辞职的请求。即便如此,崇祯皇帝依然没有怀疑袁崇焕与钱龙锡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那么,崇祯皇帝从什么时候开始认为袁崇焕与钱龙锡之间有结党嫌疑的呢?就是在钱龙锡辞职之后不久。又有一位阉党分子,山东道御史史范诬告袁崇焕给钱龙锡行贿二万两银子,而且就藏在钱龙锡亲家的家里,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这下崇祯皇帝信了,而且勃然大怒,立刻派人去搜,结果什么也没有搜到。什么都没有搜到,并不能证明他们没有结党,因为银子完全可以转移啊!因此,崇祯皇帝开始相信钱龙锡与袁崇焕之间有问题,于是命令锦衣卫立即查清在议和与杀毛文龙这个问题上,袁崇焕与钱龙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锦衣卫提督立刻提审袁崇焕,提审完之后又马上将袁崇焕的口供呈报给崇祯皇帝,恰恰就是这份口供,最终让崇祯皇帝相信,袁崇焕与钱龙锡之间的确是朋党。

大家可能会问:难道袁崇焕真的愚蠢到会承认自己与钱龙锡是朋党?当然不会。锦衣卫提督问袁崇焕:“议和与杀毛文龙是否与钱龙锡密谋?”

袁崇焕回答说:“杀毛文龙完全是我自作主张,与钱龙锡无关!”

袁崇焕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将议和与杀毛文龙的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一切都与钱龙锡毫无关系,这的确也是事实。

按理说,袁崇焕的这个回答完全可以让崇祯皇帝相信,袁崇焕与钱龙锡之间的确不是朋党,一切都是袁崇焕自己独断专行,崇祯皇帝一定会饶袁崇焕不死。可是,让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恰恰就是袁崇焕的这个态度,让崇祯皇帝最终下决心要处死袁崇焕。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袁崇焕独自承担责任,坚决否认他与钱龙锡之间有任何密谋,崇祯皇帝反而下决心要杀袁崇焕呢?因为,崇祯皇帝觉得这俩人的关系也太铁了!袁崇焕完全是一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样子。大臣们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是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皇帝就喜欢自己的群臣之间互相掐架,在窝里斗,人人自危,那才好呢!

大家一定会不理解:皇帝怎么会这样呢?难道他不希望自己的大臣们精诚团结吗?当然不希望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凡是相互争斗的大臣,他们个个都希望皇帝支持自己,从而战胜自己的对手,因此他们就会特别听皇帝的话。如果大臣们团结一致,就有可能共同对付皇帝。就有可能出现抵制皇权,架空皇帝,操纵帝位更替,甚至推翻皇帝的可怕局面。阉党专政就是这种局面的典型表现,当时阉党集团控制了内宫,把握了朝政,架空了天启皇帝,整个大明江山都差点儿被魏忠贤夺了去,崇祯皇帝自己也险些死在阉党手里,他刚进宫那会儿和登基前后的日子,真让他心惊肉跳!他至今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啊!因此,大臣们之间结党,是崇祯皇帝最痛恨、也是最害怕的事。

就这样,温体仁要入阁的野心,“阉党”余蘖要翻案的企图,崇祯皇帝对朝臣结党的忌讳,这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袁崇焕就必死无疑了。可以说,袁崇焕之死,绝不是因为他通敌谋叛,那只是崇祯皇帝的借口,袁崇焕实际上是朝廷内部权力争夺的牺牲品。

那么,袁崇焕被杀之后,钱龙锡的命运又如何呢?

袁崇焕被杀半个多月之后,六十多位朝廷大臣,专门开会讨论如何处理钱龙锡的问题。讨论的结果是,袁崇焕杀毛文龙与钱龙锡无关,完全是袁崇焕自己的责任。但是,钱龙锡作为朝廷重臣,对这种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没有及时发现,因此罪责难逃。不过,最终如何处理,一切由皇上看着办。就这样,大臣们把球儿又踢给了崇祯皇帝,这显然表明众位大臣不同意给钱龙锡定罪。崇祯皇帝看了大臣们的讨论结果之后,二话不说,立即降旨,派锦衣卫到钱龙锡的老家,把钱龙锡逮捕入京,打入大牢。大臣们的抵制,反而坚定了崇祯皇帝处置钱龙锡的决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臣们对钱龙锡的同情和支持,正是一种结党的表现,这让崇祯皇帝心里极其不舒服。

所以,钱龙锡被捕之后,有关部门在崇祯皇帝的授意之下很快就做出判决:“大辟,决不待时。”“大辟”就是斩首,而且要立即执行。罪名是:袁崇焕杀毛文龙,导致后金大军进犯北京。钱龙锡是袁崇焕的同谋。按照传统,死刑犯都是等到秋后才问斩的,这次却“决不待时”,可见崇祯皇帝要杀钱龙锡的急切心情。

杀钱龙锡的判决下达之后,执行死刑的刑场很快就准备好了,并且通知家属进京料理后事。就在刽子手正要开刀问斩的时候,突然接到崇祯皇帝的圣旨:“龙锡无逆谋,令长系。”意思是,钱龙锡并没有叛逆的阴谋,还是把他长期关押起来吧。真就像电视剧里常见的情节一样,皇帝一句话,死刑改无期了。钱龙锡死里逃生!

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出尔反尔,突然改变主意不杀钱龙锡了呢?原因说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为什么呢?因为是钱龙锡在狱中的上疏救了自己。那么,钱龙锡在上疏中都说了些什么话,最终让崇祯皇帝宽恕了他呢?钱龙锡说:“斩帅一事,袁崇焕自知专杀有罪,借临别时无心问答一语,为分过之地。”意思是,袁崇焕觉得自己独自决定杀毛文龙显然有罪,于是就把临别时钱龙锡无心的问话,拿来为自己分担责任。显然,钱龙锡怀疑是袁崇焕出卖了自己,因此在上疏中指责袁崇焕,并且为自己鸣冤。是啊,这不能不让钱龙锡怀疑,钱龙锡心想:“我和袁崇焕在他的住处的会谈,怎么会让阉党残余分子们知道的呢?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啊!那一定是袁崇焕为了逃脱罪责把我供了出去!”钱龙锡对袁崇焕的不满,表明二人之间没有默契,显然不是朋党。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皇帝就是喜欢看到大臣们之间相互争斗、彼此攻击,这样他就可以驾驭他们了。钱龙锡的态度,与袁崇焕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袁崇焕不辩解,不鸣冤,完全承担全部责任,一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样子,那就必死无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结党的最好证明;钱龙锡指责袁崇焕,并且为自己鸣冤,完全是为了洗清自己,这就是钱龙锡之所以不死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不结党的最好证明。就这样,钱龙锡通过对袁崇焕的指责,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并且将长期关押改为发配浙江定海,钱龙锡不仅死里逃生,而且免除了牢狱之苦!

钱龙锡的上疏证明他与袁崇焕之间没有结党,当崇祯皇帝明白了这一点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虽然钱龙锡死里逃生,但是袁崇焕被杀,大错已经铸成。袁崇焕的被杀,可以说是崇祯王朝的一个转折点。崇祯皇帝登基以来的上升局面从此打住了,大明王朝中兴的希望开始走向破灭。

除此之外,崇祯皇帝打击朋党的努力,还有更深远的负面影响,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就是大臣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从此公开化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宁愿看到群臣争斗,也不愿看到大臣结党的心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温体仁。那么,温体仁又为什么要利用崇祯皇帝的这种心态呢?因为他想往上爬啊!温体仁自打崇祯皇帝的爷爷万历皇帝那会儿,就是朝廷中的大臣,可以说是三朝元老了。可是,这会儿还只是个礼部侍郎,所以他太想入阁当辅臣了,却苦于没有升迁的机会。当他揣摩到崇祯皇帝的这个心思之后,觉得自己升迁的机会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温体仁利用崇祯皇帝的这种心态,可以随意攻击任何一位妨碍他升迁的人,却不会引起崇祯皇帝的反感。他公开排除异己,也不怕成为众矢之的,因为这样反而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没有结党,更加信任自己。

就这样,把钱龙锡赶出内阁之后,温体仁如愿以偿地成为内阁大学士。可是,温体仁并不满足,他还想进一步担任内阁首辅,也就是内阁成员中的第一把手,相当于过去的宰相。不过,他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得搬倒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现任内阁首辅成基命。成基命我们曾经提到过他,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当崇祯皇帝下令逮捕袁崇焕的时候,就是他第一个跪下为袁崇焕求情。这么大岁数了,即使没有什么问题,也该退休了。可是,温体仁一天也不愿意多等,在发配了钱龙锡之后,他立刻在幕后操纵一些人,开始纷纷给崇祯皇帝上疏弹劾成基命,主要说他“闭门高坐,巧为卸担”,意思是说,成基命成天坐在家里,什么事也不管,国家一有什么大事,他不是装病就是找借口推卸责任。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成基命立刻向崇祯皇帝上疏申辩,反驳这些人对他的诋毁,可是这帮子人不依不饶,成基命不下台,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成基命只好向崇祯皇帝提出辞职。崇祯皇帝一再挽留,可是成基命坚决要走。崇祯皇帝觉得实在挽留不住,就只好同意他辞职了。

可是,成基命辞职之后,温体仁并没有当上内阁首辅。显然,崇祯皇帝还有更信任的人,这个人是谁呢?他叫周延儒。崇祯皇帝为什么特别信任周延儒呢?因为,这位周延儒有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周延儒是个很有见解的人。比如,崇祯元年,驻守辽东的士兵因为朝廷拖欠军饷哗变了,袁崇焕请求补发军饷。为此,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集大臣商议,大臣们都主张动用国库。可是,周延儒却不同意,他建议说:“边关守军本来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的,可是现在却要防备这些守军了。宁远士兵哗变,要发军饷,锦州士兵哗变,又要发军饷,这样下去,镇守边关的部队都要学样子了。”崇祯皇帝问道:“那你说怎么办?”周延儒说:“现在情况紧迫,不得不发军饷,但是,总得想个长久之策才是。”崇祯皇帝听了认为周延儒说得有道理。过了几天,崇祯皇帝单独召见周延儒,问他有什么长久之策。周延儒回答说:“粮饷以粟为最好,因为山海关一带盛产这东西。所以,只要开展屯田军营中就不会缺粮食,只是缺银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骄横的武官才煽动士兵起来闹事,威胁袁崇焕。”崇祯皇帝听了周延儒的一番话,认为有道理,从此对周延儒特别器重。

与温体仁背后挑拨不同,周延儒经常当面诋毁。比如,就在皇太极越过长城,北京城告急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周延儒当着兵部尚书王洽的面对皇帝说:“王洽身为兵部尚书,却疏忽大意没有积极备战,敌军进攻时,他对军队的调度也很混乱,既不能预先将敌人阻拦在长城之外,又不能在长城之内阻击敌人的进攻,本朝历史上哪有这样的兵部尚书啊?”崇祯皇帝一听周延儒的这番话,立刻将王洽打入大牢,后来王洽死在牢里。这本来是借国难排除异己、打击同僚的损招,却被崇祯皇帝认为是不讲情面、敢说真话。

这种当着众臣和本人的面在皇帝面前诋毁别人的人,自然在朝廷中不会有什么人缘儿,大家都不愿意理周延儒,他也经常遭到人们的弹劾,显得比较孤立,这就让崇祯皇帝觉得周延儒没有朋党的嫌疑。

有了以上这三个原因,崇祯皇帝特别信任周延儒。因此,就在北京保卫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周延儒入阁了;战争结束不久,周延儒就担任了内阁首辅。

虽然,温体仁想当内阁首辅,周延儒是最大的障碍,并且要设法扳倒他,但是,周延儒对温体仁却一直挺好。他们二人曾经都是礼部侍郎,都想入阁,共同的追求使他们多次联手打击共同的政敌。温体仁入阁还是周延儒推荐的。可是,当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之后,温体仁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开始暗地里拆周延儒的台。那么,温体仁又是怎么拆周延儒的台的呢?

有一天,周延儒去看望刚刚走出大牢的钱龙锡。周延儒对钱龙锡说:“皇上很生气,对你的意见那真是太大了,你是不知道啊。我为了救你的命,可是费了不少劲啊!”不明底细的钱龙锡,对周延儒真是感激万分,简直就把周延儒当成是自己的大恩人了!

钱龙锡送走了周延儒之后,不一会温体仁也到家里来看望他。钱龙锡把周延儒对他说的话告诉了温体仁。并且一再表示感激说:“皇上生了那么大的气,不是你们几位出手相救,我怎么可能活到今天啊!”

温体仁听完这话之后,面无表情,口气十分平淡地说:“皇上压根儿就没生气!”温体仁话里有话,显然是在向钱龙锡暗示:“皇上根本就没有要杀你的意思,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周延儒救你命这回事,他是在撒谎!”

钱龙锡一听就火了:“皇上没生气,那周延儒还说救我多么艰难。他撒这个谎干嘛?”温体仁神秘地笑了笑,不置可否。

温体仁挑拨是非的水平真高明,他没有说周延儒一个不字,也没有诽谤任何人,只是告诉钱龙锡真相。可是,钱龙锡一听这话立刻对周延儒产生反感。由于钱龙锡的影响力很大,因此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朝廷内外传开了,人们普遍认为,周延儒虚伪,温体仁诚实。这个温体仁,玩起勾心斗角真的是不简单,就利用这一件小事儿,轻而易举地在舆论上先赢了周延儒一招。

当然,这种小伎俩,要想扳倒周延儒,那还差远了。为了打倒周延儒,温体仁一直在踅摸机会,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等着等着,这机会终于来了。

崇祯四年春天,三年一次的会试开始了。这会试是国家级的科举考试,一般由礼部负责人主持,可是这次会试周延儒却非要亲自担任主考官不可,温体仁立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儿。为什么呢?因为,周延儒是内阁首辅啊!按照惯例,内阁首辅政务繁忙,从来不担任主考官的。周延儒一反常规地要出任主考官,其中必有文章。温体仁马上指使自己的亲信注意观察,看周延儒究竟想干什么。

这个亲信还真没有辜负温体仁的期望,他果真发现问题。什么问题呢?这个周延儒啊,他悄悄嘱咐考官在密封卷子之前,偷看考生的封号,然后再转告给已经打好招呼的阅卷人。结果,周延儒老朋友的儿子在会试中得了第一名。

温体仁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刻指使他的亲信言官,准备上疏弹劾周延儒。周延儒马上就听到了风声,这可怎么办?周延儒知道,考场舞弊可是重罪,这要是让温体仁抓住把柄告到崇祯皇帝那儿,他可就全完了。拦住言官不让他们弹劾是不可能的,周延儒一咬牙,豁出去了,他揣上老朋友儿子的卷子就去见崇祯皇帝。见了皇上之后,他就把那份卷子呈给皇上看。好在这位考生的文章还过得去,崇祯皇帝看完之后非常满意,周延儒马上请示道:“我准备给他个第一,皇上您看呢?”崇祯皇帝顺口就答应了:“行啊!”按理说,所谓“第一”也没有绝对标准,往往是在众多考卷的比较中,选择一篇最好的。可是,崇祯皇帝只看了一篇文章,就同意给第一,显然过于武断了,这只能说明崇祯皇帝太信任周延儒了,“你说第一就第一吧!”就这样,周延儒利用崇祯皇帝对自己的信任,让老朋友的儿子成了皇帝御批的会试第一名,这事皇上已经下结论了,谁还敢说三道四,那不是自找没趣儿吗?就这样,周延儒平安渡过了考场舞弊的风波。

经过这件事,温体仁觉得这个周延儒还真得不好对付,好吧,咱们走着瞧,要想扳倒你周延儒有的是机会。果然,没过多久机会又来了。

崇祯五年,毛文龙的旧部在胶东半岛发动叛乱,占领了登州城,活捉了登州巡抚孙元化和他手下的所有官员。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立刻召集大臣们,想办法应对这场危机,可是温体仁提不出任何有用的解决方案,却利用这个机会指使他的亲信弹劾周延儒说:“这场叛乱虽然是毛文龙旧部发动的,实际的支持者却是巡抚孙元化,孙元化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贿赂了周延儒,从而得到周延儒的支持。因此,周延儒才是胶东半岛叛乱的罪魁祸首。”本来这个罪名就很牵强,再加上,崇祯皇帝非常信任周延儒,不但不理会言官的弹劾,反而把弹劾周延儒的言官连贬三级,以示惩处!温体仁的阴谋又没有得逞。

崇祯皇帝如此地信任周延儒,这就让周延儒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了,为人越来越骄狂,行为和言语也就越来越不谨慎了。本来周延儒这个人,打小就比较张狂。据说他四岁的时候,他爷爷背着他到街上去玩,见到前朝内阁首辅的牌坊,就问爷爷说:“他做了宰相把牌坊竖在这里,那我以后做了宰相,牌坊竖到哪里呢?”他爷爷一听孙子这话马上骂道:“你年幼无知,不许胡说八道的!”便匆匆背着周延儒离开了牌坊。还就真让他自己说准了,周延儒还真当上了内阁首辅。不过,他当上内阁首辅之后,就更加骄狂了。有一天,周延儒对身边的人说:“我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羲皇”就是伏羲,周延儒说崇祯皇帝不过是“羲皇上人”,意思是说崇祯皇帝就像受祭祀的祖先一样,是一个牌位。这句话让温体仁听说之后,立刻指使他的亲信言官上疏弹劾周延儒。崇祯皇帝一看这份上疏不禁勃然大怒,可是又不大相信周延儒敢这样说,因此立刻把那位上疏的言官叫来追问:“这话你是从哪听来的?”这位言官马上找来了当时在场的三四个证人。这下崇祯皇帝相信了,周延儒也无法抵赖,只好向皇帝提出辞职,皇帝立刻批准,就这样周延儒终于被温体仁扳倒了。

扳倒了周延儒,温体仁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内阁首辅,按理说,应该满足了吧?可是,温体仁却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和不安。为什么呢?因为,崇祯皇帝有个特点,很难长时间地重用一位辅臣。他在位十七年,前后共换了五十多位内阁成员,十九位内阁首辅,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在温体仁之前,已经换了近三十名内阁成员,四位内阁首辅了。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内阁成员在位久了之后,结成朋党。

崇祯皇帝这样做的结果,造成内阁成员人人自危,只是谨小慎微地设法保住自己的地位,而缺少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内阁成员全由这样的人组成,这内阁便失去了积极进取的锐气,整个崇祯王朝也就只能走下坡路了。温体仁深知崇祯皇帝的这个特点,所以,自从当上了内阁首辅之后,他就开始想尽一切办法维护自己的地位。

其中一个办法他经常采用,什么办法呢?装病!只要有言官弹劾他,他一定会装病,以避风头。他老是这样做,崇祯皇帝对他也就有些不太满意了,因此又一次动了更换内阁成员的念头。以往更换内阁成员都是通过“推举”,也就是由现任内阁成员和各部尚书提出候选人名单。可是,有一天,崇祯皇帝突发奇想,出题考试!朝廷各部门的官员只要够条件都有资格参加考试。考试的那天,除了在家装病的温体仁之外,所有的内阁辅臣及各部的尚书都到了,参加考试的官员也准备就绪。考试题目很简单,就是让每人写一道奏疏。

可是,到了第二天,崇祯皇帝一看交上来的试卷,不由得一愣:“嗯?怎么没有文震孟的考卷呢?他怎么没有参加考试呢?”负责考试的官员一听,赶紧派人去打听,一问才知道,这位文震孟根本不愿意入阁,借口有病没有参加考试。崇祯皇帝心想:“既然如此,我也就不管那么多了。”他立刻命令吏部,调阅文震孟的档案。吏部马上将文震孟的档案呈给皇上。几天后,崇祯皇帝做出决定:任命文震孟为内阁大学士,立刻入阁。大家觉得纳闷,不是要通过考试选择入阁人员吗?怎么,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没戏,而这位不愿意入阁,借口有病不参加考试的文震孟,却被提拔为内阁成员了呢?显然,这考试完全是幌子,崇祯皇帝就是想要绕过众位大臣的推举,直接提拔文震孟入阁。当然,这也是崇祯皇帝打击朋党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通过大臣们的举荐,总是难免人情关系。那么,这位文震孟是什么人,皇帝为什么这么喜欢他呢?

这个文震孟,是天启年间的状元,人很有才华,学问也做得非常好。当年因为上疏弹劾魏忠贤,被贬为普通百姓。崇祯皇帝上台之后便请他给自己讲课。这样一来,文震孟就成了崇祯皇帝的老师。文震孟不但课讲的好,而且为人非常正直,经常在讲课的时候,提醒崇祯皇帝,小心阉党余孽翻案,抨击朝中大臣的一些恶行,对崇祯皇帝管理朝政很有帮助。因此,崇祯皇帝就想提拔他进入内阁,帮他打理朝政。可是,如果按照老方式推荐,像文震孟这样耿直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官场上,是很难被推荐上来的。于是,崇祯皇帝就想出了考试这招。可是,这个文震孟却偏偏没有参加考试,因为他根本不想入阁。崇祯皇帝只好硬着头皮,破格提拔他。这样一来,崇祯皇帝就把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给涮了。

在家养病的温体仁,一听说崇祯皇帝破格提拔文震孟为内阁成员,这病一下就全好了,马上跑到内阁上班来了。温体仁干嘛这么紧张呢?因为,温体仁太了解文震孟的本事了,文震孟的入阁让他感到巨大的威胁。那么,这个文震孟到底有多大本事,面对文震孟的威胁,温体仁究竟如何对付呢?我们下回再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党争:温体仁、钱谦益与袁崇焕
节选自:【从万历到永历· 温体仁独斗东林党】
崇祯帝刚愎自用活剐袁崇焕
“抓阄”组内阁,崇祯咋想的?
崇祯皇帝薄情寡义,如此用人明朝怎能不亡?
明亡清兴六十年34阉孽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