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铁律被谁打破 明朝宦官擅权乱政从谁开始

朱元璋坐上大明王朝龙椅后,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鉴戒,曾深有感触地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因此他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臣帽服,官阶不得超过四品,各级官员不得与宦官公文往来等等,还铸铁牌于宫内,高约三尺,上铸“内官不得干预政事”八字,以示震慑。洪武四年(1371)五月,有个宦官因久侍内廷,仗着老资格,议论政事,结果当天就被朱元璋打发回老家,下令终身永不叙用。

至惠宗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四朝宦官未有干政,或者说虽然宦官们或多或少干了点政事,但并未对朝政产生决定性影响。直至英宗朱祁镇一朝,出现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能够左右朝政的宦官——王振,而且王振不但自己干预朝政,而且直接向太祖朱元璋关于“内官不得干政”的铁律宣战,是他把朱元璋在宫内竖的铁牌携去。

王振能够突破开国皇帝定的戒律,究其成因有三:

第一,明宣宗朱瞻基打开了宦官参政的潘多拉魔盒。宣宗之前,司礼监不过是负责管理内廷宦官和宫内事务的一个机构,而且受到很多制约,并没有太大权力,太监只能做打扫卫生、上传下达的事情,关键一条就是限制宦官识字。宣宗朱瞻基首先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戒律,之后就让秉笔太监开始记录自己的口谕并传给内阁及六部,实际上司礼监已经进入权力运行中枢,甚至在皇帝心目中已经成为与内阁抗衡的权力机构,一旦内阁不按皇帝的旨意办事,皇帝完全可以另起炉灶。

第二,明英宗朱祁镇对宦官王振超乎寻常的宠爱和依赖。王振原来只是英宗父亲宣宗朱瞻基在东宫时的一个太监,后来英宗为太子时,王振寸步不离这位当朝的太子、未来的皇帝,以至于英宗即位后就任命王振为司礼太监,并经常称他为老师,估计王振没有少给英宗出主意。英宗对王振可谓宠爱有加、言听计从,当太皇太后因王振干政欲杀其时,英宗连忙跪地求情;为了王振的面子,英宗可以违背祖宗定下的“宫内太监不得与外廷一起参加宴会”的规矩,破例要王振参加廷宴,进而得到百官的礼遇。王振在治国上没有什么大本事,但一些小本事还是有的,特别是当时英宗还是一个九岁的小毛孩子,哪里识得王振的“长线”,所以对王振是越来越相信、越来越依赖,以至于王振以周公自喻,英宗并没有什么意见,相反,也许在英宗的心里,王振就是周公那样的人物。从历史上来看,皇帝对宦官比较信任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些宦官从小陪着皇帝长大,在皇帝看来父亲和母亲都没有这个身边的老奴亲。

第三,制约宦官王振干政的力量越来越小直至基本消亡。英宗九岁即位,上有太皇太后总揽全局,还有英国公张辅、尚书胡滢(音)以及当时著名的“三杨”(西杨杨士奇、南杨杨溥、东杨杨荣),以上六人在,王振还不敢胡来,特别是太皇太后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当王振办坏事的时候,太皇太后可以直接安排女官拨剑斩他。但后来太皇太后一死,王振便没有了什么忌惮,特别是三杨死后,又没有推出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王振就胆大妄为了,当然这一切的根本在于皇帝英宗对王振的信任。

王振得到了英宗的信任之后,不能说他不是真心为了英宗,只是因为此人治国理政能力实在太差,在宫中玩玩阴谋尚可,真正要安邦理政比起那些正儿八经科举进来的人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在他协助英宗理政的时间里干了三件影响很大的坏事,直接决定了大明王朝的走势。

第一件坏事:扰乱朝纲、打击异己。对于王振这个久居深宫、见惯了宫斗的宦官而言,最大的本事就是整人,而且把整人发挥到了极致。他为了掌握军权,可以擅自改变圣旨,提拔自己的人为武臣中的第一号人物;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可以抓住在外征战的将领的“辫子”往死里整;他为了打击异己,把一众官员或整死、或发配充军、或罢免。凡是讨好他的,他都尽力提拔;凡是他手下的人,可以胡作非为,钦天监正彭德清与他一党,彭为了打击看不起自己的同乡刘球,在王振面前讲刘球的坏话,王振直接置刘球于死地;他的义子抢人家的小妾,不但把人家搞家破人亡,还把秉公办案的薛宣(音)放归田里,这个薛宣(音)本是他的同乡,当年由杨士奇推荐,王振兴欲与之结党,奈薛根本不鸟他这样一个阉货。驸马都尉只是骂了一下一个家里的太监,就被王振认为是看不起太监,把这个驸马下了狱,由此可见,王振这样的阉人,心里的阴暗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

第二件坏事:擅自兴兵,得不偿失。当年朱元璋的义子沐英平定了云南及缅甸,收降了首领思伦发,但思伦发死后,儿子思任发到处征战,开始侵犯云南的麓川一带。王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树立自己的军威,在朝议中力举大军平叛,但未等大军到达云南,思任发连忙上书乞降。本来这云南边陲的小叛乱对于大明朝而言不过是一个疥癣之疾,凭云南沐家的力量完全可以摆平,但王振派出了中央军将领方政并不愿意,也不听从沐家的意见,执意进军欲一举剿灭思任发,不料思任发被激怒之后,反而击败了方政。击败方政之后,思任发再度向朝廷谢罪乞降,但王振又不同意,再度兴兵十五万进剿思任发,双方互有胜负,这场仗一打就是十四年,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三件坏事:怂恿亲征,进退失据。麓川一役之胜,让王振更加得意忘形,当得知瓦剌部进攻边陲时,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怂恿英宗亲征,在他看来,打败瓦剌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个宫中之人哪里知道战场的残酷。其实英宗率部五十万亲征瓦剌完全可以不败,只是他所托非人罢了。此刻的王振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已经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在英宗被俘之前,他们有很多次机会避免失败,但都被王振错过了。他想邀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以此显摆自己的能耐,所以他安排大军绕道自己的家乡;后又怕行军践踏家乡的农田,进而调整行军路线,这简直就是拿军政大事当儿戏。而当瓦剌军追赶的时候,又舍不得辎重细软,在土木堡白白等了几天。就这样,英宗皇帝被这个完全没有军事指挥能力的宦官带着在土木堡等瓦剌来俘虏,可怜英宗皇帝为自己御驾亲征的一厢情愿过出了惨重的代价,可怜五十万大军稀里糊涂地一败涂地,可怜老臣张辅等一干名将贤臣或战死或被俘。虽然最后护卫将军樊忠一锤击杀了王振,但对于战事已经于事无补。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它不简单是军事斗争的失败,最核心的问题是宦官干政的地狱之门已经打开,自此以后宦官干政祸国比比皆是;最麻烦的问题是接下了明朝会出现两个活着的皇帝,而且为此斗得不可交!

朱元璋虽是天下英主,但他管不了后代的昏庸,最是铁打的规矩,如果不遵守也只是一个纸扎的牌牌。王振是明朝第一个擅权乱政的宦官,但不是最后一个,大明王朝就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昏君、阉货的接力中走向灭亡。

现在再来看看当年朱元璋当年对司礼监以及宦官多么睿智的判断:“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大意就是,宦官中千百人中好人没有几个,而坏人却是大多数,如果用他们作耳目,就会变成聋子、瞎子;如果视他们为心腹,则会成为心腹之患;管理这些宦官,只能让他们畏惧刑法,千万不能让他们立功当官。换句话说,宦官永远是宦官,千万不能让他们得势,用他们会坏事。这么精辟的论断,为什么他的儿孙后代不记得呢?

相比于明朝,清朝关于这方面可做得好得多,清朝最著名的太监,也只有末世的安德海和李莲英,但安德海居然被山东巡抚丁宝箴先斩后奏,慈禧太后也没有说什么;至于李莲英,只是贪腐了一些,要说干预朝政他还真没有这个本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崇祯刚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他是有文化的太监,只因太嘚瑟,差点把大明玩残
中国史上最大的卧底
明朝历史人物——王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明代权阉为什么依然这么多?
国贼还是忠臣,明英宗复位当年为何要急着祭奠祸国大太监王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