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张居正(9)辉煌的起点:中进士入翰林院

1540年,十六岁的张居正刚刚考上举人,他的祖父张镇就被辽王陷害去世。因此,次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会试,张居正没有参加。

一晃又过了三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虚岁二十的张居正,怀着对自己学问的信心,和经世济民的伟大志向,走向会试考场。

他是十二岁当秀才的天才儿童,他原本应该十三岁就成为举人。如今,投身全国最高级别的考试,博取一个会元,甚至当上状元,也不该是什么特别难的事儿吧?

结果,他落选了。

这一次,可和七年前乡试落选不同。没有另一位顾璘来刻意关照。自视才华甚高,进士手到擒来的天才张居正,在会试中实实在在落榜了。

后来,张居正自己分析了落榜的原因。

他说,自古以来,读书人一直面临着两条道路的分歧:或者是追求“古风”的经典之道(也就是为做学问而读书),或者是结合当代现实,研习切实可行的路径(说白了就是针对科举的应试教育)。多数人只能在二者选一,只有极少数“绝世之才”才可能两者融会贯通。

而我自己呢,因为很小的时候就取得了秀才、举人的功名,自以为高人一筹,便生了野心,想来将古今之道兼而得之。于是我抛弃了原本自己烂熟的今世学问(应试教育),专心去研习古典。结果三年下来,古典的东西还没咂摸透呢,反而把过去的学业荒废了不少。现在看当时,真是可笑啊可笑。

按张居正这总结,是因为自负才情,想一举囊括古今,结果在短短三年中贪多嚼不烂,反而成了狗熊掰棒子,两头落空。其实这种事儿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发生过。曾经年少爱追梦,大家都为了理想而奋战,但真正要把理想实践,很多时候还需要先适应社会,打拼出一片基础,然后才能借此腾飞。

其实往更高的地方说,这事只说明了一个道理:考场无常胜将军。

毕竟是全国最高级的考试,考取了便是大明帝国的栋梁之才。数以万计的读书人,每三年的会试,也就录取这区区的三百人,这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在浴血PK。纵然张居正天资过人,落榜也太正常了!

看看这一年把张居正挤下去的会元们,虽然多数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倒也有几个狠人。比如明朝著名文人,“后七子”之首的李攀龙,还有曾抗倭保蓟,推举任用戚继光、俞大猷的著名将领谭纶等,都是这一科出的。

落第的张居正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回到家乡,再行备考。这一次,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实力,捡起荒废不少的旧日功课,昼夜不息,殚精毕力地刻苦攻读,颇有些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味道。

又是三年之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张居正再次踏上进京赶考的征途。这一次,他摈弃了不可一世的骄傲,认真扎实进行了三年的储备。

张居正毕竟非等闲之辈。李士翱,顾璘等人的眼光并未看错。端正了心态,张居正首先在会试中一举通过,接着又在殿试中表现突出,以全国第12名的优秀成绩,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并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实习。

在当时,翰林院便是内阁官员的预备役培养班子,据统计明朝一百七十多位内阁宰辅大臣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出自翰林。成为庶吉士的张居正,已经隐然拿到了进入朝廷中枢的参选券。

庶吉士和翰林院

翰林院是明代学术味道很浓的一个政府机构,负责管理礼制,编修史书,拟定文件,以及考议制度,详正文书,为皇帝讲课等。同时,内阁大学士往往都是出自翰林院,因此翰林院官员品级虽低,却是前途无量。明朝考取的进士,大多数是立刻到吏部报到做官,而少数较为优秀的则进入翰林院实习,称为庶吉士。

这一年会试,主考官是孙承恩、张治,推荐张居正的“房师”则是陈以勤、吴维岳。殿试状元是李春芳,同科的进士们,还有殷士儋、王世贞、汪道昆、王宗茂,吴百朋、刘应节、王遴、殷正茂、凌云翼、陆光祖、杨巍、宋仪望、徐栻、杨继盛等。这些名字日后都能在历史上留下轨迹,可称是人才鼎盛的一届。

而张居正,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目的一颗明星。虽然他的光芒要完全绽放,还要等待一段岁月。他虚岁二十三,不过等于当代大学研究生,却已成为帝国的候补官员。

图:翰林院旧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进士、庶吉士和翰林有什么区别吗?朝考和散馆又是什么考试?
[转载]明清科举之会试、殿试、朝考
少年张居正的家庭,原来只是一个寒伧的家庭
余有丁故里--岐阳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小辞典3
《清实录》科举与学校史料(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