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父母最舒服的照顾,是让他们做自己

最近,朋友小月又开始跟父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

在小月离家独立求学、工作又结婚后,他们其实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在一起长期生活了。因为小月孩子的出生,父母从老家来到了大城市,和他们住进了一套并不大的房子。

天伦之乐是一方面,而种种生活习惯上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了。

妈妈节俭惯了,一辈子习惯把剩菜热了又热,每次看到饭桌上热过好几次的菜,小月都忍不住要说几句:这菜还吃什么?

给妈妈买的新衣服,她都留着不穿,每天穿着洗得发旧的衣服不说,出去散步还不时捡旧瓶子回家囤着,家里的阳台快成了废旧物品回收站…… 

围绕着这些琐事的大吵小闹,少不了每天都要爆发好几次。好几次妈妈一气之下要回老家,一看孙子没人照顾,女儿劳累辛苦,她就心软了。

而小月在心里更恨自己“无能”,不能让父母高兴,也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平衡两代人的生活方式。

01

子女内心想对父母说什么?


每年过年,都有在家里无法呆够一个星期,就想回城里上班的年轻人。

催婚、催生、催考公务员……表面上年轻人抱怨的是这些,但说到底,是两代人价值观根本不同,却拼命“想要把你的不同,变成我的相同”。

可是,年轻时我们抱怨父母,成年后在和父母相处这件事上,荒谬的是,我们也在犯同样的“错误”。小月总是对母亲说:

剩菜吃了对身体不好,你为什么这么固执?

留着那么多废品干什么,咱家不需要靠废品换钱。

她认为自己说的都“有道理”,而且也是在“尽孝”。我问她,你到底是无法忍受这么“节省”的生活,还是父母?

她想了想,说:

这不应该是我父母该过的生活。想到他们过成这样,我有一种没有照顾好他们的感觉。

当别人的父母退休后潇洒地去旅游,她就想起自己连新衣服都舍不得穿、剩菜热三遍还要吃的父母。他们一辈子没有享受过生活,她既心疼,又“愤怒”。

当我让她察觉“愤怒”背后是什么的时候,她控制不住激动地说:

我长大了,我不再是他们以前的那个女儿了,我想当一个孝顺的女儿,想回报他们,带他们走出过去的旧生活,可是他们从来不“配合我。

她最怕的是没有照顾好父母,所以才频频对父母的生活指指点点。

其实,中国人这种孝顺的道德压力最大。父母生活在一堆旧衣服和剩菜里,你首先感觉是自己没有尽到子女义务一个“孝顺的孩子”,首先不能让父母处在不健康食物和家居环境中。

这样被“孝顺”的无意识套住的女儿,其实也还是一个一直想要得到“肯定”的小姑娘。这种“愤怒”可能更多的是针对自己:

  • 为什么你们不能配合我,让我达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 为什么不能肯定我一次?

  • 我已经超越了你们,能给你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你们不知道吗?

  • 为什么你们非要守着我拼命逃离的“旧生活”呢?

我已经长大了,你们看见了吗?

02

为什么子女一直想“战胜”父母


成年后,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其实发生了权力反转。权力从父母那边,转移到了子女这边。

小月常常对父母说“你年纪大了,我来照顾你,你要听我的”,父母成了“被照顾的对象”,这时候,父母的“听话”变成了孝顺关系中的第一需求。

可一旦关系成为这样,对父母的“照顾”,就反而成了“战胜父母”。

因为我们只有先“改变父母”的生活习惯,才能完成照顾他们的任务。有时候甚至会忘记“照顾”,变得只想“改变”他们。多少子女在和父母“死磕”中生活,就如小月。

小时候,妈妈非常节省,小月清楚地记得初一联欢会,班里每个女孩都穿了新衣服,只有她没有。

妈妈拿了一件姐姐半新不旧的裙子给她穿上,还告诉她“女孩不要那么注重外表,要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她当时的愤怒还在。

而小月,如今也在用这种争吵和“逼迫”的方式,试图让妈妈看到“她从来不承认的生活方式”——比省钱更重要的是“快乐”。

她潜意识里,是想让妈妈道歉,让妈妈承认:是啊,应该学会享受生活而不是节省,我错了。

小月跟妈妈太像了,过去,妈妈没有尊重过她的感受,现在,她也完全不想考虑妈妈的感受,而要“改变”她的想法。这也是多数人的经历:

小时候我们都曾感受过大人给孩子的“压迫感”,成年的我们,则对父母说“年老的父母就应该听儿女的话”,借着这句话我们将那时候的无助都还给了父母。

说白了,围绕着两代生活方式不同而展开的战争,其根源就是我们互相缠绕在一起的亲子关系。

03

一代又一代相爱相杀的家人

我们不能代替父母承担他们的人生课题。

当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拉开距离,把他们的人生课题还给他们自己,我们才能在跟父母争吵和死磕之前,去考虑父母的“需要”。

问题就是,两代人的人生课题是互相想要为对方负责。这件事小月在自己的育儿中也有新的体会。

一次在早教中心,早教老师告诉小月,发现她的孩子即使在安全的空间里,也不太敢自己去探索周围的玩具,反而会频频回头看妈妈的方向。

她问小月,是不是在家里经常因为怕危险,而常出手代替孩子拿玩具、玩玩具。小月想了想,点了点头。

早教老师说,其实不必要这样做,只要确保安全,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自由探索,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妈妈的功能就是确保他们的安全。

早教老师的提醒,也让小月陷入深思。她感觉自己不断想要出手“帮助儿子”的做派,其实像极了自己小时候和妈妈的关系。

因为她小时候,无数次也是这样被妈妈这样“帮助”着长大,在被允许发展出自我前,把非常多的“为你好”一股脑塞给你,然而,这种安全感其实是妈妈需要的,不是孩子需要的。而且现在,她也正在以同样的方式,“照顾”着自己的父母。

可以说,我们对父母的承袭比想象的大,他们是我们无意识里的客观存在。我们今天对父母的方式,也可能是小时候他们对我们的方式,而这个方式,也会变成你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什么时候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沟通,什么时候我们就学会了爱与尊重。而所有控制别人的人,也在反向被控制,囚禁着自己。

04

成年后,如何与父母再次亲密起来

最难做到的是,和父母真正拉开心理距离,再也不评价他们的生活,学会对父母的生活方式放手。

小月的妈妈依然每天在重复着自己的“旧生活”,小月试着忍下对妈妈对所有“责备”。

一开始,妈妈还是很怕女儿,把剩菜放在厨房里偷偷地吃,把捡回来的旧瓶子到处藏。后来小月干脆给妈妈买了一个大的置物架,放在阳台上给她放所有的旧物品。妈妈这才慢慢放下戒心。

小月不再劝说妈妈改变任何生活方式,而是在聊天中关心他们在这里生活的感受。

结果,在一次去商场购物的时候,妈妈首次对女儿想给她买新衣服的提议表示认同。这种关系的缓和,也很好理解,因为谁都喜欢被肯定,被理解,被看到。

被改变的人其实是出于警惕心,才有了捍卫自己的行为。一旦你不“攻击”他们,他们就能自己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意,并且能够自发开始行动。

实际上,再次亲密起来也并没有那么难。面对你三观不合的父母,真正要改善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看待这件事的视角。

当我们在内心为亲子关系松绑,我们就一定能够在现实中为更好的亲密创造空间和余地。

作者:蘑菇姑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女不妨换种方式跟父母说话
如何让啃老族独立生活 父母应该学会对子女说不
成年子女如何与父母保持独立又亲密的关系?
认知:关心儿女的恰当方式,你知道几个?
三十岁后,为何还是频繁与父母发生冲突?
子女一定要让父母痛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