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佳问哭小S:越活越轻松的人,字典里都划掉了这两个字

最近,小S出现在一档慢生活的综艺《小姐姐的花店》里,她和宋佳、欧阳娜娜,一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经营一家花店。

花店还未正式营业,小S就在和宋佳的一次无意间聊天中,坦言:“我真的对自己很没有自信”,并质问自己:“到底我会什么?”

整期节目都在调侃自己“大牌”、是“老一辈艺人”的小S居然会问自己:究竟我会什么。怕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的。

宋佳听她这么问自己,说:“你难道不知道自己很会主持吗?”

没想到小S回她,“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很会主持。”

这已经不是小S第一次暴露自己的自卑,之前,小S深夜喝醉,就曾在视频面前,哭着问粉丝:“我究竟何德何能,得到你们这么多的喜欢”?

我们眼中的小S,是古怪精灵的主持人、是女神、是巨星。优秀如她,早已靠自己的努力,站稳一线女星位置,却自卑地以为自己“什么都不会”。这听上去不可理解,却并不是个例。

我们通常会认为,优秀的人理所应当自信,不优秀就会自卑。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像小S一样,无论多么努力,做得多么优秀,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呢?

“你们都说我很好,可我感觉不到”

读书的时候,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同学,每次考试结束,他看起来比谁都沮丧、捶胸顿足、懊恼不已,任谁看到,都觉得他,一定考得很差。

但是,每次成绩公布,他都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种人活得虚伪、不真实。可是,对于他自己来说,确实真心觉得自己没有做好。

记得曾经,我和一个来访者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来访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成绩非常好,在国内最好的大学读书,人长得也漂亮,是那种很淡雅、很舒服的美,还是学校的辩论队队长、古琴队队长。

总之,是旁人艳羡不已的模样。

但是,就是这样的女孩,在咨询中,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我说:“你成绩很好”。

她回:“可是,我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考到这个成绩,别人看起来都比我轻松、都比我聪明。”

我说:“你很漂亮。”

她回:“我有黑眼圈、腿也不够长”。

我再说:“你除了成绩,辩论也很好,你是辩论队队长。”

她回:“是上一届队长,找不到接班人,才找到我。”

……

在咨询室里,听她一句句反驳所有夸奖的我,像极了坐在小S面前的宋佳,竟有些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对方,你究竟有多好。

因为再多的语言都代替不了对方的感受,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个失败者。每一个与世界相处的方式,都是由他感受到的世界决定的,与事实无关。

一个人的失败感,从何而来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都是由他早年的生活模式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他童年期就确定下来了。

而在这段时间,最有可能参与他生活,并使他形成某种生活风格的,必然是母亲。

有两种教养方式,最容易让孩子产生失败感。

一种是严苛的母爱。

所谓严苛的母爱,是指母亲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且鲜少表扬或者不表扬。

比如,许知远对话姜文,问他:“你这么多年,面对的最重要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想了想说:

“我和我妈的关系,我很想跟她处好,但怎么都处不好。

我给我妈买房子,也没觉得她高兴,而且她也不去住;我考上中戏,觉得她该高兴了,把通知单给她看,她看了一眼,‘啪’扔一边说‘你那一盆衣服还没洗呢!,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高兴。”

所以,成年后的姜文,哪怕事业有成,活成千万人羡慕的样子,都始终觉得自己在母亲面前是失败的。

以上,我们谈到的都是明明很优秀,却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会,他们的失败感,只来自感受,与事实无关。

另一种,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习惯叫做“废柴”的人生。这类人,在生活中,或者至少在大多数人眼中,可能是真的失败。

这种失败感的来源,很可能是母亲的溺爱。

被溺爱的孩子,因为习惯了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助,习惯了依赖。但是,真实世界里,不会有谁像“溺爱”他的母亲那样随时待命,所以,它的世界似乎也满是失败。

阿德勒曾经精准地描述被溺爱的孩子的心理感受,他说:“被宠坏的孩子,一旦走出了他的生活圈,就会觉得随时受到威胁,感觉就像在草木皆冰的敌国,神经永远紧绷着。”

原本就害怕面对真实世界,每一次与世界的接触都小心翼翼,一旦遇到一点不好的反馈,就往回撤退,结果就是,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少,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小,只觉得在母亲身边最安全。

然而,哪怕是一退再退,退回了有母亲照顾,最不易感受到“失败感”的状态,他的内心也一定是矛盾和挣扎的。

充满“失败感”的人生,有解药吗?

不管你的“失败感”是从何而来,都应该学着从“失败感”中走出来,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真实世界。

有两个建议:

第一,学会与人合作。之前在《奇葩说》里,罗振宇讲过一段话:

“中国的学生都是考场上考出来的,所以,进入职场以后,也带着考场思维,以为领导给他交代的每一项任务都是在考他。

但是从考场到职场,最大的变化,就是任何考试,你都可以去抄,这个变化,叫合作、叫协作。”

我很喜欢这段话,其实所谓“失败感”,常常是从与他人的比较中得来的。

可是,生活中除了比较、还有合作,如果小s去跟蔡康永比谁主持的好,就很容易感受到失败;

但如果她想着怎么和蔡康永合作,取长补短,想着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主持的整体效果更好,便不会被“失败感”过多地侵扰。

我们每个人都有优劣势,如果单打独斗,被挫败的机会就会很多,但如果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样也会大大减少“挫败”的几率。

这并不是教你学会依赖别人,而是希望你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原本就是微薄的,我们应该学会,伸出手,把别人邀请进自己的生命里,一同创造一些惊喜和成就。

第二,换一种思维,把每一次“失败”当作“体验”。

“失败”是相对“成功”而言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越长大,就越会明白,生活中发生的 大多数的事情,谈不上“成功”与“失败”,只是体验。

  • 分手算失败吗?当然不算。你只是体验了一段感情从开始到消亡的过程而已。

  • 辞职算失败吗?当然不算。你只是体验了在一个公司从适应、到熟悉、再到需要更适合自己的平台的过程。

所以,当你试着把“失败”这个词从你的人生字典里移除,而把每一次所谓的“失败”用“体验”替换。

你会以一种更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并能从众汲取营养。让这些体验,成为你日后应对这个世界的能量,而不是沉溺于“失败感”中不可自拔。

一个人的成长,终究会面对很多很多事,好的或者坏的,甜的或是苦的。

可是,这些事情,会随着时间转化成另一种味道,好的可以变成坏的、甜的可能化作苦的。

所以,别那么着急定义自己的“失败”。

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用“体验”的视角看到生活。

你会发现,生活中,哪有什么失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蒙】宋佳娣《难忘的小学生活》指导教师:邵彩虹
当年拒绝北大,宁可贷款百万也要上哈佛的寒门女孩,过得怎样了?
生活的道路要靠自己走
《说出你的故事》20140805 王姬曾要求女儿成绩全A 女儿退学宋佳很震惊
专访《拆弹专家》宋佳:和刘德华谈恋爱谁会拒绝!
风平浪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