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妈,你到底要我死几次?”| 不孝,是我做过最正确的事
     
    我加的一个宠物群里有人问:怎么看待父母老想控制自己?
     
    起因是,她从小就非常喜欢猫,今年她新养了一只小猫咪。
     
    但她妈妈老是叫她把猫卖了、扔了,说又脏又多细菌,又不会抓老鼠,有什么用?
     
    一知道她买零食给猫吃,她妈妈就骂她:“你钱很多吗,还花钱养畜生,怎么不见每个月给点钱我花?”
     
    以前她在家养的几只猫,有的被她妈妈偷偷卖掉,有的被送人,有的被扔了。
     
    更让她迷惑的是,她妈妈现在也养了猫,却仍在逼她把猫扔了。
     
    而且,她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妈妈还像管小孩子一样管着她,说什么都要听,不听就说她不懂事,不孝顺,叛逆。
     
    她不懂,“为什么要把我当小孩子,为什么我的想法一点都不重要的?”
     
    父母的控制欲,常常让她忘记,自己其实是个活生生的人。
     
    为什么父母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做尽了伤害孩子的事?
     

    多少父母,握着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第N次自杀,第N次被妈妈“复活”的初三学生小伟,绝望地问,
     
    这是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个单元《妈妈的遥控器》里,让我最窒息的一幕。
     
    小伟妈妈离婚后,就把小伟当成了她的唯一。
     
    对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听话,努力读书考大学。
     
    一旦成绩考砸了,就发疯似的质问他:
     
    “妈妈是为你好,你怎么都不会想呢?”
    “妈妈花这么多钱让你读私立学校,你为什么不能争气一点?为什么不替妈妈多着想一点?”
     
    有一次,小伟妈妈意外从陌生人那里,得到了一个可以倒转时间的遥控器。
     
    如果小伟不听话,只要按下按钮,就可以让小伟回到过去,重新经历一次当天的事情。
     
    小伟只有做出和妈妈想法一致的“正确”决定后,人生才可以继续往前走。
     
    小伟想偷改成绩单,骗她去毕业旅行,就让他一直重复过同一天,直到他修正错误,打消改成绩单的念头。
     
    小伟成绩不好,就让他在辅导班的同一天重复过10次,理由是:上一次课不懂,上10次,总该懂吧。
     
    小伟一反抗,就变15次,20次……
     
    她让小伟一遍遍承诺:
     
    我一定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不会让妈妈失望。
     
    妈妈想用这个遥控器,控制小伟的人生。
     
    这个故事设定虽有科幻的夸张成分,但对孩子以爱为名的控制欲,却真实得可怕。
           

           

    在父母控制下成长的孩子,
    自我逐渐被阉割

    一开始,小伟依然有反抗的自我意识和行为。
     
    但,都被妈妈的遥控器摧毁。
     
    被逼到窒息的小伟,认识了一个在自由开放的家庭中成长的女孩。
     
    她父母不会逼她做任何事情,母亲会给她染头发,父亲会陪她疯玩。
     
    在和女孩相处的过程中,小伟找到了久违的自由与快乐,慢慢发展成初恋。
     
    那是他生活里重新出现的一道光,是希望。
     
    可还是被妈妈发现了。
     
    她拿出遥控器,逼小伟分手。
     
    小伟不断哀求妈妈不要按遥控器,否则会恨她一辈子。
     
    妈妈毫不犹豫地按了。
     
    当他醒来,初恋女友和他变成了陌生人。
     
    他的世界,再次灰暗。
     
    在妈妈的控制下,他不能有毕业旅行,不能有朋友,不能有兴趣爱好……
     
    任何精神出口,都没有。
     
    这无异于精神死亡。
            
           
    他想到了自杀。
     
    可小伟用尽各种死的方式,都被妈妈用遥控器“救”回。
     
    最后绝望地问:“妈,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妈妈听到这句话,却说:
     
    “你是我生的,你是我养的,你不可以有这种想法。”

    “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才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背后一阵发凉。
     
    因为爱孩子,所以要控制他,占有他。
     
    因为爱孩子,所以一次次用遥控器把他的自我阉割,最终驯化成一个只能按照妈妈的意愿活着的儿子。
     
    这次之后,小伟没有再自杀了。
     
    他已经习得性无助,因为无论作何抗争,都没有用。
     
    只能在妈妈的控制下活下去。
     
    他听妈妈的话,按部就班地读书、考大学、工作,成为妈妈眼中的骄傲。
     
    但只有他知道,妈妈以爱为名的控制,早已把他“杀死”。
           

           

    “你以为我只有一个遥控器吗?”

    在父母控制下成长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反抗和服从的内心冲突中煎熬着。
     
    令人更惊恐的,是成年后的小伟再一次反抗,终于偷到了妈妈的遥控器时,妈妈说的那句:
     
    “你以为我只有一个遥控器吗?”
     
    是啊,父母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太多了。
     
    “我妈喜欢偷看我的日记本,然后怪我矫情,无病呻吟。”
    “我都 30 岁了,我爸妈还不给我锁房门,我跟他们吵,他们把我房间门锁敲掉了。”
    “我换了个黑色动漫头像,被我妈夺命连环call,让马上改个吉利的。”
     
    这就是很多中国孩子的成长历程。
     
    如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写:
     
    “我们若是有闲情,坐下来计算一下,一个孩子在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 

    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更难过。

    吃的,拉的,哪一件事不会横受打击?要吃的偏偏夺走,不想吃的苦水却会拧着鼻子灌。生理上的节奏都说不上自由,全得在别人允许之下进行。

    从小畜牲变成人,就得经过这十万八千个磨劫。”

     

    有些父母爱的不是孩子,
    是理想的自己

    父母为什么非要控制孩子的人生?
     
    因为,太多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而是当成延续自己生命和理想的附属品,一个填满自己缺失安全感的私有物。
     
    剧中的小伟妈妈,丈夫出轨,婚姻破裂。
     
    既然掌控不了老公,她便要牢牢控制住儿子的人生,把婚姻破裂后缺失的安全感,全部投注在小伟身上,获得重生。
     
    一旦小伟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觉得被儿子“背叛”,这是她绝对无法接受的。
     
    现实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年少成名的钢琴家郎朗,从一出生,就背负着父母未实现的音乐抱负和理想。
     
    父亲郎国任逼他练琴,简直丧心病狂到残忍。
     
    有一次,郎朗在学校参加合唱团的钢琴排练,晚回家一个半小时。
     
    一回到家,父亲像疯了一样地痛骂他:
     
    “你都上哪儿去了?回来这么晚!你这个没信用的家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你耽误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练习,这两个小时你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甚至歇斯底里地叫他去死:
     
    “我为了你放弃我的工作,放弃了我的生活!你妈为了你拼命干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每个人都指望着你,你倒好,回来这么晚。老师不要你了,你还不练琴,你还不照我说的去做。

    你真是没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即便现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这样对我们俩都更好。

    首先你死,然后我死。”
     
    他不是说说而已,真的拿出一瓶药,逼郎朗把几十片药片全部吞下去。
     
    郎朗跑到阳台上,想躲开,郎国任尖叫说:
     
    “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跳楼!现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
     
    郎朗害怕父亲真的会把他从阳台上扔下去,他不想死,拼命用脚踢他,又跑回屋里。
     
    郎国任又喊道:
     
    “你要是不跳楼,那就吞药片!把每一片都吞下去!”
     
    郎朗开始恨他的手,恨父亲,恨钢琴,恨这一切,他拼命砸自己的手。
     
    “我从小到大父亲都一直教我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我的双手,它们是我身体中最宝贵的部分。但此刻我开始用拳头砸墙壁。我想要把双手砸成肉泥,把每根骨头都砸断。”
     
    那时候,他才10岁。
     
    为什么一次迟到,就把郎国任逼疯成这样,甚至要两个人一起去死?
     
    因为他完全把郎朗当做是自己的第二个生命。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写到:
     
    “每个父母多少都会想在子女身上矫正他过去所有的缺点。
     
    他常小心提防使自己不幸的遭遇不致在他第二生命中重现……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
     
    对郎国任而言,他看到了郎朗的天赋,更看到了自己投射在郎朗身上的理想自我,一个可以实现他音乐梦想的第二次生命。
     
    他孤注一掷,没有退路,必须成功。
     
    我相信他是爱郎朗的。
     
    但他更爱的,是自己。
     

    每个人,
    都需要辨认和反抗控制的能力

    心理学家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中,描述了一个妈妈带7岁女儿买冰淇淋的对话:
     
    -“你要哪种冰淇淋?”
    -“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怎么会想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
     
    妈妈嘴上让女儿选自己喜欢的,实质上却一直在否定女儿的选择,忽视她的真实需求,侵犯她的精神边界,试图让她接受,妈妈的选择才是对的。
     
    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女儿抵抗住了妈妈的“攻击”,坚持了自己的内在想法。
     
    埃文斯认为,这个女儿身边很可能一个对她影响很深的人,不断地支持和帮助她保持自我。
     
    因为没有持续的肯定,一个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判断而放弃自我。
     
    一个人如果老是遭到别人的否定,被教育成怀疑自己,或是不相信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那么就会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很难相信自己。
     
    但一个人是应该有肯定自己的能力和自由的,我们可以把别人的言论,当成是别人自我保护的伪装,真实地做自己。
     
    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辨认和反抗控制行为的能力。
     

    如何“背叛”父母,
    拿回属于自己的人生遥控器?

    要如何才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控制呢?
     
    此前,壹心理曾专访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原作者吴晓乐,她提出了几点建议。
     
    改变的第一步,是保持怀疑。
     
    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可以问自己:
     
    父母这样对自己,是对的吗?
     
    我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
     
    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一旦你开始怀疑,愿意去思考,保持与内心的连接,慢慢用自己的感受来重新认识自己,改变的契机就开始了。
     
    第二,不要忘记,当初你是如何被伤害的。
     
    不要忘记当你还是个孩子时,最痛恨被如何对待。
     
    这不是记仇,而是让我们了解那些伤痛是怎么来的,以此提醒自己,我不能重蹈覆辙,我可以去打破。
     
    第三, 不要轻易帮别人完成他的人生清单。
     
    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必然的。
     
    我们的功课,是如何更好地面对父母的期望。
     
    做这份工作,是我想要的,还是因为这是父母喜欢的呢?
     
    要跟这个人结婚,是我喜欢得不得了,还是父母最认同的呢?
     
    如果你用自己的人生去圆满父母的人生清单,你的人生清单就必然出现空洞,也会对父母充满怨恨,把自己的不幸和不勇敢归罪给父母。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希望它长什么样子,应该是我们自己主动去选择,去负责。
     
    第四,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念:你为你的人生做主。
     
    因为,“你挑战的是一道非常顽强的枷锁,亲子控制的关系往往运作了数十年了,非一朝一夕可以被推翻。
     
    过程中,父母可能会威胁要收回对你的感情或连结,孩子内心难免凄苦。但也不能屈服,又回去服务他们的情绪。”
     
    你要相信,自己值得另一种命运。
     
    “在那个命运里,你亲自掌握着人生的方向盘,你的感受与判断扮演关键的角色,并不容易被牺牲,以换取别人的快乐。”
     
    你可以先从较小轻微的开始,有规划地,慢慢取回本来就属于你人生的主导权。
     
    就像小伟,最终对妈妈说出了那句:“这是我的遥控器,不是你的。”
     
    最后,我依然想表达,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控诉父母。
     
    而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不要成为曾经伤害自己的那种父母,我们可以用更恰当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你是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别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吧,我们玩儿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别用“遥控器”教育孩子,他不会感激
学校要求学生网课时共享电脑内容,这手是不是伸太长了
19岁拿国际大奖,才华不输郎朗,如今却躲在地下室生活……
父亲节最催泪选择:“谢谢你”还是“对不起”?
“妈,都怪你当初没逼我!”孩子不想学习,这篇文章或许值得参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