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传奇人生(四):诗文书画,出类拔萃

导语:

时间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重文抑武的大宋朝早已成为了历史,但苏轼的名字和文章却被人们一代代口传心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提到: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节选

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途径渑池时怀念故人而作,表达了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惆怅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飘逸脱俗,意境深远,是苏轼七律诗作中的名篇。

苏轼的散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强调文章应该"有为而作",要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这些笔力纵横的文章中,最著名便是《赤壁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怆然感慨成为人们感叹人生,寄情天地的千古名句。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志在表现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苏轼豪放词作中的代表。

统观苏轼的诗词文作,既有雄壮辽阔的怀古感旧,也有意境深远的咏物言情,再如日常的田园生活,与朋友的馈赠留别以及超然出尘的谈禅说理等等,内容几乎无所不包,风格也是绚烂多姿。

除了诗词文章,在书法领域,苏轼也有极高的造诣。

苏轼的书法作品历来被尊为"有宋第一",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自成一家,被称为"苏体"。

黄庭坚曾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并评价他:"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整体看,来苏轼的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字便可想象其人。

在当时,他的弟兄子侄以及后来的许多文化名人,如宋代的陆游,清代的张之洞等,纷纷学习他的书法风格。

在眉州三苏祠内,有一座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于1959年赠给三苏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这幅作品和另一个书法作品《丰乐亭记》是苏体的代表作,被称为"书坛双壁"。

书法之外,苏轼的国画也能独创一派,苏轼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定下了理论基础。

苏轼认为,作画要注意观察细节,但是只凭观察与精确并不能产生真艺术,画家必须运用直觉的洞察力,对大自然中的鸟兽有一种物我合一的喜悦。

他善于画竹,却不拘常俗,画竹而不分竹节,几枝竹枝竹叶加上后面一月当天依稀可见,别出心裁,意境深远。

苏轼主张画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出事物的常理,而不必过分在意常形之失。

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可见他对绘画的理解与对书法的理解是相通的。

苏轼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传世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许多人认为贬居黄州,放逐海南的经历不是苏轼的不幸,而是时代对他的磨练和造就。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让他能更加深刻的体会人生的大起大落,感受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也让他的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韵味。

他不但活在诗词歌赋、案几尺牍中,还活在一个个普通百姓的生活里。

中国人喜欢苏轼,人们欣赏他的才华,追念他的道德与功绩,于是就诞生了许多与苏公有关的美谈和趣闻

我们喜欢苏轼,是因为他那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个性,他是阳春白雪,他也乐于与下里巴人相交,他有风雅人士的交游追随,也有普通百姓的歌颂传扬。

儒家修炼他的苏学,道家渲染他的炼丹术,佛家赞扬他和佛印的友谊,文人念诵他的诗词作品,书画家临摹他的笔法画风,老百姓传颂他的有趣传说。

他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真实的苏轼。

苏轼是淳朴天真,终身不渝的,他身上最具魅力的便是那种坦诚率真、深情温厚的诗人气质。

他有一颗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对朋友一片挚诚、肝胆相照,对政敌小人甚至是陷害自己的人,也并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行报复打击,而是能跳出个人是非的狭隘圈子,理性善意的宽容对待。

最能表现他这种不计个人恩怨,无私坦荡胸怀的事件,便是他与政治对手王安石的握手言欢。

他勇敢正直,心系苍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的兄长: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因为这种秉性,他遭逢了乌台诗案的灭顶之灾,然而,获释后他仍然不改其志,在忧患余生的晚年他写下了政治讽刺诗《荔枝叹》。

怀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极大愤慨,他从唐代进贡荔枝写到宋代贡茶献花,对官吏的阿谀奉承、宫廷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从而表达自己对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热切期望。

苏轼生性乐观,晚年贬斥惠州,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不以为意,写下"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在《超然台记》中他有这样一段话: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苏轼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沿着他的足印,我们感受了他"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领悟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快意,看到了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潇洒,也体会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的从容。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之中,诗人的身影渐行渐远,然而他留给我们的故事却在这时光悠悠之中显得尤为珍贵,源远流长。

参考资料:《宋史》、《苏东坡传》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苏东坡富有人生哲理的一首诗
跟苏轼有关的成语,原来有这么多
苏东坡的这些哲理诗,给你关于人生的大智慧
写字,记事,品味中国之美
古今超人苏东坡丨雪潮
苏东坡的另类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