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六十五)庆寿寺双塔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

  北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再此生息、繁衍。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蓟国是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中期,位于蓟国西南的另一个分封国燕国吞并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在此后的三千多年间,尽管朝代更迭,城名屡改,北京始终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并逐渐成为声名显赫的国都。

老北京—庆寿寺双塔

【中国著名民俗画家方砚笔下“庆寿寺双塔”图】

    双塔庆寿寺为佛教寺院。由庆寿寺和双塔组成。原址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8号。1954年扩建西长安街拆除。金初始建,称大庆寿寺,元初重建。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改称大兴隆寺,又名慈恩寺。嘉靖十四年(1535)毁于火。嘉靖十五年(1536)改为讲武堂、演象所。双塔在寺西侧。一塔9级,称“天光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一塔7级,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

    庆寿寺也叫双塔寺,在西长安街上,即电报大楼西,旧时即西长安街28号。该寺创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65年)。据《震垣识略》记载:双塔寺在小时雍坊西长安街,金章宗建,即元庆寿寺。专有塔二一九级,一七级。九级者额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佐圣国师之塔”,七级者额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由此可知该寺是金时大庆寿寺遗址。该寺元至元十二年重修,费时七年(1276—1283年)。修后之寺完整雄壮,又为京师之冠。此寺又称庆寿寺或大庆寿寺。至元四年新建二塔,故又俗称双塔寺。明正统又重修,改名为大兴隆寺,或称慈恩寺。

   庆寿寺是金代第六位皇帝章宗完颜璟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奉皇太后之命兴建的。那时一座塔也没有。院内种有高大的松树,树荫遮满庭院,景色萧爽。院内还有水有桥。石屏上刻有金章宗御笔题写的“飞渡桥”、“飞虹桥”6个字。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上命役军民万人重修,费至钜万。即成,壮丽甲于京都诸寺。”修后之寺“完整雄壮,为京师之冠。”元代著名书画大师赵孟洮曾留诗云:“白雨映青松,萧飒洒朱阁。稍觉暑气销,微凉度疏箔……”。据说昔日庆寿寺精蓝丈室之前,松树繁茂,树阴密布,景色十分美丽,有流水横贯东西。后来水干桥废之后,留有两个石碑,是金章宗亲笔所书的“飞渡桥”、“飞虹桥”六个大字,笔力强健有力,有王者之范。可惜的是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与寺庙一起毁于火中。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来大都时曾客居庆寿寺,有诗《庆寿僧舍即事》留世。诗曰:“白雨映青松,萧飒洒朱阁。稍觉暑气销,微凉度疏箔。客居秋寺古,心迹俱寂寞。夕虫鸣阶砌,孤萤炯丛薄。展(同辗)转怀故乡,时闻风鸣铎(大铃)。”借写庆寿寺之景,抒忧国思乡之情,明、清两代也多有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称颂庆寿寺之景观。其中明代长乐人谢杰诗《双塔寺》曰:“帝城西望郁崔嵬,雁影联翩般若台。灵凤乍扶双仗出,巨鳌遥驾二山来。摩空法界参差现,转日慈轮次第开。圆寂自应通觉海,海中杂毒并难猜。”

   双塔寺,是到了元代寺内有了双塔以后,庆寿寺的俗称。双塔指的是两座砖砌的灵塔,是分两次建成的,右边的塔高9级,左边的塔高7级,一高一矮。远远望去仿佛长者与少年并肩而立。9级塔额题“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7级塔额题“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所谓灵塔,说通俗一点,就是和尚坟。僧人圆寂以后都要火化,建塔安置骨灰,特别是得道高僧。塔的规格是与圆寂僧人的职务、地位、修行、品德等各方面成正比的。

   海云俗家姓宋,名印简,山西宁远人。他7岁入学,8岁拜中观诏公为师受戒,修童子行,11岁纳具足戒。3年后跟随师父到岗州广惠寺时,就已经能够讲演经文了。当时天灾肆虐民不聊生,有的地方竟出现人间相食惨相。海云每次在经坛上讲经时,都竭力开导善行赈济灾民。金宣宗完颜珣得知后赐给他“通元广慧大师”称号。后来,宁远城被蒙古军队攻陷,海云与师父一起被俘。成吉思汗得讯后立即派使臣前去释放,并问候“老长老、小长老可好!”自此以后,天下人皆尊称海云为小长老。那时,他还不满20岁,可见已颇有声望。师父圆寂后海云才到燕京。那时燕京尚未改称大都。海云到燕京后直接进入庆寿寺。

    原任主持对他进行一番考核,将衣钵传予他,接任主持。丞相霞哩(亦作厦哩)和大官人胡土克(即忽都护)不但常来拜谒海云,听他宣讲经文,而且还经常讨教。诸如:蝗灾、出猎、刑罚等。海云便教以官政民心共感之致,以救人为急,以仁恕为心。海云知道霞哩以严为治,便建议要安抚百姓。并且倡导儒学尊崇孔孟,凡是习孔孟之业者皆免差役,使其更加勤奋。有一年皇帝降旨要对僧道进行考试,不识字者令其还俗。霞哩征求海云的意见。海云回答:“僧本不尚世学,以悟为期,岂宜与聘士同科?”意思是僧道修行的深浅、佛法是否高深,关键在于悟”性。怎能采取与为了聘官任职而进行考试相同的办法呢?结果对僧道们就都不进行考核了。总之,无论是丞相霞哩,还是大官人胡土克都对海云待之师礼言听计从。一些外国使节到燕京后也去拜谒海云,向他求教,他也总是以佛家之爱心予以教诲,劝以慈悲安利众生。海云亲传弟子有14人。著有语录《杂毒海》。前所引谢杰诗中“杂毒”二字,即指海云语录《杂毒海》。

   海云圆寂后,可庵继任主持,庆寿寺才有了第一座灵塔。可庵圆寂后,有了第二座灵塔,以后历任主持的灵塔都没建在这里。自有双塔后,庆寿寺才有了双塔寺的别称。直至清乾隆年间寺内还保留有海云和可庵的画像。海云像旁有其弟子刘秉忠所作赞词。在寺内西堂树有元代燕京编修所次二官王万庆撰写的《海云大禅师碑记》,寺初建时的“庆寿寺碑”之碑文是金时小篆名家觉怀英的八分书。在明正统年间为太监所毁。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又增添了程钜夫撰写的《大庆寿寺藏经碑》。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年)皇太子的画像供进了庆寿寺东鹿顶殿。不过,在元代时庆寿寺紧临大都南城墙,山门外显得特别狭窄。到明永乐建北京城后,北边的城墙南移5里,南城墙移至宣武门,庆寿寺外才有了较宽的道路(即长安街)。

关于双塔庆寿寺原址—历代的变迁的记载

   明永乐六年(1408年),曾为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的策划者、第一功臣道衍和尚姚广孝奉旨到北京住进庆寿寺。因其功高盖世,朱棣要将庆寿寺赐给他建宅。姚广孝固辞不受,后又退居到天宁寺。他圆寂以后,庆寿寺内供有他的画像和牌位。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朱祁镇听从太监王振奏本重修大庆寿寺,役使军民万余人,费库银数十万两,于同年十月竣工,改名为大兴隆寺,又称为大慈恩寺。其壮观程度位于京师诸寺庙之首。新建一座牌楼、榜额题“第一丛林”,此后,朱祁镇经常驾临寺中。可惜的是觉怀英书写的庆寿寺碑被毁坏了

    明世宗朱厚熜(cōng)嘉靖年间,大兴隆寺遭火灾,殿堂、碑刻损失惨重。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因寺内办法事时金鼓之声太响以至传入大内——按现在话讲就是噪音太大。于是,皇上降旨就把大兴隆寺废了,改为射所,名为讲武堂。后来,锦衣卫都督陆炳上奏,射所距紫禁城也太近,安定门外有废官厅,可将宣武门外民兵教场迁移到废官厅,射所迁移到民兵教场原址,原射所改为演象所。就这样,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京师名刹又跟大象打上交道了。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甲申年,即公元1644年。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在这一年里中国同时有3个皇帝:大明朝皇帝朱由检、大清朝皇帝福临、大顺朝皇帝李自成。也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双塔寺里添了一缕“忠”魂,那就是大明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因大顺军攻破北京城,而投身于双塔寺内海云禅师灵塔旁边的井里,到那世陪伴崇祯皇帝去了。清初,皇帝赐他谥号“文忠”。有人为他立碑“范文忠公殉节处”。至上世纪40年代,井尚存,碑已无。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大兴隆寺,并更名为双塔庆寿寺。双塔在寺内偏西的位置。还应提及的是,至清末时,紧挨双塔寺的北边稍东,原有一座关帝庙,再东北半里许也有一座庆寿寺,寺中有明崇祯年间重修该寺的碑记。所叙寺名原委与一些历史书籍所记相同。据光绪年间考证,尽管前后两寺都不是旧时的寺院了,但由于双塔尚存,因而被认为是原寺遗址。虽然是重建,但是仍然保留了庆寿寺之名。上世纪50年代中,因长安街扩展工程,双塔寺及双塔都被拆除。出土的部分文物现已保存在北京首都博物馆。

   夜色中漫步北京西长安街,如今虽然没有了庆寿寺双塔的身影。在其原址旁是59年建造的北京电报大楼,她是当年北京城改造中的十大建筑之一,在华灯的映衬下金碧辉煌!这里有北京时间最精准的计时,虽然已经落成了五十多年,周围的建筑鳞次栉比似雨后春笋,但她的标志性意义丝毫未被削弱,同样会长久的留在游客们的记忆中。








                2011年7月2日古巴总统于北京

 

 

注: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特此向原作者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庆寿寺[金国燕都一大名寺]
北京庆寿寺双塔(元·已毁)
双塔庆寿寺
西长安街上,曾经矗立着一对声名显赫的古塔(图文增订版):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之一百八十三
消失在长安街的庆寿寺双塔
中国佛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