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时年节----北京人的文化(9)

第八章 八月十五月儿明

 

月到中秋分外明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署;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长安玩月诗序》说:“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署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故曰中秋。”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中秋节在农历的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中间,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又称“八月半”。

   在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酷热的夏天过后,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秋夜天空,突显出月皎洁的光华。因此,每到秋天,天子总要到北京的月坛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礼仪,很可能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初具雏形。汉代枚乘《七发》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涛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后世于中秋观钱塘潮风俗的起源。大约到了魏晋,就有秋夜赏月之举。但成书于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并无中秋习俗的记载。至唐代,出现了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风行中秋夜赏月习俗。唐人将中秋月称为“端正月”。韩愈《和崔舍人咏月诗》:“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诗中的“端正月”,指的就是中秋月。

   宋朝以后,中秋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有多采多姿的节日习俗。北宋太宗年间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当此之时,螯蟹新出,石榴、梨、栗、葡萄、橘子等等,都新上市。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通宵达旦。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于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食,来欢度中秋。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清以后,京师一带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于世。

   中秋节最流行的别名是“团圆节”。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节日习俗,几乎贯穿于各种节物、各种节日活动中。中秋季节,闷热的天气随着夏季隐去了身影。在这个季节,天高云淡,万里长空一碧如洗。每到夜晚,或繁星淡月,或疏星朗月,夜空格外澄竟、明洁。时光渐近月中的时候,一轮明月皓然当空,说不出的明净、皎洁。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人间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日视作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由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明亮的,晚上又有拜月、赏月、玩月的习俗,所以中秋节又叫“月夕”、“月节”。中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金黄红翠,流香溢彩,并且旧时人们在节日期间有以瓜果互相馈赠、供月的习俗,所以老北京人又此日为“果子节”。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最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之一。月亮是美丽、温柔、恬静、可爱的象征。嫦娥奔月是我国人民最熟知的故事。月里的嫦娥是人们想象中最美丽的仙女,是人们形容女性美的最美修辞。

   汉代以前记载嫦娥奔月的文献,有下列三种:《文选》卷六○《祭颜光禄文》注引战国《归藏》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姮本作恒,为避淮南王刘恒讳,改之。又恒与常相当,故后世以嫦代恒。)《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五五辑张衡《灵宪》载:“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后世广泛流传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如下: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炎热无比,晒得土地干裂,海水枯竭,人们难以生存。这时有个叫做后羿的英雄,他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射杀各种猛兽。他同情受日晒之苦的众多百姓,就举起他的宝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并严令第十个太阳按时起落,造福人民。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一个叫嫦娥姑娘,长得娴淑美丽,看上了后羿。后来,他们结了婚,夫妇俩十分恩爱。有一天,后羿在打猎的途中遇到一个仙人。为了酬谢羿的功劳,仙人送给他一包不死药,并告诉后羿,只要吃了这药,就能长生不老,升天成仙。羿回家后,舍不得扔下心爱的妻子一人升天,所以没有食用,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嫦娥。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是个奸佞小人,心存不良,当他得知嫦娥收藏了不死药后,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药,成仙上天。一天,他趁后羿出门打猎的时候,偷偷溜了回来,闯进嫦娥的房间,逼她交出那包不死药。嫦娥为了不使坏人抢去不死药,迫不得已,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哪知吞下药后,立刻身轻似燕,直冲云霄,飞上了月宫。羿思念他的妻子,就在院里摆下供桌,以瓜果食品遥祭嫦娥。由于嫦娥奔月的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于是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就会在月下摆水果祭月,表达他们对嫦娥的思念。此后世代相传,人们就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另一种嫦娥奔月的故事,说的是后羿射日,立了大功后,被人民拥戴为王。但他刚愎自用,亳不体恤人民,所以老百姓都敢怒而不敢言。有一天,后羿派了一位道士去向王母娘娘乞讨一种仙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人们听说这个消息后,个个愁容满面,深恐后羿的残暴永无休止。后羿的妻子嫦娥十分同情人民的处境,就把仙药偷偷地吃了。吃下仙药后,果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地向月宫飞去。

 

神奇的月宫

 

   中秋之夜,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晶莹夺目。古时的人们仰望苍穹的一轮玉盘,产生了各种憧憬、遐思和联想。月宫一般指月亮,有时也指月中的宫殿。在民间传说中,月亮上不仅有宫殿,还有人物、树木、动物等。月宫中的动物有二种,一是金蟾,一是月兔。早在战国以前,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根据闻一多先生《天问释天》中的说法,“顾菟”即蟾蜍,《灵宪》中也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因为月宫中有蟾,所以人们俗称月宫为“蟾宫”。历代文人也不乏这方面的诗作。如唐代诗人许昼《中秋月》说:“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又因为“菟”字与“兔”字相近,所以另有一种说法,说月中有白兔。不管是蟾蜍或白兔,它们所做的事就是捣药,即不死药。如《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董逃行”中就有:“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之句。可见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了月中有兔的说法。从近年出土的汉墓中,更可看到蟾蜍捣药形象化的证据。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一文中指出:“较小一棺,前额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月轮。后刻两人一蟾,蟾两足人立,手持方杵而下捣。右侧一人,两手捧物而立。”

   月中的植物就是桂树。唐朝人演绎出吴刚伐桂的故事,据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吴刚伐桂的传说使得月亮又增添了几个雅致的别名,如“桂月”、“桂宫”、“桂轮”,等等。

 

拜月·赏月

 

    拜月

   后世中秋节主要是人的节日,但礼神习俗也杂糅其间,并且从本质上来说这正是中秋节的源头。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拜月是礼拜月亮的习俗,也叫祭月、供月、礼月、供兔爷、斋月宫等。在我国,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了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制。其祭祀的场所分别是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在国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今北京的四个祭坛,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建立起来的。因此,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帝王祭月的地方。

   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宋代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明代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帝京景物略》记载,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于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

   到了后代,中秋祭月的习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同样在民间也很盛行。在八月十五月亮升起的时候,露天摆上香案,上面摆满各种供品,如月饼、瓜果、毛豆、鸡冠花、萝卜、藕等。月饼又称团圆月饼,要放在特制架子上,架底衬木板,将它竖起来,摆在桌子中央。两旁摆着如人一样站着,手执捣药杵的兔形月饼。其他是满桌的供器,如上等白锡精制的烛台、香筒、香炉等。红烛高燃,檀香烧得满庭园香。《帝京岁时纪胜》说:“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香果苹婆,花红脆枣,中山御李,豫省岗榴,紫葡萄,绿毛豆,黄梨丹柿,白藉青莲,云仪纸马,则道院送疏,题曰月府素曜太阴星君。”北方人在赏月席上,照例必吃苹果,称为团圆果,所以苹果的价格此时最贵。全家人开始拜月。因月属阴,要让妇女先拜,男人后拜。有的地方还有“男人不拜月”的规矩。清代又流传着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燕京岁时记》说:“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着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祭月毕,收拾杯盏供品,设宴于庭,家人团坐赏月,一起喝“团圆酒”,吃“赏月饭”,称为团圆节。祀月的月饼则按家中人数切块分食,称为团圆饼。即使有家人不在,也会为他留下。

   在北京,中秋供月是一项隆重的仪式。八月初十以后,南纸店门前即摆出了“月宫码”,也叫“兔爷码”,系用木刻板水彩印刷的“神纸”,大致有:黄色的,上印有银脸太阴星君像及广寒宫前,金色玉兔人立捣药的图形。红色的,上印有关圣帝君、增福财神及广寒宫前,金色玉兔人立捣药的图形,多系商家供奉。此外,还有白色的,上边神像各异,但月宫玉兔图案是不可少的。因张幅较大,为支撑全神码起见,多用秫秸扎架,将此“神纸”糊在上面,成一立匾状,上竖三面彩纸小旗。

   十五日晚间,待家人聚齐,月亮升起来以后,祀月仪式即在庭院举行,形式大同小异,有的望空(对着月亮)设祭;有的将刻有桂殿蟾宫图案的大月饼镶在木架上当神位;有用上述月宫码当神位的。但都用小矮桌(小饭菜桌),上设中秋月饼(只用“自来红”,不用“自来白”),临时蒸的红糖馅的饼(谓之团圆饼)。因梨与“离”谐音,所以梨不能作供品,其他水果则可为供。西瓜要“瓣刻如莲花”,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取团圆之意。另外,插上红鸡冠子花和带枝毛豆。香烛、钱粮具备。俗云;“男不供月,女不祭灶”(多指主祭人)实际上,参加祭祀的没有绝对界限,全家都可叩拜,不过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尤其是小孩,多以拜月为嬉戏者。如用月宫码,撤供后,在庭院中焚化。如秫秸不及尽烧,持“老妈妈论儿”者多压在炕席下,留着打尿炕的孩子。撤供后,“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院中聚饮,谓这‘团圆酒‘同时全家分食大月饼、团圆饼。但各家习惯不一”,有的将当做团圆饼的大月饼,放于干燥风凉处,留待除夕全家瑞分享。

    赏月

   赏与拜有所不同。拜是信仰的,赏是娱乐的。赏月是中秋节最为盛行的习俗之一。在我国,汉代时赏月的风俗已成形。传说汉武帝建造了一个“俯月台”,叫“眺蟾”,用以赏月,台下还挖了个影娥池,用来映现台上的宫娥妃嫔的。汉代枚乘《七发》提到,“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涛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後世中秋观钱塘潮风俗的起源。大约到了魏晋时期,就有秋夜赏月之举。《晋书·袁宏传》载:“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但成书于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并无中秋赏月习俗的记载。到盛唐的风流皇帝唐玄宗时代,此风极盛,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相约于中秋夜赏月。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据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都要在太液池赏月,还专门修了一座“赏月台”。诗人欧阳詹甚至在《玩月诗序》当中提出种种理由,来证实中秋节是最适宜赏月的时候。他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有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况埃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花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

   宋代以后,赏月习俗依然相承不绝。北宋的京都开封,每逢中秋佳节,一般市民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热闹非凡。《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梦粱录》也说: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明代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生动地写道“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家童、走空之辈,无不麟集。……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婉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在民间,赏月的风习也十分流行。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和条件,采取不同的形式。有的设家宴于月下,边吃月饼,边赏月,或吟诗作对,或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共享天伦之乐;有的将月饼、酒馔、瓜果、毛豆、芋头等食品,拜放在庭院、楼台,全家人在月光下一面赏月聚谈,一面品尝节日佳品;有的邀集几位同好,中秋月夜出游,在月光下散步赏月;有的诗人文友,三五相聚,登楼赏月赋诗抒怀;有的寻找江河湖泊,静坐一叶小舟,以观皎皓月辉,俯视粼粼波光;有的入寺庙道观清静之地,或直上高山赏月,万里寥廓,江天如水,月光似淡淡的水墨画屏。当此中秋之夜,月圆如璧,清光似水,冷辉如霜,泛舟水面如行镜中,此时载酒赏月,实在别有一番情趣。

   现如今,拜月习俗基本湮灭,但赏月习俗仍很盛行。每逢中秋之夜,家家户户吃着月饼、瓜果,说着些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人生很惬意的美事。

 

兔儿爷·走月亮

 

    兔儿爷

   中秋节的兔儿爷摊子是北京特有的现象。早在明朝末年,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玩的“兔儿爷”。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兔儿爷一般多是人形兔脸,长耳(谓之“犄角”)顶盔束甲,带有纛旗。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的。有的则“短衫担物,有如小贩;有饮酒跳舞,有如燕乐者,”,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极简陋的仅是一小白兔捣药而已,这乃是一种泥塑的玩具,供给儿童们节日娱乐玩耍的。正像清方元昆在他的《都门杂咏》中说的“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习得兔儿爷。”小孩们在八月十五前后,摹仿人供兔爷玩。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2月2日,家住北京西四牌楼北大街小羊圈胡同8号。他的童年,家境是十分清贫的。他说:“幼年时,中秋是个很可喜的节日。要不然我怎么还记得清清楚楚那些兔儿爷的样子呢?有‘兔儿爷’玩,这个节必须是过得十二分有劲。”

    走月亮

   清代的北京,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饮宴过后,士女出游,有“斋月宫”、“走月亮”的习俗。据《清嘉录》载:“比户,瓶花香蜡,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在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据说走月亮还可以祛百病,所以平日禁锢家中的女性也可乘此机会出外游赏。中秋和元宵节一样,是一年中难得的女性假期。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也有在中秋节求子的习俗。方法是在中秋节的晚上,到人家的菜园里偷摘一颗瓜,偷到以后抱回家去,据说这样明年就可以生个胖娃娃。

   能不能外出“走月亮”,还得视天气而定。据说中秋夜的天气还和来年元宵夜的天气互为因果。俗语道:“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又道:“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赏桂·观潮

 

    赏桂

   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秋时节,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又因为传说中月中有桂,所以在浙江杭州、广西桂林、四川新都、江苏南京、苏州等地,就流行起赏桂的习俗。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大片桂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都曾在这里披月赏桂,行吟作歌。四川新都有桂湖,湖畔有桂二百余株,绵延数里,中秋前香飘数里之外,有客塞途。南京古云谱中秋赏桂轰动各地。苏州赏桂之风更盛。在虎丘,赏桂之际,倾城出动,热闹非凡。

    观潮

   中秋观潮,闻名遐迩的是杭州的钱塘观潮。唐代这一风俗已十分流行,到南宋时达到鼎盛,盛况空前。据记载,由于钱塘江口呈喇叭口形,向内逐渐浅狭。每年中秋时节,当潮流袭来时,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潮波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之势,成为自然界的一大壮观。数百里内的人们倾城而出,车马纷纷,人声鼎沸,一起来看人“弄潮”。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地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

 

中秋话月饼

 

   提起中秋节,人们会立刻想起月饼。吃月饼依然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事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要迟至明朝才盛行。唐朝以前,已有祭月赏月的习俗,但无吃月饼的习俗。在唐朝,已有配合中秋节上市的应节食品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见《月令粹编》卷十三)说:“汴中节食,中秋玩月羹。”这里的月羹,据说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仍见于岭南,以桂圆、莲子、藕粉等材料精制而成。虽然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曾经出现“月饼”一词,但当时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尚未普遍。所以宋代以前的中秋食品仍以应节的瓜果为主。

   宋代,月饼开始流行,出现了荷叶饼、菊花饼、芙蓉饼等花样。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留下了“小饼嚼如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可知当时的月饼已味道甜美可口,受到人们的喜爱。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出现“月饼”一词。明清两代,中秋吃月饼更加盛行。尤其在月饼的质料、花色等得到新的发展。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于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的,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燕京岁时记》中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既然说是“以致美斋为京都第一”,可见当时北京城内己有制作月饼的商店。

   在民间传说中,月饼的出现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传说在元朝末年,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百姓怨声载道。蒙古人为了怕汉人造反,不准民间私藏武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户供养一名兵丁。汉人想起来反抗,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刘伯温(一说张士诚)想出了一条计策。说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于是大家争先恐后购买月饼来吃。回到家中,掰开月饼,发现里面藏着张条子,上面写:“八月十五杀元兵,家家户户齐动手。”中秋夜,家家户户掰开月饼,见到字条,纷纷响应,掀起反抗元朝的起义高潮。从此以后,形成了每年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当时,为了推销月饼,商人们又挖空心思为月饼取了许多极雅致的名字。如西施醉月、嫦娥奔月、七星伴月、蟾宫丹桂月、珠江夜月、三潭印月、唐皇燕月等等。也有以内含馅料来定名的,如蛋黄莲蓉月、五仁甜肉月、榄仁白莲蓉月、叉烧腊肠月、宝鸭肠月、宝鸭穿莲月、椰丝莲蓉月等等,光听名字就让人垂涎三尺。

   在我国,由于各地月饼用料、调味、形状等的差别,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月饼品种。较为人熟知的有所谓苏式月饼、广式月饼、京式月饼、宁式月饼、滇式月饼、潮式月饼等。苏式月饼多是酥皮,油多糖重,松脆香酥。广式月饼重糖轻油,皮薄馅美,不易破碎,适宜馈赠。广式月饼在民国年间就有80多种,如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等等。月饼的饼面一般印有美丽的图案,以及福、禄、寿等吉祥图案。每一个月饼,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京式月饼素油素馅,且多为硬皮。潮式月饼以糖、冬瓜为馅,食之松脆滋润。另有一种产于东北的“套月”月饼,专供馈赠之用。最大的底盘直径约33公分,由下而上逐一缩小,就象一套嫦娥奔月的连环画。饼馅更是种类繁多,甜、咸、荤、素,各有特点。

   从制作技术来说,我国的月饼主要有三类:一是提浆月饼,熬糖浆调入面团,做月饼皮,包上各种馅,饼面印各种花纹。广式月饼属此类。二是酥皮月饼,将面粉、饴糖、猪油用热水搅拌做皮,包上百果、豆沙、火腿等馅。苏式月饼属此类。三是硬皮月饼,用面粉、糖、香油加小苏打和面做皮,冰糖、白糖、香油、桂花、瓜子仁、核桃仁、青红丝等搅拌为馅。

   在北京,中秋节前,各大糕点铺均应时出售中秋月饼,其中以“自来红”“自来白”为主。“自来红”烤色较深,青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为馅,外皮上画一黑红色的圆圈,圈内用针扎上几个小孔,“自来白”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有枣泥、澄沙、豌豆、山楂、白糖不等。外皮纯白,有红色小戮记号,标志着馅的类别。其它月饼,如:提浆月饼、翻毛月饼、广东月饼,均有出售。有送礼者皆用蒲包装之。此外还有特制的大月饼,直径约一市尺左右,大都是论斤的,上刻桂殿蟾宫,玉兔捣药的图案,是专为供月用的。《燕京岁时记》云:“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清末李静山在他的诗集《增补都门杂咏》中反映了当时的情况:“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如今,月饼仍然是人们喜爱的节日食品,并且质量更高,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多采。

   除了月饼之外,秋天盛产的螃蟹也是赏月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刘若愚(生于1541年)的《酌中志》记载了明朝宫人食蟹的景象,十分生动:“洗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将指甲挑剔醮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果子节

 

   中秋正逢诸果成熟上市,老北京人又把中秋节称为“果子节”。《京都风俗志》载: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卖鬻,一路不断。”尤其是前门外和德胜门内果子市,节前夜市通宵达旦,果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今日是几来?十三四儿来!您不买我这沙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

   中秋节的果品除了供人品尝外,主要是用于送礼和上供。因此,果品和装璜都十分讲究。有的果农在苹果未熟时,将用纸剪的“福”、“寿”、“佛”字等图案,贴在果子上,不使阳光照射,等果子成熟之后,再把剪纸揭去,红色的苹果上就留下了黄绿相间的图案,精美绝伦,引人喜爱,但索价甚昂。凡用来馈送亲友的,一律都装在特制的小筐里,还要垫上香蒿,以增加果品的香味,果筐外面还要加上红绿门标,更增加了节日气氛。

 

团圆节话团圆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民俗信仰,几乎贯穿于各种节日物品和节日活动中。中秋团圆的信念与月亮有关。在汉代,因八月十五无月可赏,有人就写下了《霜娥怨》。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团圆的信念也很多。苏东坡就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明清时,文献中特别说明中秋的团圆意义。中秋团圆信念的基础是:中秋之月最圆、最明,所谓“月到中秋分外明”。这种自然现象与拜月、赏月的习俗为团圆观念奠定了基础。团圆是传统中国的一种普遍的生活理想。中国人的追求团圆是很有名的。中秋团圆主要是指人的团圆,具体的有分吃团圆饼、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媳妇回娘家、全家拜月赏月等。在形式上,又表现为许多象征物,如圆形的月饼、瓜果以及月亮等。其中的月饼最为突出,月饼的别称就是“团圆饼”。

   中秋节是妇女们传统的归宁之日。中秋团圆的习俗表现之一,就是妇女回娘家,旧称“归宁”。人们在观念上把中秋的一轮满月当作团圆的象征。因此,每逢中秋佳节,夫妻双双都到娘家(丈人家)探亲。探亲时必备的礼物是月饼。中秋向父母赠送礼物,其意义是表示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保。按传统习俗,凡归宁的妇女,在中秋月夜之前必须返回夫家,以便阖家团聚。凡外出办事的人也尽可能于中秋节返回,以便全家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一轮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团圆之俗,成为传统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特征之一。

 

秋分·秋社·秋报

 

    秋分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太阴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开始,正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同春分一样,阳光儿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农桑通诀》载:此时,在古代的黄河流域出现的物候是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我国的北方地区正处于秋收秋种季节。在东北地区到秋分,五俗登场,田地里已无生物,因此民间有“秋分无生田”的谚语。

   秋分作为民间节日,流行于全国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周代,秋分有“祭月之仪”。《礼记·祭义》说:“祭月于坎。”孔颖达疏说:“谓秋分也。”此俗一直传承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朝时,秋分前后,宫中祠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土族亦于此日致祭宗祠。在上古之时,尚无中秋节。秋分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而秋分又有祭月的习俗,因此有人认为中秋节源于秋分。中秋节祭月的习俗无疑与秋分祭月有密切联系。

    秋社

如同春社一样,秋社也是古代的重要节令。汉代以后,规定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其节期当在秋分前后五天以内。所谓的“秋报春祈”告诉我们,秋社是为了向社神告收成,以示庆祝。《荆楚岁时记》载:“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秋之月。社之馀胙,悉贡馈乡里同族。掷教社神,以占来岁丰俭。或折竹以卜。”可见在汉魏这际,秋社是一个比中秋还隆重的节日。到宋代,据《东京梦华录》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嬭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清代的北京,也有秋社祭祀活动。《帝京岁时纪胜》在记述八月中秋之俗时也说:“至于先丁后社,享祭报功,众祀秋成,西郊夕月,乃国家明禋之大典也。”在近世,《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安徽贵池一带:“秋社前数日,各家预备做会一切之物品,除香烛纸马外,每家必须做些糯米粑。迨至社日,均携香烛,捧米粑,在社令位前行礼敬神;名曰社令会。”当地在八月初谷物收获后,“凡初次所造之新米饭,均须献过祖宗、家神、灶君、社令,然后方食,名曰献新。”

    秋报

   秋社、秋报的意义均在于庆丰收。只是在后世,这种意义在包括北京在内的汉族地区逐渐衰微,而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着这种古风。名目众多的“吃新节”、“新米节”表明,秋天是他们喜庆五谷丰收和向神祗报告的重要日子。同时,秋社和春社一样,也是远古择偶婚配季节遗俗与演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起源
中秋节的来历知多少?中秋节的习俗文化与古诗词精选
关于中秋节的历史故事介绍
嫦娥奔月与中秋月饼的由来(动态配图)
【文史知识】大话中秋节
中秋节手抄报大全,模板 素材 好句集锦,值得参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