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缝补拆洗缝穷妇--翟鸿起
     清人陈森在《品花宝鉴》第五十五回有这样一段描写:李元茂饭后,“沿着河堤慢慢地走去。只管东张西望,见那些卖西瓜的与卖挑儿的,还有卖牛肉的,卖小菜豆腐的,挤来挤去,地下还有些测字摊子,还有那些缝穷婆,面前放下个筐子,坐在小凳上,与人缝补”。
贺友直绘画

     这些专门为穷人缝补衣裳的贫苦妇人,俗称缝穷的。她们的竹筐里装着针头线脑和各色洗净的旧布。一只小板凳,坐在市井道旁。专门兜揽贩夫走卒、单身汉的生意。这些人若是在行路途中衣服裤子破了,随手交与贫妇缝补,花不了仨瓜俩枣的小钱,立等片刻就能收拾利索。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家室的光棍们,这行职业实在是帮了他们大忙。缝穷的生活十分清苦,多是家中男人贫病,无法维持生计;要不就是寡妇生活无着,才抛头露面做此行当。一天下来,挣不了一张饼钱,煞是可怜。有《竹枝词》为证:穷人衣裳旧又破,小洞不补大洞苦。劝君勿必心发愁,上街去找缝穷婆。一枚银针线几缕,破洞补得一无痦。

     缝穷婆把破来补,可叹穷人日子仍难过。俗话说:“缝穷缝穷,越缝越穷”。讲的就是这一行的命运。因贫而贱,因贱而多受欺辱。操此行的妇女如是老妇尚好,若是少妇或略有姿色的,则市井无赖、宵小之徒就会多方侵扰,吃豆腐、找便宜。但是,有良心的、了解这一行人疾苦的文化人,对她们的生活充满了同情。
上世纪20年代有这样一首著名的流行歌曲唱道:家无隔夜粮,儿女泪汪汪,手提针线篮,缝穷到街坊。缝穷啊,缝穷啊,谁家儿郎破衣衫,拿来替你缝两针;缝穷啊,缝穷啊,公子小姐不光临,我们的主顾是穷人。
不分夏与冬,不分热与冷,坐在阶沿旁,缝补破衣裳,一针针,密密缝,安慰着孤儿的心,一块块,补得紧,温暖了穷人的身。缝了一针又一针,补尽了,天下的破衣襟,补了一块又一块。补不了,一颗破碎的心。缝穷呀,缝穷呀。当年唱遍上海滩的这首《缝穷婆》,是我国流行歌曲先驱许如辉的作品。歌词丝丝人扣,栩栩如生,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游走在社会边缘,为摆脱贫困而自谋生道的底层妇人。女儿许文霞在回忆她的父亲时写道:“父亲歌曲中所讴歌的人物,生活中都有影子。《缝穷婆》的原型,就是我的祖母徐荷花,一位替人缝网朴衫,操劳终生的农家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仲富兰民俗博客(216)图文(17)缝补业
津沽浮世绘 缝穷的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体谅使人暖心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明天的风雨淋不到当下的自己(深度好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